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文徵明書法為什麼與宋朝書法疏離?

2020-12-24 漢府古文化

明初書壇的思想領域受到南宋朱熹理學書法觀的影響, 在實踐領域努力實現著那種「平正、有法度, 字 跡也要像正人君子」的書法理想, 並最終在宮廷書風的影響下, 導致「臺閣體」的形成和推廣。臺閣書家雖曰取法晉唐, 實則追求那種結構停勻、點畫程序化、章法整齊劃一、風格雍容華美的規範和氣象。

而這種「臺閣體」的推行, 又使書法和讀書人的躋身仕途相互關聯。據現代學者黃惇在「明洪武至成化年間主要臺閣書家一覽表」裡的統計,這一時期因書法取悅帝王而入仕途者多達百餘人, 一些人更以此為契機得以提拔、重用而榮耀於朝野。

書法的這種功利性對讀書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鼓勵與鞭策。作為以蘇軾為首的宋人書法, 追求個性, 自取新意, 自然難以為時尚、官場、宮廷所接受, 這使讀書人不得不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明代中期, 書法功利性對祝、文依然產生影響。

在祝允明的啟蒙和青壯年時期, 其書法就是在前輩教導下有意與宋人書法疏離:

僕學書苦無積累功, 所幸獨蒙先人之教。自髫丱以來, 絕其令學近時人書, 目所接皆晉唐帖也……

僕性疏體倦, 筆墨素懶, 雖幼承內外二祖 (按:祝顥、徐有貞) 懷膝, 長侍婦翁 (按:李應禎) 几杖, 俱令習晉唐法書, 而宋元時帖殊不令學也。

祝允明的祖父祝顥、外祖父徐有貞皆是進士出身, 徐有貞累官至華蓋殿大學士, 封武功伯, 曾權傾一時, 名動朝野。祝允明成年後娶中書舍人李應禎的長女為妻, 李氏35歲時以善書授中書舍人, 後調任太僕寺少卿。祝氏的這些前輩皆積極於仕途, 祝允明自然也當熱衷於走求取功名的道路。而那時, 書法對躋身仕途則有著種種可能性, 抑或成為一種捷徑, 因此祝、徐、李對後輩的書法學習自然十分關注。

祝氏遵從前輩教導, 老老實實守法晉唐, 認認真真讀書寫字, 為躋身仕途做好準備。從筆者所見祝氏傳世書作來看, 青壯年時書作多是端穩小楷或小行楷書, 嶽父李應禎評其「書筆嚴整, 而少姿態」。文徵明也認為他「早歲楷法精謹, 實師婦翁 (李應禎) 」, 均是指這一時期祝氏書法特點。

文徵明早年有過學蘇軾書法的經歷, 但書法不佳, 受制於考試, 遂也轉道晉唐。孫礦在《跋文太史三體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待詔自謂早年效玉局作字, 然玉局淳古, 待詔秀媚, 不得其真, 惟得其偃筆肥墨耳。

文徵明在他臨《東坡洋州園池詩》的題記中說:

……餘少時喜效諸家法帖, 嘗臨此本數過。每恨天資所限, 殊不得其肯綮。

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年) ,文徵明19歲時, 「自滁還吳, 為邑諸生。歲試因書法不佳, 置三等」。參加歲試因書法不佳被置三等, 說明他當時的書寫是不符合考試對讀書人書寫的要求, 或許蘇軾書法的因素在其中起到了某種負面的作用。文徵明最終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晉唐人的書法上。文徵明的次子文嘉於《先君行略》中說其父:

少拙於書, 遂刻意臨學。始亦規模宋、元之撰, 既悟筆意, 遂悉棄去, 專法晉、唐。

總之, 躋身仕途是文人的人生目標, 當書法與功利相關聯時, 人們必定是有所側重與選擇的。祝、文中年以前積極投身於仕途, 在書法學習上必然要順應主流風氣。他們既便認同蘇軾等人的藝術才情, 但是處於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 為現實之需, 也必然要選擇對宋人書法的疏離。這種疏離是一個整體現象, 應與蘇軾的個性化的書法風格因素與時代的要求格格不入密切相關。

