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內心過於自卑的人,總是本能的迴避競爭情境

2020-12-22 九霄心理

內心過於自卑的人,總是本能的迴避競爭情境。

對競爭情境的逃避,是自卑人格的典型表現。由於自卑人格本身不能全然接納自我,因此會刻意掩飾自己的弱點。當他們面臨一些競爭情境時,勢必會暴露出這些弱點,因此本能地逃避自己的弱點。他們為了逃避競爭情境,通常也會找一些藉口,比如故意低估競爭結果所帶來的好處,或者表現出一副謙遜的樣子,不與他人爭搶。除了一些正式的競爭情境,還有一些非正式競爭情境,自卑人格都會表現出逃避行為。本文將從心理學角度,深度剖析自卑人格對競爭情境逃避的心理。

什麼是競爭情境?

正式的競爭情境

所謂的競爭情境,包含了正式的競爭情境以及非正式的競爭情境。常見的正式競爭情境包括各種體育競技比賽,各類考試、面試等等。在正式競爭情境中,通過統一的規則篩選出優劣,沒有人可以擺脫這個規則。之所以自卑人格對於競爭情境會表現出逃避行為,是因為競爭情境可以看作是「挫折情境」,處於競爭情境中的個體,會有一種「受挫感」。在競爭中,每個人為了更好地表現自己,不得不竭盡全力地解決問題。然而,越是考驗自己能力的時候,個體也就越容易感受到挫折。

非正式的競爭情境

非正式的競爭情境要比正式的競爭情境更為廣泛,也更為隱秘。討好行為屬於典型的非正式競爭情境,包括:家庭中的多個孩子討好父母,一個班的同學討好老師,一個企業的員工討好老闆,情敵之間討好心愛的對象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價值觀、世界觀、生活目的、信念、理想等層面的競爭,也是屬於非正式競爭。比如,有些人覺得流量明星是有價值的,但是有些人認為古聖先賢才真正對人類有益。這些與認知相關的競爭,也都屬於非正式的競爭。這也包括不同流量明星的粉絲之間的,毫無營養的口舌之爭。

為什麼自卑者會逃避競爭情境?

競爭暴露了人的弱點

競爭暴露了人的弱點,而自卑者正是因為接納不了自己的弱點,所以才會逃避競爭情境。在正式的競爭情境以及大部分非正式競爭情境中,個體都處於一種被觀察、被檢驗、被評價的被動位置。自卑者如果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並且處於被動的位置時,就會感到緊張、焦慮、手足無措,進而產生抗拒甚至逃避的行為。當然,在一些「沒有唯一標準或規則」的競爭場景,每個人都各說各話,這種情況下自卑者反而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只有這一種情況,不符合自卑者逃避競爭的環境。

競爭有著統一的標準和規則

正如上文所言,自卑者逃避的是具有統一標準和規則的情境,但是卻不會逃避沒有唯一標準和規則的情境。自卑者為了獲得心理補償,往往喜歡用自己的長處跟別人的短處相比。一個因為長得矮而自卑的人,不會同他人比身高,而是在其所擅長的領域同他人比較。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感。然而在同一標準和規則的情境下,他們的「計策」就失效了。他們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短板,不得不忍受一種挫折情境。所以你會看到,網絡中有些人寧願花時間跟別人互懟,也不願花時間學習,不願意花時間考試、面試,提升自我能力。

自卑者,如何面對競爭情境?

全面接納自我

沒有競爭就沒有成長,沒有人可以擺脫競爭情境而獲得成長。自卑者要全面接納自我,就是不僅要接納被人認可的部分,也要接納不被人認可的部分。不僅要接納自己的優勢,也要接納自己的短板。也就是說,無論你自己的才華、能力、德行如何,你都要全然接納。接納的目的不是自暴自棄,也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不跟自己過不去。有些人覺得自己太笨,然後就討厭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是沒必要的。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全面接納自我,就是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時間。

擁抱統一標準和規則的競爭

一個有社會感的人,勢必要融入到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去。在同一個環境之下,勢必會有統一標準和規則的競爭。用一種接納的心態來擁抱統一標準和規則的競爭,因為這些都是公平的競爭,並且能夠讓你意識到自己能力水平的競爭。你不需要在競爭中取得多麼好的名次,因為這樣你的壓力會很大,你只需要讓自己擁有一定的競爭力,能夠勝任某一個職位以此謀生就可以了。在一些競爭環境中,要改變自己「謙遜」的態度,要學會「毛遂自薦」,不要總是害怕暴露弱點而逃避競爭。

