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畫苑奇才沈周,文徵明: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

2021-01-10 說史可還行

最近江南百景圖很火,一款挺有趣的遊戲,畫風挺招我喜歡的,不是常見的那種精緻的3D建模,也不是過於日式的動漫風,而是和中國的繪畫風格比較搭的。雖然也說不上盡善盡美,但總體上很有中國古典風韻,像中國畫一樣,細細鋪展開時,看到的是有如水墨般的韻味。

重點講一下沈周,堪稱迷倒萬千少女,一襲青衫長袍,面容俊俏,髮髻插著筆,嘴上也叼著筆,左手則是一卷長長的圖紙,一看就是書畫狂人。他身上還有一些細節,也比如那身綠袍上的圖案是中國式山水畫,左胸上的幾行詩文,仔細看,可以看到那是他的弟子文徵明給他題寫的。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晚號白石翁,世代隱居吳門,開創了「吳派」畫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沈周一生布衣,但家世、人品、風採、才華都是頂尖的,在當時,沈周的名氣就非常大了,主要是繪畫成就非常突出,受到眾人敬仰。

他那小弟子文徵明就非常尊重敬佩他,還曾說:「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有一百個文徵明加起來,也抵不過他。」這種自豪的口氣也是沒誰了。

沈周的家世好,從小家庭富裕,因此家教也是極好的,這不僅體現在他習字讀書、高超的繪畫能力上,還有他所養成的人品。淵厚的家學和順步的人生使其性情隨和,胸襟磊落,溫文爾雅而文質彬彬,與人結交真心交付。

虎丘餞別圖

他為人還極為孝順,自己不會喝酒,但陪著父親出去應酬的時候,還是會陪著飲酒至醉;弟弟沈召年少得病,他陪著弟弟住了一年多,對他關懷備至;不想做官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要侍奉母親;對待朋友也是誠摯篤厚,還十分樂於助人。

沈周就是這樣寬厚平易的一個人,嚴格地以儒家道德規範律己,為人正派,既不阿諛奉承高官,也不為名利所動,深受時人稱讚。這樣的人物,誰見了又不像文徵明一樣感嘆一聲「神仙」呢。

重點還是要說一下沈周的繪畫成就,在繪畫上,沈周尤擅長山水,早年曾在跟杜瓊學習過,後來博取眾長,董源、巨然、元四家、馬遠、夏圭等諸多名家都是他的學習對象,也不單單是模仿學習,沈周剛柔並用,自創新風格。

沈周繪畫中的粗、細面貌是最為人稱道的,從他的藝術之路來看,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早期的奠定階段,以細筆為主;中年也是中期的關鍵階段,這個時候他的筆法由細入粗,「細沈」向「粗沈」轉化,是「粗沈」風格的定型期。

在這個階段,他嘗試技法的創新,技法嚴謹秀麗,用筆沉著,自有一種力感和硬度,能從他的山水畫中見到他心中之丘壑,那是一種宏闊平和的渾厚之美。最終也形成了「粗沈」的獨特的個人面貌。

寫意冊

晚年的沈周,性情開朗,筆法更為渾厚瀟灑,溼潤蒼茫,筆墨粗簡豪放,這時已是「粗沈」臻於極境的時候了,更別有一番蒼潤簡達的意趣。

提到沈周的名作,那幅《廬山高圖》是必然會說的,因為這是代表他風格轉變的關鍵之作。同時這也是沈周送給他老師的生日禮物,畫的右上角有:「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

在這幅畫中,沈周以廬山五老峰為對象,生動描繪了廬山的高遠壯大,他借廬山來象徵老師陳寬的崇高品格。在構圖上採用高遠法,只見山巒層疊,草木繁茂,墨色濃淡相宜, 透出一股蓬勃明朗的氣息。

廬山高圖

《京江送別圖》送別的敘州太守吳愈,他既是沈周的親友,也是文徵明的嶽父,當時吳愈正要趕往敘州,沈周在京江為其送別。

畫中山水氣勢秀美闊大,楊柳蔥鬱,兩岸風光無限。吳愈乘舟遠去,沈周等人在岸邊長揖作別,他們背後的有柳樹依依,正透露出依依惜別之情,此畫線條蒼秀,寄情於景,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京江送別圖

