剛進入農曆五月,各家各戶就開始為端午節做準備了。女主人們拿出口徑足有80-100釐米的陶盆,提前泡上大黃米(我們家鄉身處燕山山脈,那裡不產糯米,所以粽子是用大黃米做,就是黍子脫殼後的米,黃黃的,顆粒幾乎比小米大一倍,臘八粥、年糕也是用它做),以及包粽子用的葦子葉。
到了五月初四,吃過午飯,收拾停當,各家的女主人就開始包粽子。
如果說小孩子是從什麼時候感覺到端午節來了,其實就是從家家開始包粽子開始的。此時,小夥伴們集結在一起,竄東跑西,似乎看到家家都在包粽子也是一件十分讓他們興奮的事。
那時的鄉村,並不如現在的城市,可以一年四季都方便購買到粽子。還因為包粽子其實也是一件麻煩事,所以,既然是一年才這樣興師動眾的做一回的吃食,那所幸就一次多包些,也不枉麻煩了一次。所以,每家每戶必是包一大鍋(農村的大鍋)的粽子。
晚飯過後,女主人們就會將下午包好的粽子放進大鍋裡煮,同時,還把雞蛋、鴨蛋、鵝蛋也放進鍋裡與粽子一同煮,據說這樣的雞蛋味道不一般。
這個時段也是鄰裡聯絡感情甚或還人情的一次好時機。家家養雞,自然都有雞蛋,但未必都會養鴨養鵝。於是,家裡有鴨蛋、鵝蛋而且還很豐盛的,就會送一些給那些沒有的人家,既讓沒有此些吃食的人家嘗嘗鮮,也還了某些人情。
煮粽子時間漫長,煮好了也不會拿出來,就讓它在鍋裡呆著,第二天早晨還是溫的,直接就可以吃了。
早晨的吃食就是粽子,蘸白糖、紅糖,吃雞蛋、鴨蛋、鵝蛋。當然,也會炒上幾個菜,畢竟是節日,也要豐盛點兒。
既然是節日,就不能忘記先人。中午吃飯前,家中的男主人或男孩們會拿著紙錢、酒、雞蛋等,去給過世親屬上墳,既是表達哀思,也是送上節日禮物和錢財,希望先人們也能慶祝節日。
慶祝端午節,除了頂級配置的粽子,還有其他事項需要準備,比如端午節那天在太陽出來前要插上門口的柳條和萘蒿。這項活動主要由孩子們完成。尤其是男孩子。
其實,在此前的數天,甚至比女主人們泡黃米準備包粽子的時間還要早,孩子們就已經開始籌劃如何獲取這些東西了。哪裡的柳條茂盛,哪裡的萘蒿蔥鬱,幾點起床,幾點出發,商討了無數遍,就等端午節那天的到來了。興奮的他們往往在凌晨兩三點就開始行動,因為有些柳樹是個人的,他們要在主人睡覺之時偷偷行動。
等到扛回勝利品,孩子們就會快速地將這些柳條和萘蒿插在大門口和窗戶等位置,據說可以闢邪驅蟲。
有那講究的人家,還會找人做個彩色紙葫蘆掛在窗前,就像漢鍾離的那個酒葫蘆。微風緩緩,小葫蘆就會左搖右擺。
孩子們還有一個開心的事,就是綁五彩線。這也是在五月初四下午就開始做的。大人們把五種顏色的線合在一起,搓成一條繩,給孩子們綁在手腕、腳腕處,至於什麼時候拿下來,就看個人喜好了。
接下來的幾天,每頓飯都有粽子上場。當然,除了端午節那天早晨是純純粽子宴,此後的粽子就會被其他吃食平分秋色。否則,可能會讓人害怕端午節來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