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客廳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你孩子的成績了。」日本的教育家西村則康有超過35年的教育經驗。他說:做家庭教師的那段經歷,讓我看到學生家裡客廳的那一刻,就知道這個家裡小孩成績如何了。
最適合孩子的「書桌」在哪
為什麼兒童房、書房不一定是最適合孩子學習的地方呢?
孩子尤其是小孩子,自己一個人被關在屋裡,跟枯燥、複雜的作業較勁。而家長卻在外面刷手機、看電視、打麻將,時不時地還傳出幾陣笑聲……這樣的學習效率真的很成問題。
網上有個媽媽說:有一天兒子突然主動要求回房間寫作業,老母親激動得淚水橫流,覺得兒子終於懂事開竅了。做好晚飯後,媽媽叫兒子吃飯。為了不打擾兒子,還小心翼翼地開了一條縫,看到「兒子」捧著一本書「正襟危坐」。咦?怎麼還戴著帽子,是不是屋裡冷啊?媽媽走進去,準備關懷一下突然要求進步的兒子。可走近一看,「兒子」被調包了?!親兒子正聚精會神地躲在衣櫃裡看手機呢!
可能你要問了,如果攤上一個自律又自覺的孩子,把他們單獨「關押」起來,情況是不是就好得多呢?也未必。
學霸娃不愛書房愛客廳
日本慶應大學研究員四十萬靖家的老大上四年級時,就「死皮賴臉」非得在客廳的餐桌上寫作業。弟弟妹妹在客廳裡追逐打鬧或者看電視,都會很吵,媽媽就擔心影響他學習,催著他回房間學習,可孩子說什麼也不肯。
一番觀察和交流後,四十萬靖發現,兒子想要的就是這種被家人陪伴的感覺。看著爸爸媽媽進進出出,他覺得很安心。後來,四十萬靖針對200個學霸的家庭做過一個學習環境的對比考證,結果也發現: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不喜歡在兒童房內學習,他們更願意在客廳餐桌上學習。
家長自以為給孩子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孩子可能反而會覺得自己被孤立了,爸爸媽媽不愛他了。一旦心理上有了牴觸的意味,對成績的影響不言而喻。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客廳都適合孩子寫作業的。
學霸家客廳有個共同點
四十萬靖把200個學霸的家庭裝修總結成一個特點:家裡任何一個空間,隨時都可以變成孩子的學習場所。比如,可以在客廳擺一張長長的餐桌,你在這頭看書,孩子在那頭學習,另外一個人在廚房做飯,互相之間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氣息。
如果餐廳空間有限,放不下太大的餐桌,孩子還可以有一張「流動學習桌」——小桌子或者小板凳。大人該幹活幹活,孩子可以搬著他的「流動神器」跟在爸媽屁股後面移動。
在日本,主持人採訪了上百位東京大學學生和其家長,發現他們家裡居然有些地方驚人的相似:兒童時期開始讀報紙,父母送的禮物是書籍,兒時家裡有地球儀,家裡有樂高玩具等。而且這些家長都很少催促孩子去學習,因為他們認為,與其嘴上催促孩子去學習,不如營造一個學習環境。
具體怎麼創造學習環境呢?
客廳裡面要有一個大書架。我有一個北大教授朋友,家裡的大客廳整整一面牆都是書架,擺著父母和孩子看的書。沙發附近的小茶几上也摞著書,所以父母和孩子在家時,一旦有空閒時間,就能隨手拿一本開始閱讀。越便捷越容易養成習慣——如果把書放到手邊,培養的就是一個勤快看書的習慣。
而且把大人和孩子的書放一起,就相當於不設上限,你不知道他會因為好奇翻到哪本書,這其實也是在拓展孩子的知識寬度。
在客廳裡準備地球儀、地圖、白板等學習工具,電視機不要放在太顯眼的位置。回想一下你家客廳的布置,是不是一邊靠牆是沙發,沙發對面是電視機?如果說客廳是全家人的活動中心,那電視機就是活動中心的C位。這種情況下,孩子在客廳學習怎麼可能忍住不看電視呢?
其實對孩子來說,他在哪裡學習並不重要。一個不會產生孤立感的、全家齊心、向上的溫馨的家庭氛圍,才是他成長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