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等你誇誇我」

2020-12-22 爸媽精讀

文|董若晗(爸媽精讀專欄作者)

前幾日,褚時健的兒子褚一斌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回憶起父親時苦澀感慨:

老爺子(褚時健)這輩子只表揚過我一次。

這個表揚還是褚一斌通過別人的口中得知,然而當時他卻覺得難以置信。

因為,一直以來無論褚一斌做什麼,得到的都是父親的打擊與反對。

隨著這段採訪視頻的播出,「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這個話題上了熱搜。

「這輩子都沒被誇過,所以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最差勁的那個。」「我渴望得到一個肯定。」「會很自卑。」

在微博話題下面充滿了類似的評論。

這些文字的背後,藏著一個又一個曾經被父母打擊過的孩子。

「打擊式教育」似乎是很多中國父母的教育習慣,他們故意漠視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卻會將孩子的短處時不時拎出來談論。

一位網友表示:「成長還是需要鼓勵的。」

深以為然,打擊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孩子不會在小小的成就下迷失自己;可一旦使用過度,也會為孩子帶來一生的傷害。

打擊教育,擊碎了孩子的自信

在近期播出的一檔兒童真人秀節目《小巨人運動會》中,主持人提問:「誰覺得父母對自己太嚴厲?」

小嶽昊在聽到這個問題後,毫不猶豫的第一個舉起了手。

還沒等主持人繼續詢問,他就開始自顧自地說起對父母的「不滿」:

「我每次有些厲害了,媽媽總說我離別人還遠著呢。」「媽媽每次都說,嚴厲是為了我好。」「從來不誇我。」

小嶽昊一邊說一邊強忍著淚水。

一旁的主持人心疼地趕緊摟過他說:「你是個很棒的小朋友,你幫我們班贏得了很多榮譽。」

很少聽到鼓勵的小嶽昊,終於忍不住內心的委屈,哭出了聲音。

坐在後臺觀看的媽媽也紅了眼眶。

但當問到為什麼不給予孩子誇獎時,媽媽卻解釋說:孩子的努力,爸爸媽媽都看的到,不說只是不想讓他那麼驕傲。

可事實上卻是,孩子根本無法看到父母心裡是怎樣想的,他們只能感受到父母嘴裡是怎樣做的。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滿心是愛,卻滿目猙獰,傷孩子最深。

他們的打擊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心,甚至讓孩子感到痛苦與自卑。

美麗優雅的董卿,曾多次在節目中說起父親的嚴苛,每每提及就潸然淚下。

父親對她一貫實行打擊教育,吝嗇對她的誇獎,甚至為了不讓她浪費精力在打扮上,在一個女孩子最愛美的年紀對她說:「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現如今的董卿,雖然功成名就,但心裡卻永遠留下了一個自卑的角落,和無法彌補的空洞。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寫到: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父母打擊孩子,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夠好,也不配被愛。

最終得到的,就是一個無論怎麼成功,也會伴隨自卑的孩子。

父母的每句話,都在雕刻著孩子

都說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不僅如此,父母也是孩子認識自己的重要途徑。

還記得,有一次帶大寶去樓上趙姐家找同學馨馨玩,兩個小朋友一見面大寶就說:「今天我們玩寫優點的遊戲吧!」

沒想到馨馨沉默了一會兒,抬頭說:「我好像沒有優點。」

聽到孩子這樣的回答,趙姐的臉上難掩尷尬,連忙催促馨馨:「你這個榆木腦袋,好好想想,怎麼會沒優點呢!」

我突然感到扎心,這樣一個活潑可愛,禮貌待人的小姑娘居然說自己沒有優點。

這與趙姐平時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在家的時候經常聽到趙姐的「獅吼」:「怎麼就這麼笨」、「懶死了」、「就知道磨蹭」……

