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從一隻小嬰兒長大的
從被人兩隻手捧著 然後變強壯 再老去
總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在這個過程中 會突然有一個瞬間
你發現 你已經不是被保護的那一個
你居然可以張開你的臂膀去保護別人
你明白自己已不再是孩子了
但我們依然 相信
我們永遠年輕 永遠熱淚盈眶
——本期編輯/Nirvana
當你明白自己已不再是孩子的那一刻
文/森林創意寫作群
編輯/Nirvana
當你明白不再是孩子那一刻
——觀影《綠皮書》
上期忘了選題,拿到題目很懵,問自己:這一刻是哪一刻?似乎從來就沒有那一刻……
70年初生人,從來就沒有做孩子的資格。也因此,從不捨得趕走心裡的那個孩子,常常把她帶出來聊聊、笑笑,哪怕只是相顧無言,也是好的。
那問題又來了,「孩子」?指什麼方面?肯定不單是年齡,心態、責任?動作、笑容?懵哪!
昨晚去看了《綠皮書》,唐的表情裡鬱結著兩個字「委屈」,不管是繃著臉還是彈完一曲後假假的誇張的露齒一笑。委屈使得這個高大帥氣的男人常常像個孩子那樣無措,需要強悍託尼父親一樣的保護。當他接受這份與生俱來的黑色委屈,靠著天賦、涵養、自控力抵擋,與委屈和平相處時,他又可以引著託尼向上一點智慧一點,託尼的強悍變成了孩子般的魯莽無知。
兩個大男人心裡都住著個沒長大的孩子。
唐尼有理由委屈,三個博士頭銜、鋼琴表演專家,他夠有天賦夠努力,卻還是孤獨,只是因為他與生俱來的黑皮膚。他不想與那些不求上進的黑人做朋友,又不被白人階層接納。他完美到還能有勇氣想要擺脫這種困境,選擇到美國的南方去巡演。我不明白為什麼他不是主角。
但託尼的是那種普通人都會有的委屈,他並沒有一個好出身,義大利移民並不高貴,但也沒有受到歧視,他還有幸福的家庭。我們都可能是像他那樣的人,過一天是一天,生活不好也不壞。這樣的生活裡最大的委屈可能是覺得自己運氣不好,生活總是不易,天災人禍、失業降職、跌跟頭翻陰溝。或者像託尼那樣,從來都看不起黑人,卻要走投無路地找了個黑人老闆。有多少人覺得身邊人都比自己運氣好,委屈得要命。
可是,這樣的委屈難道不是孩子氣嗎?
孩子什麼樣?遇事簡單直接,不往深處想,不往心裡去。痛了哭,累了抱,餓了叫。同樣孩子被石頭絆倒了,家長可以說石頭不好、可以教孩子以後繞著石頭走,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把石頭挪開,還可以帶孩子練習跳過石頭,甚至可以把石頭帶回去做成裝飾、玩具。當以後遇到生活中的那塊石頭,說石頭不好的人永遠都擺脫不了那種「委屈」。
《綠皮書》實在是完美的人生故事,託尼看懂了自己出生時抓到的一手牌明明比唐好太多,牌局卻越來越不順的道理,連寫信都有了婉約的味道,看來託尼不笨。
託尼是主角唐不是,還因為託尼對待感情的方式更像孩子,不裝不逃的率真,愛直接說出來,不喜歡寫在臉上,特別是對老婆孩子家裡人。唐把自己包裹得那麼緊,是想顯得更優雅,還是缺乏說出愛的勇氣。儘管唐裝的時候更帥,但也更像男花瓶,還是在雨裡哭著真心地笑時更像真的人。
是的,每個成人心底裡都住著個孩子,ta會很幼稚很可笑很怯懦,ta很好奇很可愛很單純,託尼和唐心底裡的孩子相處得很好,他們因此成為了真的朋友。
想明白了,我似乎不為生在那個年代感覺委屈了,中年的我和孩子的那個我處好了。
這不是你夢寐以求的成長嗎?為何現在面臉愁容?
