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艾貼今日分享
太宗病,帝往視之,親為灼艾——《宋史.太祖本紀》
「灼艾分痛」的由來
據《宋史》記載:太祖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生病了,趙匡胤急忙前去探望,並親自手持艾條替弟弟灸療,趙光義體有寒溼,溫熱的氣息通過艾灸送入體內,寒熱交織產生疼痛。見弟弟飽受疼痛之苦,趙匡胤心有不忍,於是也給自己艾灸,分擔弟弟的疼痛。古人讚賞趙匡胤對弟弟的深情厚誼,於是用成語「灼艾分痛」來頌揚他的美德,讚賞兄弟之間的情分。
從這段記載可以得知,艾灸療法不僅僅在民間盛行,甚至連皇帝都是艾灸的粉絲。趙匡胤親自為弟弟艾灸、也取艾自灸,可見其對艾灸操作熟練,並且相當信任。
《灼艾帖》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傳世墨寶不多,但是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卻收藏著一份《灼艾帖》,其內容是說歐陽修的長子歐陽發曾經接受過艾灸的治療,歐陽修認為艾灸是一門學問,值得探討與研究。
《艾灸圖》
南宋著名的畫家李唐,擅長山水和人物畫,在他流傳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作品中就有一幅《灸艾圖》,圖中描繪的是一位村醫坐在小板凳上,正在為病人灸灼背部。此圖是我國最早以醫事為題材的繪畫之一,現存於中國臺灣省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由此可見,在古代艾灸粉絲之多,應用之廣。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達官貴族,無一不將這個神奇的治病養生療法作為治病保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小編節選有關艾灸的經典語錄,分享給廣大艾友:
1、名醫孫思邈提出:「若要安,三裡常不幹」。
2、《孟子》:「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
3、《名醫別錄》:「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4、一炷著膚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痾立除。
5、太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醫學入門》:「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7、《皇帝內經》:「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8、古語云:「家有三年艾,醫生不用來。」
9、《針灸資生經》說:「若要安,丹田(關元)三裡莫要幹。
10、《小品方》云:「夫針須師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晉隋時代 陳延之)
11、《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裡,稱為「長壽穴」。(唐代孫思邈)
12、不與不灸三裡者同行(日本民間俗語,這也未免有點狠,不灸三裡穴就不能愉快地做朋友了是吧)
14、《針灸易學》甚至強調:「灸瘡必發,去病如把抓。」
15、《皇帝內經》記有:「大風汗出,灸意喜穴」
16、宋《備急灸法》:「倉促救人者,唯灼艾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紀》:「太宗病,帝往視之,親為灼艾。」
18、《莊子》:「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
19、《扁鵲心書》中說:「人之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背,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20、《神灸經綸》云:「夫灸取於人,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剛用,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1、《本草從新》云:「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
22、唐代王燾指出:「是以御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隨用一法皆能愈疾,至於火艾,特有奇能」。
23、李時珍之父李言聞的《蘄艾傳》稱讚艾葉「產於山陰,採於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
24、《養生一言草》記載:灸治確為養生訣,年逾四十灸三裡。施灸不為寒暑限,疲勞施灸為上策。小兒患病應施灸,勝似服藥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5、《東醫保健》稱臍灸有「養丹田,助兩腎,添精補髓,返老還童,祛病延壽」之功。(朝鮮--許浚)
26、《譴瘧鬼》詩云:灸師施艾柱,酷若獵火圍。(唐代韓愈)
27、孔璠之《艾賦》「奇艾急病,靡身挺煙。」
28、「端午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無意爭顏呈媚態,芳名自有庶民知。」這首詩歌可謂是我國人民對艾的最好總結了。
29、清·吳亦鼎《神灸經論》記載,「夫灸取於火,以性熱而至遠,體柔而用剛,能清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30、雲水絕歸路,來時風送船。
不言身後事,猶坐病中禪。
深壁藏燈影,空窗出艾煙。
已無鄉土信,起塔寺門前。
31、端午上南山,當午採艾忙。
陰乾放三年,臘月搗絨長。
手執一根艾條,透過嫋嫋艾煙,感受艾灸的洪荒之力,仿佛能看到中醫傳承的歷史穿越千年而來,看到炎黃子孫和中醫先賢不拘泥於古法的智慧、敢於推陳出新的勇氣。傳承技術不易,傳承理論甚難,我輩仍需努力!
