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徐」名著江左,皆以博洽聞中朝,而騎省鉉尤最。會江左使鉉來修貢,例差官押伴。朝臣皆以詞令不及為憚,宰相亦艱其選,請於藝祖。藝祖曰:「姑退,朕自擇之。」有頃,左璫(宦官)傳宣殿前司,具殿侍中不識字者十人以名入。宸筆點其一,曰:「此人可!」在廷皆驚,中書不敢復請,趣使行。殿侍者莫知所以,弗獲已,竟往。渡江,始鉉詞鋒如雲,旁觀駭愕,其人不能答,徒唯唯,鉉不測,強聒而與之言。居數日,既無酬復,鉉亦倦且默矣。(出自明代馮夢龍《智囊》)
這個故事是說,徐鍇、徐鉉兩兄弟和江寧人徐熙,號稱「三徐」,在江南很是出名,且他們皆以博才多學而聞名於朝廷上下,其中又以徐鉉的名望最高。有一次,恰逢江南派徐鉉前來進貢,按照慣例,需派官員監督陪伴,朝中大臣都以自己的口才不如徐鉉而膽怯。就連宰相也很難有一個合適人選去對付徐鉉,於是他便向宋太祖請示。宋太祖聽後說道:「你暫且退下,我自己來選一個合適的人。」一會兒後,宦官宣傳殿前司聽旨,要他報上十名不識字的殿前侍者的名單,太祖看後,御筆點中其中一個,說:「此人即可。」朝中上下都驚詫不已。宰相也不敢再請示,就催促被點之人立刻動身。被御筆點中的殿侍者不知何故派他作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釋,只好渡江前往。起初,徐鉉詞鋒如雲,旁觀者驚愕不已,殿侍者更是無以應付,只好不住地點頭,徐鉉不知他的深淺,硬撐著與侍者交談。他們一起住了幾天,侍者還是不與徐鉉酬答,徐鉉此時已精疲力竭,再也不吭聲了。
徐鉉喜愛香道,亦是制香大家,每遇月夜,露坐中庭,焚佳香一炷,澄心伴月,他把自己制的這種香稱為「伴月香」。主要由沉檀、莞香、蘇合香、雞舌香、豆蔻、芸香、白茅香等配置而成。伴月香香品配伍嚴謹,更注重香藥的炮製與和合。其香氣、香性清幽淡雅,芳澤溢遠 ,留香持久;有清和正氣、養性虞神、調和身心之功。適用於書齋琴室、禪房淨舍、會客迎賓。
人物生平
徐鉉先世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父親徐延休,官江都少尹,遂遷居廣陵。徐鉉十歲能屬文,宅居棲霞寺側。初事南唐,歷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騎常侍,官至吏部尚書。
宋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令大將曹彬伐南唐。徐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謀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太祖道:「汝以為父子分兩家,可乎?」鉉不能對。十一月,徐鉉、周惟簡再次入奏,徐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也,乞緩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極懇切,與太祖辯,反覆再三,聲氣愈厲。趙匡胤辯不過,拔劍而起,怒斥徐鉉:「不須多言!江南國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徐鉉不敢再言。
南唐亡後,隨李煜入觀宋太祖,命為率更令。累官至散騎常侍。博學多才,有一隻象斃命,取膽不獲。鉉曰:「於前左足求之。」果得。召問鉉,對曰:「象膽隨四時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
徐鉉曾奉旨與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說文解字》,於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並雕版流布,世稱「大徐本」,又曾編纂《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嘆息:「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鉉退而告之,宋太宗聞之大怒,賜李煜自盡。淳化二年(991年),遭廬州妖僧道安誣,被貶謫為靜難行軍司馬(屬邠州)。邠州苦寒,終不御毛褐,致冷疾(風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帶,遽索筆手疏,約束後事,又別署曰:『道者,天地之母。』書訖而卒,年七十六。」
成就古文
徐鉉的文章承晚唐駢儷之風,而體格孤秀。他為李煜所作墓志銘,立言得體,《宋文鑑》曾錄此銘。著有《騎省集》(即《徐公文集》)三十卷,由女婿吳淑編集。前20卷是在南唐作官時寫的,後10卷為入宋後所作。有《四部叢刊》影印黃丕烈校舊抄本30卷,附錄1卷。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補遺》1卷、《校勘記》1卷。另有《學津討原》、《津逮秘書》等。徐鉉好談神怪,有門客蒯亮乃江東布衣,九十餘歲,好大言誇誕,所言皆載入《稽神錄》。
徐鉉在南唐時,文章議論與韓熙載齊名,稱「韓徐」,又與弟徐鍇俱精通文字學,號「大小徐」。曾與句中正等共同校訂《說文解字》,增補19字入正文,又補402字附於正文後。經他們校訂增補的世稱「大徐本」。
書法
徐鉉長於書法,喜好李斯小篆,隸書也較出色。宋代歐陽修《集古錄跋尾·泰嶧山刻石》載:「昔徐鉉在江南,以小篆馳名,鄭文寶其門人也,嘗受學於鉉,亦見稱於一時。」清代馮武《書法正傳》稱其:「善小篆,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曲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乃筆峰直下不側,故鋒常在畫中。」黑龍江省博物館藏有他的《篆書千字文殘卷》(宋摹本)。徐鉉的行書也頗為人稱道,代表作《私誠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全篇結構平穩,但又不掉趣味,書風含蓄天然,開宋人尚意書風的先河。
詩作
徐鉉的詩平易淺切,真率自然,不押險韻,不用奇字,頗近白居易詩風。其《貶官秦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寄高郵陳郎中》等詩,均能出自肺腑,情到語流,無生澀雕琢之病。相傳徐鉉文思敏捷,凡有撰作,常不喜預作,有想請他寫文章的人,臨事來請,他執筆立就。徐鉉曾說,「文速則意思敏壯,緩則體勢疏慢」(《郡齋讀書志》),所以他的詩流暢有餘而深警不足。但也時出雋句,如:「井泉生地脈,砧杵共秋聲」(《喜李少保卜鄰詩》),足見其思致閒遠,意味深長。
個人作品詩作
《奉和王相公早春登徐州城》、《奉和御製要毬》、《送宣州丘判官》、《茱萸詩》、《觀吉王花燭》、《奉酬度支陳員外》、《送德邁道人之豫章》、《北使還襄邑道中作》、《送陳秘監歸泉州》、《奉和御製茱萸》、《禁中新月》、《秋日泛舟賦蘋花》等。
人物評價《宋史》:性簡淡寡慾,質直無矯飾。
李穆:二徐(徐鉉、徐鍇)文章,二陸(陸機、陸雲)不能及也!
史籍記載《宋史·卷四百四十一·列傳第二百·文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