在趙姐每天對馨馨的數落中,馨馨漸漸以為自己只有缺點。

最新出版的《青春期對話法》中說:「孩子會長成父母描述的樣子,你的每一句話都在雕刻著孩子。」

孩子是不能夠客觀地對自己進行評價的,他們大多通過父母對自己進行系統的判斷。

所以,如果父母能夠變「打擊」為「鼓勵」,賞識孩子的長處,那孩子也會看到自己的閃光點。

提到賞識孩子,就不得不說「賞識老爸」周弘。

周弘的女兒周婷婷一歲半時因病導致雙耳全聾,所有的親人都覺得她的未來沒有了。

然而周弘卻沒有放棄,偏要教婷婷學說話,在周弘的鼓勵下,婷婷苦練三年,終於能喊出「哥」的音。

周弘還拿了一張「天才兒童表」給婷婷看,讓婷婷感覺每一條都和自己很像;告訴婷婷她的生日與海倫凱勒很近,一定也能像她一樣有成就。

周弘用自己獨創的"賞識教育",點燃了女兒心中的火種與渴望。

最終,婷婷不僅能夠讀完正常小學,而且高中畢業後被保送到遼寧師範大學,成為全國第一個聾人少年大學生。

大學畢業後,考入美國加勞德特大學,獲得教育管理學碩士學位。

從一個雙耳失聰的「倒黴孩子」,到留學國外的「別人家的孩子」,周婷婷成長的過程,顯示了鼓勵對於激發孩子潛力的力量。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讚賞。

父母的鼓勵是孩子自信心建立的基礎。

帶著欣賞的眼光去認可孩子,適時地、真誠地誇獎孩子,會給孩子持續的能量,讓孩子自己逐步學會恰當評價自己。

學會正確的評價孩子

很多父母用著「驕傲使人落後」的藉口,對孩子進行打擊。

但卻不知真正能夠使孩子進步的,並不是否定與挖苦,而是在正確的評價下給孩子以終身成長的能力。

1、打擊批評要合理、就事論事

「打擊式教育」之所以有那麼多弊端,是因為很多父母在過程中很容易摻進個人的負面情緒,把重點變成了「打擊」而忽略了「教育」。

除非孩子觸碰到家庭與社會的原則性問題,最好不要輕易的打擊孩子。

在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可以採用適當的批評與建議。

比如,孩子向父母炫耀:「考了99分,我是班裡最高的啦!」

單純打擊式家長會說:「又沒滿分,有什麼可高興的。」

而以教育孩子為目的的家長會說:「真替你感到高興,看來你的努力沒有白費,如果你能再認真一點就更好了。」

2、鼓勵讚賞要真誠、科學具體

很多家長雖然知道要誇獎孩子,但有時卻只是應付式地說你真棒,你好聰明。

但是這種模糊且過於關注「天賦」的誇獎方式,是很難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父母要耐心地了解孩子做出的進步和成績,基於事實讚賞孩子的行為或某項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正的關注。

樊登老師曾講過,有一次在兒子嘟嘟三四歲的時候,早上起來發現他一個人彈鋼琴。

於是他對嘟嘟說:「你能早起彈琴,爸爸很高興,這就叫作自律,就是自己能夠管住自己。一個人能夠自律,學什麼東西都能夠堅持得下去。」

父母如果能夠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自主能力,才能夠更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

