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當時人為此下的註解是:「衝冠一怒為紅顏」。
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嗎?
韓國發現了一封書信,竟然推翻了明朝百年公案,對此專家稱: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引清軍入關成疑點,降闖記錄各不相同
吳三桂,於1612年生在一個武將世家。因此,他從小便擅長弓馬騎射,並且還曾中過武舉,又蒙蔭為都督指揮。
明末的動蕩多變的政局,給了吳三桂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他在歷史選擇的關鍵時刻,決定了自己的政治歸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明清兩朝的命運和走向。
對於引清軍入關一事,有人認為,在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只是「為紅顏」可能是杜撰,雖然也可能是確有其事,但充其量也不過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罷了。
吳三桂作為一代梟雄,他的選擇必然是依據著局勢的變化,因此引清軍入關是他在經過對三方力量的對比,最終做出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選擇,他不過是個大漢奸而已。
而在1644年到《清史稿》完成期間,涉及有吳三桂的共計40餘種史料,在康熙朝之前有17種,其中除了1種含糊其辭之外,其他的都未稱吳三桂曾降闖。
然而,在三藩之亂後,有22種涉吳三桂史料,而降闖的史料卻多達14種。
韓國書信揭開真相,還吳三桂清白
在明清兩朝,來華朝拜的朝鮮使團人員,將其在華時的所見所聞著錄成書,而最終這些記實記行的著作,也統稱為為《燕行錄》。
如今,各種有關韓國保留的《燕行錄》專書,紛紛的翻譯出版,為研究明清時間的歷史有所助益。
而其中,在《燕行錄》中所保留的一封書信,竟然顛覆了原先的記載。
那封書信為《貝勒尚善寄吳三桂書》,其中記載: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於明室矣。
在吳三桂起兵反清之後,他與清軍在湖南一帶僵持。而當時身為清朝的安遠靖寇大將軍的尚善,在嶽州前線給吳三桂寫了這一封信。
尚善身為清軍大將,而吳三桂已反,因此貝勒尚善是無需為吳三桂隱瞞投降李自成的黑歷史的。因此,這一封信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足以說明吳三桂並未投降李自成。
據《清世祖實錄》記載:自成於三月二十二日僭稱帝,遣人招降吳三桂,三桂不從,遂自永平返據山海關。
在順治實錄也清楚的指出,李自成幾欲招攬吳三桂,但卻都被拒絕了。
顯然,在康熙朝之前,關於吳三桂的史料記載的非常嗯明確。而為何康熙朝之後,吳三桂就變成了降闖了呢?
其原因很簡單,這是由於漢人士子們,極度的痛恨李自成,所以很可能便是康熙編造了吳三桂降闖的歷史,由此來污衊吳三桂,最終削弱那些漢人士子對吳三桂的支持,這是康熙對吳三桂的抹黑。
引清軍入關,吳三桂不過是執行者罷
引清兵入關,一般都以為是吳三桂的所作所為。然而,歷史真相是,引清入關一事,是繞不開明薊遼總督王永吉的,他才是借清兵勤王的決策者。
吳偉業在《綏寇紀略》中依史實說真話,而在《圓圓曲》中,卻是亦真亦幻地為王永吉掩飾,他將「衝冠一怒為紅顏」,定格在無數人的心中,似乎吳三桂正是因此才引「清」入關的。
由此而替王永吉掩蓋了一段不可告人的歷史秘聞,將髒水全部都潑在吳三桂的身上。
而王永吉也成了一個被歷史塵障遮蔽的隱秘人物。在林奎成所著的《吳三桂與甲申之變》中,單列一節「王永吉」,主要就是闡述有關引清兵入關的事情。
小結
因此,吳三桂可以說是稀裡糊塗的,便將改寫歷史的機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同時也成為了引清兵入關的「千古罪人」說來也是有些可憐了。
【免責聲明】:「嘉和生態環保」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版權聲明】:圖文轉載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