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發現一封書信,推翻明朝百年公案,專家: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2021-01-13 嘉和生態環保


在《清史稿》中這樣評價吳三桂的:「三桂白首舉事,意上方少,諸王諸將帥佐開國者皆物故,變起且恇擾。及聞上從容指揮,軍報迅速,閫外用命,始嘆非所料。制勝於廟堂,豈不然歟?上不欲歸咎建議撤藩諸臣,三桂等奉詔罷鎮,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


一講到清朝的歷史、談及吳三桂,有一點是永遠也避不開的,那就是當年的吳三桂為什麼會打開關門引清軍而入?


這是當時人為此下的註解是:「衝冠一怒為紅顏」。


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嗎?

韓國發現了一封書信,竟然推翻了明朝百年公案,對此專家稱: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引清軍入關成疑點,降闖記錄各不相同


吳三桂,於1612年生在一個武將世家。因此,他從小便擅長弓馬騎射,並且還曾中過武舉,又蒙蔭為都督指揮。


明末的動蕩多變的政局,給了吳三桂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他在歷史選擇的關鍵時刻,決定了自己的政治歸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明清兩朝的命運和走向。

對於引清軍入關一事,有人認為,在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只是「為紅顏」可能是杜撰,雖然也可能是確有其事,但充其量也不過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罷了。

吳三桂作為一代梟雄,他的選擇必然是依據著局勢的變化,因此引清軍入關是他在經過對三方力量的對比,最終做出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選擇,他不過是個大漢奸而已。

而在1644年到《清史稿》完成期間,涉及有吳三桂的共計40餘種史料,在康熙朝之前有17種,其中除了1種含糊其辭之外,其他的都未稱吳三桂曾降闖。

然而,在三藩之亂後,有22種涉吳三桂史料,而降闖的史料卻多達14種。

韓國書信揭開真相,還吳三桂清白

在明清兩朝,來華朝拜的朝鮮使團人員,將其在華時的所見所聞著錄成書,而最終這些記實記行的著作,也統稱為為《燕行錄》。

如今,各種有關韓國保留的《燕行錄》專書,紛紛的翻譯出版,為研究明清時間的歷史有所助益。

而其中,在《燕行錄》中所保留的一封書信,竟然顛覆了原先的記載。


那封書信為《貝勒尚善寄吳三桂書》,其中記載: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於明室矣。


在吳三桂起兵反清之後,他與清軍在湖南一帶僵持。而當時身為清朝的安遠靖寇大將軍的尚善,在嶽州前線給吳三桂寫了這一封信。

尚善身為清軍大將,而吳三桂已反,因此貝勒尚善是無需為吳三桂隱瞞投降李自成的黑歷史的。因此,這一封信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足以說明吳三桂並未投降李自成。

據《清世祖實錄》記載:自成於三月二十二日僭稱帝,遣人招降吳三桂,三桂不從,遂自永平返據山海關。

在順治實錄也清楚的指出,李自成幾欲招攬吳三桂,但卻都被拒絕了。

顯然,在康熙朝之前,關於吳三桂的史料記載的非常嗯明確。而為何康熙朝之後,吳三桂就變成了降闖了呢?

其原因很簡單,這是由於漢人士子們,極度的痛恨李自成,所以很可能便是康熙編造了吳三桂降闖的歷史,由此來污衊吳三桂,最終削弱那些漢人士子對吳三桂的支持,這是康熙對吳三桂的抹黑。

引清軍入關,吳三桂不過是執行者罷

引清兵入關,一般都以為是吳三桂的所作所為。然而,歷史真相是,引清入關一事,是繞不開明薊遼總督王永吉的,他才是借清兵勤王的決策者。

吳偉業在《綏寇紀略》中依史實說真話,而在《圓圓曲》中,卻是亦真亦幻地為王永吉掩飾,他將「衝冠一怒為紅顏」,定格在無數人的心中,似乎吳三桂正是因此才引「清」入關的。


由此而替王永吉掩蓋了一段不可告人的歷史秘聞,將髒水全部都潑在吳三桂的身上。

而王永吉也成了一個被歷史塵障遮蔽的隱秘人物。在林奎成所著的《吳三桂與甲申之變》中,單列一節「王永吉」,主要就是闡述有關引清兵入關的事情。

小結

因此,吳三桂可以說是稀裡糊塗的,便將改寫歷史的機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同時也成為了引清兵入關的「千古罪人」說來也是有些可憐了。

