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太廟裡明朝先帝的牌位,去哪裡了?

2021-02-07 奕天讀歷史

滿清能夠入關得了天下,純粹是因為李自成和崇禎之間的鷸蚌相爭,讓清朝這個漁翁得利,撿了一個大便宜。而且,滿清的這位大恩人李自成,還幫忙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就是太廟中明朝皇帝的牌位問題。

清軍統帥多爾袞,在李自成陝西稱帝,進攻明朝前,曾寫信向李自成求和,希望能夠「協謀同立,並取中原」,以實現滅明之後,「富貴共之」的目標。不過,多爾袞的請求並沒有得到李自成的回應。

李自成反而在破北京之前,給崇禎上書,希望崇禎立他為王,賞銀百萬,那麼,他就願意率領大軍去滅了盤踞遼東的清國。

最終,崇禎並沒有答應李自成的請求。

隨即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定格在了1644年。多爾袞則趁機收降了吳三桂,擊敗了李自成,率清軍入關,成功佔領了北京紫禁城。

滿清的八旗軍,此時雖然戰鬥力非常強悍,但是,當他們面對廣闊博大的漢人腹地之時,多爾袞心裡還是發虛。於是,他又玩起了聯合南明,攻打李自成的把戲。

多爾袞為了達到收買明朝勳貴,安撫漢人,同時結好南明的目的,賊喊捉賊,打出了「為爾等復君父仇」的大旗。甚至,他還寫信給當時的南明督師、兵部尚書史可法,表達了聯合南明,一起消滅李自成的決心。單純的史可法,竟然還信了,唉。

既然是要替崇禎報仇,多爾袞自然是要有所表示了。他下令,為已經駕崩的崇禎舉哀三日,並對外宣稱將以最高規格安葬崇禎。然後,還祭祀了明朝的帝陵。

接著,清廷又以非常隆重的儀式,將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主,安放到了歷代帝王廟祭祀,並以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劉基從祀。

通常,太廟用來奉祀當朝先皇的神主牌位,而歷代帝王廟,則是祭祀之前歷朝賢明帝王的廟宇。

最初,朱元璋在明朝都城南京建造了太廟和歷代帝王廟。朱棣遷都北京後,修建了北京太廟。嘉靖時期,嘉靖帝又按照南京歷代帝王廟的樣式,在北京興建了歷代帝王廟。嘉靖的這一舉措倒是很有先見之明,在滿清入關後,終於讓明朝的歷代帝王神主有了安放的地方。

既然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主牌位被放到了歷代帝王廟,那北京太廟中其他明朝皇帝的牌位呢?

答案很明確,被焚毀了。只不過,這事不是多爾袞幹得,而是李自成幹得。

據《明史》記載,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之後,「焚太廟神主,遷太祖主於帝王廟。」

李自成絕對是滿清的神助攻呀,把麻煩事全都提前幫多爾袞處理好了。所以,多爾袞進了紫禁城之後,實際上只需要舉行個儀式,昭告天下,他們還是很尊重明朝先祖就行了。

明朝共有十六帝,最初入歷代帝王廟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其後,又陸續進了十二帝。

康熙十七年,康熙下旨,將明孝宗增祀歷代帝王廟。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又突然對歷代帝王廟進行大擴容,將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即崇禎)全部入祀歷代帝王廟。此時,加上明太祖,明朝共有十二帝入祀。