當你遇到困難缺只能靠一己之力去解決的時候,你就明白自己不再是個孩子了。
當你發現父母逐漸老去,你還有什麼理由認為自己還是個孩子。
當你還用孩子世界的法則運用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你會發現自己總是頭破血流。你明白了自己不能再是個孩子。
..
只有痛能讓人醒悟,醒悟的那一刻就是我們成長的時刻,「恭喜」你不再是個孩子。
成年的你無論開心或沮喪,都要學會:對於命運設置的磨難,弱者的應對是退讓與憎恨,稍強者的應對是妥協與抗衡,更強者的應對是堅韌與抗爭,最強者的應對是自強與超越。
終有一天,你可以爬起來站在成年人的世界裡。
富蘭克林說:死於二十五,葬於七十五。這句話因為被各種雞湯文提起太多次,所以知道這句話的人很多,說這句話的人也就很多。對於我這種喜歡小眾,性格看似孤僻的偽文青來說,也就越來越瞧不起這句話了。直到我自己也經歷了二十五歲……
2018年,我大學畢業四年,二十五歲。對於我來說發生了太多事。有些人聽了可能會覺得我不夠Man,這點事都頂不住,也許是這樣,可我真的差點到奔潰的邊緣。現實中發生的事只是外因,真正讓人心理淪陷的,恰恰是我自己。是自己對自己走過的不多年歲的反思,是現實社會為你量身訂做的焦慮,是存在主義,是虛無主義,樂極生悲,死於安樂,可能說的就是我了。
就像有人邊諷刺邊安慰我說:「你還是書看的不夠多,就跟網上的那幅漫畫一樣,不讀書的人,看著的是牆根下假的藍天白雲、晴空萬裡,那是楚門的世界,好天氣永遠不會變;等讀了一些書之後會發現,自己被黑暗包裹,難以自拔,很多人堅持不下去,會跌落到牆根;只有繼續堅持下去的人,才能撥雲見日,看見真正的朝陽,面對人生的陰晴莫測,才能以平常心對待所有。你要是讀的書夠多,就不會這麼自怨自艾了。」個人認為這是對我來說為什麼讀書最好的解釋,而讀書的作用無非兩個:延續自己的肉體,安放自己的靈魂。前者需要讀各種技術類的書籍,後者需要讀各種精神類的書籍。當然,這只是讀書,更重要的是思考,是轉化,是實踐,不然讀書就跟刷抖音,玩吃雞一樣,只是消磨時光,無聊透頂。但前提是克服懶惰,這個沒什麼竅門,只能看我自己的意志力了。
可人畢竟是群居動物,你的自然屬性決定了你不能完全的脫離其他人,你只能儘量為自己找到一片內心的淨土,而這之外,不可抗的要面臨各種生活中的雞零狗碎,不許你再有任何關於美麗新世界的幻想。
真正開始思考,是從上高中開始,15歲,不後悔自己15歲時才慢慢的思考。後悔的是十五歲到二十五歲的碌碌無為。一直在吹噓自己,可前些天整理讀書筆記,才發現從2010年高三最後一個暑假到2018年末才讀了五十本書,難怪會喪,可不是書讀的不多嘛。大量的時間花在了「少年維特的煩惱」、刷動漫、刷日劇、刷美劇、惡補經典電影,看各種紀錄片、搖滾樂。沒怎麼鍛鍊身體,覺也沒睡好。自己也沒有解決「維特的煩惱」,反而變本加厲。
沒有參加動漫字幕翻譯組,沒有變得像《神探伽利略》中的福山雅治那麼帥氣,也沒有變成《絕命毒師》中的老白、沒有學會黑澤明刁鑽的的攝影角度,也沒有學會大島渚的分鏡技巧,BBC也沒有叫我去上班,我也沒成為艾克索.羅斯的接班人。碌碌無為的意思不是說這些東西都不好,其實都很好,只是自己沒有歸納總結,因為內心懶惰所以沒有深度思考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最想要的,沒有專注於真正適合於自己的東西。自詡涉獵廣泛,其實只是把它們變成了跟電腦自帶的「蜘蛛紙牌」遊戲一樣無聊的玩意兒。
都說大學怎麼過都後悔,可我還是想說,要是再來一次肯定會多讀書,多學習,少玩遊戲少躺屍,多鍛鍊身體,少無聊社交。可歲月無情,再也回不去。不過偶爾想一想還是有好處的,過去種種,就像那隻蟄了自行車運動員的蜜蜂一樣,能不由自主的讓自己往前衝,不是什麼勇敢,只是時間已經不允許你懦弱了。
