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參加陳橋兵變?

2021-01-14 梨白愛歷史

我是梨白,一枚萌新歷史興趣愛好者,歡迎關注哦~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轉眼之間,2021年的農曆春節已經在前了,梨白卻依然執著著「宋朝那些事兒」,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繼續為大家奉上宋朝趣事。

公元960年,後周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稱帝之後的趙匡胤由於諸多原因並未著急立太子,相比對兒子的態度,他對弟弟趙光義更加重視。徵討李重進之後,趙光義被封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後又兼中書令。

進佔太原之後,趙光義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尹開封加親王的配備這在五代十國時期就是「準太子」的配備了。

儘管之後趙匡胤將弟弟改封為東都留守,可之前對於趙光義的態度朝廷內外也是有目共睹了。很多後世的學者也正因為如此,認為趙光義並不是「篡權奪位」,他只是提前了自己的任期,因為趙匡胤是有意向將皇位傳給趙光義的。

《宋史》中趙光義被描述為一個從小就與眾不同,長大後「隆準龍顏」的人,但他真正的走上歷史的舞臺要源於那場兄長趙匡胤發動的陳橋兵變。

很多史籍中認為他和趙普直接「主導」了陳橋兵變。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為什麼在歷史長河中還存在一種聲音,表示宋太宗並未參加陳橋兵變,更沒有開國元勳一說。

那麼趙光義到底有沒有參加建立宋朝的陳橋兵變嗎,梨白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二。

宋太宗參與陳橋兵變的記載

關於宋太宗參與陳橋兵變的記載,大多見於正史,像是元人脫脫撰寫的《宋史》。很多人表示元人撰寫的《宋史》可信度大打折扣,畢竟上下差著三百年。

然宋太宗參與陳橋兵變也記載在了司馬光留下的宋史筆記《涑水記聞》中,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也記載了此事。

宋太宗趙光義到底參與陳橋兵變沒有?我們便從上文提到過的三本史籍一一了解。

建隆元年正月,契丹與北漢合勢入侵的消息傳到了後周朝廷中,這時任歸德君節度使、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受詔禦敵。

大軍夜宿陳橋的時候,將士爭相議論後表示「主上幼弱,未能親政,今我輩出死力為國家破賊,誰則知之?不若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徵,未晚也」。然後大家就都聚集在了趙匡胤睡覺的驛站門口前。

此時趙匡胤還在酣睡,宋太宗時任內殿袛候供奉官都知,他在聽取將士們的「心意」後,進了兄長休息的房間,說明此事。

這時太祖才驚起,並出帳查看,後來的事情就順其自然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司馬光版本的記載中,趙光義出現在了陳橋兵變中,但也只是「入白太祖」,傳個話。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陳橋夜宿之後,將士們也是聚在一起說了「主上年幼,不如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徵」的話語,現在來看,「演戲」的成分居多。

和《涑水記聞》不同的是,《續資治通鑑長編》對於將士們聚在一起謀劃擁護趙匡胤稱帝細節的描述更為詳盡,比如都押衙上黨李處耘先將將士們的心聲詳細地和趙光義說了。

在和諸將士討論及反覆確定決心之後,趙光義和趙普都認為當下擁立趙匡胤為帝是再好不過的時機。

這時的趙匡胤還被蒙在鼓裡,以趙光義和趙普為中心的「擁帝」小分隊暗地裡成立,他們運籌帷幄,到了夜裡還派人告訴了石守信和王審琦,這倆人表示早就歸心趙匡胤。

趙匡胤因喝酒酣睡,快到黎明時,將士們叫呼四起,響徹原野。趙光義和趙普一起進了趙匡胤的寢室,直扣寢門,曰「諸將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

趙匡胤被驚起,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黃袍加身。趙匡胤想要「反抗」,大家卻是不允許,扶他上馬,簇擁其南行。

這時,趙光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即請求兄長進城之後約束眾將士不要搶殺劫掠。《涑水記聞》中這一段是由趙匡胤提出的,是他答應眾將士黃袍加身的前提之一。

《宋史》的記載就是借鑑、結合了《涑水記聞》和《續資治通鑑長編》的說法,趙光義跟隨兄長北徵,也是由其向趙匡胤傳達了眾將士的心意。

宋太宗真的參與陳橋兵變了嗎?

