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微信號: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
今日,張藝謀「印象系列」的開端、廣西省旅遊活名片《印象·劉三姐》的運營公司破產一事登上微博熱搜。但事實上,早在去年8月,《印象·劉三姐》的運營公司廣維文華就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向廣西高院提出了破產重組。
而因《印象·劉三姐》年淨利潤達到7000萬左右的廣維文華,破產原因也很烏龍。公司估值1.7億,債務卻高達15.8億,而這15.8億的債務,大多來源於不當的關聯擔保和投資。據爆料,目前廣維文華的老闆丁磊已經「跑路」,而這15.8億的債務由北京天創文投演藝有限公司接盤,破產重組之後,《印象·劉三姐》將於大年初三重新開演。
破產一事算是暫告一段落,不過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卻發現,實景娛樂項目「印象系列」的招牌張藝謀與「印象」這個品牌的關係卻變得越來越淡了。在《印象·劉三姐》成功之後,「印象系列」的主創張藝謀、樊躍、王潮歌聯合成立了北京印象文化藝術中心,也就是後來的觀印象公司,在2016年,觀印象被三湘印象收購。
作為觀印象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早期,張藝謀擔任了多部「印象系列」的總導演,但後來,大多只是擔任藝術顧問,現在對項目參與都寥寥無幾。
對此,王潮歌曾稱是因分工不同導致的,而張藝謀自己的說法是因「印象系列」有王潮歌和樊躍兩個好導演,他現在要專心拍電影了。不管說辭如何,張藝謀似乎都與「印象系列」越走越遠了,而三湘印象在收購觀印象公司時,與張藝謀約定三年內擔任藝術總監/顧問的合約也即將於今年5月到期。
左起依次為樊躍、張藝謀、王潮歌
這邊一手打造的《印象·劉三姐》深陷破產重組風波,另一邊,張藝謀在離開新畫面後,因為樂視系的一系列水逆,與樂視影業的合作也是命運多舛。而且籤約樂視後,張藝謀的兩部電影《歸來》和《長城》交出的成績也不是很理想。
張藝謀「實景娛樂」和「電影」兩題路走得皆不順暢,但老朋友以及老對手馮小剛相比之下就順風順水多了。文藝片《我不是潘金蓮》和《芳華》都拿到了不錯的成績,《芳華》更是大超預期,而與馮小剛深度捆綁的華誼兄弟,也與馮小剛聯合開發了實景娛樂項目「馮小剛電影公社」,為華誼實景娛樂板塊打下了根基。
逐漸淡出「印象團隊」、籤約樂視命運多舛
張藝謀的實景娛樂和電影之路皆不順暢
廣維文化宣布破產重組,和張藝謀的《印象·劉三姐》是沒有關係的,這個品牌本身的吸金能力堪稱強大。王潮歌曾公開說過一組數據,《印象·劉三姐》7年演出2000多場,僅2009年就演了497場,觀眾達130萬人,年演出收入超過2.6億元。
《印象·劉三姐》,是張藝謀總導演的「印象系列」的第一部。張藝謀,王潮歌,樊躍鐵三角組成的「印象團隊」在成功打造了《印象·劉三姐》之後,過去十多年,就幾乎保持著每年一部的步調模式在全國複製《印象·劉三姐》的「實景演出」模式。
現在,「印象品牌」已經成功推出了「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大紅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實景演出。除此之外,還有「又見」品牌,比如《又見平遙》。
雖然「印象系列」在過去十幾年打上了張藝謀的烙印,但是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發現,張藝謀確實在漸漸淡出這個團隊。《又見平遙》進入山西之時,張藝謀已經不再是整個節目的策劃方,僅剩下王潮歌和樊躍,後來的《印象·普陀》,張藝謀擔任的只是藝術顧問。新民周刊也曾透露,在《印象·大紅袍》歷時兩年的籌備過程中,張藝謀在選景時才來過一趟福建武夷山這座縣級市。
在《又見平遙》籌備時期,曾有人問王潮歌是否和張藝謀散夥時,王潮歌稱:「當然不能了,還是一家子。這次我們希望大家有一個具體的分工,比如這次是我主場,張藝謀不再是導演了。」而張藝謀自己的說法則是:「在印象系列那邊,我們還有一個團隊,有潮歌和樊躍兩個好導演,接下來還有十幾個省份在等著,我只是在重要的時刻回去顧問一下,去宏觀指點一下,現在他們放我來拍電影了。」
2016年5月,上市公司三湘股份斥資19億收購觀印象公司,並改名三湘印象。在觀印象被收購後,張藝謀仍間接持股,馬雲也是。張藝謀通過上海觀印向投資中心(有限合夥)間接持有觀印象25%股份權益,而馬雲的雲鋒基金間接持有觀印象50%股份權益。
三湘印象在收購觀印象時曾同時合約規定,張藝謀自交易完成之日起在觀印象的服務期限不少於三年,但現在這個約定即將於今年5月到期。
受《印象·劉三姐》運營方,也是參股公司的廣維文華宣布破產重組一事影響,三湘印象曾直接停牌。此外,《印象·海南島》也在運行5年後宣告廳演。目前,張藝謀雖仍間接持有觀印象25%的股份,但三年合約即將到期。當初在高價收購時稱「看好觀印象的品牌價值和以張藝謀為首的核心導演團隊的聲望」,如今張藝謀逐漸淡出,「印象系列」前景如何還不得而知。
