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一個落榜生的逆襲

2021-03-01 書法日課


      這是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江南四大才子形象。其中,左一是唐伯虎,左二是徐禎卿,左三是祝枝山,右一是文徵明。

      這部電影裡,徐禎卿和文徵明一閃而過,根本沒什麼戲。而這種劇情,也正是現實:唐伯虎最風流瀟灑,祝枝山最桀驁不馴,徐禎卿才華橫溢但英年早逝,文徵明,是最沒特點最不顯眼的那個笨小孩。

      然而今天回憶起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依然搶鏡,但他的命運令人唏噓;徐禎卿早沒了動靜,祝枝山晚景悽涼,只有文徵明一直堅強地生活著,堅挺地存在著,那個7歲還不會說話的笨小孩,最終完美逆襲。

      那麼,他是怎麼做到的?

九次落榜,收穫兩樣至寶

       從26歲開始,到54歲收兵,文徵明連續9次鄉試失利,時間跨度長達27年。

       26歲第一考,文徵明滿懷希望。如果此次鄉試中舉,轉年參加會試再成,27歲中進士,從此走向仕途,他就重複了父親文林的腳步。

       可惜,他落榜了。

       沒關係,再等三年。

       29歲,文徵明又來了。

       這次,他抱的希望更大。同年好友唐伯虎也來應考,兩人互相鼓氣,信心十足。

       發榜了,首次應考的唐伯虎鄉試第一、高中解元,而文徵明,再度名落孫山。

       作為一個自信滿滿、志氣爆棚的年輕人,鄉試連遭挫折,打擊不可謂不大。當他把這個消息寫信告訴父親文林時,文林回信祝福了兩句唐伯虎,然後對文徵明說:兒幸晚成,無害也。

       這是句老話。文徵明七歲不會說話,所有人都很著急,文林卻不慌不忙說了這句話。

      文林少年得志,他絕不相信兒子「考商」如此之低,因此,他再一次用這話安慰和鼓勵兒子:沒關係,你遲早能考上。

      可是,文林死也想不到這個兒子和自己如此不同。在文徵明再次落榜的轉年,文林便因病死在了溫州知府任上。

      「兒幸晚成,無害也。」文徵明把對父親的思念,化作生活學習的動力,32歲,48歲,54歲……他從一個翩翩少年,一直考到中年大叔,只是這條路,始終沒成。

文徵明小楷

       但27年的堅持,使文徵明收穫了兩樣至寶。屢考屢敗,不僅沒有打垮這個笨小孩,反倒讓他練就了受用一生的品質:執著沉穩的個性,與豁達開朗的心態。

      考試雖然失利,但文徵明的詩文書畫水平一直在提升,位列江南四大才子豈是虛名?

      仕途雖然無望,但文徵明一直堅守底線。當寧王朱宸濠慕名來請,文徵明託病不受。唐伯虎卻去了,去了發現寧王有造反之心,努力裝瘋才全身而退。一個是去了才發現問題,一個是沒去就發現問題,兩人都是聰明人,但境界畢竟差了一點。

      我們常說唐伯虎是不幸的,一樁科考作弊案毀了他一生。可文徵明呢,9次鄉試落榜,27年挫折滿路,他也有理由破罐子破摔。但他沒有,他把人們眼中的不幸,化為自己人生路上的大幸,那就是愈挫愈勇,愈挫愈奮,愈挫愈豁達。

      文徵明寡言少語,沉穩持重,人稱其「古貌古心」。他的溫和敦厚更為人所稱道,據文徵明次子文嘉描述,有人犯錯,文徵明也決不當面斥責,可他只是溫柔地看一眼,就讓犯錯者惶愧汗下。

      文徵明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名聲和威望,絕不會沿仕途、財路而來,它們源自一個人長久而孤獨的修煉。

三年北漂,種下百年人脈

      嘉靖二年,屢試不中的文徵明遇到了一生中的貴人。

      這個人是工部尚書李充嗣。在李尚書的推薦下,54歲的文徵明以貢生進京,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翰林院待詔。

      從此,文待詔的稱號就喊開了。

      可是,這實在是個很勉強的「官職」。待詔,字面直解,就是等著招呼。職位低到塵土裡,俸祿也少得可憐。但不管怎樣,文徵明終於由此進了官場。

      三年的北漂,看似不起眼的官職,卻被文徵明玩得風生水起。

      在明朝初期到中期,在京城任職的蘇州老鄉很多,有的職位很高。而在蘇州老鄉眼中,文徵明雖然官職低微,但他的詩文書畫,卻是一等一的棒。

      因此在北京這幾年,文徵明不是在寫字畫畫,就是在寫字畫畫的路上。

      在蘇州幫的帶動下,文徵明的字畫成為當朝搶手貨,假如手裡沒張文徵明,說明你這官當得沒級別、沒格調。

      達官貴人們的追捧,也引得文人雅士們附和,文徵明以一手好字畫,用最小的官職,博取了巨大的聲名。

文徵明贈畫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再老實厚道的人,也難免有幾個不懷好意的對手。

      因此,害了紅眼病的人,就想把文徵明這小得不能再小的「待詔」給剝奪。

      沉穩的文徵明,再次做出豁達的舉動:再見,北京!

