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發現一封書信,顛覆吳三桂歷史,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2020-12-22 爾格說歷史

魏徵曾說過:「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希望唐太宗可以通過歷史、百姓的生活,明白自己存在的得失。由此可見歷史對我們有重要的借鑑和啟示作用。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的例子、警告都是從歷史中得來的,所以,我國不管歷朝歷代,對史料的記載十分重視,但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很多皇帝在讓史官編寫歷史時,會改變其中的一些說法。當然做過這種事的人有不少,其中著名的明君康熙皇帝也曾做過這些事。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讓史官在撰寫吳三桂的史實時進行一些改變,導致我們對吳三桂的印象並不好。後來,在韓國的史書中發現了一封信,其中對吳三桂的描寫和史書的記載很不一樣,顛覆了很多人對吳三桂的看法,就連歷史學者都說,這是康熙又一次篡改了明史。究竟這封信上如何描寫了吳三桂,有哪些是我們不知道的呢?

並未投降李自成

在我們所了解的歷史中,對吳三桂的認識,主要就是他投降清兵打開了關口;另一件事就算三藩之亂。當然僅憑這兩件事,吳三桂在大眾心裡就沒有一個好印象。但除此之外,在《清聖祖實錄》記載:「逆賊吳三桂,值明季闖賊之變,委身從賊,尋以父死賊手,窮蹙來歸。」這說明吳三桂還投降過李自成,這在很多電視中也看到過相關的場景。但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在韓國的史料中夾著一封當時的書信,書信當中的文字證實了吳三桂並沒有投降李自成。明清時期,中國十分強大,當時還是朝鮮一部分的韓國經常派遣使臣前來朝拜。這些使臣將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都一一記錄了下來,為今後研究歷史所用,並彙編成為《燕行錄》一書。

就是在這一本書中,夾著一封信,為我們解開了吳三桂是否投降李自成的謎底。這封信是清朝的貝勒尚善寫給吳三桂的,信中寫道:「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於明室矣。」根據信中的內容可見吳三桂是忠於明朝的,並未投降李自成。

很多人對信中的文字存疑。其實當時的吳三桂已經反清,在湖南一帶進行鬥爭,而作為當時清朝大將軍的尚善和吳三桂是對手,對吳三桂的描述並不會隱瞞他投降李自成的事,所以這一封信還是值得信賴的。並且經過學者對幾十種明清時期史料的研究,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的事並沒有發生過,所以,康熙關於吳三桂的記載存在不實。

鞏固統治,改寫歷史

康熙這樣描寫吳三桂的原因是什麼呢?說白了,大多數統治者所做的事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鞏固江山,這些改寫也是為了籠絡人心,減少自己社稷的動蕩。

當時清軍入關,到了康熙時期,清朝的統治相對來說已經比較穩固了。但當時滿人為少數,漢人居多,不少漢人對滿清還是存在不滿的。吳三桂作為漢人的將領,雖然投降了清軍,但在漢人士子中還是具有一定威望的。如果吳三桂有逆反之心,相信還是有不少漢人會跟隨他的腳步。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康熙就要儘可能地抹黑吳三桂。因為當時很多的漢人還是很痛恨李自成的,如果吳三桂曾經投降過李自成,他的威望在不少漢人心中就會下降,所以康熙決定修改曾經的歷史。

在一些史料中記載的吳三桂,說他當時已經投降李自成,但自己心愛的女人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之後又反叛,這樣的舉動也為清軍入關奠定了基礎。於是吳三桂就成為了一個投降之後又反叛的人,還幫助了滿清入關,在很多漢人心中吳三桂的形象大打折扣。

就是這些由康熙親自說的歷史被記入史料,並在民間流傳,導致大家對吳三桂有了不好的印象。雖然當年吳三桂曾和清軍對抗,但最後也是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清朝才能入關。