現在的我已經二十六歲了,過完年,回西安,在天水南站候車時,在想以後的一天能不能當兩天用啊,突然不再像小孩子那樣輕鬆了,歲月長河的滾石已經在背上成了形,以後會越滾越大,越背越重。也許二十五歲是青春的峰值,顏面尚青,心理半生不熟,看自己諸葛孔明,看別人愣貨瓜慫。二十五歲之後,要麼涅槃,要麼等死。
山本文緒說:人有的時候真是奇怪,選擇了的會後悔,放棄了的會遺憾,但是完美只能是一種理想,而不可能是一種存在。
山本耀司說:做人要學會哄自己開心,假裝整個世界都是自己的。
村上春樹說: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奧斯卡.王爾德說:人生有兩個悲劇,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王小波說: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太宰治說:我本想這個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
渡邊淳一說:不管活到什麼歲數,總有太多思索、煩惱與迷惘。一個人如果失去這些,安於現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青春的完結。
想來想去,都還是別人說的話。算了,二十六歲了,以後不給自己立任何flag了,只想告訴自己:沒必要的,就不必要了。
想到這兒,就想聽小紅莓的《Dying In The Sun》
哎,還是個瓜慫。
當你明白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那一刻
不能再夢想父母給你買櫥窗裡的那個透明的白天鵝
當你明白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那一刻
為了家的概念你必須丟掉自我的許多
當你明白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那一刻
一個小小的生命把你推上了母親的寶座
當你明白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那一刻
你必須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
當你明白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那一刻
哭哭笑笑都只能在自己的心裡演出
當你明白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那一刻
父母的白髮已經上了自己的額頭
當你完全明白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那一刻
有聖神的聲音發自天國
孩子……
我很早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是孩子了,到那時候還小,他們都覺得我還是孩子,這不能做那不能做,甚至我那希望幫忙的心情也被視為添亂。這種心情被耽誤是會走向相反的極端的。
終有一天,他們會覺得我已經長大了,仿佛不經歷過痛苦就獲得幸福那樣,覺得我沒有經歷過磨鍊那些事情我也理應會做。
我是最近才從這種狀態走出來,經歷十幾年,我又重新覺得自己不再是孩子了,現在可以名正言順承擔責任了。這個時候,我可以看的更遠,撥雲散霧,相信不再有什麼可以阻止自己了。
如果可以回去,我希望自己是海邊的卡夫卡,成為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
講真,我是蠻迴避這個問題的,因為我喜歡當小孩,不怕年輕人笑話,快五十的人了,別人眼裡的老太婆,但確是我自己的公主。