沈周的畫風行一時,在當時名氣就極大,仰慕追摹者數不勝數,而造假的人也很多。據祝枝山記述,沈周的畫「片楮朝出,午已見副本,有不日到處有之,凡十餘本者」。說他的畫早上出來,中午就已有人模仿了,不到幾日就隨處都可見了。

沈周名氣大,前來求畫的人也相當多,每天早上,他家門外河道裡就擠滿了求畫人所乘的船隻。《石田墓志銘》 裡記載說:「近自京師, 遠到閩楚川廣,無不購求其真跡,以為珍玩。風流文翰,照映一時, 其亦盛矣!」

對前來求畫的人,沈周均一視同仁,不管對方是富商官員還是平民百姓,他既答應了,就會認真繪製,從不區別對待。他自己就曾說:「天地一痴仙,寫畫題詩不換錢。」這樣的人品,不被大家喜愛都難。

秋江閒釣圖

據說當時有個人家裡貧窮,而母親病重,無奈之下只好模仿了沈周的一幅畫,請求沈周在畫上題幾個字,想出去賣個高價。

沈周看對方是為了救母,心裡同情,不僅不追究,還為對方改了畫,題上款,蓋了章,結果那幅畫果然賣了很高的價錢,那人為母親治了病, 對沈周更是感激。

沈周這樣疏闊的心胸,朋友多,弟子自然也多,其中以文徵明為最出眾。兩人年齡相差懸殊,足有42歲,但文徵明並不感覺有什麼鴻溝,對沈周的高尚人格和卓越成就是推崇備至,欽慕不已。經過長期努力,文徵明還取得了與沈周齊名的成就,後世並稱 「沈文」,吳門畫派就是他們二人創立的。