而明神宗萬曆帝、明光宗泰昌帝、明熹宗天啟帝,被康熙認為是真正亡了明朝的昏庸之君,神主就沒有增祀。康熙的這一主張,也得到了後世乾隆的贊同。

到了乾隆元年,乾隆又下旨將建文帝神主入祀,位次明太祖。

至此,明朝十六位皇帝中,除了萬曆、泰昌和天啟,其他十三位帝王的神主全都進了歷代帝王廟祭祀,一直維持到現在。

相關焦點

  • 清朝入關後,曾令人聞風喪膽的明朝錦衣衛,到底去了哪裡?
    很多人在看完《錦衣之下》以後,都開始四處找資料,想要對明朝真實的歷史事實進行簡要了解,想知道明朝時期的錦衣衛,是否真的令人聞風喪膽,清朝入關以後,錦衣衛這一群體,又到底何去何從?最恐怖的特種組織在明朝,只要提起錦衣衛這三個字,無論男女老少,臉色都會為之驚變。因為在當時,錦衣衛是個非常恐怖的特種組織。
  • 漢唐:我們一祖列宗;明朝:我們二祖列宗;清朝:我們列祖列宗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帆侃歷史,今天我們講述的是:漢唐:我們一祖列宗;明朝:我們二祖列宗,清朝:我們列祖列宗大家都知道,廟號是皇帝死後移進太廟供奉的尊號,在皇帝死後,會制定一個廟號來評價他的功績。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明朝的皇帝有太祖和成祖兩祖,清朝更甚,有太祖、世祖、聖祖,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明朝的成祖就是朱棣,朱棣死的時候明仁宗本來定的是太宗,這樣也符合規矩,就這樣帝王世系一代代傳了下來,到了明武宗駕崩以後,明朝帝系終結了。後經群臣商議,立旁系朱厚熜為帝,就是嘉靖。
  • 清朝諷刺明朝時候絲毫不留情面,明朝使者被懟的啞口無言面紅耳赤!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聯手明朝山海關總兵打敗了李自成,這個時候清世祖順治帝決定將首都從盛京遷到北京,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北京一直都是清朝的中央政權。
  • 明朝士子流落韓國,在漢城建「皇朝村」,至今仍祭祀明朝三位皇帝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不少明朝人不想在清朝的統治下生活,更不想剃髮易服,於是他們就想到了「移民」,這移民的首選國家就是當時的朝鮮。 祭祀明朝皇帝的大統廟 這些人在朝鮮仍然保持著明朝習慣,並且建立了大統廟祭祀明太祖、明神宗(萬曆皇帝)、明毅宗(崇禎皇帝),九義士死後,他們的後人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
  • 揭露清朝皇帝的生活
    清朝皇帝的服飾既保留了滿族服飾中的風俗,又沿襲了中國歷代皇帝「崇尚黃色、衣紋雲龍」的傳統,在黃色龍袍上綴有象徵皇權的日、月、星辰、山、龍、火等12個圖形。   清朝皇帝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衣服:大典祭祀和朝政時穿禮服,即朝服和袞服;年節喜慶的日子穿吉服,又稱龍袍;平時穿常服又稱便服;帽子要與衣服配套,分別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
  • 明朝滅亡後,錦衣衛都去哪裡了?
    錦衣衛在明朝時,讓朝臣聞風喪膽,手握廷杖和詔獄兩大法寶,手下血債纍纍。但是,明朝滅亡之後,錦衣衛的結局令人唏噓。當李自成的大軍猛攻北京城時,已經年屆七旬的錦衣衛南堂指揮同知李若璉,死守崇文門。但錦衣衛兵力太少,而且並不是專業的作戰部隊,最終無法抵擋源源不斷湧進來的大順軍,無奈失了城門,李若璉等忠於明朝的錦衣衛自殺殉國。
  •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
    景德崇聖殿的重中之重,就是這裡供奉的188位歷代帝王牌位。這是三皇,伏羲、炎帝、黃帝的牌位。三皇前的獻祭。這是五帝的牌位,秦始皇創造的皇帝一詞,就是源於三皇五帝。供奉帝王的牌位,經過明清兩代皇帝的選擇,總數是不斷增加的,但明朝時曾剔除了忽必烈,清朝又加上。夏商王的牌位,其中夏王14位,商王26位。
  • 清朝入關後,殺了一位明朝忠臣,幾百年後其後代竟把大清龍脈挖斷
    此人是明朝忠臣,被清軍誅殺後,子孫隱忍數百年,直接掘了滿族的根!說起忠臣我們都知道歷史上也是出來了許許多多的大忠臣,在自己的王朝滅亡之後也是依然不向別人低頭,讓人十分敬佩,當然有的更是以死向自己的主子明志,還有更厲害的就是先把自己的家人全部殺死,然後再自盡也是讓人感到既惋惜又感動。
  • 明朝滅亡後,李朝正式使用清朝的年號,但私下仍使用明朝的年號
    在李朝與清朝的協議中,李朝成為清朝的屬國,並斷絕了與原宗主國明朝的聯繫。當然,李氏不再被允許使用明朝皇帝的年號,而是使用清朝的年號。然而,李朝雖然在正式場合履行了條約,但在其他場合仍然使用"崇禎"的稱號,這是為什麼?。仇國:"丁丑下凡"被認為是恥辱即使在明朝滅亡後,李朝仍然視清朝為"犬羊易帝",私下稱清朝皇帝為"胡皇",稱清朝使者為"盧氏"。
