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朝,大家會想到什麼? 或許是夜晚繁華的汴京城、蘇軾的水調歌頭、辛棄疾的金戈鐵馬、亦或是遼金肆意踐踏的鐵蹄、未雪的靖康之恥、精忠報國的嶽飛、奸佞無道的秦檜等等。
這一次,我們不聊上面這些,而是來聊一聊宋朝的建國淵源。眾所周知,在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逐漸由盛轉衰,藩政割據、黨派爭鬥、農民起義紛至沓來,國運早已所剩無幾。最後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梁建立。晚唐時代結束。從此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是十分混亂的割據徵戰時期,後周是五代的最後一個中原王朝,而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便是後周的臣子,因為在與周太祖郭威滅後漢過程中功勞重大,趙匡胤被提拔的很快,到了周世宗柴榮死後,他已經身居了後周禁軍殿前軍都點檢(最高軍職)。而此時後周的少主只有7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由宰相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重用身為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由於當時周邊仍有許多勢力存在,朝野上下都人心惶惶,害怕會看準這個時機大舉進犯後周。果然,周世宗柴宗訓登基第一天,文武百官都來祝賀,朝賀還未完時,外面就傳來了消息:說是契丹族大舉南下,聯合北漢想要入侵後周。小皇帝和大臣們一聽,便都亂了套了,最後宰相範質提議讓趙匡胤率兵前去抗擊,小皇帝和太后也都聽從此議。
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當天下午,到達了離開封幾十裡的陳橋驛。晚上,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裡,還沒有把話說完,將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著說:「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趙匡胤的親信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城,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和王審琦管好京城內外大門。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晚上,趙匡胤假裝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接著,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說:「請點檢做皇帝!」趙匡胤趕快起床,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回京城。
回京城之後,周世宗便舉行了禪位大典,將皇位讓給了趙匡胤,宋朝由此建立。
以上的記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就是我們一直接觸到的史料的記載。其中除了《宋史》之外,還有司馬光所寫《涑水記聞》與南宋學者李燾所寫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對"陳橋兵變"有較為詳細的記錄,而他們所記錄的基本一致,皆是因為外敵入侵,手下士兵譁變,黃袍加身後趙匡胤無奈的做了皇帝。細想就會發現這裡面有許多的疑點。
關於外敵入侵這一說法,有明確記載的主要史料有《宋史》、《涑水記聞》、《續資治通鑑長編》、《舊五代史》和《契丹國志》,要想判斷其中記載的內容是否可靠,首先要分析它們各自的來源。
綜上看來,宋人有關的記載我們都不能取信,而北方少數民族編寫的《遼史》便有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因為遼與北宋政權對立,編修史書時不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所以可能會更為客觀,真實,更有說服力。而在整部《遼史》中,沒有任何關於公元960年的軍事行動的記載,相反,當時遼朝內部發生了嚴重的矛盾,發生了多起謀反事件。也就是說遼當時自己都顧不過來了,還能訊速整理軍隊入侵後周,這自然不合邏輯。並且,當年在趙匡胤登基之後,契丹與北漢軍隊就像蒸發了一般撤退,各方史料對此沒有任何解釋,使這一疑點更加撲朔迷離。
另外,史料記載當年抗擊契丹與北漢途中,有佔星者說「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蕩」。意思就是他看見太陽下面還有一個太陽,而且這兩個太陽在互相搏殺。我們知道,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在當時還是後周的統治之下,怎麼會在行軍途中莫名傳出這樣的謠傳。帝王的登基往往需要正名,想必這一謠傳也是為後來趙匡胤的篡位平添了幾絲「天命」。
還有便是「黃袍加身」的記載,說是當晚趙匡胤喝了很多酒,回到軍營倒頭就睡,睡的不省人事,手下造反他都不知道。直到眾將士把黃袍都穿到他身上時,他才明白事情已無退路,只好順應天意民意,做皇帝。哈哈,讀完竟覺得趙匡胤好像和民國時期的黎元洪有幾分相似。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已經知道了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已經做到了殿前都點檢,統帥殿前禁軍,朝中只有韓通能和他抵抗。這麼一個歷經沙場,久經戰事的統帥,會在面對契丹與北漢的聯合進攻抗擊途中喝酒,並且是喝到不省人事,未免有點太蹊蹺。
其次,黃袍在古代可是帝王才能擁有的,尋常人家是根本買不到此類布料的,而在如此突發的行軍途中,為什麼就可以說拿就拿出黃袍,如果不是事先準備好的,實在是難以解釋。而為什麼要提前準備好黃袍,可能就不言而喻了。
還有就是禪位詔書疑雲。當時的禪位大典距離兵變只有一日之隔,而禪位詔書是及其重要的詔書,是需要細細打磨,反覆斟酌和修改之後才能最終確定的。而在《宋史》記載:「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制書於袖中。」而翰林承旨陶谷能在當時如此自然的拿出這一份「雪中送炭」的禪位詔書,是不合規律的。這份禪位詔書也讓當時趙匡胤的登基大典十分完美,找不到紕漏。
最後一點疑問便是守將韓通之死。韓通在趙匡胤率軍抗擊途中一直留守京城,他也是當時唯一有能力和趙匡胤抗衡的人,可是就在趙匡胤軍隊回京途中,他便被人殺害了。死亡的節點如此巧合,並且整個過程訊速果斷,實在是不能不令人生疑。
綜上來看,我認為陳橋兵變是趙匡胤自導自演的可能性十有八九。整次事變除了韓通之死是流血事件外,大致上可以說是和平演變。前後如此縝密的配合,先是傳言外敵入侵,再大軍離京創造兵變條件,之後黃袍加身、禪位詔書、韓通之死一系列配合行雲流水,一切好像都是剛剛好,趙匡胤的登基就像是天意。
可是歷史從來都不是單面的,那場事變距今已經一千多年,我們無法完美復原當時的場景,但是根據已有的史料,加以合理的思考與推斷,我們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斷。
參考文獻:
《從「陳橋兵變」與「燭影斧聲」談史學觀》 高偉
百度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