艾艾貼是純陽植物,艾灸時溫熱並為身體補充陽氣將寒氣排出體外。
艾艾貼特別適合現代人養生調理亞健康。長久以往,對女性的養生意義重大,除了可以解除月事疼痛煩惱外,還可以慢慢的解決手腳冰涼的問題,對將來的結婚生育,甚至是中晚年的身體健康,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利用艾灸選擇合適的穴位,長期堅持,對於改善寒性體質具有很明顯的效果。一般選擇穴位為關元,足三裡,三陰交,氣海等。
艾葉用於灸法非常安全可靠。
艾灸法比藥物內服治病的範圍更廣,更方便,但是沒有藥物服用不當給人體帶來的毒副作用。灸法也和針法一樣,能使衰弱之機能旺盛,也能使亢進之功能得到抑制。但是灸法的功效有其獨到之處,不能以針代灸。
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說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於針法的。而且對於畏具針者,尚可避免針刺的痛苦及可能引起的感染。
《本草綱目》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 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這就說明艾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 艾的藥性可通過體表穴位滲透到體內起治療作用;又可通過呼吸進入機體,醒腦安神,通經活絡。
艾艾貼溫經散寒:氣血,津液是體體生存的基本物質,且周身運行,經絡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若機體感受到寒邪,會導致經絡受陰,通行不暢。
由於艾艾貼有溫辛功能,加之溫熱性刺激穴位,而穴位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因此,灸法藉助穴位,使熱量直接滲透到經絡、肌膚、從而達到溫經散寒的調理作用。堅持灸以下穴位就能起到溫經散寒的功效。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記載它的功效:「艾葉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但冰易化,古人很聰明,後來就打造了一種特殊的工具,我們把它稱之為「陽燧」。燧就是一個火字旁,一個隧道的隧。通火的隧道。那麼陽燧就是被用於取天火。當我們身體生病,要用這種天火來驅趕病邪。用這個陽燧,通天的法器,把太陽的光折射下來點燃艾絨,用於調理我們身體的疾病。這個有很多的文獻都記載了這些知識,所以灸法的起源灸源於此。
艾艾貼行氣通絡:經絡分布於體各部,內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溼、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以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使用艾艾貼灸治相應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行氣通絡的作用。
「灸臍」的作用:有趣的是,有科學家用「黃金律」來測量人體。結果驚奇地發現:從肚臍到腳的長度,與肚臍到頭頂長度的比值,恰好等於0.618,就是說,肚臍正位於人體的「黃金分割點」上。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0.168在養生中起重要作用,所以「黃金分割點」應是調整人體功能的最佳作用點。艾艾貼研究也證明:通過艾灸等刺激,有助於調節人體神經系統及內分泌活動,尤其是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從而起到扶正祛病、延年益壽的作用。
補益元氣:元氣是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它由腎中精氣化生而來,艾艾貼療法就具有補益元氣的作用。特別是《難經》中提出,命門是生命的門戶、元氣之根、水火之宅(包括腎陰和腎陽)溫補命門穴更可達到滋陰、溫腎、壯陽的最佳效果。
艾艾貼療法九大功效:
1.溫散寒邪、活血行氣
2.補虛壯陽、回陽固脫
3.清熱瀉火、消鬱散結
4.補益中氣、昇陽舉陷
5.調整臟腑、平衡陰陽
6.溫通經絡、驅邪止痛
7.疏風解表、溫經祛邪
8.調節臟腑、防病保健
9.補益元氣、延年益壽
歡迎加入深圳前海艾艾貼,了解和代理請加V信號lin-ning520諮詢。艾艾貼~引領中醫養生新潮流!我們有專業的團隊,一對一輔導,手把手教你開啟艾艾貼微商之路!讓您在更短的時間內成為優秀團隊領頭羊!分享艾,傳播愛,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