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之路
在不同的朝代背景下,艾灸事業隨之興衰更迭,華夏文明浩浩蕩蕩五千年,究其緣由,是什麼支撐著艾灸穿越時空的隧道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和生活,讓我們一探究竟。其中,很多經典依舊值得回味,很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法炮製,也會有很驚奇的發現。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靈樞 官能 》
「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凌,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素問 異法方宜論》
說明灸療的產生與我國北方人居住條件、生活習俗和發病特點有關。灸法適應症包括:外感病、內感病,髒病、寒熱病、癰疽、癲狂等。灸法作用表現在起陷下、補陰陽、逐寒邪、暢通經脈氣血等多個方面。
「以火補火,勿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靈樞 背腧》
身體虛寒需要艾火補氣時,不能將艾火吹滅,待其自滅效果尤佳,若為了瀉其內之積食鬱熱,則可將其火吹滅。
仲景指出灸法宜於三陰經病:或於少陰病初起,陽虛陰盛時,灸之以助陽抑陰;少陰下利嘔吐,脈微細而澀時,灸之可昇陽補陰;或厥陰病手足厥冷,脈促之證,灸之以通陽外達;脈微欲絕者回陽救逆。
晉代葛洪之《肘後備急方》,大量收集了當時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簡便易行的灸方。除繼承《黃帝內經》及《針灸甲乙經》的直接灸法外,首創隔物灸療,包括隔鹽灸、隔蒜灸、川椒灸等。另外尚應用蠟灸,以及以瓦甑代替灸器及燒艾於管中燻灸等。在病症救治上,《肘後備急方》載有猝死、屍厥、卒客忤死、霍亂、中風等28中急症的救治灸方。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載述了大量灸療內容,在灸法上,又增加了多種隔物灸法,如隔豆豉餅灸,隔附片灸以及隔商陸餅灸等。在灸法防止範圍上有了擴大。同時代的王燾更是重灸輕針,提出灸為「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外臺秘要 中風及諸風方一十四首》)。
宋代著名針灸家王執中撰《針灸資生經》一書,亦以灸法為主,該書首次提到以天灸法治療瘧疾,並記載了灸勞法、灸痔法、灸腸風、灸發背、膏盲俞灸療、小兒胎疝灸等灸治之法。
《南史 齊本記》載,有人自北方學得灸術,因治有效驗,迅速推廣,一時間大為流行,稱之為聖火。另外,「宋太宗病亟,帝(指宋太祖)往視之,親為灼艾」。可見,艾灸在當時普及程度極為廣泛。
金元時期針法崛起得到日益推廣,灸法受到一定影響,但是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羅天益主張用灸法溫補中焦,多取氣海、中脘、足三裡三穴施灸,認為可「生發元氣」、「滋榮百脈」等。
另外,元代名醫危亦林,在其所著《世醫得效方》載述刺灸治療的56個病證中,灸療約佔十分之八,且多涉及各科急性熱病、時令病及驚、厥、損傷等症。並提出「陰毒急勢困重..則灼艾法惟良」(《世醫得效方 集論說》)。
明清時期是我國針灸醫學從成熟逐步走向衰落的時期。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在所著《類經圖翼 卷十一》中,專門輯錄明以前幾百個灸療驗方,涉及內、外、婦、兒各科幾十種病證。
清代在鹹豐年間,醫家吳亦鼎所撰《神灸經綸》一書,他在該書引言中指出:「灸療亦與針並重,而其要在審穴,審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說明灸療之重要。
清代統治者來自少數民族,對中華傳統醫學並不了解,對漢族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也是通過了很長時間才有所進展,中醫在清代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滯,尤其是針灸科受到很大的影響。清後期,西醫的介入,也對傳統中醫帶來更大的衝擊。
清代統治者認為:「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清政府太醫院等官方機構廢止針灸,導致了包括灸法在整個行業的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