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文徵明的大字書與大幅式創作

2020-12-23 漢府古文化

祝、文大量的行草墨跡中, 有許多大幅長卷和豎軸, 並且字有越寫越大的趨勢。這類作品中祝允明以草書為主, 在對宋人的取法上, 黃庭堅筆意居多, 或可見米芾筆意之流露;文徵明則忠實於黃體大行書, 取法蘇字則難得一見。

筆者以榮寶齋出版之《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卷》和《中國書法全集·文徵明卷》為研究對象, 對其所收這類具有典型意義的作品作一統計。

祝允明效法黃庭堅草書作品:

長卷有《杜甫諸將詩五首卷》 (33.5c m×468.2cm) 《自作詩詞卷》 (31.3cm×447.3cm) 《自書詩卷》 (30.5cm×793.1cm) 。

豎軸有《杜甫詩軸》 (5行, 58字, 106.5cm×37cm) 《七言訪友詩軸》 (5行, 69字, 148.8cm×51.5cm) 。

文徵明的黃體大行書作品:

長卷有《元旦春陰等詩卷》 (每行僅2、3字) 《燈花等詩卷》 (31.5cm×519.5cm) 。

豎軸有《迎春朝賀詩軸》 (4行, 58字, 348.4cm×105.1cm) 《歲暮天欲雪詩軸》 (4行, 42字, 191cm×72.2cm) 。

周道振還特別指出:「傳世徵明黃體之作, 被改為黃山谷寫的, 在石刻中見有兩種:一是大字《西苑十詩》中一首, 一是三寸大行書五律《觀書》《晏起》《對酒》《煮茶》四首」。可見, 文徵明所寫黃體都是大字。

書法的幅式從魏晉的「尺牘」到明代的「大幅式」, 其間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演進。尺幅的變化受到了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例如很多學者關注過的家具式樣的演進、房屋結構的改造和紙筆等載體的發展等。就尺幅而言, 宋代開始出現大尺幅的作品, 這首先得益於造紙技術的突破。宋徽宗的大草《千字文》寫在描金長卷上, 其長度為1172.1cm;山谷的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為1822.4cm。雖是帝王達官的鳳毛麟角之作, 亦呈現了變化的端倪。

大幅式的普及應用當是晚明, 如向上推移追蹤, 在明代中期已有一定的市場。在形制上由宋元人的手捲尺牘小品逐漸在向巨幅長卷發展, 大幅中堂也逐漸得到應用。祝、文處於這個過渡時期, 我們發現他們的作品長卷逐漸增多, 尺幅較大的豎軸也成為創作的一種形制, 幅式的變化對書寫有了不同的要求。明代的豐坊談到過這種差異:

書橫卷小幅, 宜守規矩, 必法二王, 書懸軸大幅, 則尚雄逸。

也就是說懸軸大幅, 要求力量和氣勢。

宋人中黃庭堅的書法是相當理性的。研究者認為他的草書也充滿了理性的色彩, 他的楷書和行書都是那種充滿輻射式的結構, 其理性程度尤高。「黃體」字從氣勢和造型上適合於大字書寫。文徵明仿黃體大行書創作的《元旦春陰等詩卷》每行僅二三字, 《迎春朝賀詩軸》每個字的長度達到20cm以上, 似長槍大戟, 氣勢飽滿。

祝允明大幅草書作品在取法「二王」和張旭、懷素草書的基礎上, 又融入黃庭堅筆法, 可謂自出新意, 獨樹一幟, 不僅豐富了草書的筆法, 也增加了草書的氣勢, 具有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再融入米芾書法的瀟灑與狂癲, 更能增加大幅作品的視覺衝擊力, 使之相得益彰。

相對於黃庭堅、米芾而言, 蘇軾不擅長寫大字, 對這一點, 他自己有所認識, 他的學生黃庭堅也承認:

東坡常自評作大字不若小字。以餘觀之, 誠然。

蘇字在技法上的特殊性決定了他的表現形式。蘇軾在書法史上是以枕腕、側握筆、三指單鉤的執筆方式著稱, 這種執筆方式促成「蘇體」行書厚重沉實、筋骨內斂、字體扁肥,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字的大小。這種內斂的風格和文字造型倘若應用於大幅式的書寫, 在氣勢上缺乏黃庭堅書法的那种放散型的感染力, 在造型上缺乏黃體書法中的那種大衝擊力的效果。

雖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明人王就認為:

蘇文忠公, 嘗自謂『作大字不如小字』。今觀所書淵明詩, 字徑數寸, 而用筆沉穩, 結體嚴密, 英姿傑氣, 超然於筆墨畦町之外, 孰謂果不如小字乎!

