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企業家,想必他是日理萬機、大部分在飛機上度過,一天一個城市,甚至一天幾個城市,應該都是常有的事。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身上所承受的壓力遠非我們所能想像。面對紛雜的人和事,面臨事業中的挑戰和壓力,轉山對他而言又意味著什麼呢?對此,李厚霖給出了這樣的解釋,「轉山讓自己慢下來,慢下來便會想清楚很多事情。」
在現今這樣一個追求「速度」的時代,李厚霖卻選擇讓自己慢下來,去聽從內心的聲音,去尋找內心的精神力量。這似乎也逐漸成為很多企業家的共識。
轉山,顧名思義,就是徒步繞山一圈或多圈。它是盛行於藏地的莊嚴而又神聖的宗教活動儀式。李厚霖所轉的山,位於西藏阿里地區的海拔達6638米的岡仁波齊山,常被謂為貫通宇宙三界的神山。
世俗觀念中,鑽石既象徵著愛情,也常用來形容貪婪與奢華;在藏傳佛教中,金剛石代表眾生本具的佛性,因此,鑽石在內在意義上,意味著洞徹本性,直見本心。轉山是讓這位鑽石之王李厚霖重新審視自己、思考本心的過程。
經常有人問李厚霖最大的對手是誰,他回答說是他自己。
在轉山過程中,唯一需要你專注的就是自己的腳步,要想保持體力,完成路程,按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走。當然,你也可以走得快一點,但是,節奏一旦混亂,你可能就堅持不下去。所以,要認清自己,懂得控制。
在紛亂的商業世界中,人們很少有機會能去審視自己的弱點和本性。而在神山淨土,安靜到能夠聽到自己聲音的地方,就像突然聽到有人對自己說,「你想要的太多。」難道不是嗎?在商場奮鬥多年,他做什麼事情都希望能夠儘量完美,什麼都希望達到最佳狀態,包括因為別人無法達到自己要求而容易引爆的壞脾氣,每個人只想知道自己要什麼,究其根源是每個人都有的貪、嗔、痴在競爭環境中不斷發酵,以致忘記本來的自我。
金錢和競爭,讓人們比誰更有錢,比誰最優秀,使人們喪失良知與真善,使人們變得更自私,不快樂,於是就順理成章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可怕的「優秀又自私」的創業者,那是因為大多數人談創業,談激情,卻少有人從創業的戒律談起。
第一次轉山李厚霖就發現,轉山路上,沒有人奔跑,因為,在海拔那麼高的地方奔跑,是極不理智的表現。正是因此,他從轉山過程中體悟到一個哲理:人總是會被要求快速前行。當伴著浮躁和急功近利往前跑的時候,只會離終點越來越遠。
李厚霖相信,世界上任何人在雲端都有一個存儲器,肉眼凡胎雖然看不見它,但它卻客觀存在。你在人間的言行舉止就是在向那個存儲器裡儲備東西,行一善,存儲器裡就有一善;做一惡,存儲器就有一惡;虔誠的一次修行,存儲器裡就會有一次修行善果。當你離開人間時,存儲器裡的善惡會異常分明,正是這些善惡,決定了你來世輪迴的命運。
因此,李厚霖說他無法拒絕神山,正如他無法拒絕內心的良知一樣。人在世界上需要修行,做事可以打破遊戲規則,但做人一定要尊重遊戲規則。在中國這個市場上,一直有許多機會和誘惑,踏實做好實業、做好一個品牌,還是做個投機分子,需要淡定,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要知道,創業這條路上,不單單會看到財富、激情和夢想,還有本該在內心清晰可見的天條守則。
在這樣一個極致旅程當中,把體驗之後的感悟和生命張力的擴展帶回到神山下的生活裡,融入到我們的身體裡,讓我們得以在世間更從容的遊走,這便是轉山的意義所在吧。
李厚霖說,轉山這條修行路,並非僅僅是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精神上的修煉,一次心靈上的涅槃。「如果把人生比作轉山,我們常常會在這個過程中遇到艱難險阻和毀譽參半,只有堅持、忍耐,相信自己能做到,才真能做到。轉山,其實就是煉心。」
記者:對於修行或者皈依,你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李厚霖:皈依的時候我問師傅:皈依是什麼意思?師傅給我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就像入黨的時候,我們要宣誓「堅定地相信共產主義」,在你宣誓那一刻,你就入黨了。皈依也是這樣,唯一的前提條件就是你要相信輪迴,相信因果。信仰是精神背後的支柱,但我常會思考信仰的背後又是什麼。如果說我沒有一點想給自己祈福的心,我覺得虛偽。但如果說我抱著一顆祈福的心才去信仰,又會覺得我不夠高尚。所以在這兩者之間我也會有所迷茫。但是到今天為止,它給我帶來的東西遠比我原本想要的更多、境界更高。到最後你會發現,信什麼不重要,為什麼當年會有劉胡蘭,會有一群拋頭顱灑熱血的人,就是因為他們有所信仰。當有信仰的力量在支撐你的時候,你就會變成一個很強大的人。
記者:轉山給你帶來多大的改變?
李厚霖:其實轉山這件事,如果說去一次能給你帶來多大的改變,其實挺不靠譜的,我覺得那只能算是一次體驗。你說你轉了八年,轉了十六圈,你就覺得和轉第一次的時候不一樣了嗎?轉一圈和轉八圈能有什麼質的變化嗎?我堅信沒有。但是問題在於,有些人只轉一次,就再也不會去了,而我是每年都想去。別人可能會欣賞和佩服其中的毅力,但實際上我內心最大的欣慰,是我說不清楚為什麼,然後就這樣去了,對我來說,這是一件挺棒的事。它不一定給我帶來什麼改變,但能讓我更清楚地認清自己。
記者:俗話說四十不惑,你已經過了不惑之年,還有什麼惑的地方?
李厚霖:為什麼說人年輕的時候叫莽撞少年,就是因為40歲之前做的所有事,你都不用為自己負責,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怎麼做都是對的。包括你剛才提到的那個事件,那一刻你那麼做,肯定是因為開心才那麼做的,肯定是覺得你這麼做的結果會好,比如離婚,你才去做。但是四十所謂的不惑是什麼呢,就是你想得更明白了,想明白之後,再去做的時候你就不會跟自己對抗了。其實,怎麼可能有真的不惑呢?不可能,80歲也有80歲的惑,只是形容人生狀態的一種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