我爹娘早去世了,但我會在哥姐面前撒嬌,爬山累了會叫老公背一會兒,我也會趴在兒子懷裡叫他幫我拔白髮,被人寵著的感覺真是太好了。
當然,這和我是一個大人不矛盾,我只在我喜歡和喜歡我的人面前當小孩兒。
仔細再讀題目,原來這跟「當你發現或是當你覺得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那一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明白,即:弄明白了,懂了,想通了,搞清楚了,認識到了,還有認可了等等同義詞。當然,在這裡,它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意思是:回不去了!無論你承認與否、願意與否,你都回不去了,回不去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刻。「當你明白...」,這明明是個被動語態,沒有人需要你明白不明白,懂還是不懂,它的意思是說你必須服從你已經不是孩子的那一刻。
但是,哈哈哈,我就是個孩子呀,這個我也沒辦法。並且,據不完全估計,永遠都是。
那天,陽光明媚,收拾房間時無意翻出了一本筆記本,你不知道當時我的心情是多麼雀躍,因為我一直以為我已經永遠遺失了它。
說來話長。這不是一般的筆記本,裡面有很多小時候成長的照片,全部是黑白照,還配有文字,那會兒的我有點小文藝範兒,高中一時興起,從家庭照片裡收集了一些標誌自己成長軌跡的有代表性的照片,旁白稚嫩寫下像詩一樣的文字,為何這樣寫,我想是簡單,耐看,而且不囉嗦吧,但有沒有達到詩的水平很難說。
有一次毛根朋友怪罪她媽媽不小心把她小時候的照片當廢舊品賣了的時候(天吶,這是什麼老媽哦),我得意洋洋地說我存有她黑白美照一張。這句話說出來的直接後果,不用想都知道,被她沒收了唄。不,確切說,被她驚喜萬分地回收了。
其實當時的我也意識到了這本筆記本對我和我家的價值,因為我媽二婚後也弄丟了以前所有的家庭照片(這又是什麼老媽呀)。
也就是我把那本粘貼舊照片並配有「古老」文字的筆記本借給了她(我不忍心自己去撕自己的「作品」)我也記得她確切有還給了我的場景,但從此以後,我真的找不到了,一度我還有點怪罪於她,誰讓她來借呢,總之,一句話,它消失了,音訊全無很多年。我已經放棄了尋找。和很多其他遺失物品一樣,淡淡地,它從我記憶裡也走了出去。
所以看著手裡這來之不易的照片,我感到手和心都在顫抖。激動之心猶如發現了絕世古董傳家寶。(至少我是家庭照片唯一保存者)。
囉囉嗦嗦那麼多,其實是想說那些照片就是孩子時代的寫照,此刻我手裡捧著的,就是活脫脫、生動有趣的童年光陰。
瞧,發著高燒被老爸抱著的不高興照;穿第一雙上海皮鞋的露齒照,儘管牙齒並不美觀;人民公園賞花照;初中畢業照;和老師合影照;和小時候的玩伴照,已失聯很多很多年了;草地照;湖邊照;相館照…
那會兒缺衣少食嗎?有!
那會兒憂慮煩躁嗎?沒有!
那些舊照片證明一件事,我是一個孩子。分界線從哪裡開始劃開,從醫院裡捧著一個嬰兒開始,從那分那秒開始,我不再是孩子了,因為我也有了一個孩子了。
其實如今回頭看,那一刻並沒有現在回憶起來那麼清晰明了接下來將要面對的是什麼。雖然轉眼之間做了父母,但孩子般的心理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而且我們將要做的父母角色和我們自己的父母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他們真的是碰巧為我們的父母,對我們使用的是簡單粗暴的教育原則。
而我們呢,從生他們下來開始,你得變得小心翼翼,你得對孩子們使用另一種語言,壓抑你的怒氣和壓力,幾乎全部時間和精力花在他們身上,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接他們、送他們,去學校、去教室、見老師、去補習、去彈琴、去畫畫、去跳舞的路上。時時忍受他們的白眼、叛逆和不屑一顧。