      人雖然走了,字和畫卻留下了。

      這些文人雅士間的交流之作,被收藏者當做寶貝,歷經流傳與流轉,由贈禮又變為商品,價值一路上漲,文徵明的名望也與日俱增。

      有人估計,文徵明三年北漂種下的書畫種子,為他生成了至少百餘年的人脈。

      你的字畫再好,我手裡沒有,也與我無關;但我手裡有你的字畫,我一定會說你的好。

      文徵明,分明是書畫圈的戰略專家,收藏界的布局大師。

收了一批好學生

      文徵明告別待詔,告別北京,回到家鄉蘇州時,已經是位退休老人。

      漫長的趕考路和短暫的仕途都已結束,但作為書畫大師的文徵明,他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此時,徐禎卿已經離世15年,唐伯虎離世3年,祝枝山走到了生命中的最後一年,貧病交加,十分拮据。文徵明次子文嘉曾以好紙好筆向祝枝山求字,並付以酬金。這其實是在文徵明授意下,一種不露痕跡的慈善。

      文徵明活到58歲,那三大才子都已隨風逝去。此時的他大概想不到,居然還有美好的31年在前面等著他。

      在這31年裡,文徵明收了不計其數的學生。他的溫厚,博學,才華,令蘇州抱著望子成龍夢想的家長們趨之若鶩。

文徵明行書

       當然,文徵明不開青少年書畫培訓班,也不搞什麼大明國展衝刺班,他的學生,要麼是世交之子,要麼是蘇州傑出青年。帶學生,對老師也是好事,開拓思路、教學相長,文徵明繼承了老師沈周的衣缽,同時又將所學傳給更年輕的人,使得吳門畫派名滿天下,影響深遠。

      文徵明的學生中,既有像陳道復這樣一生布衣但才華出眾的高手,也有更多飽讀詩書最終走上仕途的官員。

      當眾多學生有了權勢和地位,老師的身價自然會拔高。作為在世時就擁有極高威望和影響力的書畫家,文徵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學生們的眾星捧月。

      當然,這種情形絕對是文徵明的無心插柳。也許在內心深處,他只是想當個好教員。

養了兩個好兒子

      文徵明23歲時,娶了崑山吳家的女子。

      與風流的唐伯虎不同,文徵明夫妻恩愛,白頭偕老,一生情感不變,從未傳過緋聞。

      這是吳氏的幸運,也是文徵明的幸運,更是文氏一族的幸運。

      文徵明努力工作,吳氏勤勞持家,生下兩個兒子,長子文彭、次子文嘉,二子均成大器,不僅繼承家學,精於書畫,更在朝廷上有相當聲望。

      祝枝山沒有這個運氣,徐禎卿沒有這個福氣,唐伯虎生子早夭,後來生了個女兒嫁給王寵之子,此後便再無音信。

      如果用迷信一點的說法,兩個好兒子,大概是文徵明忠厚老實的福報吧。但文家的福報並未限於三代,從文徵明父親文林開始,直到明朝結束,文家代有才人出,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文徵明曾孫文震孟書法

      第四代,文彭子文元發,詩文書畫俱精;文嘉子文元善,雖英年早逝,但書畫也有大名。

      第五代,文元髮長子文震孟,書畫高手,曾任禮部左侍郎,次子文震亨,長於詩文書畫,著有《長物志》十二卷;文元善之子文從簡,也是位書畫名家。

      以詩文書畫貫穿大半個明朝,這是文徵明帶領文家創下的奇蹟。

文徵明晚年小像

      從一個7歲不能言的笨小孩,到90高壽的得道仙翁;從考秀才被罵寫字爛,到小楷、行書、大字俱領一代風騷的書畫大師,文徵明完美逆襲的一生精彩至極。

      他的一生,值得欣賞,值得品味,值得思考,值得借鑑。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是晚年唐伯虎在桃花庵中所作詩句,數十年悲苦,讓他看穿世相人生:富不過三代,官不過二代,都不如快活在當代——這是唐伯虎的人生觀。

      然而他的一生太過匆匆,沒能親眼看到他的小弟、笨小孩文徵明所經營的一切,他當然也理解不了文徵明用幾代人驗證的那條真理: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你的 和「在看」,我的原創動力

