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 | 究竟有無導演?

2021-02-23 胡侃歷史的正經老王

提起宋朝,大家會想到什麼? 或許是夜晚繁華的汴京城、蘇軾的水調歌頭、辛棄疾的金戈鐵馬、亦或是遼金肆意踐踏的鐵蹄、未雪的靖康之恥、精忠報國的嶽飛、奸佞無道的秦檜等等。
      

這一次,我們不聊上面這些,而是來聊一聊宋朝的建國淵源。眾所周知,在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逐漸由盛轉衰,藩政割據、黨派爭鬥、農民起義紛至沓來,國運早已所剩無幾。最後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梁建立。晚唐時代結束。從此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是十分混亂的割據徵戰時期,後周是五代的最後一個中原王朝,而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便是後周的臣子,因為在與周太祖郭威滅後漢過程中功勞重大,趙匡胤被提拔的很快,到了周世宗柴榮死後,他已經身居了後周禁軍殿前軍都點檢(最高軍職)。而此時後周的少主只有7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由宰相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重用身為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由於當時周邊仍有許多勢力存在,朝野上下都人心惶惶,害怕會看準這個時機大舉進犯後周。果然,周世宗柴宗訓登基第一天,文武百官都來祝賀,朝賀還未完時,外面就傳來了消息:說是契丹族大舉南下,聯合北漢想要入侵後周。小皇帝和大臣們一聽,便都亂了套了,最後宰相範質提議讓趙匡胤率兵前去抗擊,小皇帝和太后也都聽從此議。

 

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當天下午,到達了離開封幾十裡的陳橋驛。晚上,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裡,還沒有把話說完,將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著說:「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趙匡胤的親信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城,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和王審琦管好京城內外大門。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晚上,趙匡胤假裝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接著,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說:「請點檢做皇帝!」趙匡胤趕快起床,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回京城。
   

回京城之後,周世宗便舉行了禪位大典,將皇位讓給了趙匡胤,宋朝由此建立。


     以上的記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就是我們一直接觸到的史料的記載。其中除了《宋史》之外,還有司馬光所寫《涑水記聞》與南宋學者李燾所寫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對"陳橋兵變"有較為詳細的記錄,而他們所記錄的基本一致,皆是因為外敵入侵,手下士兵譁變,黃袍加身後趙匡胤無奈的做了皇帝。細想就會發現這裡面有許多的疑點。


      關於外敵入侵這一說法,有明確記載的主要史料有《宋史》《涑水記聞》《續資治通鑑長編》《舊五代史》《契丹國志》,要想判斷其中記載的內容是否可靠,首先要分析它們各自的來源。

 綜上看來,宋人有關的記載我們都不能取信,而北方少數民族編寫的《遼史》便有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因為遼與北宋政權對立,編修史書時不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所以可能會更為客觀,真實,更有說服力。而在整部《遼史》中,沒有任何關於公元960年的軍事行動的記載,相反,當時遼朝內部發生了嚴重的矛盾,發生了多起謀反事件。也就是說遼當時自己都顧不過來了,還能訊速整理軍隊入侵後周,這自然不合邏輯。並且,當年在趙匡胤登基之後,契丹與北漢軍隊就像蒸發了一般撤退,各方史料對此沒有任何解釋,使這一疑點更加撲朔迷離。

 另外,史料記載當年抗擊契丹與北漢途中,有佔星者說「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蕩」。意思就是他看見太陽下面還有一個太陽,而且這兩個太陽在互相搏殺。我們知道,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在當時還是後周的統治之下,怎麼會在行軍途中莫名傳出這樣的謠傳。帝王的登基往往需要正名,想必這一謠傳也是為後來趙匡胤的篡位平添了幾絲「天命」。
    

 還有便是「黃袍加身」的記載,說是當晚趙匡胤喝了很多酒,回到軍營倒頭就睡,睡的不省人事,手下造反他都不知道。直到眾將士把黃袍都穿到他身上時,他才明白事情已無退路,只好順應天意民意,做皇帝。哈哈,讀完竟覺得趙匡胤好像和民國時期的黎元洪有幾分相似。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已經知道了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已經做到了殿前都點檢,統帥殿前禁軍,朝中只有韓通能和他抵抗。這麼一個歷經沙場,久經戰事的統帥,會在面對契丹與北漢的聯合進攻抗擊途中喝酒,並且是喝到不省人事,未免有點太蹊蹺。
     

 其次,黃袍在古代可是帝王才能擁有的,尋常人家是根本買不到此類布料的,而在如此突發的行軍途中,為什麼就可以說拿就拿出黃袍,如果不是事先準備好的,實在是難以解釋。而為什麼要提前準備好黃袍,可能就不言而喻了。
     

 還有就是禪位詔書疑雲。當時的禪位大典距離兵變只有一日之隔,而禪位詔書是及其重要的詔書,是需要細細打磨,反覆斟酌和修改之後才能最終確定的。而在《宋史》記載:「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制書於袖中。」而翰林承旨陶谷能在當時如此自然的拿出這一份「雪中送炭」的禪位詔書,是不合規律的。這份禪位詔書也讓當時趙匡胤的登基大典十分完美,找不到紕漏。
     

