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兩
「生育」一直是女性繞不開的話題。
很多生育前應該知道,
卻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你的事。
都被一幫人記錄了下來。
在一個產後護理院裡,
他們把女性最真實的一面拍給我們看。
沒有緊張的兩性對立,
也沒有苦大仇深的生育焦慮。
但看完之後又會有一些思考。
《產後調理院》
01
人們常說:
生孩子,是鬼門關前走一遭。
《產後調理院》索性用最誇張的喜劇方式
還原了這恐怖一幕。
手術臺上,一次次使勁過後
女主力氣全無、意識模糊,
恍惚中她看到了死神。
前方高能預警▽
坐著冥船,她向死神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畫面閃回過女主的前半生。
多少有點衰。
但誰又不是在世俗生活裡一邊憧憬一邊掙扎?
女主人生唯一的高光時刻,
就是在四十二歲晉升為公司最年輕的常務。
而這一天她也成了婦產科最高齡的產婦。
懷孕和晉升本來是兩件最值得期待的事,
但當它們一起來臨時,
卻多少讓人有點開心不起來。
這意味著在職場中本就被特殊關照的女性,
懷孕後,可能又要擔心被重新洗牌。
為了守江山,女主比以前還要玩命。
就連生產前的24小時,都還在飆車搶時間爭取客戶。
即使籤約前一秒羊水破了,
仍然淡定得連根兒頭髮絲都沒有亂。
有條不紊地跟同事交接工作,向醫院說明情況,同老公聯繫匯合。
這場仗,贏得漂亮。
而她的人生戰場,從這一刻起也不再單單只是職場。
在走馬燈中回過神來,女主求生欲爆棚。
一膀子把死神掄翻在河,自己搖著槳就劃回去了。
簡直不要太硬核
從鬼門關回來,分娩還得繼續。
02
以往的影視作品中生產過程總被拍得太敷衍。
寥寥幾個產婦痛苦扭曲的表情、一聲嬰兒清脆的啼哭就表現完了。
而《產後調理院》卻「大尺度」地
將生孩子時那些「屎尿屁」都搬上了螢屏。
整個漫長而煎熬的過程被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屈辱期
比起勇氣,脫褲子只是開始,產房裡更缺尊嚴。
此時待產房裡等待著產婦的是灌腸、剃毛、肛檢。
產婦就像刀板上的魚肉,隨時等待著被捅被拔被剃。
還要因為術前沒排洩乾淨,而擔心到了手術臺上在許多人面前大小便失禁。
就在這樣極端的羞恥感中生產進入
第二個階段 禽獸期
開指的疼痛足以把一個平日裡精緻的都市麗人
變成一頭哭著求饒的野獸。
好不容易等來醫生內診,
這邊女主已經嚎得死去活來,
那邊醫生卻帶著男實習生不緊不慢地開始了現場教學!
真是急死人了有沒有?
終於熬過漫長的禽獸期後,
分娩才進入第三產程 無痛天國期
這時候因為無痛針的作用,產婦可以像沒事人一樣刷刷手機、看看書。
但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短暫平靜。
很快,分娩的重要關頭來了
第四階段 發狂派對期
那酸爽程度完全不亞於一場動物大遷徙,
體內仿佛有數百萬隻動物發了瘋似地朝你奔湧而來。
用盡了洪荒之力,孩子終於出生了。
這一刻是屬於母性的慶典。
在此之前懷孕以及生產的帶來的痛苦
理應都被一次性忘掉。
所有與喜悅、美滿相關的詞彙如期而至。
但現實果真如此嗎?
身體虛弱的母親,做好了準備接受感動和幸福。
可看到孩子的第一眼,還是跟預想差太多。
「怎麼這麼紅啊?」
「這算漂亮嗎?」
面對新生兒,第一次當媽顯得陌生又失落。
孩子幾乎吸引了所有人的關注,
只有娘家的媽媽懷著和自己相同的心情。
然而來不及委屈,留給新手媽媽的課題還有許多。
「災難」的序幕也才剛剛開始。
03
以為生完孩子就可以功成身退,恢復到以前的生活?