相關焦點

  • 陸衡:文徵明的朋友圈
    陸衡老師授課現場板書文徵明的朋友圈,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一個是父輩的,即師長輩,一個是平輩的,還有一個是他晚輩的。總計人數是很多的。我們擇要講講。先從他的前輩講起。祝枝山當然跟文徵明的交往就更多了。他對文徵明評價還是很高的。文徵明的字裡面也會吸收一些祝枝山的「放」,他自己比較「拘」。我看見過文徵明的一個手卷,很「放」,甚至很有點祝枝山的味道。就是寧王朱宸濠謀反被官軍打敗了,文徵明很激動,寫了一首詩。他感覺自己很自豪,他稱病拒絕了寧王的重金招聘,現在寧王果然暴露了。詩的題目的就是記的寧王被抓那天,叫《八月六日書事》。文徵明稱他為「虜」。
  • 桑蓮居|禮品、催促與推託:文徵明信札的一個側面
    類似的例子見於文徵明寫給一個姓名不詳的友人:「承以胡令君寵命,俾書《練莊碑文》,區區惡札,陋劣不足以副雅屬,惟是遠意鄭重,不敢控辭,強勉執筆,深用愧悚。而濡潤盛儀,遽拜嘉貺,無緣引卻,獨有慚感而已。」措辭與前札幾乎雷同,因答應為《練莊碑》書丹,文徵明接受了「濡潤盛儀」,亦即潤筆。再有一例,是文徵明接受長洲之縣祖某的委託,因「拜多儀之辱」,故「所委拙筆,敢不竭駑鈍以副盛意」。
  •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國
    1498年,文徵明和唐伯虎一起到南京參加鄉試。兩年前,文徵明已經單獨來考過一次,名落孫山,自我安慰說,江南天才極多,失敗也算正常。文徵明撥開人群,湊到榜單前,找了兩遍,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名字。被挫敗感擊中的文徵明,再也無法淡定。當晚,落寞地寫了一首《客夜》,感嘆說:此後,文徵明堅持不懈考到53歲,整整27年,交過10次答卷,一次也沒考上,一直都是個秀才身。出生於官宦之家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求取功名,但「十試有司,每試輒斥」。
  • 祝允明、文徵明的大字書與大幅式創作
    祝、文大量的行草墨跡中, 有許多大幅長卷和豎軸, 並且字有越寫越大的趨勢。這類作品中祝允明以草書為主, 在對宋人的取法上, 黃庭堅筆意居多, 或可見米芾筆意之流露;文徵明則忠實於黃體大行書, 取法蘇字則難得一見。
  • 新年,看看江南才子文徵明最美的梅蘭竹菊!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文徵明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1、明 文徵明《蘭竹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祝允明、文徵明書法為什麼與宋朝書法疏離?
    文徵明也認為他「早歲楷法精謹, 實師婦翁 (李應禎) 」, 均是指這一時期祝氏書法特點。文徵明早年有過學蘇軾書法的經歷, 但書法不佳, 受制於考試, 遂也轉道晉唐。孫礦在《跋文太史三體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待詔自謂早年效玉局作字, 然玉局淳古, 待詔秀媚, 不得其真, 惟得其偃筆肥墨耳。
  • 70歲的文徵明,行書寫《歸去來兮辭》,仍然是熟悉的精到
    1488年的時候,18歲的文徵明回蘇州參加鄉試,考中了長洲縣生員。你可能想不到,在歲試的時候,他因為字寫得太難看,被列為三等,遺憾落榜。書法史留名的書法大家文徵明,18歲的時候還能因為寫字影響考試成績,看來他在書法方面的天分並不比普通人強多少,至少,算不上是天賦異稟。
  • 文徵明小楷《蓮社圖記》冊
    文徵明的小楷造詣最高,主要師法傳為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以及鍾繇《宣示》,王獻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筆法於一爐
  • 你見過文徵明寫的狂草麼?這字真是絕了,不愧是「明代第一」!
    文徵明《草書詩卷》長卷在此期間,幾乎整個明代最有名望的藝術大師都匯集於此,而文徵明便是其中佼佼者!如果從明代書壇選出一個最具影響力的書壇大師,那麼他一定會是文徵明,他也曾有著「明代第一」的稱謂!《明史》中這樣稱讚文徵明:「立風雅數十年,與之遊者王寵、陸師道、陳道復、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錢穀之屬,亦皆以詞翰名於世。」
  • 「大明第一才子」文徵明,60年功力寫的楷書,稱霸書壇500年!
    在文化領域有著名的「四大才子」,他們分別是文徵明、唐伯虎徐禎卿跟祝枝山,文徵明的老師李應禎乃是祝枝山的嶽父,文徵明與唐伯虎是同齡的至交好友,徐禎卿乃是他們雅集的主角。其實,在後世500年中,沒有人能夠在楷書上超越文徵明,所以說他可以稱霸書壇500年。能夠有這樣的楷書造詣,除了文徵明的勤勉與得遇名師之外,還與他的心性有關。文徵明有著傳統文人士大夫的氣節與自持,他不像唐伯虎一般風流,也沒有祝枝山那樣的狂放,所以文徵明的書法功力醇厚,含蓄內斂,綿裡裹鐵而不不漏稜角!