最後一點疑問便是守將韓通之死。韓通在趙匡胤率軍抗擊途中一直留守京城,他也是當時唯一有能力和趙匡胤抗衡的人,可是就在趙匡胤軍隊回京途中,他便被人殺害了。死亡的節點如此巧合,並且整個過程訊速果斷,實在是不能不令人生疑。
     

綜上來看,我認為陳橋兵變是趙匡胤自導自演的可能性十有八九。整次事變除了韓通之死是流血事件外,大致上可以說是和平演變。前後如此縝密的配合,先是傳言外敵入侵,再大軍離京創造兵變條件,之後黃袍加身、禪位詔書、韓通之死一系列配合行雲流水,一切好像都是剛剛好,趙匡胤的登基就像是天意。
    

可是歷史從來都不是單面的,那場事變距今已經一千多年,我們無法完美復原當時的場景,但是根據已有的史料,加以合理的思考與推斷,我們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斷。  

參考文獻:

《從「陳橋兵變」與「燭影斧聲」談史學觀》 高偉

 百度詞條 

相關焦點

  • 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參加陳橋兵變?
    很多後世的學者也正因為如此,認為趙光義並不是「篡權奪位」,他只是提前了自己的任期,因為趙匡胤是有意向將皇位傳給趙光義的。《宋史》中趙光義被描述為一個從小就與眾不同,長大後「隆準龍顏」的人,但他真正的走上歷史的舞臺要源於那場兄長趙匡胤發動的陳橋兵變。很多史籍中認為他和趙普直接「主導」了陳橋兵變。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 若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羽翼漸滿,兵權在手,就算周世宗柴榮察覺到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組織陳橋兵變的發生。在公元960年,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陳橋驛發起兵變,藉助黃袍加身,率軍進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權了皇位,經過十餘年的南徵北戰,結束了封建軍閥割據的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
  •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些年宋帝國的崛起
    導語:後周的時候,趙匡胤在陳橋士兵發生了兵變將黃袍加身促使趙匡胤成為新的皇帝,國號為宋,這樣的一個歷史事件就被稱之為「陳橋兵變」,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故事了。其實這樣的事情並不是趙匡胤的首創,早在他之前就有人用過這樣的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 陳橋兵變,原來歷史真相被掩蓋了,歷史真的經不起推敲
    這趙匡胤原本也是後周的一員大將,後周恭帝顯德七年,趙匡胤的部下發動兵變,在陳橋驛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趙匡胤由此建立了北宋王朝,君臨天下。根據宋史所載,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部下的意思,而趙匡胤完全是受兵士脅迫才會被迫稱帝的。那麼,趙匡胤稱帝真是迫於無奈嗎? 真是像宋史記載的那樣事出偶然嗎?實際上是否如此呢?
  •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 一般人知道的趙匡胤乃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另外就是「燭影斧聲」,搞不清楚怎麼突然就死了?事實上趙匡胤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開國君主,他結束了兩百年的割據、動亂,建立起一個文治斐然的朝代。連毛澤東都把他比作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之輩,可見他對中國影響至巨。
  • 毛主席評價趙匡胤:陳橋兵變明明是篡權,卻被說成是正義行為
    有一次,一個富家子弟想在毛主席面前炫耀,就想要考考他,說:「《百家姓》裡頭一句趙錢孫李,該怎麼解釋?」毛主席一聽,就知道這個富家子弟明顯是在炫耀自己家有錢,微微一笑,說:「趙是趙公元帥的趙,錢是有錢無錢的錢,李是有理無理的李,與理同音,宋太祖趙匡胤當年就說過一句話。」富家子弟問他說的什麼話,毛主席笑著說:「有錢龜孫不講理。」
  • 效仿陳橋兵變,齊王想要造反,差點被夏潯發現!
    ,車子前後有四個魁梧的大漢,俱都一身騎裝,胯下配馬。尋常的大戶人家,縱然有錢,也沒奢侈到連家僕護院一類的人物也配馬匹的,不過楊家有這個便利條件,自從朝廷允許民營馬場之後,陸續有人開始嘗試開辦馬場,楊家在益都就開了一家馬場。效仿陳橋兵變,齊王想要造反,差點被夏潯發現!四個護院腰間都佩了狹鋒單刀。
