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知乎
作者:陳創
1.喬佛裡真實存在!
少年國王喬佛裡·蘭尼斯特·拜拉席恩(Joffrey Lannister Baratheon)刻薄寡恩,驕橫跋扈,殘忍無情,著實令人生恨。喬佛裡的所作所為很容易會讓我們想起《愛麗斯夢遊仙境》中殘暴的紅心女王,但是你知道嗎?還有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和喬佛裡相似度很高哦。蘭開斯特的愛德華(Edward of Lancaster)是英國國王亨利六世(Henry VI)和安茹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njou)的兒子。他和小說中的喬佛裡一樣喜歡砍掉敵人的頭顱,並且有傳言說他並非國王的親生兒子而是瑪格麗特與其他人的私生子。據米蘭的大使回憶,在愛德華13歲那年,與他的對話都是圍繞「砍頭或發動戰爭」進行的。
(Edward of Lancaster)
2.血色婚禮
被稱作「血色婚禮」的這個臭名昭著的場景,講述了全劇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羅柏·史塔克與其妻其母以及尚未出世的孩子一起被謀害的殘忍經過。 事件發生於一場婚宴上,史塔克一行作為貴賓出席,整個謀殺經過即是宴會主人瓦德·佛雷一手策劃而為。
血色婚禮來源於「黑色晚餐」和「格倫科大屠殺」這兩個歷史典故。「黑色晚餐」事件中講述了威廉與大衛·道格拉斯被處決的慘狀。(道格拉斯氏族曾是蘇格蘭幼年國王的敵人)蘇格蘭國王表面上為了促進和平而設宴並邀請道格拉斯氏族做客,但是到了晚宴結束時,道格拉斯一族被拉進城堡廣場就地處決。
「格倫科大屠殺」事件裡坎貝爾氏族同樣也是違背了熱情好客的傳統,即他們在麥克唐納家族熟睡之時將其一一屠殺。直到今日,名為格倫科的飯店都會做一幅寫有「無坎貝爾允許」字樣的標牌。尤其是北方人對這件事更加記憶猶新。
3.Bran Stark和塔中王子。
美國研究「冰火現象」專家Jamie Adair是這樣解讀馬丁對塔中王子故事母題的運用的:布蘭·史塔克爬上高牆之後撞破了當時的王后瑟曦和她弟弟詹姆斯的姦情,從而被從高牆上推下。Jamie Adair說,這是借鑑了威爾斯王子Gruffydd ap Llywelyn Fawr 的故事,1244年這位王子試圖從囚禁他的倫敦白塔內逃跑,失足從塔上摔了下來,他沒有布蘭那麼幸運,第二天守衛發現他的早就斷了氣,脖子扭成奇怪的形狀。
《塔中王子》的油畫。
4.五王之戰來自於玫瑰戰爭。
關於玫瑰戰爭的書《The Hollow Crown: The Wars of the Roses and the Rise of the Tudors》 這是英國作家Dan Jones 的一本新書。關於這場戰爭,作者書中少不了斬首、巫術、血腥、無情的自相殘殺,奸詐而兇殘的陰謀詭計。在玫瑰戰爭中,三個國王(亨利六世,愛德華五世和理查三世)被殺害,十幾位王子和假冒者掉了腦袋,數萬個普通士兵倒在了冰冷潮溼的戰場上,僅僅在約克附近的湯屯(Towton)戰役中就有28000人失去了生命。聽起來是不是很像《冰火》的格局?