孩子的成長中不能只有被打擊的「苦」,也該多些被鼓勵的「甜」。

給孩子多一點正確和適度的鼓勵,就是在給他們的人生多一點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作者簡介:董若晗,富書變現營.0學員,天馬行空雙魚座,永遠保持好奇心的90後,寫有溫度的文字,過有態度的人生,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王源誤入《我和我的家鄉》誇誇群,鄧超對王源的評價絕了
    王源和王俊凱拍攝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票房節節攀升,現在《我和我的家鄉》的票房已經到了5.6億元,刷新2020年度單日票房紀錄。今年國慶檔的成績很火爆!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王源誤進《我和我的家鄉》誇誇群,王源還當眾被鄧超誇讚
  • 我進了「誇誇群」所感受的溫暖
    不瞞你們說,一加入誇誇群,就算吳彥祖和張震在外面排隊等著約會,都不想搭理了。畢竟彥祖和阿震是虛的,群友們對你的誇讚是親眼看到的。只要你一加入誇誇群,熱心的群友們就會極盡其能地對你發出全方位的「彩虹屁」攻擊。
  • 媽媽我想讓你高興一回
    媽媽我想讓你高興一回辣辣和火鍋媽媽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字眼呢?
  • 「媽媽,希望你能誇誇我」:幸福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誇獎!
    幾個媽媽和孩子們圍成一圈,我講了遊戲規則:每個人每輪用一分鐘的時間,誇獎自己的媽媽或孩子,哪怕只是頭髮長,眼睛大,長得比別人白等等,都可以算做優點誇出來,但每次必須說夠一分鐘,不許提一點缺點。七八歲的孩子們,已經有了清晰的表達能力,他們絞盡腦汁地誇自己的媽媽,總能讓我們捧腹大笑。
  • 學校給家長布置一個任務,誇誇我家的孝順孩子
    讓你開心,也會讓你傷心。但在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觀念,愛媽媽。愛和氣你並不衝突。這次學校給家長布置一個任務,寫一篇文章,誇誇我家的孝順孩子。在孩子還是嬰幼兒時,如果讓誇孩子,你會誇誇其談,談上幾個小時。但現在,讓誇誇孩子的孝順,好吧。
  • 抖音我帶你見我媽媽是什麼歌 我帶你見我媽媽Baby我想帶你回家
    抖音我帶你見我媽媽Baby我想帶你回家是什麼歌?最近抖音上有一首歌特別火,有種鬼畜風的既視感,歌手賀仙人也是因為這首歌,逐漸火了起來,那麼這是一首什麼歌呢?下面小編就為玩家帶來抖音我帶你見我媽媽Baby我想帶你回家是什麼歌,一起來看看吧。
  • 誇誇系列——五二班
    我們每個同學都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有一次在排書時我很渴,我的同學許昊把水借給了我,我很高興,由於很渴我喝了許多水,他都不在意。另外,在排書時有一次我的書快掉了,有人幫助了我,我很開心在這樣的班級裡生活學習。誇誇我的班                 王露潔    我有一個團結友愛的班集體,我的班集有35個人,35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 我想誇誇這位37歲的社區中醫師 連續4個月上門為我偏癱母親看診
    掃一掃下載「快抱」App昨天是第3個中國醫師節,讀者王女士給快報85100000熱線打電話:前段時間我本想給社區醫生過生日,但他出門看診婉拒了我,所以想打電話來報社向你們誇誇他。 「我是浙江大學醫學院的問診課老師,認識的醫生其實並不少,但陳醫生真的讓我很感動很佩服。」
  • 媽媽,我愛你!這次我想大聲說
    林玉來訪,吐露心思,講了半晌,我事後思量,感慨萬千。2015年的母親節,做了一些準備,守在媽媽家,很想對母親說:「媽媽,我愛你!」,然後再告訴她:今天是母親節,祝你節日快樂!那時也很想知道,這一次的舉動,她是否不再覺得:我這樣做很怪異。
  • 「媽媽你好賤啊」「我喜歡這麼賤」
