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史上,有著一種獨特的現象,就是文化人扎堆,甚至一個時代中一些最頂尖的文化名流,他們往往都是至交好友,這裡面的原因較為複雜,東方跟西方也有所不同,我們這裡不多談!
在書法史上,晉人書法名手往往在高門大姓當中的人群,唐代的書壇名家不是同事就是子侄,不是師徒就是親友,到了宋代不是師徒就是同僚,到了明代中晚期,幾乎所有的書法名家都匯集到了太湖流域!
在此期間,幾乎整個明代最有名望的藝術大師都匯集於此,而文徵明便是其中佼佼者!如果從明代書壇選出一個最具影響力的書壇大師,那麼他一定會是文徵明,他也曾有著「明代第一」的稱謂!
《明史》中這樣稱讚文徵明:
「立風雅數十年,與之遊者王寵、陸師道、陳道復、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錢穀之屬,亦皆以詞翰名於世。」
由此可以看到,文徵明是那個時代文化界的核心!
文徵明的明代文化界的「四大才子」之一,其詩文受教於大文學家吳寬,在畫壇上他是吳門畫派的中堅人物,得到了大師沈周的真傳,在書法上,他更是70多年如一日的勤學苦練,少年時候從李應禎那裡學到筆法,而後精研諸體,成為了一代宗師!
文徵明如今流傳後世的作品多為小楷或者行書以及小草,在狂草領域的作品極為罕見,甚至有人說他可能不會寫狂草,但是就在文徵明50歲的時候,他寫下了一幅狂草作品,從此作可以看出文徵明在狂草領域也是一代高手。
縱觀整個書法史,真正的大師,永遠是精擅「五體」的,而真正能體現一個書者藝術高度的往往是他的草書境界!
清代的學人王世貞曾經這樣評價文徵明的草書:
「少年草師懷素,行筆仿蘇、黃、米及《聖教》,晚歲取《聖教》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
王先生的意思是說,文徵明早年的草書學書學習懷素,後來又受到了宋代人的影響,後來精研《聖教序》,終成一代宗師。
文徵明中的這幅狂草作品乃是他的《草書詩卷》,我們從這幅字細細分析,不難發現,這幅字更多的還是取法了張旭跟懷素的筆法,略有篆籀氣,同時在不經意間也帶出了黃庭堅那種對於線條的處理。
從筆法的豐富性上看,絕對是一代高手,從字形的變化和行氣的處理上看,中規中矩,為了避免單調,文徵明也努力營造出了許多的矛盾衝突,在字形的開合、疏密,字組的處理,墨色的變化都做足了文章,再現了唐人和宋人的意趣!
文徵明此卷《草書詩卷》乃是他書風成熟之後的作品,通篇取勝之處是他超凡的字形控制能力和整體的節奏把握能力,在筆法上更是能夠圓轉通神,宗師之名實在是名不虛傳,此作亦堪稱絕品!
文徵明這幅《草書長卷》本事周培源先生的藏品,在上個世紀捐獻給了無錫市博物館,如今,乃是無錫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如今,我們將這件作品按照原作比例進行超高清掃描,按照1:1比例還原出了跟原作毫無二致的墨跡作品,字字細膩清晰!
欲購文徵明此《草書長卷》,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