喬治·馬丁自己也承認《冰火》整個創作的靈感來源於1455至1485年的英國「玫瑰戰爭」,這部著作的忠實粉絲們最樂忠於一一比對、考據書中、劇集中角色的歷史原型和真實事件,但是馬丁認為每一個人都沒有真實的原型。他希望能出乎意料,帶來更多的轉折,而不是那種以歷史故事為原型的劇集、電影,大家沒看之前就知道結果是什麼。比如如果大家熟悉歷史的話,就知道布蘭和瑞肯就是「塔中王子」,勞勃和亨利四世或五世很像,但是這個答案其實取決於你問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
(玫瑰戰爭 Wars of the Roses)
5.泰溫·蘭尼斯特VS愛德華一世
泰溫·蘭尼斯特與愛德華一世無關。「長腳」愛德華被稱為愛德華一世,是英國1272-1307年的國王,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冰與火之歌中的泰溫·蘭尼斯特和他的家族。我們翻翻歷史,就能看出他們有多麼相似。
從14世紀的歷史資料來看,愛德華被描述為「勇敢的獅子」,野心勃勃、積極有為,而且國境內鮮有對手,因此在他死後, 有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上「蘇格蘭之錘」的稱號。這不就是泰溫大人的真實版嗎?此外,他們都是年紀輕輕就平了貴族的叛亂,後來死了老婆,變得冷峻不通人情。但是如果泰溫的原型真是愛德華一世,他為什麼看起來浮躁和反覆無常呢?既然泰溫已把自己綁在了女婿拜拉席恩的戰車上,就應該好好的替女婿替外孫穩定江山,但後來卻搞什麼綁架首相,攻擊同僚的事情,把拜拉席恩的江山攪亂。而且泰溫老奸巨猾,充滿背叛和謊言,只要他認定的就是「法律」,這方面泰溫一點也不像愛德華一世。在英國人心目中, 他是一位偉大的君主, 因他能徵善戰, 為英國掠奪了許多土地和財富, 在愛德華一世時期, 英國無疑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奧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的大反派,正是長腿愛德華。)
6.藍禮·拜拉席恩VS愛德華二世
席拉拜恩家族的藍禮·席拉拜恩和愛德華一世有些關係。愛德華一世之長子愛德華二世是英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國王之一,他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並且公開冷落王后,他深深地愛著他的男友——英俊的騎士之子皮爾斯·加維斯頓,為了皮爾斯,他不惜與所有的大臣作對,在當時英國社會對同性戀極端歧視的情況下,愛德華二世表現了一種對愛情義無返顧的勇氣和執著,最後,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王位。
愛德華二世和皮爾斯的關係就是劇中的藍禮·席拉拜恩和百花騎士洛拉斯·提利爾,這在書中雖然並未挑明,但有多次暗示。而且毋庸置疑他倆的關係,因為作者馬丁也親口承認他倆是戀人關係。如果尋找線索,小惡魔提利昂與百花騎士的一段對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太陽落山以後,蠟燭無法替代」,這是對兩人關係最好的註解,而且這兩對命運相似,結局都很悲慘。
7.瑟曦VS伊莎貝拉王后
從美貌來看,瑟曦跟歷史上的一位王后非常相似,那就是愛德華二世的老婆伊莎貝拉王后。法國歷史學家 Godefroy稱伊莎貝拉在世界歷史上相貌都是數得上的,傾國傾城。
伊莎貝拉來自法國,因為愛德華二世是同性戀,因此長期得不到丈夫的寵愛。後來伊莎貝拉女王不僅逃脫了國王和德斯潘塞一家的捆綁,還帶走了她的兒子,王儲愛德華。在巴黎,伊莎貝拉和流亡的莫蒂默男爵勾搭成奸,他們不僅有姦情,而且有著共同的敵人和共同的政治事業,一起密謀推翻愛德華國王。1327年1月,愛德華二世國王宣布退位。14歲的王儲愛德華三世繼任國王,在國王年滿親政之前,由伊莎貝拉女王暫行攝政,而愛德華二世則被囚禁於莫蒂默男爵的城堡裡。9月,愛德華國王在莫蒂默男爵的城堡裡被人謀殺。根據傳說,法國母狼(伊莎貝拉的綽號)最後派殺手用殘忍的方法殺害了愛德華。可能瑟曦並未如此殘忍,陰謀也不是她的強項,但在第四季中,小喬死後,瑟曦變得極端、易怒,「即使符合她的利益,也不順水推舟」,這或許是對瑟曦最準確的描述。