這些都是後來的體會,在他們誕生那一刻,你是想不到這些的。你手裡捧著的是幸福,是生機勃勃,是你生命的延續。就像將來的某一天,當他們突然出現在你面前,你驚訝於他們的成熟,仿佛重新認識了一個你不認識的人。我想這時候的你也是幸福的吧。
這個題目讓我沒能第一時間進入狀態,沒找到那個湧動的信號源。
就在此時,2019.2.26 10:26分,我明白我是從哪一刻不再是孩子了。
從面對這個題目,一層層問自已的時候。我開始確認我不再是個孩子了。不是因為從小至大就面對的人情冷暖。也不是從工作開始所面對的波折。更不是看媽媽漸漸衰老我不得不長大,不再是小孩子。而是真的看到了自已小孩子的一面,知道有些坑洞有那裡,未被好好的看見,未能在那個地方成長,一直停留在原地。而正是因為看見那裡的幽暗,試著去接受和體會,才有勇氣往前走,走向長大。
我現在仍然是個小孩子,只是比之前要長大一些的小孩子。因為內在小孩的長大也是通過經歷、時間與自我主觀意識成長的結果。而這個過程每個人的感受會不同,有些人輕鬆、有些有驚喜、有些人波折或者還有些人很幸福的類似於禪宗一樣頓悟。
我用出生星圖的方式,借用它的語言從側面了解自已,克觀的不帶評判的看待自已。接受每顆星星都是有光彩的,接受自已的明亮與陰暗。
我還是個小孩子,但我在長大,而且會一直長大。期等有一天可是是成年人,可以成為一個老靈魂。
誰還不是個孩子呢 雖然我的爸爸媽媽小時候沒有給我很奢侈富足的生活 但是我確實是被寵愛長大的
我的父王在我十八歲那年離開我 但是在我十八歲之前我從來沒有進過廚房動過刀動過火 爸爸不許我碰除了開關以外的任何電器 晚上八點之前必須回家 去超過一公裡的地方必須有人陪 說起來別人會覺得可笑 會覺得爸爸太小心 對我太嬌慣 但是我想起來 確實是滿滿的幸福和享受 並且充滿了對他的想念 十八歲之前是天堂 有爸爸媽媽保護的那些時光
當然了 在爸爸媽媽的保護下 我相信人性本善 我相信有勞有得 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總會有善良的存在和閃光 我相信清晨的粥比深夜的酒對身體更好
雖然在工作以後 現實世界理所當然順理成章不費周折的摧毀了我的溫暖城堡 可是可是我承認並且接受了這一切 我發現其實我不能讓這個世界按照我想像中來 我不能讓這個世界永遠是我的象牙塔 不然我也不過是一個象牙塔中的獨裁者 想到這裡 我決定我要跟這個不太美好的世界說 希望我能不辜負 亦擔當起希望
我一直都是一個孩子。
即使我已經31歲了,即使我在工作中獨當一面,即使我讓自己的小家溫暖又乾淨,即使我的羊豆認為我是他的全世界。
我依舊是一個孩子。
我在工作中認真又任性,我在家人決策的時候屏蔽一切大事物,我時常跟我的羊豆要他的零食吃,我們一起做遊戲,他叫我「媽媽」的時候我才想起來我是他的媽媽。
我很少看到人間險惡,也不用直面生離死別,我甚至都甚少去醫院。
我回家,爸爸把削好的蘋果遞在我手裡,媽媽每天變著花樣做好吃的,或者只是因為羊豆沒好好睡午覺,就把我氣哭了。
就是樓下小超市裡的老闆,也會問我一句:「這麼多的東西你可以提得動嗎?」我想起來上大學那會,小賣部裡一個老爺爺跟我說:「這小姑娘給自己吃好點,怎麼每天都是方便麵呢?」
大概只是因為身邊時常花開,我才是一個孩子的。
可是,還是有那麼一些時候,我幫爸爸解決難題了,媽媽說她老了,我推著奶奶的輪椅去醫院了……一瞬間,我長大了。
看了書友們的作品
如果你想參與本期寫作
也可在留言板中留言
長按識別二維碼可訂購
本期特約編輯 Nirvana
合作請諮詢微信:s527953132
投稿郵箱:24797911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