從《涑水記聞》到《續資治通鑑長編》我們可以看出,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從一開始的「傳信人」到了之後的「主導人」。

到了《長編》時更是將宋太祖趙匡胤命眾將士進城之後不能搶殺劫掠的這一段安在了趙光義的頭上,應該是想要彰顯這位帝王的仁義。

有了開國元勳和仁義加持的趙光義,又有兄長登基後的格外看重,之後兄死弟繼位才顯得順理成章。

而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史學界的專家認為這是在宋太宗及其後任繼承者對於歷史的「篡改」,是當時歷史記錄者在強權之下的不得已而為之。

那麼趙光義到底有沒有參加陳橋兵變呢?讓我們從蛛絲馬跡中一窺歷史的真相。

要討論趙光義是否參與陳橋兵變,還要從一個人的「被貶」說起。王禹偁,字元之,山東濟州人。王禹偁這個人十分有才能,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文章,太平天國八年的時候進士及第,後宋太宗曾稱讚其「文章獨步當世」。後宋太宗召王禹偁為右正言,直史館,知制誥。

王禹偁這個人除了寫文章了得,還以耿直而著稱,他「認真」起來就是宋太宗也要忍讓其幾分,總之找他做「右正言」,掌規諫諷諭那是相當負責任。也正因為「嘴上沒把門」,王禹偁才會接二連三被貶。

宋真宗上位之後,將被貶的王禹偁又召了回來,因為學問好,指派他參與修撰太宗實錄。結果太宗實錄還沒修多長時間,「執政疑禹偁輕重其間」,然後就被落職出知黃州。《涑水記聞》中的這短短一句話我們就可以推測出王禹偁是在修太宗實錄的時候,「輕重其間」,太過於較「真」而被貶的。

那麼他到底較的是什麼「真兒」呢?宋人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中給出了答案。《邵氏聞見錄》卷七中記載,鹹平初年,王禹偁修《太祖實錄》,與宰相論不合,以謗謫知黃州。

書中提到王禹偁所著《建隆遺事》(又稱《篋中記》),這本書比較好玩的是,「吾太祖皇帝諸生也,一代之事皆目所見者,考於國史或有不同」,即大家在這本書中看到的內容和正史記載有所出入。

在提及「陳橋兵變」時,壓根沒有提到宋太宗趙光義,而是羅彥環等獻中央之服,立上為天子,請登馬南歸。才出驛站大門,趙匡胤便勒馬不前,告誡將士們自己已經是被逼為君,入了京師之後,不能肆意劫掠,聽者重賞,違者誅殺,眾將士允諾之後隊伍方才前進。

看到這很多小夥伴表示宋太宗趙光義去哪裡了?上初字陳橋即地位,進兵入城,人先報曰:「點檢已作天子歸矣!」時後寢未興,聞報,安臥不答,晉王輩皆驚躍奔走出迎(晉王后受命,是為太宗)。

《邵氏聞見錄》的這段記載源於王禹偁的《建隆遺事》,梨白認為王禹偁在修撰《太祖實錄》的時候被貶很有可能是因為此事。以王禹偁的性格,只要是事實就得給記上,他是不懂得「粉飾」一說的。

之後王明清、李燾認為《建隆遺事》有著諸多史實錯誤,且不像是王禹偁平時文風,認為其書為偽作,但梨白認為有的時候亦假亦真或者換個文風也可能只是王禹偁想要將一些史實流傳下來的掩飾。

現在已經失傳的新舊《太祖實錄》編纂過程就非常的艱辛,據說舊書已成,是宋太宗趙光義不滿意,才有了新錄一說。

新錄中添加了很多舊錄中沒有的細節,像是《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的陳橋兵變趙光義的「叩馬進諫」,又像是證明趙光義皇位合法化的「金匱之盟」等等,所以趙光義沒有參加「陳橋兵變」可能也是真的,畢竟歷史的風也不是隨隨便便刮的。

梨白叨叨叨

關於宋太宗趙光義,他身上的謎題可真是太多了,有沒有參加陳橋兵變?有沒有弒兄上位?證明其皇位合法性的「金匱盟約」是否真有其事至今也是個千古之謎。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宋太宗到底參沒參與陳橋兵變,梨白個人的看法是參與了,畢竟陳橋兵變絕對不是臨時起意,它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政變。趙匡胤也肯定不會因為喝酒睡覺錯過自己人生的光輝時刻,封建時代上陣不是父子兵就是兄弟兵,這個時候作為親弟弟的趙光義應該是追隨兄長身邊的。