然而,據歷史學家考證,瑟曦的身後並不是一位王后,而是有數位英格蘭王后的影子,比如安茹的瑪格麗特,她是亨利六世的王后,因為亨利六世精神錯亂,她成為實際上的當權人物。瑟曦在勞勃死後,作為她兒子喬佛裡的代理管理國家,這點和瑪格麗特很像。最有說服力的一點,瑟曦導致了五王之爭,而瑪格麗特也挑起、參與了「玫瑰戰爭」。
《勇敢的心》中,伊莎貝拉王后由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扮演,還懷上了男主角威廉·華萊士的孩子。蘇菲瑪索是上一代人的夢中情人。
8.小惡魔VS理察三世
作者馬丁在《冰火》裡對「塔中王子」這一主題不斷變形和使用。「塔中王子」是英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謎團,1483年愛德華四世在釣魚的時候意外死去之後,他的兩個兒子愛德華和理察分別是12歲和9歲,隨後愛德華的弟弟查理三世篡奪王位,把兩位王子囚禁在倫敦塔中,兩年後查理三世戰死沙場,兩位王子隨後不知所蹤。莎士比亞在《查理三世》中讓查理三世殺死了兩位小王子,而如今又有很多歷史研究為查理三世翻案。蘭尼斯特家族在刺殺昏迷不醒的布蘭失敗後,布蘭的母親凱特琳發現匕首屬於蘭尼斯特家族的小惡魔提利昂。美國「冰火」現象的歷史學家Jamie Adair研究稱,查理三世是無辜的,正如殺人者不是提利昂。而提利昂這個人物其實綜合有多種歷史人物的特徵,但其中之一就是查理三世,兩人都有殘疾(查理駝背),而小惡魔曾說,如果是殘疾在父親眼裡就是私生子。兩人都飽讀詩書,而且兩人都有良好的判斷力。
(BBC電視劇Richard III,由「卷福」Benedict Cumberbatch扮演。)
9.瑪格麗特·提利爾VS安妮·博林
兩人的相似之處恐怕是都有政治野心和機關算盡太聰明。前者瑪格麗特·提利爾真是提利爾家女人們的代表,心計遠遠超出史塔克家的平均水平,被瑟曦看做威脅,從而被設計囚禁;後者八年上位,嫁給亨利後、從懷胎男嬰流產到被送上斷頭臺,歷史將安妮歸為一個政治色彩頗濃的故事。《都鐸王朝》正是以亨利八世和安妮為原型創作的,安妮·博林還是伊莉莎白一世的生母。但BBC紀錄片《安妮·博林的最後歲月》的觀點是安妮是這張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因此瑪格麗特·提利爾和安妮·博林也不完全相似。
(有趣的是,在《多鐸王朝》中,Anne Boleyn還是由Natalie Dormer扮演。)
10.龍女VS亨利七世
亨利七世又叫亨利·都鐸,被視為蘭開斯特派首領。曾流亡法國。1485年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宣布繼承英格蘭王位。這個故事聽起來熟悉嗎?是不是有點「龍女」的一般的經歷,龍女和亨利七世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都只對自己的家族歷史略知一二,都在數十年裡臥薪嘗膽。
(亨利七世被稱為「冬日之王」,難道暗示著龍媽在異鬼來襲的冬季成為七大國的君王?Martin的伏筆真是太多了。)
11.宗教
《冰與火之歌》的設定中存在多種被廣泛信仰的宗教。對至高權力和超自然的威脅的信仰深深植入了已知世界的文化中,影響著人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七神的教會從組織結構來看與天主教會相近。拉赫洛則極為類似摩尼教。風暴神以及淹神極可能源於北歐人的信仰,維京人的宗教也鼓勵信徒以海盜的身份搶劫掠奪。千面之神及無面者的宗教類似於中世紀伊斯蘭教的阿薩辛派,二者皆為有組織刺客的信仰,以極其成功的秘密暗殺聞名。
(《刺客信條》這個遊戲的創意來自阿薩辛派 assassin。)
12.絕境長城和哈德良長城
馬丁在2000年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絕境長城的靈感比任何其他都要早,能追溯到1981年。我在英格蘭拜訪一個朋友,我們到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邊境,停下來看哈德良長城。我站在那兒,想像作為一個羅馬士兵會是怎樣,站在長城上,遠瞰那些遠山,那時有一種非常深邃的感覺。對那時的羅馬人而言,這就是文明的終結點,是世界的盡頭。我們現在知道山的另一邊有蘇格蘭人,但他們那時不知道,可能存在任何一種怪物,那時給我的一種感覺——這可以是隔絕黑暗勢力的屏障。但當你寫奇幻小說時,任何事物都要更大、更多姿多彩,所以我讓絕境長城有三倍長、700英尺高,而且是冰做的。 」哈德良長城是羅馬皇帝哈德良所建。哈德良在位時,羅馬面臨強大的軍事壓力,不僅僅在不列顛,在幾乎所有羅馬徵服的土地上,包括埃及、猶太、利比亞、茅利塔尼亞等,以及他的前任圖拉真徵服的土地,所以哈德良致力於加強邊境防守。綿延不斷的城牆顯示了羅馬帝國的力量。