  • 柴榮老婆如花似玉,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是如何處理她的?
    柴榮性情急躁,多虧有大符氏在旁邊常常規勸他,這才讓柴榮收斂不少,但是當柴榮要御駕親徵的時候,大符氏不放心,跟著他一起出徵,但是大家都知道,徵戰時候,條件很惡劣,經常缺衣少食不說,很多疾病伴隨而來,大符氏常年身居深宮,沒受過這麼大的罪,加上身體不好,所以很快就病倒了,沒辦法這樣也不便隨駕了,只得提前獨自回了汴梁,回到汴梁後不久,大符氏不治身亡。死的時候不到三十歲,可惜了一代美人。
  • ​陳橋兵變的背後,藏著多少戲精?
    陳橋兵變,是北宋開國的第一場大戲。據史書記載,這場兵變是突如其來、毫無預謀的。趙匡胤帶兵出徵,行至陳橋,酒醉而臥。一覺醒來,便被手下「黃袍加身」,強行擁立為帝。整個兵變過程,順利得令人難以置信。手下將士真是臨時起意嗎?行軍途中怎會突現黃袍?這一切趙匡胤真的毫不知情?
  • 趙匡胤堪稱「表演藝術家」,在陳橋兵變中的精彩亮相成為後世典故
    禁軍部隊正忙著安營紮寨,有個人遠眺西方,凝望著紅紅的太陽,忽然神秘兮兮地說道:「瞧,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什麼意思呢?他看到了兩個太陽,當然,除了他誰也沒看到。在西沉太陽之下,還有另一個太陽,這意味著什麼呢?自古以來,「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乃是一種深入人心的觀念,如今天上出現兩個太陽這怎麼行呢?影射到國家,一個國家怎麼能有兩位君主呢?
  • 宋朝那些事兒:陳橋兵變後的最大敗筆,杯酒釋兵權
    但是看看趙匡胤做的幾件事,就知道陳橋兵變純屬他一手操作。先是奪權,五代十國不同於宋唐,這是一個「天子寧有種乎」的時代。此時中央威望、政治束縛都不如「拳頭」。所以皇帝的能力越強,對江山的掌控力度越大。若是皇帝的能力越弱,那對不起,只能挪挪位子。此時趙匡胤拳頭大,但是這並不代表沒有人能節制他。
  • 解放陳橋
    陳玉明加入了解放封丘陳橋鎮的戰鬥,陳橋古時為官道上的一座驛站。公元960年,遼兵南侵,後周大將趙匡胤奉命北上禦敵。大軍行至此處,眾將士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高呼「萬歲」,擁其為帝,定都開封,開創了大宋300年基業。因此,陳橋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解放陳橋,救人民於水火之中迫在眉睫,大戰終於打響。
  • 一場兵變淪為百人鬧劇!浦江卻因此多了一個村莊
    找了一個趙氏宗親趙昀當傀儡,扶其登帝,一系列操作把趙竑打的一臉懵逼,但因自己並無實權只能默默接受這個結果。至於為什麼丞相和太子會有這麼大的仇?這就和太子趙竑做事不懂低調有關,史彌遠任右相期間,權勢燻天,也很高調,身為太子自然看不過去,畢竟將來是主宰天下的存在。
  • 高平陵兵變
    這也是一場奠定了三國歸晉基礎的兵變。曹孫劉三家的江山都是用槍桿子打下來的,因此在那時兵變已經變的越來越陌生了。雖然在三國前期,有過王允等人策劃兵變成功的除掉了董卓的先例,但是之後董承伏完等企圖複製王允模式都告失敗。  兵變在後漢王朝的的最後歲月裡,是宦官打倒外戚或者是外戚消滅宦官的法寶,屢試不爽。
  • 登州兵變和皮島兵變,明朝東江鎮為何會消亡?
    本文就以時間為主線,揭示東江鎮的兵變,分析其成因以及結果是如何改變了後世局勢的。皮島第二次兵變結束。第三次皮島兵變黃龍殺耿仲裕時,正是孔有德在在吳橋開始兵變的時候。黃龍向朝廷匯報皮島事宜,登州的耿仲明得知後,遂與孔有德一起叛變。崇禎六年(1633年)四月,黃龍與尚可喜前往旅順伏擊投降後金的孔有德,沈世魁代理東江鎮總兵。
  •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變?
    如果要說歷史中有什麼著名兵變的話,我很快想到了近代史中大名鼎鼎的西安事變,在這一場爆發於西安的兵變中,張楊兩位軍閥聯手扣押住了蔣介石這位民國最為風雲的人物,然後逼迫他提前開啟了抗戰的焰火。在這兩大軍閥合兵的時候,張少帥手下有十幾、二十萬人馬,而楊虎城手下的人馬大概在六萬人左右。兵變的即刻爆發因為他們二人一直覺得蔣介石給他們安排的這個任務是旨在消耗他們力量的原因,所以他們對蔣介石給他們委任的任務是非常排斥的。
  • 日本二二六兵變主犯全被處決,為何判得如此之重?
    除自殺者外,兵變組織者都被秘密審判秘密處決。這跟他們想像中的可以利用法庭宣揚自己的理念完全相反。為何會如此?只因日本政府吸取了四年前的教訓。有母親寫信給入侵中國東北的孩子,你戰死吧,用你的撫恤金盡孝心。為了將有限的資金投入更多有實際意義的產業,軍費被砍了不少。這就更激起了軍人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