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今年夏天最火爆的劇集,無疑是高潮迭起、懸念叢生的網劇《隱秘的角落》。
而這部劇集之所以如此火爆,除了故事情節精彩、導演功力深厚、演員表演細膩生動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細節戳人。
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秦昊飾演的張東升有禿頭的隱疾,這是原著中沒有的內容。秦昊與導演了為了讓張東升這個人物具備更複雜層次感,特地給他安排了這個隱秘的「缺陷」。
秦昊對此的解釋是:「張東升受了很多氣,但一般人即使這樣也不會去殺人,他還需要一些性格上的缺陷,禿頂的人容易自卑。」
正是這個符合人情常理的細節設定,不但讓整個故事情節更加真實可信,讓不少觀眾大呼過癮,也讓「禿然」梗和「爬山」梗,成為了今夏最為出圈的傳播熱詞。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曾說過:「科學與藝術是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
對於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來說,小細節的精心設計和大劇情的認真打磨同等重要。而對於一位專業的職業培訓師來說,組織一堂優質的培訓課程,同樣也少不了知識乾貨的嚴密組織和教學案例的形象演繹。知識骨骼與故事血肉相互作用,才能讓受訓學員獲得既專業嚴謹又生動難忘的高質量的培訓體驗。
而在新書《如何成為一名很厲害的培訓師》裡,作者王鵬程老師對培訓課堂的知識乾貨和故事演繹有個更為形象生動的比喻:左腦和右腦。
內容、邏輯、結構,這是培訓的左腦知識;
故事、情緒、金句,這是培訓的右腦情感。
「左右腦分工理論」是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裡博士提出著名的理論——
左半腦主要負責邏輯、記憶、分析、推理、五感等,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延續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腦被稱為「學術腦」。
右半腦主要負責視知覺、美術、音樂、想像、靈感等,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直覺性。所以右腦又被稱為「藝術腦」。
斯佩裡的「左右腦分工理論」提醒我們:不要只重視邏輯思維忽略形象思維,不要顧著使用左腦而閒置了右腦,這是對人類潛能的極大浪費。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開始認識到左右腦平衡發展的重要性,而在職業培訓領域提出「左右腦概念」的,王鵬程老師是第一人。
王鵬程老師認為,只有讓左右腦平衡的完美結合的培訓,才是具備最紮實底層邏輯的培訓,也是效果真正持久、企業真正需要、學員發自內心願意投入的培訓。
王鵬程老師,在中國職業培訓界有個響亮的稱號,叫「冠軍導師」——
不僅自己是一位從業18年、長期活躍在500強企業培訓界的著名培訓師,還是連續三年培養出全國講師大賽的冠軍的導師!
王鵬程老師的金手指到底有何魔力,能夠在短時間裡點石成金,讓培訓場景化平凡為神奇呢?答案就在《如何成為一名很厲害的培訓師》這本書裡。
對於職業培訓師來說,設計課程時,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搭建知識邏輯線。而搭建邏輯線最專業、最直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設計出課程的系統模型。
1、左腦:培訓恆永遠,模型永流傳
什麼叫模型呢?