時代環境是制約祝、文取法蘇軾的隱形條件。據文獻記載, 徐有貞、沈周、吳寬、李應楨、文林等人都有過學習宋人書法的經歷, 除沈周終身布衣, 其他人都是官宦出身, 在書法上自然會受到臺閣書風的束縛和影響, 但是在反對宋人「尚意」書風的時代, 他們關注宋人書法, 這說明吳門前輩並非一味墨守成規, 在調和功利後是有所選擇和追求的。學習宋人書法是吳中地區的一種風尚, 同時也說明明初由朱熹理學書法觀所造成的禁錮到此時已經開始鬆動, 明代個性解放的思潮已經影響到書法領域。

祝、文兩人中年以前對功名孜孜以求, 欲以科舉之路入仕而有所作為, 卻始終未能如願以償。但是兩人都有過為時不長的做官經歷。祝允明55歲時因謁選得任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 後調往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

文徵明53歲時受薦入仕, 為翰林院待詔。然而入仕後, 他們對官場、對政治由充滿希望而漸至失望, 幾年後均告病歸鄉, 絕意仕路而潛心於藝術, 此後書法對他們已不再有功利的束縛。祝、文對宋人書法的關注是兩人中年後書法實踐中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祝氏於率意與放達的書風之中融入黃、米筆意, 文氏則熱衷於學習黃庭堅的行書, 所書「黃體大行書」在其中晚年的書作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兩人的這種變化或源於有作為的書法家對藝術的開拓精神, 或源自他們自我個性表現的需要。但是, 特殊的環境以及物質條件所造就的氛圍對兩人的藝術實踐也必然發生著影響, 這種影響恰是導致蘇軾書法較少被關注的又一個歷史的原因。