【免責聲明】:「嘉和生態環保」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版權聲明】:圖文轉載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韓國發現寄吳三桂書,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這句詩的流傳度非常高,這件事情的知名度也非常高,幾乎所有人都認定了吳三桂就是引清軍入關的決策人物,並且原因還非常明確,那就是因為李自成縱容自己的部下搶走了他的愛妾:陳圓圓。所以滿清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在很大原因上,是因為一個手握重兵的將領,在面對愛情時的奮不顧身,然而這真的是歷史真相嗎?
  • 韓國發現一封書信,顛覆吳三桂歷史,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後來,在韓國的史書中發現了一封信,其中對吳三桂的描寫和史書的記載很不一樣,顛覆了很多人對吳三桂的看法,就連歷史學者都說,這是康熙又一次篡改了明史。究竟這封信上如何描寫了吳三桂,有哪些是我們不知道的呢?並未投降李自成在我們所了解的歷史中,對吳三桂的認識,主要就是他投降清兵打開了關口;另一件事就算三藩之亂。
  •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始末:四封信和一份協議,改變了三個王朝的命運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是為了報囚父之仇,還是為了報奪妾之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已成定論:是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不管是李自成的大順還是不肯屈服的南明,都失去了重要的屏障,一馬平川擋不住八旗鐵蹄,揚州嘉定百姓十不餘一。 細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始末,我們就會發現,是三位梟雄的四封信和一份協議,改變了三個王朝的命運。
  • 明朝滅亡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有無關係
    崇禎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的滅亡到底是不是因為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我只能說我們高看吳三桂了明朝滅亡那年都發生了什麼1644年4月25日,大順軍攻入北京城。 5月15日,吳三桂據山海關襲擊大順軍消息傳至北京城。
  • 民不聊生 李自成推翻明朝 甘當漢奸 吳三桂引清入關
    1、「他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與大臣見面,不批奏疏,致使不少機構癱瘓,政事乏力。」這位皇帝是(  )地方官員相互混戰B.皇帝大多不務正業C.官僚地主兼併土地D.陝北一帶連年大旱3、下列關於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爆發於陝西北部B.提出「均田免賦」口號C.在北京建立大順政權D.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山海關,修建於明朝朱元璋時期,位於河北省的秦皇島市,它是明代長城東北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因它北靠燕山,南連渤海,因此得名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明朝末年,吳三桂就駐守在這個地方。  吳三桂(1612-1678),字長伯,一字月所,出身於遼西望族。
  • 明朝滅亡了374年,此國卻仍有16萬人自稱大明遺民,崇禎忌日集體痛哭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很難有一個朝代像明朝那樣,在滅亡百年之後,依然有人不遺餘力的想要重新恢復明朝王室。清朝從1644年入關,一直到1912年滅亡,「反清復明」這個口號,幾乎貫穿清王朝268年統治。
  • 【真相】吳三桂真的是為了一個女人引清軍入關嗎?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真的是為了一個女人引清軍入關的嗎?
  • 清朝入關後,殺了一位明朝忠臣,幾百年後其後代竟把大清龍脈挖斷
    此人是明朝忠臣,被清軍誅殺後,子孫隱忍數百年,直接掘了滿族的根!說起忠臣我們都知道歷史上也是出來了許許多多的大忠臣,在自己的王朝滅亡之後也是依然不向別人低頭,讓人十分敬佩,當然有的更是以死向自己的主子明志,還有更厲害的就是先把自己的家人全部殺死,然後再自盡也是讓人感到既惋惜又感動。
  • 清朝入關後,曾令人聞風喪膽的明朝錦衣衛,到底去了哪裡?
    很多人在看完《錦衣之下》以後,都開始四處找資料,想要對明朝真實的歷史事實進行簡要了解,想知道明朝時期的錦衣衛,是否真的令人聞風喪膽,清朝入關以後,錦衣衛這一群體,又到底何去何從?最恐怖的特種組織在明朝,只要提起錦衣衛這三個字,無論男女老少,臉色都會為之驚變。因為在當時,錦衣衛是個非常恐怖的特種組織。
  •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苗俗紀聞》中方亨鹹所說:「俗無文契,凡稱貨交易,刻木為信,未嘗有渝者」。所提到的正是這樣一種方式。普遍說法認為,在我國,書信濫觴於商代。《中國甲骨學史》中曾有記載,在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發現了一枚,上面篆刻著疑似邊境傳來的戰況文書,被考古學家證實為「侯伯和大將軍報告方國入侵的邊報」。可見在當時,書信的作用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成為了傳遞軍事情報的重要途徑。