但是王所說的「字徑數寸」與明代中期以後的大字作品相比, 距離是顯而易見的。就是蘇軾作大字書法於己可行, 但就效法者來說, 還涉及大小字用筆的轉換問題。從創作理念上來講, 蘇軾那種才子書法使他不會亦步亦趨地仿學古人, 斤斤於臨帖上, 所以給後來的學習者帶來困惑和難度。另外, 也因蘇軾書法在筆法、結體上的獨到方式, 使之難以與其他書家相融共生, 加之氣韻難及, 文氣逼人, 都使得祝、文大幅式書作中幾無蘇軾書法的蹤跡。

相關焦點

  • 祝允明、文徵明書法為什麼與宋朝書法疏離?
    明代中期, 書法功利性對祝、文依然產生影響。在祝允明的啟蒙和青壯年時期, 其書法就是在前輩教導下有意與宋人書法疏離:僕學書苦無積累功, 所幸獨蒙先人之教。文徵明也認為他「早歲楷法精謹, 實師婦翁 (李應禎) 」, 均是指這一時期祝氏書法特點。文徵明早年有過學蘇軾書法的經歷, 但書法不佳, 受制於考試, 遂也轉道晉唐。孫礦在《跋文太史三體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待詔自謂早年效玉局作字, 然玉局淳古, 待詔秀媚, 不得其真, 惟得其偃筆肥墨耳。
  • 文徵明晚年大字行書欣賞:長戈大戟、雄強逸蕩!豪氣堪比黃山谷
    眾所周知,文徵明是明代首屈一指的書畫家,其書法諸體皆能,尤以小楷和行書聞名於後世。他也是「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之一,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文徵明 小楷在中國古代的書畫史之中,不乏大量天資聰穎之輩,而文徵明卻是個例外。其實大家都知道,文衡山公是勤能補拙、笨鳥先飛的標誌性人物。和那些耳熟能詳的大書法家相比,是缺了些天賦,但難能可貴的是他筆耕不輟地堅持了下來!
  • 祝允明《草書古詩帖》
    ——祝允明         明代奇才祝允明(祝枝山),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並由於與唐伯虎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祝允明擅長詩文和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        《草書古詩帖》便是祝允明晚年竭平生感悟所書,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
  •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國
    文徵明撥開人群,湊到榜單前,找了兩遍,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名字。被挫敗感擊中的文徵明,再也無法淡定。當晚,落寞地寫了一首《客夜》,感嘆說:此後,文徵明堅持不懈考到53歲,整整27年,交過10次答卷,一次也沒考上,一直都是個秀才身。出生於官宦之家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求取功名,但「十試有司,每試輒斥」。
  • 陸衡:文徵明的朋友圈
    沈周生於1427年,比文徵明大了43歲。文徵明生於1470年,20歲時要拜沈周為師,但是沈周不收。為什麼呢?沈周覺得畫畫容易「沉迷於其中」,會影響他考功名。他怕耽誤了文徵明的前程。因為文家是官宦之家,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曾做過溫州太守,所以有個別號「文溫州」。沈周說,你還是業餘玩玩吧。但文徵明對繪畫痴迷,堅持要學。這樣,沈周就「傾以相授」,全心全意教他了。果然,文徵明沉迷其中,一輩子都沒考取功名。
  • 文徵明:一個落榜生的逆襲
    其中,左一是唐伯虎,左二是徐禎卿,左三是祝枝山,右一是文徵明。       這部電影裡,徐禎卿和文徵明一閃而過,根本沒什麼戲。而這種劇情,也正是現實:唐伯虎最風流瀟灑,祝枝山最桀驁不馴,徐禎卿才華橫溢但英年早逝,文徵明,是最沒特點最不顯眼的那個笨小孩。
  • 新年,看看江南才子文徵明最美的梅蘭竹菊!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文徵明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1、明 文徵明《蘭竹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祝允明的行書,跟這麼多大家學過......
    葛鴻楨先生在《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卷》及《論吳門書派》中論及祝允明書法風格的研究時,則基本上承襲傅申先生之觀點。很顯然,傅申先生的研究方法對我們今天研究祝氏書風特點仍然具有積極的啟發與借鑑意義,其於《祝允明問題》一文中,對祝允明行書真跡的標準件之選取固無太多爭議,分析也比較細緻。
  • 海外館藏:文徵明小楷《文賦》手卷,字字珠璣,筆筆不懈