  • 文徵明行書《詠花詩》《離騷》欣賞
    文徵明行書《詠花詩》卷。大凡從事書畫鑑藏和研究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文徵明(1470~1559年)的大名。他初名壁,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書畫家,中國繪畫史上影響一個時代的畫派——「吳門畫派」的創始人之一,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屬於那種開宗立派的書畫大家。對於文徵明的書畫作品,絕大多數人已經耳熟能詳。
  • 文徵明晚年大字行書欣賞:長戈大戟、雄強逸蕩!豪氣堪比黃山谷
    眾所周知,文徵明是明代首屈一指的書畫家,其書法諸體皆能,尤以小楷和行書聞名於後世。他也是「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之一,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文徵明 小楷在中國古代的書畫史之中,不乏大量天資聰穎之輩,而文徵明卻是個例外。其實大家都知道,文衡山公是勤能補拙、笨鳥先飛的標誌性人物。和那些耳熟能詳的大書法家相比,是缺了些天賦,但難能可貴的是他筆耕不輟地堅持了下來!
  • 海外館藏:文徵明小楷《文賦》手卷,字字珠璣,筆筆不懈
    文徵明楷書陸機《文賦》手卷,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這件墨跡高二十三釐米,橫一百一十七釐米,書家在卷後識云:「嘉靖甲辰三月過補庵先生緣筠寓,出楮索書此賦。書三日,未及伴而歸。至是再過為補書之,已三易寒暑矣。日就昏耄,指弱不工,不足觀也。丁未二年,徵明識。」
  • 明代的一位「土豪」,一生鍾情於書法,水平不輸文徵明!
    豐坊比文徵明小20歲,他的書法造詣極高,水平不輸文徵明。大書法家邢侗曾這樣評價豐坊的書法:「豐太史直鋒運腕,波拂居然魏晉,文徵仲不及。」這裡的「直鋒運腕」乃是晉人書法的一個特點,後世能夠繼承這種風格的人並不多,因為晉人的書法習慣乃是一手執筆,一手執卷,手腕可以隨意擺動,到了五代之後,這種方法因為高桌的出現而極少人用。豐坊乃是為數不多能悟此法之人。
  • 文徵明泥金小楷《金剛經》,高清字帖圖片,精美絕倫!
    小楷泥金《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明代,文徵明,絹本泥金,立軸,縱116釐米,橫31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是文徵明87歲高齡用泥金書寫而成。
  • 有莫奈、倫勃朗、文徵明……
    這些作品來自其管理的 14家博物館、美術館 作品包括著名中外藝術家 文徵明 ▲明 書法 文徵明巴黎城市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 89歲文徵明寫完此書法,安靜離開世界!如今成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
    今天小七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名家叫文徵明,他是明朝有名的書法家、繪畫家,文徵明的才華非常的高,因為精通詩、文、書、畫,所以也被後人稱為是「四絕」全才,可見文徵明的才華也是非常的高,今天小七為大家介紹的這幅書法作品可以說是非常的珍貴,是文徵明89歲所寫的生前最後一幅書法作品叫《獨樂園記》,這幅書法作品非常的珍貴,如今被珍藏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館,成為了鎮館之寶。
  • 才子文徵明:《瀟湘八詠》與《落花詩》欣賞
    對於16世紀蘇州地區的文人畫家而言,影響最深遠的是沈周弟子文徵明。文徵明是一個謹慎規矩的人,他重技法、敏感並且顯得含蓄,但這也使得他的畫帶有柔和氣氛和淡淡的鄉愁。 明 文徵明 《落花詩》和答石田落花十首 文徵明 一 撲面飛簾漫有情,細香歌扇鄣盈盈;紅吹乾雪風千點,彩散朝雲雨滿城。 春水渡江桃葉暗,茶煙圍榻鬢絲輕;從前莫恨飄零事,青子梢頭取次成。
  • 明代畫苑奇才沈周,文徵明: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
    他身上還有一些細節,也比如那身綠袍上的圖案是中國式山水畫,左胸上的幾行詩文,仔細看,可以看到那是他的弟子文徵明給他題寫的。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晚號白石翁,世代隱居吳門,開創了「吳派」畫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沈周一生布衣,但家世、人品、風採、才華都是頂尖的,在當時,沈周的名氣就非常大了,主要是繪畫成就非常突出,受到眾人敬仰。
  • 文徵明行書《遊西山詩十二首》,時年88歲
    文徵明行書《遊西山詩十二首》,時年文徵明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