多次修改,史料存疑

吳三桂雖然本人不是什麼好人,但也曾幫助過清朝,康熙此舉實在不仁。並且在後期,康熙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更是對吳三桂進行了削藩,再次削減了吳三桂的力量,使他再無反擊之力。

當然對吳三桂這樣的錯誤記載,康熙並不是第一次做,為了鞏固統治,宣揚自己的威信,他曾做過不少類似的事情。例如,當年的戚繼光抗倭,這一件事本來就算戚繼光個人的成就,也是他親自訓練兵馬,帶領自己的戚家軍進行了艱苦的作戰取得的勝利。但是康熙為了穩定民心,宣揚自己的業績,再一次說抗倭成功是自己的清軍所為。但好在後人記住了抗倭名將戚繼光,也將功勞放在了他的身上。

康熙確實做過一些篡改歷史的事情,這些事並不好,但也不能因此忘記他的功績。在位六十餘載,在康熙的努力下將一個剛剛統一全國的大清朝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他平定新疆叛亂,發展經濟,減少稅收,這些對當時的人民和社會來講都是極其重要的。也是因為他的努力,才有「康乾盛世」。

小結:

在歷史上,很多史料的記載,一方面是還原歷史,為後來的研究留下記憶;另一方面,正史的編撰是由官方進行操作的,在編寫時一定會根據當時統治者的意見進行適當的修改和改變,這一切都是為了鞏固統治。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中,歷朝歷代都有改寫歷史的事情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今天的我們在讀史的時候,要有自己的判斷,為了了解真相可以刻苦鑽研多找一些史料學習。

同時,我們學習歷史,更是為了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輝煌的歷史,並以史為鑑,通過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那些事情來警告自己,應該如何做、人做事,這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也是歷史記載最重要功能。

