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後為何能攻無不克,因為他們有個無法被破解和複製的戰術

2020-12-22 小院之觀

1644年,崇禎自縊,李自成進入北京,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南京成立弘光政權,張獻忠入川,天下正處於朝代更替的大變局。

清朝這支力量,在開始時候或許被人忽視。不論是南明還是李自成,都沒想到八旗軍能以以區區不到10萬之眾,最後一統天下。

清軍入關以後,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路平推,先後滅亡了李自成、張獻忠、弘光、隆武、紹武等諸多對手,直到永曆後期才遭到一點挫折。

原因當然有很多,一篇文章難以說盡。

那麼從戰術方面來看,為什麼清朝入關以後能攻無不克。不管是什麼樣的堅固城池,都無法抵擋清軍的腳步呢?

實際上,攻城曾經是八旗軍的弱項。

早在努爾哈赤時代,後金軍面對城池經常無能為力,通常是通過內應、招降、引誘明軍出城對決等招數取得勝利。

一旦對方鐵心守城,那八旗軍就很可能一籌莫展,在寧遠、大凌河,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曾經多次吃到敗仗。

那麼為什麼清軍能脫胎換骨,從攻城無力到攻無不克呢?

在崇禎七年(1634年)尚可喜、耿精忠等航海降清後,清軍開始擁有了紅衣大炮,組建了重炮部隊烏真超哈,這是清軍工程能力得到改善的一個方面。

除了武器,還有另一個方面——戰術。

戰術方面起源於皇太極,他啟用了一個新的戰術,而這個戰術對於明軍來說難以破解,而且無法效仿。

這就是圍點打援。

在崇禎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變中,皇太極率領後金軍突入長城,首次進犯中原,一路上八旗兵野戰幾乎沒有對手,

但在攻城時出了么蛾子。

以昌黎城為例,後金從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四日,四次攻城,城內知縣左應選堅決不降,誓死抵抗,結果後金軍用盡辦法,始終無法破城。

這實際上是努爾哈赤時代到皇太極初期的遺留問題,清軍缺少攻城經驗和重型火器,面對堅城往往採取靠內應、勸降、引誘明軍出戰等辦法,努爾哈赤攻下開原、鐵嶺、廣寧,都是用的這些辦法,但在袁崇煥堅守的寧遠,老辦法失效後,絕對優勢的後金軍還是無法攻克寧遠。

皇太極自己,也在寧遠和錦州沿用努爾哈赤的辦法,繼續強攻,結果是連吃兩次虧,損兵折將。

進入中原,後金軍攻城能力的短板暴露地更加明顯,昌黎這個縣城都無法攻破,北京這樣的巨城更加無法想像。

一路走來,皇太極對這個問題看得更加明白,他開始在戰術上謀求解決之道。

己巳之變中後金軍的攻城乏力,讓皇太極在之後的戰役裡開發了新的戰術——圍點打援。

兩年後,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戰。他一改之前強攻的辦法,連挖四道壕溝,嚴密圍困。明軍無法突圍,援兵又被早有準備的八旗軍連續殲滅——這就是「圍點打援」。

「攻城恐士卒被傷,不若掘壕築牆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則與戰,外援若至,我則迎擊,於計為便。」

四個月後,城中糧盡,人互食,祖大壽終於不得已出降。

圍點打援的戰法,從此在後金軍中成為一種模式。

永曆二年(1648年),金聲桓反正,多爾袞派出徵南大將軍譚泰,帶領滿漢八旗把金聲桓圍困在南昌城裡。

譚泰掃清附近州縣後,沒有急著強攻南昌城,而是驅使數十萬百姓在南昌城外開挖壕溝,八月九日,一條寬達7米,深也達7米的巨大壕溝出現在南昌城下,切斷了南昌同外界的聯繫。

這正是圍點打援。

南昌是江西府城,同樣是座堅城,城內兵力更是不少。如果清軍強攻,萬一損兵折將,城池攻不下不說,還可能被城內明軍反殺,賠了夫人又折兵。

挖掘壕溝,遲滯城內明軍的反擊,讓他們無法突圍。

外圍明軍來救援,則正中譚泰下懷,論野戰明軍不是清軍對手,只能被一一擊潰,等於是送人頭。

長期圍困之下,城裡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只能出現兩個結果,要麼城池最後被輕鬆攻破,要麼城裡出現內亂,不攻自破。

熬到了永曆三年(1649年)正月十八日,譚泰估計城裡明軍已無力抵抗,下令攻城,第二天南昌就被攻破。

金聲桓身中二箭投入帥府荷花池內自盡,大學士姜曰廣投水而死,王得仁奮力巷戰後被擒,隨即被殺。

「王得仁突圍至德勝門,兵塞不能前,三出三入,擊殺數百人,被執,支解」

一度轟轟烈烈的金聲桓、王得仁反正,在堅持近一年後宣告失敗,江西隨即再次被清軍平定。

除了南昌,在大同對付姜瓖,在廣州對付杜永和,清軍都是用的這一戰術,屢試不爽。

圍點打援難道就這麼厲害,沒有辦法破解嗎?