模型,就是用視覺化的圖形、圖像,系統地呈現出課程邏輯。
王鵬程老師的版權課程——職場幸福課,就有一個形象鮮明的「職場幸福鑽石」模型。
如何提升職場幸福感呢?可以從這四個角度入手:思維模式、自我發展、人際關係、工作意義。
思維模式,解決的是我和自己的關係。
自我發展,解決的是我和未來的關係。
人際關係,解決的是我和他人的關係。
工作意義,解決的是我和世界的關係。
這個模型,可以幫助學員有效串聯起自我和他人、和世界、和未來的關係,不管是縱向發展還是橫向聯繫,都能互利互惠,良性運轉。
而這個模型的鑽石形象,表達的是王鵬程老師希望學員通過學習職場幸福課,能成為秀外慧中、內外兼修的鑽石型的實力人物。
很明顯,課程模型的設計,不但可以幫助學員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同時也能有效展示培訓師紮實的基礎功底和高超的專業水準。
而同時,模型的圖形展示,也是能夠激活學員右腦的手段,很有利於學員們感知、記憶和傳播。
2、、右腦:遊戲在手,吃喝全有
在《認知天性》這本書裡,開篇就提到一個觀點:(人類)天性懶惰孕育了認知規律和心智模型,而「學習是挑戰天性的必修課」。
客觀地說,學習本身是很痛苦的。所以,職業培訓師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通過設計與課程有關的故事、遊戲、金句,減少學習的枯燥感,讓學習變得簡單有趣。
這個世界也許不是人人都愛學習,但一定是人人都愛聽故事、玩遊戲。將課程內容融入在故事和遊戲中寓教於樂,這就是運用課程右腦的魅力。
在書中,王鵬程老師介紹了他在某次培訓結束前組織的一次遊戲。這個遊戲不但過程生動有趣,最後的結果更是引發了學員們深深的思考。
在遊戲開始前,王鵬程老師「煞有介事」地告訴學員們,自己有個「特異功能」:可以「隔空移物」,用意念把講臺上的蠟燭挪到教室最後一排桌子上。
學員們自然是不信,教室裡鬨笑聲、嘲諷聲不斷。
但王鵬程老師毫不受影響,仍然認真地「表演」「特異功能」。
結果呢,蠟燭當然是紋絲不動。
就在學員們對這段「演砸了」的表演「幸災樂禍」時,王鵬程老師卻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要挪動這支蠟燭,想是沒用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採取行動。我們從小都有各種各樣的夢想。現在也希望工作和生活能有所改變,可是沒有行動的話,所有的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而思不如起而行。現在一天的課程結束了,如果你有所收穫,有所觸動,就趕緊行動起來吧!」
通過一個小小的遊戲,不但讓整個培訓完美收官,更讓學員們從心底裡體會到了培訓的實踐意義。
這個遊戲帶來的豹尾效果,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一舉多得、錦上添花。
以前有人說,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隱秘的角度》裡的演員,沒有一個大牌明星,但由於全員演技在線,讓這部網劇備受廣大網友追捧,豆瓣上超過65萬人觀看,評分穩穩定在8.9。
而這部劇也讓有「文藝片男神」之稱的秦昊知名度大增,兩周之內上了21次熱搜。
秦昊對此也不禁感嘆:以前總覺得自己是拍文藝片的,不能和商業片沾邊。現在才發現,拍商業片和文藝片並不矛盾。
所以說,這個時代並不僅看臉,同樣也看腦。打造實力的同時,一樣可以獲取流量。
對於專業培訓來說也一樣。
王鵬程老師在《如何成為一名很厲害的培訓師》這本書裡,對於左腦和右腦有一個絕妙的比喻——
「只有左腦的培訓,就好比一個瘦弱乾癟的人,雖然有骨架和內涵,但無法引起學員主動學習的欲望。
而只有右腦的培訓,就像只有靚麗外表但沒有內涵的人,雖然外表吸引眼球,但學員學習之後只有感官刺激,沒有任何實質收穫。」
培訓課程必須做到內容詳實、邏輯嚴密、結構明晰,這是課堂中的左腦意識,也是培訓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
但一個優質的培訓僅有左腦是不夠的,還要搭配右腦的故事、遊戲、視頻、圖片、金句,才能吸引學員對培訓熱情投入、全力以赴,成為為培訓心甘情願搖旗吶喊的死忠粉。