還是那句話,史實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讀到王禹偁因為修《太祖實錄》被貶,而後又聯繫到《邵氏聞見錄》,覺得趙光義沒有參加陳橋兵變也不是此事無銀三百兩,所以只能期待之後有更多的史籍出現,為我們揭開這個宋初的謎題。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關於「宋朝那些事兒」大家還有什麼想挖掘的呢?快在評論區留言吧,期待大家的轉贊評!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涑水記聞》

《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史》

《邵氏聞見錄》

相關焦點

  •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 擁立郭威稱帝有功 郭威當時為後漢平定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使風雨飄搖的後漢政權轉危為安。之後,郭威又北伐大敗契丹,進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制。但不久就引起漢隱帝劉承佑的疑忌。
  • 宋太宗自曝「家醜」:趙廷美和我不是一個「媽」,他媽只是個乳娘
    趙廷美:我的「媽媽」到底是誰?為什麼會有人質疑魏王趙廷美不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一母同胞呢?這要源於他的兄長,宋太宗趙光義的爆料!宋太宗的爆料事出有因,但我們先將「此料」奉上。雍熙元年,趙廷美因「錯」遷房州,最後因憂悸成疾而亡,年三十八。聽到此消息的宋太宗十分傷心,和朝臣們哭訴,趙趙廷美從小就剛愎自用,對自己這個兄長也做了不好的事情。
  • 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了皇位,但是,他卻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讓天下百姓重新過上了相對安寧的生活。因此,不管是在朝臣,還是在百姓中,他都擁有極高的威望。趙匡胤雖然杯酒釋兵權,解決了開國將領手握重兵的問題,可是,對於皇位繼承的問題,卻跟歷史上很多的皇帝一樣,沒有解決好。
  • 陳橋兵變 | 究竟有無導演?
    有人說:「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裡,還沒有把話說完,將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著說:「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
  • 趙光胤有四子,為何傳位弟弟趙光義,因為杜太后的一句話
    文|和佛賞花去宋太祖趙匡胤並非排行老大,上面有個哥哥趙匡濟,下面有3個弟弟,分別是匡義、匡美、匡贊。大哥很早就死了。因為趙匡胤當了皇上,兄弟要避諱皇上的名字,就將匡改成了光。趙匡胤有4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趙德秀,次子趙德昭,三子趙德林,四子趙德芳。
  • 對於騎驢車的宋太宗趙光義,你覺得他的功過如何,為何這麼多罵名
    對於騎驢車的宋太宗趙光義,你覺得他的功過如何,為何這麼多罵名現在人們對於宋太宗趙光義原名趙匡義的評價,都不怎麼高,那麼這個皇帝到底是真的不怎麼樣還是有被人們誤會的成分,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下宋太宗。首先是他的登基過程,直到今日也沒有明確的歷史能給下定論他哥哥趙匡胤的死因也稱為了一個謎題,只能通過一些現有的資料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在《涑水記聞》中了解到趙匡胤死後,皇后通知大太監王繼恩去傳趙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自作主張的去了晉王府也就是宋太宗的地方,那個時候的趙光義還是開封府尹,趙光義聽聞哥哥死訊務必驚訝,猶豫不決自己該不該進宮,在程德玄的帶領下進入皇宮,隨王繼恩趙光義直奔萬歲殿,皇后見了之後驚慌失措
  •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些年宋帝國的崛起
    導語:後周的時候,趙匡胤在陳橋士兵發生了兵變將黃袍加身促使趙匡胤成為新的皇帝,國號為宋,這樣的一個歷史事件就被稱之為「陳橋兵變」,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故事了。其實這樣的事情並不是趙匡胤的首創,早在他之前就有人用過這樣的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 瓦橋關之戰,一場貽笑千年的「勝利」,背後隱藏著趙光義的恐懼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趙光義御駕親徵北伐遼國的幽州,然而北宋非但沒有得到一寸土地,反而引來了遼國的軍事報復。為了應對遼景宗耶律賢的親徵,宋太宗趙光義也決定親徵,但是這兩個親徵之間有一個比較大的時間差,遼景宗在十月二十日的時候已經到達了固安,趙光義在十一月初七才下詔北巡。十一月十日趙光義從京城開封出發,十一月十四日到了長垣(今新鄉市長垣縣),現在從開封到長垣縣不過一個小時的車程,趙光義卻用了四天的時間,這壓根不是親徵該有的行軍速度。