對於明軍來說幾乎沒有,在幾座城池被圍困時,外圍也有不少明軍或義軍試圖打破包圍圈進行救援,都被清軍一一擊敗。

在城內,拿南昌來說,金聲桓和王得仁不下十次率兵出擊,想要突破封鎖,但面對深溝無法迅速行動,一次次被槍炮和強攻勁弩壓回城裡。

除了這些,理論上也有其他戰術可以破解。比如圍魏救趙,其他部隊可以不急著救援,而是挑選敵方薄弱的點進軍,逼迫圍城軍隊抽兵回救。

但這需要整體的策劃與調度,南明當時已經不具備這個能力。

如果己方實力強大,還可以齊頭並進,派出多路部隊全面進攻,徹底打亂敵人圍點打援的戰略部署。當然這對永曆來說更加無法實現。

所以,清軍圍點打援這個戰術,在當時就是無法破解的bug戰術。

戰場上決定勝負的原因當然還有很多。從城池的攻守的角度來看,圍點打援正是清軍屢試不爽的戰術,而明軍毫無辦法,並且無法效仿,堅城、槍炮都無用,最終一座座被攻克。

相關焦點

  • 曾引清軍入關,後又「興明討虜」,「平西王」為何反覆無常?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從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但在清軍入關前,「攝政王」多爾袞的預定路線卻是選擇繞過山海關,從長城突圍。直到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的歸降書,清軍才大舉進攻山海關。這段歷史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故事版本。
  • 清軍入關和日本侵華為何不能混為一談?
    如題,清軍入關和日本侵華不可混為一談!其理由如下:第一,民族性質的不同。滿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1世紀,當時史書記載為「肅慎」,在《左傳》、《山海經》、《史記》等古籍中皆有記載,兩千年前此民族已經與中原人建立的聯繫,此後其名稱變換多次。
  • 清軍入關後,要求漢人剃髮易服,為何不要求漢人說滿語
    眾所周知,清軍入關後,為了確保滿人在中原的地位,於是下令要求漢人剃髮易服。當然,清朝越是手段強硬,民間的反抗聲音就越大。沒辦法,清朝只能提出「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口號。其實對於老百姓來說,無非就是希望能過安穩日子。就算清朝入主中原,只要清朝皇帝仁德,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也就沒什麼人願意去「反清復明」了。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清朝剛剛入關,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快速完成統一,他們一定會採取強硬手段。
  • 清軍入關後強推剃髮令,為什麼沒有在全國範圍內普及滿語?
    清軍入關在中原建立起近三百年王朝,為鞏固統治,頒布「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企圖同化漢族,便於管理,但這漫長的統治時期,為什麼清朝統治者沒有在全國推行滿語?
  • 清軍入關,進北京城,諸臣士紳上流人物的各式各樣屈膝媚俗的表演
    吳三桂劇照因此清朝進軍十分順利,很快入關到了通州地區。李自成劇照兩天後,即五月初三日,被吳三桂引導入關的清軍統帥攝政王多爾袞,即率軍從通州來到北京。曾經向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投降的眾多明朝官僚,此時見到清軍的主要戰略對象是農民軍,投降清軍就可以保住身家性命,便紛紛調轉頭來,心甘情願地拜倒在攝政王多爾袞腳下。在共同的階級利益下,他們視鎮壓農民軍的清軍為「仁義之師」。
  • 或許是不甘心,降清後的作用無人能比
    聊聊他為何要降清?降清後又為清朝入主中原起了什麼作用?最終的結局等等內容。一:洪承疇為何要投降清朝?或許是因為松山之敗後的不甘心根據《清史稿》中的記載,洪承疇是因為怕死投降的: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
  • 韓信為何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的師父是誰?
    韓信指揮的軍事戰爭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西漢王朝的大半江山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是軍功赫赫,也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戰績的一位戰神般的人物。韓信也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但是這樣一位「戰神」般的人物卻是出生平平,背景不厚,到了韓信這一代家底更是有上頓沒下頓的情況。別說學習了。
  • 清軍將領為何在對外戰爭中,表現得如此無能?
    清軍當時的主帥是淮軍猛將葉志超,還有湘軍宿將劉坤一和宋慶,這三個人在三十幾年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時,那是惡戰、險戰、死戰,場場不落,不是奇謀百出,就是在敵陣之中,大殺四方,縱橫捭闔!為何遇到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倭寇」,就變得如此無能,只知逃命,連最起碼的招架之功都沒有呢?昔日的萬夫不當之勇去哪了呢?
  • 清朝入關後實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究竟一共屠殺了多少人?
    1643年,皇太極在入關前夕猝死,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隨後,他的第九個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大統。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1644年,滿清入關,入主中原,遷都北京。多鐸進城後,將清軍傷亡慘重的怨氣發洩在揚州軍民身上,因此,下令在揚州城內進行大屠殺,燒殺淫掠,無一不做。大屠殺一直持續10天,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及其手下將士,無一投降,均慷慨就義。
  • 解放軍為什麼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而人民解放軍所到之處是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有「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它的宗旨是愛民的……所以自然地就出現了民擁軍的全新局面,例如有的村子土改農民分了土地後,立即出現了父送子,妻送郎或父子雙雙參軍的,很多一個村子一次就有幾十人參軍,還有不少是哭著鬧著要參軍的,這就是「軍民一致」的必然現象。這同國民黨軍隊靠抓壯丁擴軍形成了鮮明對比。