  • 明朝滅亡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有無關係
    其實在清軍入關前明朝已亡從上面的那些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在吳三桂投降滿清,引導滿清騎兵入關時與其作戰的不再是明朝正規軍隊,而是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而在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時,吳三桂還在山海關抵禦滿清。
  • 滅亡300餘年的明朝,遺民居然還在!
    他們至今仍使用明朝年號,祭祀明代皇帝. 1644年註定給與中國不平凡的記憶,那天之後,中國經歷了一場華夷變態,衣冠禮樂毀損的過程,最終傳統式的古典文明在宋代滅亡後第二次淪喪。這場戰爭意義深遠,並不僅僅是戰爭的勝負與朝代的更迭,更多的事情是:民族的記憶、衣冠、精神被割裂。
  • 清朝入關以後,為何朝服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在清朝入關之前,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呈現出花紅柳綠的情況,分為好幾種顏色。但到了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的朝服為何都使用石青色,這到底有什麼講究。認真的說,清朝官員、貴族的朝服顏色,與五行相剋理論有關。
  • 清朝滅亡後,愛新覺羅氏14萬後裔,最終去哪裡了?
    在歷代的皇族中,只有清朝皇族離我們現代人最近,而他們的經歷也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與歷朝歷代的皇族都不同。既經歷過康乾盛世的輝煌,也忍受過列強侵略的屈辱,近代百年,因為閉關鎖國帶來的國家榮辱、民族興衰,始終都跟清朝統治者脫不了關係。在辛亥革命的衝擊下,內憂外患的清政府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溥儀宣布退位之後,清朝的皇族們都去了哪裡?他們為什麼從來不去清西陵、清東陵祭拜呢?
  • 清朝入關後的血腥殺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清朝,從叩山海關入主中原到晚清王朝的覆滅一共經歷了二百多年,作為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在它統治下的二百多年中,中國的疆域不斷擴大,尤其在強盛的康雍乾時期,清朝的經濟、文化等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更加繁榮。
  • 朱棣去世後廟號本是明太宗,為何後來卻變成了明成祖?
    朱棣去世之後,最初的廟號乃是太宗,然而明世宗朱厚熜繼位之後,由於「大禮儀之爭」事件的爆發,其廟號最終從「太宗」變為了「成祖」,原因便在於明世宗想要將自己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的牌位擺進太廟。當然,具體原因並非網絡上流傳的為自己父親在太廟騰出位置,而是為了保證朱棣能夠享受到後世祭祀。接下來,就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場朱厚熜與大臣長達二十四年的博弈。
  • 清朝入關後實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究竟一共屠殺了多少人?
    1643年,皇太極在入關前夕猝死,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隨後,他的第九個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大統。1644年,滿清入關,入主中原,遷都北京。1645年,清軍將領多鐸率軍進攻揚州,當時南明將領史可法率部對清軍殊死抵抗,多次擊退清軍的進攻,清軍損失慘重。隨後,惹惱了清軍,加派兵力攻打,史可法最終因無援兵,彈盡糧絕,揚州被清兵攻佔。
  • 為什麼說清朝取代明朝充滿了「天意」的成分?
    因此明朝歷代統治者對於北元(包括後繼的蒙古各部)都十分忌憚,比如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時期,多次對北元發動討伐戰爭,到了明英宗以後,由於明朝國力的衰敗,明朝朝廷考慮的是閉關自守,在萬曆皇帝登基之前,明朝人始終認為蒙古人才是明朝最大的隱患,不過,這一切在萬曆帝在位時期,出現了變化。
  • 天地日月的祭祀
    這樣,明朝的祭祀制度,又回到了洪武初年的「天地分祀」,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淫祀和正祀之間並非總是對立,常常是兼容並蓄,時時轉換。禮臣們有時將民間淫祀升為正祀,有時也將正祀廢為淫祀,這樣的「改制」多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