  •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來還當了皇帝
    明朝末年,東北部的女真崛起,清太祖努爾哈赤逐漸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公元1616年,在遼寧撫順建立後金政權並割據遼東,後經過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更是席捲整個遼東,攻下明朝七十多城,最後遷都於瀋陽,為後來的清朝打下基礎。
  • 推翻明朝統治的李自成,42天當皇帝期間,做了哪些事導致滅朝
    在普通人印象裡,這些朝代看起來好像維持了上百年,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尤其是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皇帝和朝代,它們創建的朝代可能並沒有我們印象中維持了那麼長久。例如統一六國的秦王,又是建長城,又是統一貨幣又是統一文字,開起來好像做了好多事,怎麼也得幾百年吧?但是歷史上的秦王朝從建立到覆滅,其實只用了20年:也就是說我們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只在位了20年不到。
  • 書信 | 從何時起,慢熱的書信成為了一抹珍貴
    ——綠亦歌《也曾與全世界為敵》你,有多久沒認真地坐下來好好寫一封書信?現時的生活似乎越來越高科技,而讓人們對待感情表達方面卻似乎越來越懶惰,書信對於C小姐來說是比平時的一段微信文字、一封電子郵件更顯得有誠意,雖然它很慢熱,但收到一封來自親人朋友或是愛人書寫的信,這抹溫度是無可比擬的。
  •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背負罵名幾百年,你以為他真是為了陳圓圓?
    他給多爾袞寫信,不過是站在明朝的立場,以明臣的名義,請北朝(清)出兵攻打北京,為明朝皇帝報仇,殺盡亂民。當清軍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他又規定了清軍的入邊路線,要求清軍只從喜峰口、龍井關、牆子嶺、密雲等處進入明境。意為讓其從中協、西協南下包圍京城。同時,他又提出報償,那就是關外所有的土地都歸清朝。
  • 滿洲人是怎麼入關的?一部兩百年血與淚的奮鬥史
    入關學本質是鍵政學,中國網民可能是全世界最熱衷於影射史的,這也是自古而來的「畸形」文化,傷時罵世。之前山高縣被知乎銷號,後來入關學借著這次疫情出圈,有種山高死而嵩學興之感。入關學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大明(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裡,滿洲(中國)處於邊緣,被排擠的地位。
  • 明朝士子流落韓國,在漢城建「皇朝村」,至今仍祭祀明朝三位皇帝
    大家都知道,韓國在明清時期自稱小中華,在歷史上一直深受儒家文化薰陶,可以說完全就是中原王朝的翻版。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不少明朝人不想在清朝的統治下生活,更不想剃髮易服,於是他們就想到了「移民」,這移民的首選國家就是當時的朝鮮。
  • 假如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的起義軍能夠支持多久呢?
    在明末清初時期,上到皇帝,下到黎庶,沒有人不知道-----無論吳三桂投降與否,清兵都能入關。早在吳三桂獻關之前,清兵已經入關五次,一直搶劫到山東境內,山海關易守難攻不假,但是滿清可以繞路蒙古翻入邊牆,五次入關從無失手,劫掠人口數量直追滿清自身人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己巳之變,袁崇煥就是在這場勤王之戰後被殺的。
  • 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太廟裡明朝先帝的牌位,去哪裡了?
    滿清能夠入關得了天下,純粹是因為李自成和崇禎之間的鷸蚌相爭,讓清朝這個漁翁得利,撿了一個大便宜。而且,滿清的這位大恩人李自成,還幫忙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就是太廟中明朝皇帝的牌位問題。清軍統帥多爾袞,在李自成陝西稱帝,進攻明朝前,曾寫信向李自成求和,希望能夠「協謀同立,並取中原」,以實現滅明之後,「富貴共之」的目標。不過,多爾袞的請求並沒有得到李自成的回應。
  • 假如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歷史會怎樣改寫
    最近,明朝熱又在網上興起,人們提出了很多假設。有人說,假如沒有李自成的造反,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中國或許會早一些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因為明中期,中國就初見工業化雛形,因此,李自成和吳三桂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罪人。還有人假設:倘若沒有吳三桂那樣引清兵入關的大漢奸,滿清王朝根本不可能入主中原,統治神州大地近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