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白居易在其詩作《山泉煎茶有懷》說道:「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中國的茶文化傳承至今已經歷時兩千年之久,位列中華民族國粹之一。無論處理茶葉的方式還是飲用茶水的禮儀都具有深刻的東方文明內涵。茶中存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澱,值得我們去繼承與弘揚。
01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用這句話來概括中國的茶文化再合適不過。茶者,國飲也,文人騷客品其神,尋常百姓飲其味。雖然有人刻意要分出個高下,但其實本質都是相同的,來自於人們對美食、對精緻生活的追求。試想如果把茶捧到了尋常百姓夠不著的位置,那麼失去了民眾基礎的土壤,這個文化還能有如今的發展嗎?怕是早已成為了空中樓閣。
說起茶,其實原本並不叫茶,而是叫荼。茶最早還是神農嘗百草時發現的,當時是作為藥物使用。《詩經》中有一首詩是這麼說的:「採荼薪樗,食我農夫。」可見當時採茶吃茶只是村夫野趣,這點至少孔子是看不上的。對於士族來說,真正高雅的飲品是酒,孔子這個「美食家」就很愛喝兩口小酒。當時人們還沒有把茶葉製作成飲品,所以對於這種事物孔子這樣遵從周禮、階級觀念分明的士人是不屑一顧的。
到了西漢時期,已經有文獻提到了飲茶,說明飲茶出現的時間應該稍早一些,不過這時候茶文化依舊未能成型。一直到魏晉時期茶才初步有了文化的底蘊,而茶文化的形成更是要跨越到唐代了。唐代也是詩歌最興盛的時代,其中就有大量與飲茶相關的詩句。而茶文化真正「火」起來,則是在宋代,那個商業經濟空前發達的時代,從皇帝百官到販夫走卒每日都少不了飲茶,茶葉與糧食一樣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鬥茶」之風也在此時開始興盛。一直到清末,內憂外患之下中國茶文化歷史隨之完結。
02
如今,茶文化重新回到了中國人的懷抱中,相比鄰國日本方正刻板的「茶道」,中國的茶文化顯得更加隨意而瀟灑。而且中國的茶葉又一次進入了世界的視野,足跡也遍布了世界,贏得各民族的喜愛。當外國友人來到中國做客時,無需玉盤珍饈,用心沏一杯茶作為招待或者相送,就是對友誼的最好表達。
雖然在中國人看來茶葉是很尋常的送禮之物,但是放在很多國家卻並非如此。比如從土耳其來到中國旅遊的美女就常常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這麼昂貴的飲品,中國人為啥可以隨便白送?可以隨便喝?和中國人一樣,土耳其人也是喜歡飲茶、喜歡茶文化的,只要有機會來中國,就一定要嘗嘗中國本土的茶葉滋味,而且臨走時還不忘捎上一些回國喝。土耳其每年都會從中國進口大量的茶葉,其國內在茶葉上的消費額每年是中國的5倍。
那麼問題來了,土耳其作為一個人口只有8300萬的小國家,為什麼在茶葉上的消費比中國高出那麼多呢?並不是他們把茶葉當零食吃,而是因為那裡茶葉很貴。土耳其受氣候影響,以及茶園分布不廣,且品種稀少,因此產茶量不高,所以茶葉必須從外國進口,而且進口量自然有限,加上人們愛喝茶,茶葉有些供不應求,自然價格會很貴。但在中國則不同,中國可以說最不缺的就是茶葉,很多地區都有專門的茶園,這個產業也非常紅火,所以在中國本土一般的茶葉自然是不值錢的,平日裡人們當水喝,在餐館用餐時老闆往往也會在飯前等待時免費贈送。
正是因此,土耳其人才會很驚訝與中國人對茶葉的「浪費」。對中國人而言,泡幾次就扔掉茶葉再正常不過,但可以想見在茶葉稀缺的土耳其,人們一定會一直用茶葉泡水,泡到徹底沒味道後才會戀戀不捨地丟掉。筆者不由得想起了曾在餘秋雨先生《千年一嘆》一書中看過的一個故事:餘秋雨一行人進入伊拉克卡爾巴拉市的寺廟中,那裡的主管先生招待他們喝茶,用的比拇指稍大的玻璃盅,沒有茶葉,只有一點茶梗沉入盅底。主管問他們:「你們中國,有茶嗎?」
結語
雖然今天的中國人依然喜歡飲茶,但茶文化其實早已沒落了。一直都有有識之士在呼籲重振中國茶文化,但收效甚微。不過也不必著急,文化的起起落落本就是正常之事,要重振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多方面努力,潛移默化影響民眾重新接納茶文化當不在話下。
參考資料:
《山泉煎茶有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