張藝謀這邊「實景娛樂」陷入破產重組風波,另一邊電影項目也不是特別順利。張藝謀在和新畫面決裂之後,曾收到了萬達、小馬奔騰等多方橄欖枝,他卻在眾多影視公司之中選擇了樂視。不過當時的樂視影業是明星股,樂視影業因張藝謀的加入估值一度升值8億,而張藝謀當時投入的1201.53萬也升值到1.41億,浮盈超過十倍。
但此一時彼一時,樂視系現在成了「問題股」,前後籌劃三年的樂視網對樂視影業的重組也成了泡影,這意味著早在2014年年底樂視最輝煌時期被賈躍亭積極推動的樂視影業上市計劃最後以失敗告終。而因為樂視系現在「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明星股想繼續扶搖直上自然不再可能。
其實,張藝謀在加入樂視影業後拍的兩部電影《歸來》和《長城》票房也和收益也不是很理想。《歸來》當時僅收穫了2.91億的票房,而《長城》不僅口碑敗得一塌糊塗,收益也捉襟見肘,據悉該片投資10億,但最終僅拿到了11.73億的票房。
實景娛樂選錯合伙人,電影選錯東家,總得來說,張藝謀這兩年的暗淡有時運不濟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問題 。畢竟他總是一條腿走路,雖然做實景娛樂,但並未和自己的電影產生協同效應。
馮小剛電影IP衍生做得風生水起
實景娛樂雖是朝陽產業,但還得依靠大IP支撐
反觀馮小剛,這兩年就順利多了。首先,從電影項目上來看,馮小剛的近一兩年的《我不是潘金蓮》和《芳華》成績都不錯,《我不是潘金蓮》拿下4.82億,而《芳華》作為中小成本投資的文藝片,更是以小博大,拿到了14.82億的票房成績。
而馮小剛綁定華誼20年,在實景娛樂領域,馮小剛也和華誼有著深度合作,那就是馮小剛電影公社。該電影公社以馮小剛《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等馮氏經典電影場景為建築規劃元素,聚集不同品牌和特色的美食、餐飲、娛樂、電影院、咖啡屋、精品店、精品酒店打造綜合娛樂商業街區,目前已經開業三年多。
馮小剛電影公社,也是華誼兄弟實景娛樂的主要項目。據電影公社項目方爆料,電影公社一般每天接待遊客2000人,周末可達到3000人,在節假日期間,平均每天接待的遊客更是上萬。
雖然沒有直接的收入數據,但據華誼財報顯示,2016年,華誼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版塊收益2.56億,比2015年同期的5556萬增長了362.34%,雖然在華誼各大版塊收入中並不算突出,但是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華誼2016年取得收入前5名的影視作品《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還是夫妻》《羅曼蒂克消亡史》《幻城》合計實現收入也就才3.94億。
對影視公司和影視人來說,實景娛樂顯然已經成為下一個風口,是可以預見的朝陽產業。不管是張藝謀打造的「印象系列」,還是華誼聯手馮小剛打造的「電影公社」,亦或者是萬達此前的運營了19個月就宣布「暫停營業」的武漢電影樂園,都屬於實景娛樂項目。
對影視公司來說,做電影風險性還是太高,但是下遊產業的實景娛樂項目,風險就相對小很多,而影視公司也都是期望能藉此將非票房收入比例提升。但是對於國內目前的很多影視公司來說,都是理想太飽滿但實力不夠,這個實力不夠,指的就是缺少大IP以及優質IP支撐。
對影視公司來說,實景娛樂大多以影視和遊戲、網絡文學等IP為核心二次開發的主題公園,這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這些都是建立在有好的IP支撐的前提之下,成功的案例自然就是大洋彼岸的迪士尼,如果沒有優質IP支撐,則很難發展壯大。
萬達武漢主題樂園夭折的原因就在於沒有強大的IP支撐,而華誼「電影公社」的優勢則在於華誼這種老牌電影公司多年的IP累計以及馮小剛個人IP的支撐。不過雖然華誼目前實景娛樂發展不錯,但是馮小剛的「電影公社」,IP影響力其實還是欠缺。
而至於張藝謀的「印象系列」,雖然成果也不錯,但對於張藝謀自身來說,放棄了電影製作而單純去做實景娛樂,是很難建立起「電影IP+實景娛樂」的生態的,也就是說,缺乏協同效應。
實景娛樂雖是影視行業未來的一個大方向,但整體來看,不管是影視人還是影視公司,還是得將實景娛樂的發展建立在優質的電影IP支撐之上。有優質的影視內容支撐,才能逐漸向迪士尼模式靠近,如果影視和實景娛樂不能相互支撐,則很難建成完善的生態。
本文首發微信號: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
原創文章,轉載請標註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 已入駐平臺 ━━
商務合作、投稿、應聘可添加微信:
ID1:love-travis
ID2:Course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