盆菊幽賞圖

至晚年的時候,沈周還是「碧頤飄須,儼如神仙,精神矍鑠,作畫如常」,他的畫藝精博,是那個時代的畫苑奇才,更是史上畫壇界的一代宗師,受到時人與後人的尊重、讚揚。

王禾犀在《吳郡丹青志》中,將明代兩百多年裡蘇州的畫家都羅列篩選了一遍,最終選出了25 位才高者,而列為神品、名居第一者只沈周一人。

相關焦點

  •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國
    明人馮夢龍說:「人有早成,也有晚達。早成者未必成,晚達者未必不達。」江南四才子中,文徵明(1470—1559年)是最笨的,也是資質最平的。他兩歲不會說話,六歲站立不穩,九歲口齒不清。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孩子是個弱智兒,然而他有個很了不起的父親,這父親不但放任兒子,不著急,不打罵,而且篤篤定定地說:「兒幸晚成,無害也。」
  • 你見過文徵明寫的狂草麼?這字真是絕了,不愧是「明代第一」!
    在書法史上,晉人書法名手往往在高門大姓當中的人群,唐代的書壇名家不是同事就是子侄,不是師徒就是親友,到了宋代不是師徒就是同僚,到了明代中晚期,幾乎所有的書法名家都匯集到了太湖流域!文徵明《草書詩卷》長卷在此期間,幾乎整個明代最有名望的藝術大師都匯集於此,而文徵明便是其中佼佼者!
  • 陸衡:文徵明的朋友圈
    但文徵明對繪畫痴迷,堅持要學。這樣,沈周就「傾以相授」,全心全意教他了。果然,文徵明沉迷其中,一輩子都沒考取功名。沈周是文徵明的繪畫老師。接下來就講講文徵明的書法老師李應禎(1431-1493)。李應禎,又叫應熊。他的名「甡」,比較少見,一般人不太認識,兩個「生」,還是讀「生」。「生了又生」,是「眾多」的意思。李應禎做到南京太僕寺少卿。
  • 新年,看看江南才子文徵明最美的梅蘭竹菊!
    文徵明《冰姿倩影圖》局部 文徵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他與沈周、唐寅、仇英並列,合稱「吳門四傑」。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晚年與老師沈周並駕齊驅,繼沈周之後成為吳門派領袖。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文徵明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1、明 文徵明《蘭竹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中國國畫歷代精品高清展:(1245)明 沈周《懷蘐圖》卷
    沈周的母親壽九十九,長期以來一直由沈周侍奉,而當「母張夫人年幾百齡卒,時先生八十年矣,猶孺莫不已」,其孝順之心可見一斑。沈周作為一名隱士,一生居于田園,從未參加科舉,但他的「隱」不是與世隔絕、遁跡深山,他依然履行一切世俗義務,並不以「隱」自命清高;他關心國事民生,與朝廷中央和地方許多官員都有親密的友誼。這些人對沈周的生活與思想產生重要影響。
  • 文徵明晚年大字行書欣賞:長戈大戟、雄強逸蕩!豪氣堪比黃山谷
    眾所周知,文徵明是明代首屈一指的書畫家,其書法諸體皆能,尤以小楷和行書聞名於後世。他也是「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之一,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文徵明 行書小品除了廣為人知的小楷書法,文徵明的行書亦是一絕。然而他的行書仔細來看,又可分為兩類:其一是以《聖教序》筆意為主所寫的行書小品;另外則是以黃庭堅筆意書寫的大字行書。
  • 每日一賞|| 中國國畫歷代精品高清展:(1245)明 沈周《懷蘐圖》卷
    沈周的母親壽九十九,長期以來一直由沈周侍奉,而當「母張夫人年幾百齡卒,時先生八十年矣,猶孺莫不已」,其孝順之心可見一斑。沈周作為一名隱士,一生居于田園,從未參加科舉,但他的「隱」不是與世隔絕、遁跡深山,他依然履行一切世俗義務,並不以「隱」自命清高;他關心國事民生,與朝廷中央和地方許多官員都有親密的友誼。這些人對沈周的生活與思想產生重要影響。
  • 「大明第一才子」文徵明,60年功力寫的楷書,稱霸書壇500年!
    沒有書法經歷的人,聽到文徵明的名字,應該是對於「四大才子」的認知,在明代中晚期的太湖流域,文風極盛,幾乎全天下的大才子,大文人都匯集於此。文徵明楷書《明妃曲》長卷時人常常以唐伯虎為「大明第一才子」,其實不然,若是論名望、論地位、論藝術造詣,時人皆以文徵明為宗,所以這「大明第一才子」應該是文徵明才對。
  • 明代的一位「土豪」,一生鍾情於書法,水平不輸文徵明!
    讀過餘秋雨先生文章的人,對於「天一閣」並不陌生,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數的藏書樓之一,歷經多次磨難依舊屹立至今,是一種重要的文物寶庫!豐坊比文徵明小20歲,他的書法造詣極高,水平不輸文徵明。大書法家邢侗曾這樣評價豐坊的書法:「豐太史直鋒運腕,波拂居然魏晉,文徵仲不及。」