實在天真。
從孩子出生這天起,
哪怕是一杯咖啡也不能想喝就喝;
回不去的,還有生產完卻還沒來得及縮回去的肚子;
要迎接的,是產後持續不排尿,
就得靠插尿管輔助的恐怖故事;
以及打個噴嚏就會漏尿的社會性死亡瞬間。
而這些考驗,不過是給新手媽媽的「飯前開胃菜」。
擺在夫婦倆面前的第一關,
就是如何帶著孩子走向這個世界。
在她們眼中,即使是從病房到停車場這短短的距離,
也成了大型災難片在逃現場。
飛沫裡的細菌、要溢出的熱咖啡,
飄灑的頭屑……危機四伏。
她們根本顧接不暇。
於是育兒經驗值為零的夫妻倆,
來到了「產後調理院」(俗稱月子中心)。
這裡不僅有替產婦準備的營養三餐,還有負責照顧孩子的專家。
看上去,似乎是「天堂」一般的地方。
女主在這兒找到了歸屬感,卻殊不知這裡才是噩夢的開始。
04
產後調理院如同一個社會縮影,
從中,我們看到了每個新生兒媽媽的處境。
在這裡有人抱著「好意」,
摸你的胸,對你的奶水評頭論足。
似乎個個都是滿級奶媽。
在這裡沒有人關心你是誰,你的」自我「也不重要,
一切都只是為了孩子而存在,
連名字也沒有被記得的必要。
你有且僅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孩子媽。
現實和想像也總是大相逕庭,
你以為的餵奶:
渾身上下散發著母性的光輝,畫面無比溫馨
實際上的餵奶:
疼得猝不及防、呲牙咧嘴
而考量媽媽們是否合格的標準,
完全按照「母性」來嚴格劃分。
如同《雪國列車》裡三六九等的乘客,
坐頭等艙的是生育多胎、堅持母乳,並且全職照顧孩子的母親。
她們掌握著一手的育兒訊息和資源,
是媽媽群裡的意見領袖,
享受著絕對的話語權,身邊儘是追隨者。
誰讓媽媽之間打的就是信息戰呢?
而順產了一對雙胞胎,24個月堅持母乳餵養,
並且還是直乳(不用奶瓶)的小愛媽媽則是這群佼佼者中的女王。
至於末尾車廂,自然是像以女主為代表的:
高齡產婦、職業女性,同時又毫無經驗的新手寶媽。
在這裡,「母性」被粗暴地簡化成
「你能為孩子犧牲到什麼地步」。
對媽媽們來說,未免太不公平。
除了鄙視鏈,
媽媽之間還存在著強烈對立的黨派之爭:
「餵母乳還是餵奶粉?」
」只要被吸奶,就是奶牛「
每天除了要熬夜起來餵奶,還要為了奶水營養忌口。
不是在擠奶,就是在準備擠奶的路上。
而那些因為奶水不足選擇奶粉餵養的媽媽,
即使逃過了母乳的痛苦也並不輕鬆。
「你不餵母乳,萬一以後孩子出現什麼情況,你會後悔一輩子」
人言可畏。
扛不住高壓的媽媽,難免在心裡打起了問號,
負罪感滿滿。
一個問題引發的「血案」,
足以挑起全球共同的紛爭。
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仍然沒有一個定論。
當「孩子至上」成為一則「社會約定俗成」的金科玉律時,
母親不快樂擠出的奶,和母牛在牧場上快樂產下的奶,
到底哪一個對孩子來說,才是更好的呢?
05
身為母親和身為獨立個體間的撕裂與衝突,
時常困擾著她們。
儘管成為了母親,
但有時仍想要獲得社會和他人的認可與「被需要」。
請允許她們有自己的小情緒;
請允許她們不必非得感到幸福;
請允許她們也有偶爾精神崩潰的權利。
看更多走心文章
微博@視覺志iiidaily
微信 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
視 覺 志
當謊言被戳穿
才發現這些了不起的女性
也需要一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