13.坦格利安家族和託勒密王族(Ptolemys)
託勒密王族(Ptolemys)是馬其頓帝國的原住家族,他們在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死後統治埃及近300年。其間,為保護家族血統的「純粹性」,他們可謂「殫精竭慮、極盡所能」。如果詹姆和瑟曦的亂倫醜聞已足以讓您驚厥,那趕快去聞一聞嗅鹽清醒一下,因為隨後的情節只會讓人更加崩潰。如同坦格利安家族一樣,託勒密王朝的國王迎娶他們的姐妹、女王下嫁她們的兄弟,這樣的亂倫鬧劇上演了幾百年。其中就有聲名顯赫的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下嫁託勒密十三世(Ptolemy XIII),共享床笫之歡。在託勒密王子起兵意欲推翻克婁巴特拉女王統治時,也正是凱撒大帝令其全軍覆沒,身死尼羅河中。無獨有偶,劇集中丹妮莉絲·坦格利安(Danaerys Targaryen)的丈夫卓戈·卡奧(Khal Drogo),也在丹妮莉絲的哥哥韋賽裡斯(Viserys)試圖謀殺親妹時,將其殺死。
(託勒密王族的奢華生活寫照。)
(該王朝最出名的人,正是Cleopatra——埃及豔后,她也是「如何泡有權勢男人」的教母,是眾多愛慕權勢女人的模仿對象。在《The Art of Seduction》一書中,作者詳細描述了Cleopatra勾引男人的手段。有興趣的可以去亞馬遜買一本電子版的來看。)
14.瓊恩·雪諾和凱撒遇刺。
瓊恩·雪諾(John Snow)最後成為了守夜人的指揮官,第五季被屬下用匕首刺殺,這像極了使得凱撒大帝殞命的那場刺殺,饒是他再英勇,也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Ceasar 遇刺)
15.私生子之戰和坎尼會戰
私生子之戰中,Snow軍隊被包圍,結果人擠人,誰也不能動彈,被長矛兵一個個殺死,這個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
坎尼會戰,發生於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主要戰役。此前迦太基軍隊主帥漢尼拔入侵義大利,並且屢敗羅馬軍隊。而為了截斷羅馬之糧食補給,進一步打擊其士氣,漢尼拔於是進兵至義大利南方之羅馬糧倉坎尼城。8月2日,迦太基軍與羅馬軍相遇,大戰爆發。漢尼拔運籌帷幄,成功地以少勝多,擊潰了由羅馬執政官保盧斯與發羅二人所統領的大軍。此戰雖然並沒有令迦太基徹底擊潰羅馬,但漢尼拔戰術運用之高妙,使之時至今天,仍被譽為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役之一。
在特拉比亞會戰(前218年)與特拉西梅諾湖會戰(前217年)的慘敗中恢復過來後,羅馬人打算在坎尼與漢尼拔決戰,並且派出了約八萬七千名羅馬同盟軍出戰。羅馬軍將右翼置於奧非都斯河附近,騎兵放於兩翼,而重步兵則集中在中軍。為了對付羅馬的布陣,漢尼拔使用了雙重包抄的戰略,將最不可靠的兩萬五千名高盧新兵置於中軍,並混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兵。而其中軍並不是一條直線,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陣,以誘敵擊之。而精銳騎兵則置於兩翼,以作包抄之用。在戰事開始時,迦太基的中軍不敵羅馬中軍的優勢兵力而向後撤。但羅馬人在不久後便墮入了一個巨大的凹字中心裡,而迦太基的中央步兵與兩翼的騎兵則由中間進逼,結果包圍了羅馬軍。羅馬軍無處可撤,結果被迦太基軍分割,逐個擊破。最終,大約六萬至七萬名羅馬士兵戰死或被俘,兩名統帥之一,執政官鮑魯斯,與八十名元老院成員一同陣亡。
(The Battle of Cannae是以少勝多的包圍殲滅戰,在歷史上赫赫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