  • 祝允明、文徵明書法為什麼與宋朝書法疏離?
    明代中期, 書法功利性對祝、文依然產生影響。在祝允明的啟蒙和青壯年時期, 其書法就是在前輩教導下有意與宋人書法疏離:僕學書苦無積累功, 所幸獨蒙先人之教。文徵明也認為他「早歲楷法精謹, 實師婦翁 (李應禎) 」, 均是指這一時期祝氏書法特點。文徵明早年有過學蘇軾書法的經歷, 但書法不佳, 受制於考試, 遂也轉道晉唐。孫礦在《跋文太史三體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待詔自謂早年效玉局作字, 然玉局淳古, 待詔秀媚, 不得其真, 惟得其偃筆肥墨耳。
  • 【國畫精賞】北堂有萱兮 何以忘憂——沈周《懷萱圖》淺析
    沈周的母親壽九十九,長期以來一直由沈周侍奉,而當「母張夫人年幾百齡卒,時先生八十年矣,猶孺莫不已」,其孝順之心可見一斑。沈周作為一名隱士,一生居于田園,從未參加科舉,但他的「隱」不是與世隔絕、遁跡深山,他依然履行一切世俗義務,並不以「隱」自命清高;他關心國事民生,與朝廷中央和地方許多官員都有親密的友誼。這些人對沈周的生活與思想產生重要影響。
  • 中國詩,書,畫,文人追求的理想性生活的典範—明四家之文徵明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文學家。
  • 文徵明 行書《對酒》五律詩軸 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
  • 地方畫派的形成時期——淺談明代繪畫的發展和特點
    丁雲鵬《馮媛擋熊圖》卷明代繪畫理論著作和書畫著錄眾多,流傳下來的作品達數十種之多。其中,有王世貞《藝苑卮言》、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詹景鳳《東圖玄覽》、張醜《清河書畫舫》、趙琦美《鐵網珊瑚》和朱存理《珊瑚木難》等。文徵明《紅杏湖石圖》扇頁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畫家。
  • 文徵明:一個落榜生的逆襲
    但不管怎樣,文徵明終於由此進了官場。       三年的北漂,看似不起眼的官職,卻被文徵明玩得風生水起。       在明朝初期到中期,在京城任職的蘇州老鄉很多,有的職位很高。而在蘇州老鄉眼中,文徵明雖然官職低微,但他的詩文書畫,卻是一等一的棒。       因此在北京這幾年,文徵明不是在寫字畫畫,就是在寫字畫畫的路上。
  • 美男畫仙沈周:明代一個又萌又暖,可鹽可甜的寶藏男孩
    這裡面出現了很多人物,其實都是在明朝歷史中出現的真實人物,其中出現了一位美男—畫仙沈周,用現在最流行的話來形容就是小夥帥呆了。滿身的藝術氣息,一個風度翩翩的美男子。我們可能聽過詩仙李白,酒仙劉玲,可好像沒聽過畫仙,事實上可能連沈周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 祝允明、文徵明的大字書與大幅式創作
    祝、文大量的行草墨跡中, 有許多大幅長卷和豎軸, 並且字有越寫越大的趨勢。這類作品中祝允明以草書為主, 在對宋人的取法上, 黃庭堅筆意居多, 或可見米芾筆意之流露;文徵明則忠實於黃體大行書, 取法蘇字則難得一見。
  • 【收藏】沈周200張高清作品,養眼!
    交遊甚廣,極受眾望,平時平和近人,要書求畫者「屨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圖其楹廡,搜羅畫家,沈周亦在其中,隸往攝之,沈周曰:「毋驚老母,旦夕往畫不敢後」客人頗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賤先生於此?謁貴遊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義也,豈有賤哉?謁而求免,乃賤耳。」沈周的繪畫作品氣韻生動,文徵明因此稱他為飄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 讀明代沈周《廬山高》,體會其如何尊師重教
    陳寬與杜瓊,不僅同為明代畫家沈周的恩師,亦是同齡人,並且還有著同窗之誼。為老師的壽誕獻禮,是已過不惑之年的沈周頗費心思的一樁要務。沈周為兩位恩師寫過祝壽詩,繪製祝壽圖和頌詞,可見沈周的尊師重教和兩位名士如何言傳身教影響沈周一生。「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秋風已至,江南的菱角可堪採擷。
  • 才子文徵明:《瀟湘八詠》與《落花詩》欣賞
    對於16世紀蘇州地區的文人畫家而言,影響最深遠的是沈周弟子文徵明。文徵明是一個謹慎規矩的人,他重技法、敏感並且顯得含蓄,但這也使得他的畫帶有柔和氣氛和淡淡的鄉愁。 明 文徵明 《落花詩》落花詩由沈周首唱,文徵明、呂常、徐真卿、唐寅等和詩,以下從文徵明小楷落花詩手卷、唐寅落花詩稿抄錄編輯的,為明代落花詩全集,與同好共賞之沈周落花詩三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