相關焦點

  • 祝允明、文徵明的大字書與大幅式創作
    祝、文大量的行草墨跡中, 有許多大幅長卷和豎軸, 並且字有越寫越大的趨勢。這類作品中祝允明以草書為主, 在對宋人的取法上, 黃庭堅筆意居多, 或可見米芾筆意之流露;文徵明則忠實於黃體大行書, 取法蘇字則難得一見。
  • 明代的一位「土豪」,一生鍾情於書法,水平不輸文徵明!
    豐坊比文徵明小20歲,他的書法造詣極高,水平不輸文徵明。大書法家邢侗曾這樣評價豐坊的書法:「豐太史直鋒運腕,波拂居然魏晉,文徵仲不及。」書法作品存世數量少,也是豐坊名氣不及文徵明的一個原因!他的小楷功夫可謂是精絕天下,連當時的書壇泰鬥文徵明都讚嘆不已:「豐先生寫字,一點一畫,無不從古人中來」這一點文徵明也做不到,我們如今看豐坊存世為數不多的小楷,就不難發現這個道理。
  • 89歲文徵明寫完此書法,安靜離開世界!如今成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
    今天小七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名家叫文徵明,他是明朝有名的書法家、繪畫家,文徵明的才華非常的高,因為精通詩、文、書、畫,所以也被後人稱為是「四絕」全才,可見文徵明的才華也是非常的高,今天小七為大家介紹的這幅書法作品可以說是非常的珍貴,是文徵明89歲所寫的生前最後一幅書法作品叫《獨樂園記》,這幅書法作品非常的珍貴,如今被珍藏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館,成為了鎮館之寶。
  • 文徵明晚年大字行書欣賞:長戈大戟、雄強逸蕩!豪氣堪比黃山谷
    眾所周知,文徵明是明代首屈一指的書畫家,其書法諸體皆能,尤以小楷和行書聞名於後世。他也是「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之一,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文徵明 小楷在中國古代的書畫史之中,不乏大量天資聰穎之輩,而文徵明卻是個例外。其實大家都知道,文衡山公是勤能補拙、笨鳥先飛的標誌性人物。和那些耳熟能詳的大書法家相比,是缺了些天賦,但難能可貴的是他筆耕不輟地堅持了下來!
  • 和「雪」有關的書法名作
    此外明宣宗在藝術方面的表現,則使他在歷代帝王之中,顯得更加耀眼。書法則瀟灑勁健,被後人評為「書出沈華亭兄弟,而能於圓熟之外,以遒勁發之。」7.明 祝允明 草書 《雪賦》祝允明作為明代影響巨大的「四大才子」之一,對明代浪漫主義書風的形式有重要的作用,其草書也在書法史上有重要影響。
  • 祝允明《草書古詩帖》
    ——祝允明         明代奇才祝允明(祝枝山),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並由於與唐伯虎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祝允明擅長詩文和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        《草書古詩帖》便是祝允明晚年竭平生感悟所書,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
  •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書法重寶,溫文爾雅,出自明朝一位才子之手
    文衡山,即是文徵明,他是明朝中期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更是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的「四絕才子」,90歲高齡仍練習書法不停筆,到了最後,在給御史嚴傑的母親題寫墓志銘時,執筆而逝,其楷書堪稱明朝第一。文徵明的這一生是頗具傳奇色彩的,可以說他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與他的家風、他的父親是分不開的。
  • 陸衡:文徵明的朋友圈
    沈周生於1427年,比文徵明大了43歲。文徵明生於1470年,20歲時要拜沈周為師,但是沈周不收。為什麼呢?沈周覺得畫畫容易「沉迷於其中」,會影響他考功名。他怕耽誤了文徵明的前程。因為文家是官宦之家,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曾做過溫州太守,所以有個別號「文溫州」。沈周說,你還是業餘玩玩吧。但文徵明對繪畫痴迷,堅持要學。這樣,沈周就「傾以相授」,全心全意教他了。果然,文徵明沉迷其中,一輩子都沒考取功名。
  • 文徵明攜此書法,進賀春節!
    ▲文徵明《立春進賀》行書自作詩卷 紙本手卷 27×637cm文徵明的這件作品,取法黃庭堅筆意,因為是窮款,無法判定具體年份。文徵明最終覺得黃庭堅的「大收放」並不在於筆畫收放本身,而是巧妙揖讓中的意蘊和行氣,理解到了這點,文氏最終注意調整筆鋒,使筆法豐富化,更加注意藏鋒和折筆,黃庭堅的長槍大戟變得綿勁遲澀、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