    我的辦法是用豐富多樣的食物記錄小言生活中的趣事,把每一餐做成一幅畫,讓每幅畫成為一個故事。歡迎加入小言媽媽,一起成為寶寶心中的超級媽媽。「媽媽,我去奶奶家住幾天,你不用早起給我做早餐啦,好好睡覺奧!」這兩天鬧鐘一響,心想著再迷糊一會。「要堅持,不能放棄」的念想立馬跑進腦海。起不起床,起啊,家裡還有孩他爸等著吃飯。
  • 「誇誇體」養成記:來自《中華小當家》的回憶
    且看保和堂「誇誇體」養成記。中國人說話,推崇的是含蓄、婉轉,講求曲徑通幽之妙。但是,中國人往往不會誇人。保和堂以為,我們應該勇敢地表達自己,喜歡也好,欣賞也罷,不表達出來,別人是感知不到的。所以,我們要學會「誇」,而且是誇張的「誇」。先從美食入個手,精神物質雙享受。誇讚之後盡開顏,你有我有大家有。
  • 媽媽,我想對你說(獲獎作文)
    現在我好奇,你怎麼偏偏選中了他呢?唉!結果呢,反而傷了我。你對我的不了解,質問與懷疑我,無疑是往我傷口上撒鹽。算了,都過去了,不提了。媽媽,你知道嗎?我有時真弄不明白,你到底是怎麼回事?越來越讓我討厭你,想無視你,躲避你。媽媽,你知道嗎?你明白嗎?每次開口閉口都是為我好,可你有真正站在我的角度上理解我與體諒我的心情嗎?不,你沒有。
  • 爸爸:我讀不懂你的愛,愛我你就抱抱我!
    我快速走上去想安慰他,還沒等我走到跟前,就看到一個女人奔跑著跑過來,我確定男孩的媽媽來了,於是我又返了回來。沒過一會,我就被一聲「巨響」吸引了,原來男孩的爸爸來了,看到孩子摔倒在地,憤怒地抓起滑板車摔在地上,並大聲喊著:「你再玩,我就把它扔湖裡。」
  • 誇誇群是沒有槓精的網際網路天堂嗎?
    在微信誇誇群裡,想要被誇的暗語一般是這樣說:-作業還沒做完,求誇;-考試考了59分,求誇;-今天主動加了小姐姐微信,求誇;只要你拋出你想要被誇的梗,群友都會誇你,新建立的誇誇群裡沒有槓精,只有相互誇獎的友好氛圍。
  • 《QQ》誇誇紅包今天生日紅包答案分享
    2、但願我寄予您的祝福是最新鮮最令你百讀不厭的,祝福您生日快樂開心快活! 3、今天是你的生日,當你打開手機的第一瞬間,我送給你今天的第一個祝福。 4、在你生日之際,我只有默默的為你祈禱為你祝福:生日快樂,永遠幸福。
  • 別再用這詞形容我了,我!不!想!聽!
    李艾說的一段話,特別戳我的心窩子。她說特別抗拒別人跟自己說當媽媽是偉大的,因為偉大往往是和犧牲連在一起的。李艾在節目裡說:作為媽媽,我所做的一切,是發自內心地想去做,我也不需要什麼回報,好歹誇誇我就行。我一點都不喜歡「媽媽偉大」這種歌頌,也一點都不喜歡「偉大的媽媽」這個稱呼。
  • 如果微信上我真的建立一個誇誇群就好了,從小不願接受讚美,現在想學點誇人,你怎麼這麼好看!
    「這其實就是最早期的『誇誇群』形式,只不過當時是面對面,誇得更真心實意,而現在的誇誇群是藉助了網絡渠道,把它當一門賺錢行當在幹。」編後是誇人還是吹捧?是「傳遞正能量順便賺錢」還是相反?□白鳥誇人、吹捧——這兩個詞,實際上是在不同語境下的同質行為,你想褒,用「誇」,你想貶,用「吹」。兩者差別就在「是否出自真心」!
  • 你是否曾想過:如果媽媽沒有生我,她會過得比現在好?
    此處回到標題提出的問題,你是否曾想過:如果媽媽沒有生我,她會過得比現在好?如果沒有,證明你非常有自信,或者恭喜你,你非常幸福。但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在一兩個傷心流淚吵架的夜晚閃過這樣的念頭。母親為了孩子、為了家犧牲太多,如果她不曾生我,就不用省吃儉用,不必「忍辱負重」,她就能做她自己。
  • 五年級作文:媽媽我想對你說
    在我心裡,媽媽是一位心靈手巧,會做很多事,她一心想著找一份在我上學期間合適的工作,來貼補家用。前幾天阿姨來了,跟媽媽說:「有一份做手工的工作,工作自由你要不要去?」說完,媽媽立刻回答:「要呀,在哪裡呀?」
  • 夏沫|我多想找到你
    看了這些,我更多的會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為什麼自己會追劇,追後得到了什麼。我的生活缺什麼,導致我自己這麼想爭分奪秒的追呢?每當「我多想找到你」這句低沉的歌聲吟起,我的心也跟著沉了下來。剛剛還搜了作者千尋千尋,究竟是怎樣的女子,才能創作出這種作品呢?演員陣容也都是實力派的,無懈可擊。2017年,我幫內蒙古的一個姐姐重現過的她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