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香港,卻比廣州人更懂廣州
遊歷半生,嘗遍了四海美味
卻在耳順之年歸隱鬧市
每天為家人洗手做羹湯
從香港回到廣州後,一直隱居在東山口
人們都喜歡稱他為「隱世廚神」
人生歷歷,千帆過盡後,選擇隱居東山口。出身於香港餐飲世家的隱世廚神關志泉,和東山口這片土地的氣質有著心照不宣的默契。
自1997年來到廣州,關志泉一住就是23年。
在廣州,他成立過策劃顧問有限公司、主持過廣東電臺的多檔節目、接管智障人士社區服務機構、策劃管理總統大酒店餐飲部、投資地產金融股票……
樣樣精通的關志泉總會隨心所欲做自己心儀的事情,這也奠定了他「水陸空三棲大佬」的全能形象。
在這幾十年的歲月間,關志泉一直致力於傳播廣粵美食文化。他研究粵菜文化和廣州人的口味,發展自己的餐飲事業,參與拍攝飲食文化紀錄片,還經常在電視節目中分享美食之道。
「傳統粵菜需要味鮮、味純,做工方面也得比較仔細,但因為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求快的、味道濃的,以致於廣州新派菜已經完全脫離了以往傳統的粵菜。」
關志泉對粵菜的獨到見解,更多得益於年少時期在香港的經歷。
年輕時的關志泉,恰巧碰到了香港餐飲業的繁榮時代。跟其他貪玩的孩子不一樣,他的日常就是在後廚打荷中度過。
善於交際的他喜歡和當時的大廚「取經偷師」,日積月累下,便對傳統粵菜有了自己的理解。
「粵菜一直沒有統一的標準模式 ,每個師傅對食材和油溫的把控也不盡相同,同一個菜讓不同的廚師去烹製,做法也有參差。
這也是為何廚藝界總會流傳著:粵菜無正宗的說法。」
後來,關志泉在TVB做美食節目,有時還給報紙雜誌撰寫美食稿件。
「當時的飲食節目沒有現在的信息量大,做起來也比較簡單。譬如分享一間印度餐廳給觀眾,只需要圍繞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傳達信息即可。
但在廣州做飲食節目不同,他們普遍會加入老廣的飲食文化來豐富內容,就像要把食材的前世今生一一道盡,然後再用辯證思維去圓場。」
在提到廣州美食時,關志泉總是一臉自豪。
從香港到廣州,關志泉半生習藝,及各地菜品所長,傳遞廣粵原味。
早已經是享譽世界的美食泰鬥,如今卻有了新的志向——為家人洗手做羹湯。
「我以前一直都沒回家做飯,那時候太忙了,每每接近半夜回家,面對四面牆會有種熟悉而陌生的感覺。
現在家庭觀念不一樣了,女兒經常喊我回家做飯給她們吃。」
隨著年紀的增長,關志泉的家庭觀念慢慢加深。
現在,只要一有空,他就會在家下廚煮幾道菜和家人分享。
大女兒喜歡喝冬瓜魚雲湯、小女兒則鍾愛煲仔飯……家人的口味,他總記得一清二楚。
冬瓜魚頭湯是大女兒最愛的一道菜,一有空閒關志泉便會在家中為大女兒煲湯。
南方人的夏天比較燥熱,而消暑、利尿的冬瓜是一種很好的調劑品,搭配高蛋白、低膽固醇的魚頭一起熬湯,營養價值也自然翻倍。
要處理好魚的泥腥味,最重要的是找到魚鰓頂部的一塊血塊,挖出來就可以了。
先將薑片下鍋,稍微聞到姜有焦香味的時候將魚頭放下,一同煎香。當魚頭煎得差不多定型時,馬上放一大碗開水,這樣湯色就會變得奶白奶白。
然後蓋上下沉式鍋蓋,靜待10來分鐘即可。
等待煮沸的時候,再放一些胡椒和花椒去提鮮去腥,最後放入冬瓜,一碗鮮甜味香的魚頭湯就大功告成。
廣州人煲湯對湯水很講究,要想煲出奶白色的魚頭湯,除了食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口器具。
關師傅的私夥訣竅是多氣孔受熱的厚底鼓釜靚味陶瓷煲,日本古釜造型設計的陶瓷煲肚圓底厚,在燉煮悶過程中能使熱氣循環,釋放魚肉的原味與鮮嫩。
也許是從小在廣州長大,小女兒對腊味煲仔飯情有獨鍾。
如何烹製一鍋腊味煲仔飯?關師傅得心應手。
傳統的煲仔飯一定要絲苗米和水按1:1匹配好,冷水下米,在煮的時候一定要不停把米攪拌開,這樣的煲仔飯才好吃。
除了關師傅的好手藝以外,煲仔飯的關鍵是煲。
煲的使命是讓每一粒米都浸潤在腊味的海洋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口耐溫差高達500℃的陶瓷鍋,讓關師傅的家常菜走了心。
經過反覆攪拌慢煮後,才能保證煲仔飯能在火力均勻的情況下,烹製出熟悉的「老廣風味」。
當聽到煲仔飯發出「噗噗」聲時,等待3分鐘,一碗色澤誘人香噴噴的煲仔飯就完成了。
遊歷半生的關師傅,將對家人日常的掛念,都融於這一湯一煲中。
身在四海美食的江湖,卻不忘守護本味與家中摯愛。關師傅廣式廚房的秘密,除了半生閱歷以外,還在於一口好鍋。
一口好鍋,包容了食客與廚師素未謀面的默契,挑動著嘴刁老饕的味蕾,餵飽了默默奮鬥的夢想,把一桌桌原汁原味的生活端進每個人的心裡。
就像關志泉師傅一樣,用一口口好鍋餵飽了遙遠的夢。也在半生的一飯一菜中,體味了「生活」和「家」的意義。
為了探索中國好物背後閃耀的山河人文之美,精品生活家居品牌網易嚴選發起了文化溯源項目「嚴選中國」。
這一次他們來到廣州,與關師傅一起探索廣粵這片熱土上的煙火人情。
討人喜歡的廣粵美食不斷沸騰,無論是傳統還是新意,鍋裡鍋外的江湖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