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豆瓣評分8.6分的韓劇大黑馬《產後護理院》走紅網絡。
韓劇本著「敢拍」本色,聚焦「產婦」,講述了一個職場高齡產婦在生育和哺乳期間,入住了一家產後調理院,劇裡是通過黑色幽默的方法,悲劇的體現了「產婦」的艱難與不容易。然而首播就拿下了4.186%的收視率告訴我們,它絕不簡單。
該劇用誇張詼諧的方式將女性整個生產過程呈現在大眾的眼前,喜劇同時也掩護了女性生育前後所付出巨大的尖銳。
喜劇的開篇
42歲的高齡產婦吳賢珍(嚴志媛 飾)是職場上的精英,但作為一個媽媽的經驗值幾乎為零。吳賢珍生產時暈死過去,死神架著小木船要把她送走,閃回完她的前半生,突然她反應過來,「我為什麼要死」,於是彪悍的在船上跟死神幹架,把死神掄倒在河裡,之後她拼命地把小木船往回滑。
懷孕的女人難,懷孕職場女性更難
女主吳賢珍處於事業上升期,是公司最年輕的常務,直到生產那天,她都在馬不停蹄地工作著。一邊飆車攔住客戶籤下合同,一邊在客戶面前羊水破裂。
生產,從鬼門關走一趟
《產後調理院》將生育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屈辱期(產前準備),女性待產時要經歷灌腸。
第二階段:禽獸期(開指的疼痛),自尊心在肉體的極限疼痛面前,不值一提,陣痛讓她生無可戀。
第三階段:無痛天國期(打了無痛針後)
第四階段:發狂派對期(分娩關頭), 在要求打完無痛針之後,雖然得到短暫的平靜,可生產時,又直接崩潰,因為不會配合醫生用力,亂用力氣直至昏迷,一邊醫生給的壓力,一邊擔心孩子的安危,生死攸關的無助讓人心痛的落淚。
對生育過程的直觀記錄,其要傳遞出的信息是,生育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不是要嚇唬女性,讓她們恐懼生育,而是讓女性對是否生育有更清晰的認知、擁有更自主的選擇,她們可以更有尊嚴、更少疼痛地生產;同時也讓所有男性看到,女性為生育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
分娩完不是幸福的到來,而是災難的序幕
生完之後,大家的關注點都在寶寶,甚至沒人給她拿水,直到親媽來了,媽媽一句「這個世界上哪裡有什麼順產,我的女兒是在經歷生死」,吳賢珍才淚眼汪汪,脆弱起來。
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肚子還像七個月似的;幾個小時還未排尿的,就要被插尿管;因為側切而帶來的不適感,讓她們連坐下都要小心翼翼;還有煩人的漏尿,打個噴嚏,就有可能小便失禁等等。
最重要的是,媽媽將徹底失去做自己的自由!
產後調理院——千奇百怪的育嬰世界
出院後就進入劇集的重頭戲——吳賢珍住進了產後調理院,經由她的視角,帶領觀眾走進一個千奇百怪的育嬰世界。
在產後調理院,讓吳賢珍大開眼界。
第一次餵母乳時,在孩子咬住乳頭的那一刻,痛得咬牙切齒。
第一次感受到媽媽們有鮮明的「階層」劃分。那些親身母乳餵養的媽媽「一直餵完母乳」,被認為是「一等媽媽」,處於鏈條頂層。最末等的是第一胎、沒有奶水、年紀太大、經驗不足、職場女性的媽媽。
母愛程度,媽媽們用「奶量」多少來衡量。
在這裡,女性的角色只是哪個孩子的媽媽,沒人關心你的名字、年齡、工作等等,她們只是好奇孩子的胎名、兒子還是女兒、順產還是手術。
雖然人們都說懷孕分娩是美好而愉快的過程,可是對於產後媽媽來說並不都是那種感受,懷孕的辛苦,分娩的疼痛,恢復的過程,都很難堪。「母愛偉大」這其實也是一種無形的壓迫,所有的女性在做母親的那一瞬間,就必須拋棄掉自私、無助這樣的情緒嗎?
而對於一個生育之後的女性來說,她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
她首先是她自己
一個女性她可以有多種身份,她是妻子、媽媽、女兒,但她最首要的身份,是她自己。大讚母愛並沒有錯,但這並不意味著以母性來壓抑自己,要求女性為孩子犧牲一切,就是合理的。一個媽媽有撫養孩子、疼惜孩子的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但女性不是生育工具,也不是孩子的附屬品。
最後,願每位媽媽都被溫柔以待,也願你珍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