遠離沒有價值的口舌之爭

一些自卑者會走向自戀,他們逃避統一標準和規則的競爭,陷入了沒有價值的口舌之爭。他們會極力維護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生活目的。他們會極力維護自己喜歡的偶像,好像否定他們的偶像就好像否定他們自己一樣,這是不對的。每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生活目的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極力維護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和生活目的,反而暴露出你自己都不相信這些價值觀、世界觀和生活目的。沒有人維護真理,真理不需要維護,只有謊言才需要。

總而言之,自卑者對競爭情境的逃避,暴露出內心的不確信。一個真正走出自卑的人,能夠直面所有的競爭情境。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實用心理學:缺少關愛導致的依賴型人格和迴避型人格有哪些特徵?
    從小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會使她向依賴型人格或迴避型人格發展。依賴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中的兩種障礙性人格體現。心理學家對這兩種人格的主要行為特徵和心理做了如下歸納:第一,內心自卑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大部分「自卑心理」的形成是由於童年的不被認可或悲慘遭遇。一個童年缺少愛的少女,她的內心深處也一定是有別人不能觸碰的地方的。
  • 迴避型依戀的人,繞不開「自卑」和「缺愛」兩個魔咒
    迴避型依戀的人,永遠繞不開「自卑」和「缺愛」兩個魔咒。這種深層次的「情緒」,奠定了他們生活的主基調,不論成年後的他們多麼圓滑世故、多麼善於偽裝自己,自卑和缺愛的影響都將是無孔不入的!三、 「迴避型依戀者」畫像在心理學範疇內,「迴避型依戀者」又叫「性單戀者」,他們是一群「永遠也不能摘到星星的人」;因為,每當有機會靠近星星時,他們就會突然覺得:星星是一塊塊巨大的隕石,隨時都有可能墜落,會把他們砸得四分五裂!1. 享受暗戀一個人的感覺,不會主動表達愛意,如果被告白,會馬上變得不喜歡對方!2. 被人表白時覺得渾身不自在,甚至膈應!
  • 實用心理學丨迴避型依戀人格到底是什麼?
    ↓↓↓↓我們先從心理學上剖析一下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
  • 迴避型依戀人格:為什麼被喜歡的人喜歡會覺得膈應且不舒服呢?
    結婚後,每次發生矛盾,老公永遠都在迴避,即便是吵架,他也總是抱怨他自己有多不容易,絲毫不顧及她的感受,在這段婚姻裡,她絲毫沒有感受到被愛,這樣感覺不到愛的婚姻實在無味。但他們對別人缺少關心,沒有同理心,內心裡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總表現的特別消極和不在乎,尤其是和伴侶的關係。圖片源於網絡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
  • 【迴避型依戀】的人在痛苦什麼?
    迴避型依戀的人,永遠繞不開「自卑」和「缺愛」兩個魔咒,這種深層次的「情緒」,奠定了他們生活的主基調,不論成年後的他們多麼圓滑世故、多麼善於偽裝自己,自卑和缺愛的影響都將是無孔不入的!
  • 心理學:請遠離那些喜歡抱怨的人,他們太自卑,太負能量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好的關係,同時也能活出自己。歡迎來到付費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第36節。本專欄的100節陸續更新,詳情請查看專欄簡介。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籤約作者。以下是本節摘要:1、喜歡抱怨的人,喜歡外歸因,他們認為事情糟糕的後果是別人或者外界安排的,導致的,自己是一個受害者。2、抱怨最大的影響就是它可以讓周圍的氣氛瀰漫上消極的色彩,讓其他人感受到沉重的負能量,而沒有人願意長期沉浸在負能量中,所以出於人類的本能,自然就會遠離這樣的人。
  • 迴避型依戀之所以迴避,是否因為沒遇到那個十分喜歡的人?
    我們先從心理學上剖析一下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 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
  • 心理學:內心敏感脆弱者的4大心理特徵,你中了幾個?
    心理敏感其實是一種很強大的能力,能幫我們很好的發現他人的需求,從而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但由於內心敏感常常伴隨這一些,所以有很多人都受困於這種能力。你的內心敏感脆弱麼?看看下面這4個特徵的人,你中了幾個吧?
  • 迴避型依戀人格:你的愛讓ta遠離了嗎
    這裡是第424顆知識膠囊 迴避型依戀人格> 知識點詳解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 心理學:越是容易憤怒的人,骨子裡越自卑,內心越軟弱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好的關係,同時也能活出自己。歡迎來到付費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第40節。本專欄的100節陸續更新,詳情請查看專欄簡介。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籤約作者。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憤怒的背後往往是恐懼,對於自我虛弱的恐懼,可以說越是容易憤怒的人,骨子裡越自卑,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成立的。
