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期為大家介紹的電影,有一個非常詩意的名字。因為這部電影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句詩詞。電影名字取自南唐後主李煜創作的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上映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被很多影迷稱為「中國版的《亂世佳人》」。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普通人在八年抗戰那個特殊時期的命運變遷,反映了戰前戰後「兩個世界兩種人」的生活,被譽為一部悲愴的長卷史詩。《一江春水向東流》在1947年的上海上映時反響極其強烈,萬人空巷,出現了「滿城爭看一江春」的盛況。首輪公映六周,「觀眾計五十一萬九千五百一十九人,佔上海全市人口百分之十點三九」。甚至還有一些盲人朋友,讓家人帶著自己去電影院,聽聽這「一江春水」。《一江春水向東流》究竟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愛國青年張忠良是一位夜校教師,熱情善良的他甚至把愛國演講搬上了聯歡會。
紗廠女工素芬被張忠良吸引,兩人很快相愛並結婚。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支持抗戰,張忠良離開了上海,素芬帶著婆婆和兒子回到了鄉下,但農村也被日寇侵佔,素芬一個人拖著一家老小艱難度日。而此時,丈夫張忠良在前線不幸被敵人俘虜。逃出來後,張忠良走投無路,無奈之下,投奔了之前在上海認識的富家小姐王麗珍。
這部電影當中,誰才是主角呢?
似乎每一個角色都讓人印象深刻。男主人公張忠良本來是一個愛國青年,淳樸向上,可面對生活苦難的時候,選擇了躲進十裡洋場的燈紅酒綠當中,變得腐朽墮落。張忠良的飾演者陶金,把角色塑造得十分精準。雖然陶金和其他幾位女演員相比,光環少了一些,但他表演的功力卻十分了得。1935年,中國話劇舞臺上第一個飾演《雷雨》中周萍的演員,就是陶金。陶金的表演張力,在對張忠良這個角色前後對比的反差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演員舒繡文在影片當中完美地詮釋了王麗珍的心狠手辣。對比之下,上官雲珠飾演的何文豔就顯得圓滑一些。
電影當中四個女性角色,最讓人心疼的就是白楊飾演的素芬。她溫暖善良,十分賢惠,面對生活的苦楚,她一個人挑起了一家的重擔。11歲就考入聯華影業公司演員養成所的白楊,展現出非凡的表演天賦。影片最後,在面對自己丈夫的背叛和怯懦時,失望痛苦的素芬選擇了投江自盡。她的愁苦也隨著一江春水向東流去.
吳茵飾演的婆婆在影片最後,用一句臺詞催人淚下。她跪在地上痛苦地喊出:「蒼天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啊!」,喊出了當時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心聲。她的眼淚是所有觀眾的眼淚,在當時那吃人肉喝人血的世界裡,觀眾的心跟著她哭得痛徹心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1947年的鴻篇巨製拍了1年多的時間,原版的成片7個多小時,我們現在看到的3個多小時的影片,是在1956年精剪後的版本。這部電影的創作歷經坎坷,沒有資金,沒有設備,困難重重。導演蔡楚生為創作這部電影拖垮了身體,之後又邀請鄭君裡一起創作。幾位演員也不計報酬,在一臺蓋著棉被的攝影機前,在一臺破舊的錄音機旁,完成了這部偉大的電影作品。
抗戰前後將近十年間的複雜社會生活,濃縮到一個家庭的遭遇之中,形成了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以如火如荼的感情,揭示了民族危難關頭,整個社會處於紛繁動亂之中,強烈地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