這個時代,我們欣賞有顏值有實力的人,同樣也心儀有左腦有右腦的培訓。
培訓恆永遠,模型永流傳。那麼,如何打造出既符合課程邏輯又能提升學員興趣的課程模型呢?書裡提供了6個設計思路。
1、三角模型
三角模型就是用三個高度提煉的知識點來構建課程的核心要素,而這三個要素一定是主題最核心的因素,任何一個都不能被第四個取代。
三角模型最常見的就是並列關係的知識、態度、技能,以及演繹關係的世界、環境、個人。
2、矩陣模型
矩陣模型就是用兩個要素構建核心要素,而這兩個要素的交叉運用往往都能全方位覆蓋其所涉及的領域內容。
矩陣模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時間管理矩陣:通過緊急性和重要性的梳理,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歸類到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任何一個象限中。
3、金字塔模型
如果核心要素之間有逐級向上、層層遞進的關係,運用金字塔模型會讓人對其內在結構一目了然。
比如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4、流程模型
流程模型是按照事務的先後順序呈現的模型,而為了便於傳播和記憶,往往把這幾個流程內容的英文首字母縮寫,組成一個簡便的流程模型。
比如當面試官邀請面試者分享過往的成就事件,培訓師會建議面試者用到STAR模型。
S(Situation):背景
T(Task):任務
A(Action):行動
R(Result):結果
在什麼背景下,你遇到一個怎樣有難度的任務(列出難點),採取了什麼樣的行動,最後取得了何種結果。
通過STAR模型的運用,不但可以讓面試官了解面試者過往的成績,同時也能當面感受面試者的邏輯思考和語言組織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STAR模型不僅可以應用在面試場合,自我介紹、競聘演講中同樣也可以運用到。
5、狀態線模型
狀態線模型展示的是一定時間內事物的相應變化,適合呈現事物在某段時間內的發展變化情況。
最為典型的表現是在職業生涯領域課程裡,會根據職場人的年齡,把整個職場劃分為生存期、發展期、夢想期,然後再講解在不同階段要面對的問題和採取的行動。
6、平衡輪模型
最適合做年度總結和制定新年目標的模型。
掌握了模型設計思路,既可以用來設計一門課程的總體模型,也可以設計其中一個知識點的模型。
2017年「我是好講師」全國大賽總冠軍張家瑞老師,是王鵬程老師的弟子,當時他的參賽主題是「SOS,拯救你的工作」。
這個主題本身不算多大的亮點,但真正引起評委興趣的,是張家瑞老師在結尾時呈現的「SOS」課程模型。
S:Step by Step 逐個處理
O: Off-line Thinking 離線思考
S:Sleep and Relax 充足睡眠
SOS本身是國際求救信號,而在這裡,它的含義是,運用用SOS模型拯救你的工作。
這個課程模型的設計,既沒有曲解單詞本來的意思,又延伸了求救的全新意義,升華了整個課程,得到了評委的一致讚譽。張家瑞老師也由此獲得了賽場第一,順利拿到了總冠軍爭奪賽的入場券。
課程模型,不但學員喜歡,評委也青睞有加。這一招制勝的功夫,真不是蓋的。
而在右腦故事畫面感營造上,書裡也介紹了6個重要的方法。
1、多用動詞和名詞
人的大腦更容易記憶動詞和具體名詞。所以講故事時,儘量多用動詞和名詞增加故事的畫面感。
就像這段對動畫片《料理鼠王》裡小老鼠雷米爬上屋頂的描述:
它先是「爬」過了下水道生鏽的水管,「穿」過了木質甲板牆的牆縫,從陽臺上面「爬」到了一個很古典味兒的鐵藝欄杆上,接著又「跳」上了長滿藤蔓的外牆水管,再「經過」一個18世紀風格的橢圓形窗戶,它最終「抵達」了屋頂。
爬、穿、跳、經過、抵達,這幾個動詞的連貫運用,是不是畫面感呼之欲出?
2、多用特定名詞,少用總稱
A字裙/裙子、雲竹/植物、小狗和動物,就是特定名詞/總稱。
講故事時,特定名詞比總稱更有力量。
如:
那家店的家具挺貴。
那家家具店的桌子是黃花梨的,肯定不便宜。
黃花梨桌子是不是比家具更有畫面衝擊力?
3、用比喻代替形容詞
用比喻代替形容詞來增加畫面感。
媽媽是一杯酒,爸爸喝了一口,就醉了。
這是一位英國小朋友寫的小詩。這個比喻,是不是童趣盎然又形象生動?