  •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學解釋
    迴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又被稱為逃避型人格,患有此類人格障礙的人群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以及心理自卑。尤其在重大問題和挑戰面前,會採取迴避的態度,甚至可能因為感到無能應對而直接放棄。
  • 男朋友總是不理我?可能他是「迴避型依戀人」!
    有沒有發現,經常有一些人談戀愛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明明自己就很喜歡對方,但是當自己和心心念念的人在一起之後,反而不太想和對方在一起了,也會減少和對方的互動和接觸之類的,事實上這樣的人並不少。我提出了我的疑問,但是她卻說,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沒有和他在一起之前,很喜歡他,但是當他向我表白,在一起之後,我卻覺得我好像沒有之前那麼喜歡他了,反而還有點排斥他和我的接觸和互動,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但是明明我就是喜歡他的,這一切我都不知道為什麼,聽完她說的之後,我忽然想到在心理學裡面的一個知識叫「迴避型戀人」。什麼叫「迴避型戀人」?
  • 心理學:自卑是失敗者的通行證,從小被否定的人一生都不會愛自己
    自戀的人會愛上自己的倒影,自卑者亦如是 自卑是一面哈哈鏡,無論怎麼照,裡面的人都是扭曲的。 自卑是人性一個最大的弱點,也是一種不能自我救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 心理學分析,自卑的人在人際交往時,總是會表現出一副畏首畏尾的樣子,內心缺乏一種自信。
  • 心理學:一個孩子內心越自卑,幾個表現就越明顯,家長要及時糾正
    樂樂的自尊心一次次地被父母打擊,久而久之樂樂內心越來越自卑,甚至覺得比同齡的孩子低一等,也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簡直就是廢物一個。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會像樂樂父母一樣,他們總把成績看得很重要,而且也會把孩子的各個方面拿來攀比,殊不知父母這樣的做法會直接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
  • 有一種心理本能在作祟
    為什麼人在聽鬼故事的時候,會產生害怕的心理呢?從一個社會人的認知中,不一定會認同一些特殊生命形式的存在,但人總會對未知的東西,有一些好奇、求知慾,但好奇的背後,更多是擔心、緊張、害怕的心理。在聽鬼故事的時候,那些同住播講人聲音傳遞的驚懼的聲音內容,會無意中調撥出一個人內心中,曾經的恐懼、緊張記憶,而記憶也會在此時,結合聽故事的情境,進行更豐富的加工。心理學家稱,人在過於安靜的環境中,會對周圍的一切漠不關心,慢慢喪失生活的樂趣。有聲音的地方,更有生活的氣息。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無論是在面對伴侶,還是在面對朋友、家人、同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總是會刻意跟周圍的人保持不同程度的距離,別人在向他表示親密的時候,心理和行為都是一個拒絕的態度。迴避型依戀的人,更注重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相當於一個秘密基地,不希望有任何人的侵犯和打擾。
  • 迴避型依戀人格如何談好一場戀愛?
    很殘酷的來說,一個不愛你、或者愛你沒有那麼深的男生,在與你交往時也會產生本能地牴觸和迴避心理。他所以仍說著愛你、和你保持著戀人關係,只不過是害怕孤獨又沒有遇到一個真正喜歡的人罷了。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性單戀群體有著這樣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喜歡說這2句話,活得越累!
    在心理學上,內心自卑的人都有一種自我否定的思想,就是她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然後就不敢去做,認為自己什麼也做不好,缺乏自信心。生活中我們也常發現這樣一些人,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敏感。而越是自卑的人,越喜歡說這2句話!
  • 心理學:趨於愛上自己的選擇是人類本能,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態度
    心理學上一直有個研究數十年的話題「人們的選擇如何影響其偏好」,這個對於個體認知失調的經典研究最後發現:在面對兩個同樣具有相同吸引力的事物的時候。 很多人會以為他們選擇的是他們自己喜歡的事物。 其實是因為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所以他們會喜歡這個事物。
  • 心理學解讀:自卑情結!
    不同的人在面對自卑時的補償行為有所不同。有些人會通過加倍努力來證明自己,哪怕取得小小的收穫也是對這種脆弱和羞恥的抵禦。而另一些人則選擇以迴避他人的方式來逃避自卑感,他們認為,只要不與他人往來、並把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夠避免「比較」的場景,也就不會產生自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