  • 若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羽翼漸滿,兵權在手,就算周世宗柴榮察覺到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組織陳橋兵變的發生。在公元960年,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陳橋驛發起兵變,藉助黃袍加身,率軍進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權了皇位,經過十餘年的南徵北戰,結束了封建軍閥割據的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
  • 為什麼宋朝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皇位每隔三代就會斷了傳承?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當中,皇位的傳承是是家天下的,也就是說父死子承,老皇帝去世之後,皇位的繼承是有他的兒子來繼位,有長立長,無長立幼,只有在皇帝沒有兒子的情況的下,才會從宗室當中選擇合適的繼承人,什麼侄子啊,弟弟的才會有機會。
  • 宋朝有料|趙匡胤暴死後兩個皇子也相繼猝死 趙光義露了什麼馬腳?
    公元976年,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一夜之間突然暴斃,生前沒立過太子,死時也沒有遺詔確定誰為繼承人。對於趙匡胤的死因正史中沒有任何記載,《宋史·太祖本紀》只寥寥幾字:「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隨後,其弟趙光義(宋太宗)匆匆忙繼了位,兩個月後還迫不及待地改了年號。
  • 趙匡胤的親兒子,八賢王趙德芳為何沒有繼承皇位?
    趙匡胤很有可能想把皇位傳給皇弟趙光義。因為趙光義是唯一早早就被趙匡胤封為王的,而且是東都留守、開封府尹,按照五代時期的傳統,這樣的官職,只有皇位繼承人才有資格擔任。而且,就算趙匡胤打算把皇位傳給兒子,而不是自己的兄弟,他肯定也只能傳給趙德昭。因為趙德昭是孝惠皇后的兒子,是嫡次子(嫡長子早夭)。
  • ​陳橋兵變的背後,藏著多少戲精?
    陳橋兵變,是北宋開國的第一場大戲。據史書記載,這場兵變是突如其來、毫無預謀的。趙匡胤帶兵出徵,行至陳橋,酒醉而臥。一覺醒來,便被手下「黃袍加身」,強行擁立為帝。整個兵變過程,順利得令人難以置信。手下將士真是臨時起意嗎?行軍途中怎會突現黃袍?這一切趙匡胤真的毫不知情?
  • 毛主席評價趙匡胤:陳橋兵變明明是篡權,卻被說成是正義行為
    吳芝圃說:「這叫柳園口,斜對岸就是陳橋。」毛主席聽後,立即反應了過來,說:「那就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地方。」吳芝圃說:「就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地方,現在這裡是渡口了。」毛主席向那邊看了看,說:「可惜天晚了,去不成了,回開封再看看。」但是,毛主席因為太忙,後來也沒有去過陳橋,成了他的一個遺憾。
  • 陳橋兵變,原來歷史真相被掩蓋了,歷史真的經不起推敲
    這趙匡胤原本也是後周的一員大將,後周恭帝顯德七年,趙匡胤的部下發動兵變,在陳橋驛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趙匡胤由此建立了北宋王朝,君臨天下。根據宋史所載,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部下的意思,而趙匡胤完全是受兵士脅迫才會被迫稱帝的。那麼,趙匡胤稱帝真是迫於無奈嗎? 真是像宋史記載的那樣事出偶然嗎?實際上是否如此呢?
  • 他對趙光義早有防備,可惜下錯一步棋
    這段歷史雖然缺失,但弟弟趙光義想篡位這是可以肯定的。趙匡胤自始至終都不想傳位弟弟,他對趙光義也早有防備,可惜下錯了一步棋。趙匡胤之死關於趙匡胤之死,歷史上有很多版本,其中最經典的有三版。野史《燼餘錄》記載,趙匡胤生病, 趙光義探病,當時花蕊夫人陪伴在側,趙光義見色起意、企圖行為不軌,結果吵醒了趙匡胤,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把趙匡胤幹掉了。
  • 趙匡胤明明有兒子,為何至死不立太子?專家:他想,但是卻不敢
    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明明有兒子卻至死都不立太子,最後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一母同胞的親弟弟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這哥兩一個是太祖一個是太宗,倒也傳為了一時的佳話,但事情真的那麼簡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