    文徵明楷書陸機《文賦》手卷,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這件墨跡高二十三釐米,橫一百一十七釐米,書家在卷後識云:「嘉靖甲辰三月過補庵先生緣筠寓,出楮索書此賦。書三日,未及伴而歸。至是再過為補書之,已三易寒暑矣。日就昏耄,指弱不工,不足觀也。丁未二年,徵明識。」
  • 桑蓮居|禮品、催促與推託:文徵明信札的一個側面
    而柯律格雖也傾向於將各種形式的繪畫一律看成是可能交換的物品,但他將之區分為「因某個贊助人訂購而完成(交付後獲取報酬)」,或是「作為文人之間某些不那麼可見的社會應酬的一部分而創作」。  從明人書札看來,付錢並不新奇,無論是詩文還是書畫。
  • 中國詩,書,畫,文人追求的理想性生活的典範—明四家之文徵明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文學家。
  • 文徵明 行書《對酒》五律詩軸 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
  • 文徵明行書《詠花詩》《離騷》欣賞
    文徵明行書《詠花詩》卷。大凡從事書畫鑑藏和研究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文徵明(1470~1559年)的大名。他初名壁,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書畫家,中國繪畫史上影響一個時代的畫派——「吳門畫派」的創始人之一,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屬於那種開宗立派的書畫大家。對於文徵明的書畫作品,絕大多數人已經耳熟能詳。
  • 89歲文徵明寫完此書法,安靜離開世界!如今成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
    要問各位書法愛好者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很多網友會想到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讓後人稱讚,還有的網友喜歡楷書鼻祖鍾繇,鍾繇創作的楷書也成為了一種經典的字體,看到這些古代的書法名家以後大家是不是也非常的自豪呢?
  • 文徵明小楷《蓮社圖記》冊
    文徵明的小楷造詣最高,主要師法傳為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以及鍾繇《宣示》,王獻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筆法於一爐
  • 70歲的文徵明,行書寫《歸去來兮辭》,仍然是熟悉的精到
    1488年的時候,18歲的文徵明回蘇州參加鄉試,考中了長洲縣生員。你可能想不到,在歲試的時候,他因為字寫得太難看,被列為三等,遺憾落榜。書法史留名的書法大家文徵明,18歲的時候還能因為寫字影響考試成績,看來他在書法方面的天分並不比普通人強多少,至少,算不上是天賦異稟。
  • 「大明第一才子」文徵明,60年功力寫的楷書,稱霸書壇500年!
    在文化領域有著名的「四大才子」,他們分別是文徵明、唐伯虎徐禎卿跟祝枝山,文徵明的老師李應禎乃是祝枝山的嶽父,文徵明與唐伯虎是同齡的至交好友,徐禎卿乃是他們雅集的主角。其實,在後世500年中,沒有人能夠在楷書上超越文徵明,所以說他可以稱霸書壇500年。能夠有這樣的楷書造詣,除了文徵明的勤勉與得遇名師之外,還與他的心性有關。文徵明有著傳統文人士大夫的氣節與自持,他不像唐伯虎一般風流,也沒有祝枝山那樣的狂放,所以文徵明的書法功力醇厚,含蓄內斂,綿裡裹鐵而不不漏稜角!
  • 你見過文徵明寫的狂草麼?這字真是絕了,不愧是「明代第一」!
    文徵明《草書詩卷》長卷在此期間,幾乎整個明代最有名望的藝術大師都匯集於此,而文徵明便是其中佼佼者!如果從明代書壇選出一個最具影響力的書壇大師,那麼他一定會是文徵明,他也曾有著「明代第一」的稱謂!《明史》中這樣稱讚文徵明:「立風雅數十年,與之遊者王寵、陸師道、陳道復、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錢穀之屬,亦皆以詞翰名於世。」
  • 祝允明《致文貴札》中提到的「駝蹄」,究竟有什麼來頭?
    工詩文書法,才華橫溢,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他書工各體,融會貫通,蜚聲於當時藝壇,是明代中期極負盛名的書法家之一。祝允明《小楷前後出師表》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在上海博物館藏有祝允明的一封信札《致文貴札》,
  • 明代的一位「土豪」,一生鍾情於書法,水平不輸文徵明!
    豐坊比文徵明小20歲,他的書法造詣極高,水平不輸文徵明。大書法家邢侗曾這樣評價豐坊的書法:「豐太史直鋒運腕,波拂居然魏晉,文徵仲不及。」書法作品存世數量少,也是豐坊名氣不及文徵明的一個原因!他的小楷功夫可謂是精絕天下,連當時的書壇泰鬥文徵明都讚嘆不已:「豐先生寫字,一點一畫,無不從古人中來」這一點文徵明也做不到,我們如今看豐坊存世為數不多的小楷,就不難發現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