  • 清朝入關後的血腥殺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然而, 在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 戰爭的行為卻是極其血腥和野蠻的, 尤其是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 更是發生了慘絕人寰的野蠻屠殺, 典型的事件就是「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 清軍入關後如何對待漢族婦女?歐洲傳教士道出真相!
    1645年,愛新覺羅率領10萬清軍南下。一路以上攻城拔寨,戰無不勝。唯獨到了揚州城下,當時的揚州守將史可法拼死抵抗,誓不投降。可惜不久之後,面對數量龐大的清軍,揚州城仍是淪陷了。在淪陷後,清軍為發洩怒火,在揚州展開屠殺,在這次屠殺中,有大約80萬人因此被殺。史稱「揚州十日」。
  • 清朝滅亡後,那些殘餘的清軍去哪了?有一支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1644年清軍入關,滿族人隨即建立了清王朝,不過他們當初可能也是沒有料到,清朝會成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他們同樣沒想到綿延上千年的封建制度會終結於清,只能說是世事難料。清軍作為清朝的國家軍隊,在最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支軍紀嚴明的隊伍,不管是由貴族子弟組成的八旗軍,還是由漢人組成的綠營,戰鬥力都是不俗。
  • 自來也VS佩恩一戰留下的7大謎題,3個無法破解?
    火影裡的每個角色都其鮮明的個性和特點,若要選出一位能夠影響全局的人物,就是那位只常常出沒於夜店收集素材的男人,《親熱天堂》的作者——自來也。為何這麼說呢?這些稀有的通靈獸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始終沒有揭秘,自來也只是猜測:是會被會自我複製的通靈術所束縛的狗狗嗎?這是其中無法破解的謎題之一。三·自來也召喚兩個蛤蟆仙人為何需要那麼長時間?
  • 滿洲人是怎麼入關的?一部兩百年血與淚的奮鬥史
    清軍能在幾年之中基本上平定中原和江南的主要因素是:01. 滿清政治工作極為出色經過皇太極改造後的滿清政治機構完美嵌套於中國傳統政治遊戲規則,以弔民伐罪的旗號入關顯示高超政治手腕,成功抹去大順朝服膺天命之說。
  • 清朝第三位、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臨的陵寢,清孝陵
    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崩逝後才開始興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 並將山川形勝納於景框之中,作為建築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了"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給人以"高而不險、低而不卑、疏而不曠,密而不逼"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良好的視覺印象和強烈和藝術感受。由於該陵的營建準備不足,加之順治皇帝停靈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清馥殿"在內的一些明代建築的材料和構件。
  • 韓國發現一封書信,推翻明朝百年公案,專家: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這是當時人為此下的註解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於1612年生在一個武將世家。對於引清軍入關一事,有人認為,在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只是「為紅顏」可能是杜撰,雖然也可能是確有其事,但充其量也不過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罷了。
  • 起義軍勝利後不得人心,清軍虎視眈眈,吳三桂只能這樣選擇
    一、社會背景混亂動蕩,起義軍攻破北京後,沒有治國的雄才1、明末統治者腐朽,沒有治國的能力明朝末年的皇帝治國可以說是非常無能了,面對有才能的武將不敢信任,總是猜忌對方會不會謀權,而身邊的宦官又一再進讒言,擾亂朝綱,皇帝也沒有自己的主見,拿不定主意該怎麼辦。
  • 明朝滅亡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有無關係
    明朝的滅亡到底是不是因為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我只能說我們高看吳三桂了明朝滅亡那年都發生了什麼1644年4月25日,大順軍攻入北京城。 5月15日,吳三桂據山海關襲擊大順軍消息傳至北京城。其實在清軍入關前明朝已亡從上面的那些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在吳三桂投降滿清,引導滿清騎兵入關時與其作戰的不再是明朝正規軍隊,而是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而在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時,吳三桂還在山海關抵禦滿清。
  • 林彪四野為何能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六大戰術五類技術無人能敵
    1945年之後蔣介石單方面撕毀重慶協議,向中國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同年八路軍新四軍更名為四大野戰軍,根據地理位置分別為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後更名為一野,劉伯承、鄧小平的中原野戰軍,後更名為二野,陳毅的華東野戰軍更名為三野,而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則更名為四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林彪的四野為何能從東北打到海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