  • 全國大範圍降雪,一起來看歷史那些關於雪的精彩書法!
    11、明 文徵明 行草書《雪詩卷》12、明 文徵明 《溪山積雪圖並草書雪詩卷》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手卷尾部書有草書雪詩,文徵明為明代大書家,開一代書風,書法流暢婉轉,氣韻連貫,此書法相對於精品而言,有骨力不逮之病,但不失文氏的本來面目。13、明 文彭 草書《雪賦》
  • 九成國土雪花飄飄,關於雪原來有這麼多書法名作!
    7.明 祝允明 草書 《雪賦》祝允明作為明代影響巨大的「四大才子」之一,對明代浪漫主義書風的形式有重要的作用,其草書也在書法史上有重要影響8.明 文徵明 行草書《雪詩卷》文徵明行草書《雪詩卷》,凡73行,每行字數不等,計376字,31.6*483.9釐米,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這套最美書法字帖,已經正式出版了!
    這套叢帖彙輯了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從全世界重金尋覓入藏的十件重要藏品,包括李倜、宋克的兩件元代書法,和徐有貞、劉珏、祝允明、文徵明、陸深、陳淳、王寵、詹景鳳等明代書法家的八件經典作品。創作時間從十三世紀末至十六世紀末,縱貫三百年書法史。
  • 新年,看看江南才子文徵明最美的梅蘭竹菊!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文徵明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1、明 文徵明《蘭竹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70歲的文徵明,行書寫《歸去來兮辭》,仍然是熟悉的精到
    1488年的時候,18歲的文徵明回蘇州參加鄉試,考中了長洲縣生員。你可能想不到,在歲試的時候,他因為字寫得太難看,被列為三等,遺憾落榜。書法史留名的書法大家文徵明,18歲的時候還能因為寫字影響考試成績,看來他在書法方面的天分並不比普通人強多少,至少,算不上是天賦異稟。
  • 「大明第一才子」文徵明,60年功力寫的楷書,稱霸書壇500年!
    在書法上,文徵明乃是一脈宗主,他拜李應禎為老師,學到了用筆之古法,在繪畫上,大畫家沈周是他的老師,經過多年的勤勉努力,位列「吳門畫派」之一,在文學上,他拜大文學家吳寬為老師,學到了唐人與宋人的文章詩文,除此之外,文徵明在音律、篆刻等等方面,皆造詣不凡。
  • 正宗、正脈的觀念已影響到明中後期的書法品評與取法活動
    作者:方波明中後期書法流派意識的產生、一線單傳觀念的分化與正統、正宗觀念的發展也有密切關係。中國史學上的正統觀念, 歷代多有討論。古人的大一統觀念非常強烈, 這種大一統觀念在政治、文學等領域都有明顯的表現, 但在書法領域則表現得不太明顯, 這與書法發展的特點是有關的。在唐宋人的觀念裡, 雖有書法統系意識, 但它是單一的。
  • 陳淳書法造詣如何?與王寵相比如何?與文彭、文嘉相比又如何?
    若用於書法,當是同理。清王文治《快雪堂題跋》亦有類似的看法:「白陽書格不在文、祝諸賢之下,其不甚著名,特一畫掩耳。」另一方面是與陳、文情感的分裂有一定關係。與文彭、文嘉書法的比較陳淳與文微明的長子文彭、仲子文嘉如親兄弟般友善,彭、嘉昆仲對陳淳高才逸思十分欽佩,不僅在交往中結下了很深的友誼,而且多有題陳淳書畫之作,讚辭甚眾,對陳淳和家父文徵明之間的感情分裂也毫不介懷,即使在陳淳去世後,還常常追念。
  • 祝允明的行書,跟這麼多大家學過......
    祝允明行書《瓊林玉樹圖歌》(局部)傅申先生的歸納以其嚴謹的邏輯,摒棄主觀的印象及前人流傳的結論,為我們構建了一套比較可信的祝氏書法面目,其論述也應是迄今為止對祝允明書法風格最為全面細緻的研究。葛鴻楨先生在《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卷》及《論吳門書派》中論及祝允明書法風格的研究時,則基本上承襲傅申先生之觀點。很顯然,傅申先生的研究方法對我們今天研究祝氏書風特點仍然具有積極的啟發與借鑑意義,其於《祝允明問題》一文中,對祝允明行書真跡的標準件之選取固無太多爭議,分析也比較細緻。
  • 北京故宮珍藏的宋朝小楷,美得驚豔動人,書法史上不知有誰能及?
    在這兩種風格體系體系當中,「樸茂」的風格代表為鍾繇與顏真卿和明代的王鐸、傅山等人,而「妍美」一路的風格其代表人物乃是王獻之、歐陽詢、唐人寫經,包括元代的趙子昂和明代的文徵明等人。姜夔《王大令楷書保母磚題跋卷》但是被很多人遺忘的乃是宋朝的小楷,宋朝的小楷流傳後世的並不多,但也不乏頂級的天才,其中便有一位書法家流傳下來的小楷能夠驚豔整個書法史,他的小楷美的令人心動
  • 文徵明最貴的書法!
    不久前,北京保利10周年秋拍上,宣傳冊的封面作品文徵明《雜詠詩卷》以8165萬的高價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