4、具體到細節
越是細節的內容,越有畫面感。
比如這段話——
豔陽高照,喧囂的蟬鳴,滾燙的馬路,迅疾移動的車輛,還有那片寧靜的海。
從頭頂的太陽,高處的蟬鳴,到平行視線的馬路、車輛,再到拓展視野的海,這樣的背景呈現,是不是一幅畫面呼之欲出了?
5、運用生活化場景引起共鳴
生活化場景幾乎是每個成年人都經歷過的。生活化場景描述到位,就能快速讓學員產生共鳴。
王鵬程老師在講述人格的課程時,就用了自己女兒的一段生活中的場景展示了不同場合下,不同人格的表現。
有一次出差回家,我拖著箱子打開家門。看到我6歲的女兒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她倚靠在沙發上,翹著小二郎腿。我媽媽坐在旁邊,面前有一盤葡萄。我媽媽把葡萄皮剝掉,把葡萄瓤餵會給我女兒,還用蒲扇給她扇風。
聽到我換鞋的聲音,我女兒撲稜就從沙發上坐起來,然後葡萄盤子對說:「奶奶,我自己能剝!」
在奶奶面前愜意享受,在爸爸面前努力勞動,這個小姑娘的表現不僅形象呈現了面對不同人物的人格表現,更讓學員印象深刻,從而順利理解和消化課程內容。
6、演繹到位
培訓師在講故事時,如果能形象地演繹故事的情節,比如將孩子的稚嫩天真和老人的滄桑成熟表現得活靈活現的話,會給學員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而這樣的演繹模仿越到位,就越有畫面感,就越能有效帶動學員的參與情緒。
營造畫面感,講好故事,會大大增加培訓師的人格魅力,從而讓學員接納你、喜歡你,進而願意認同和實踐你所講授的課程。
而我在做少兒思維導圖課程培訓時,就會運用比喻來和小學員們進行有趣的互動。
在課堂有一個教學遊戲,請孩子們把蝦、鴕鳥、狗、兔子、青蛙、鸚鵡、孔雀、魚、老虎進行歸類,但我故意不提歸類的角度和數量,讓孩子們自己思考。
結果有的孩子就在青蛙到底屬於水生動物還是陸生動物上犯了難。
我問孩子們:「你們覺得青蛙是在水裡生活的還是在陸地上生活的呢?」
孩子們回答:「有時候在水裡,有時候在陸地上。」
「對囉!青蛙老是『腳踏兩隻船』,一點也不專一。你們覺得應該怎麼給它歸類呢?」
孩子們聽到「腳踏兩隻船」這樣的比喻,都被逗得哈哈大笑,一下就明白了青蛙的歸類屬性——「兩棲動物」。
課堂上這樣的比喻運用,既生動又形象,還能引發孩子們的主動思考,效果比直接告訴答案好太多。
如果說以前上課,很多培訓師只是下意識地在上課中運用一些簡單的比喻、幽默的段子來增強講故事的畫面感,調動課堂氛圍,而讀了《如何成為一名很厲害的培訓師》這本書,你會明白該如何有意識地運用簡單有效的方法來營造案例的畫面感,提升課程魅力,吸引學員興趣。
《隱秘的角落》的火爆告訴我們,這個時代觀眾更欣賞有面子有裡子的表演和劇集,影視界受浮誇流量困惑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而《如何成為一名很厲害的培訓師》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時候,有邏輯左腦和形象右腦結合的職業培訓,都是備受學員喜愛、備受企業歡迎、備受市場肯定的培訓!只有這樣有趣有料的培訓,才代表著培訓界真正有希望的未來。
最後,送上本書《左腦:底層邏輯,模型制勝》和《右腦:精彩演繹,錦上添花》兩篇章節的導圖筆記,希望能對在職業培訓師這條道路上認真求索的你有所啟發。
《左腦:底層邏輯,模型制勝》一章導圖筆記
《右腦:精彩演繹,錦上添花》一章導圖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