相關焦點

  • 韓國發現一封書信,推翻明朝百年公案,專家: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吳三桂,於1612年生在一個武將世家。對於引清軍入關一事,有人認為,在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只是「為紅顏」可能是杜撰,雖然也可能是確有其事,但充其量也不過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罷了。吳三桂作為一代梟雄,他的選擇必然是依據著局勢的變化,因此引清軍入關是他在經過對三方力量的對比,最終做出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選擇,他不過是個大漢奸而已。而在1644年到《清史稿》完成期間,涉及有吳三桂的共計40餘種史料,在康熙朝之前有17種,其中除了1種含糊其辭之外,其他的都未稱吳三桂曾降闖。然而,在三藩之亂後,有22種涉吳三桂史料,而降闖的史料卻多達14種。
  • 韓國發現寄吳三桂書,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這句詩的流傳度非常高,這件事情的知名度也非常高,幾乎所有人都認定了吳三桂就是引清軍入關的決策人物,並且原因還非常明確,那就是因為李自成縱容自己的部下搶走了他的愛妾:陳圓圓。所以滿清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在很大原因上,是因為一個手握重兵的將領,在面對愛情時的奮不顧身,然而這真的是歷史真相嗎?
  •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始末:四封信和一份協議,改變了三個王朝的命運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是為了報囚父之仇,還是為了報奪妾之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已成定論:是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不管是李自成的大順還是不肯屈服的南明,都失去了重要的屏障,一馬平川擋不住八旗鐵蹄,揚州嘉定百姓十不餘一。 細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始末,我們就會發現,是三位梟雄的四封信和一份協議,改變了三個王朝的命運。
  • 【真相】吳三桂真的是為了一個女人引清軍入關嗎?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真的是為了一個女人引清軍入關的嗎?
  •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山海關,修建於明朝朱元璋時期,位於河北省的秦皇島市,它是明代長城東北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因它北靠燕山,南連渤海,因此得名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明朝末年,吳三桂就駐守在這個地方。  吳三桂(1612-1678),字長伯,一字月所,出身於遼西望族。
  • 明朝滅亡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有無關係
    明朝的滅亡到底是不是因為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我只能說我們高看吳三桂了明朝滅亡那年都發生了什麼1644年4月25日,大順軍攻入北京城。 5月15日,吳三桂據山海關襲擊大順軍消息傳至北京城。其實在清軍入關前明朝已亡從上面的那些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在吳三桂投降滿清,引導滿清騎兵入關時與其作戰的不再是明朝正規軍隊,而是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而在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時,吳三桂還在山海關抵禦滿清。
  • 假如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歷史會怎樣改寫
    有人說,假如沒有李自成的造反,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中國或許會早一些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因為明中期,中國就初見工業化雛形,因此,李自成和吳三桂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罪人。還有人假設:倘若沒有吳三桂那樣引清兵入關的大漢奸,滿清王朝根本不可能入主中原,統治神州大地近300年。影視劇中的吳三桂形象假設畢竟只是假設,而真正的歷史卻不能因為假設而改變。
  • 假如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的起義軍能夠支持多久呢?
    吳三桂的名聲問題,實際上這種態勢自康熙朝就愈演愈烈,原因無外三藩之亂。為什麼當時的名聲相對沒差到這種地步呢?因為當時的人都很清楚吳三桂究竟幹了什麼。在明末清初時期,上到皇帝,下到黎庶,沒有人不知道-----無論吳三桂投降與否,清兵都能入關。
  •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來還當了皇帝
    自從洪承疇、祖大壽等明朝將領投降清朝後,清軍入關的阻礙就剩下吳三桂了。清軍不能打下吳三桂駐守的寧遠,於是繞道直逼北京,公元1643年春天,吳三桂奉命馳援京師,但是行軍緩慢,等到達北京時,清軍已經退去,崇禎帝還是很高心,賜吳三桂尚方寶劍。九月,清軍繞過寧遠,攻下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前後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吳三桂的寧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已經失去戰略意義。
  •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背負罵名幾百年,你以為他真是為了陳圓圓?
    因為這兩條路線都是他們曾經來去自如的路線,山海關這一條路,吳三桂似乎忘了。況且,現在關外的土地本就是他們大清的了,還用你來給嗎?就在他們開始交涉之時,李自成已經率領他的主力十萬大軍出北京直奔山海關來了。清軍也集結兵力蠢蠢欲動。四月二十一,李自成率軍來到山海關外,他還想爭取吳三桂投降,押出吳三桂的老爹來要挾他。
  • 吳三桂為什麼要引清兵入關,其實他根本不只是為了一個陳圓圓
    相傳,吳三桂聽說陳圓圓被闖王李自成的部將搶走後,「衝冠一怒為紅顏」,當即反叛由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投降大清,並引清兵入關,導致清兵入主中原。如果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恐怕清兵在幾年、幾十年內都無法入主中原,甚至能不能入主中原都很難說。然而,作為明末清初最為傑出的一位軍事將領,吳三桂會因為兒女情長而引清兵入關嗎?
  • 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圓,晚年到底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博佳人一笑,也有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同樣都是佳人,同樣都葬送了一個王朝,她們一個是褒姒,一個是陳圓圓。陳圓圓的父母連年奔走於各個鄉間,依靠倒賣一些小物件謀生,也就是俗稱的「貨郎」營生。
  • 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為什麼要背負叛國的罵名,改寫了此後300多年的歷史
    少年得志,馳騁沙場所向披靡的平西伯吳三桂,此時此刻陷入了一生中最為黑暗的時期,在未來幾天內,他的選擇將決定數百年歷史的走向,家國天下、民族榮辱,沉重的擔子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老狐狸田弘遇見此情景,便也學著王允獻貂蟬,不住的說些什麼「將軍神威,郎才女貌」之類的話,推推讓讓之間就把陳圓圓獻給了吳三桂。吳三桂得了陳圓圓,欣喜非常,從此寵愛有加,海誓山盟要共度此生。
  • 這才是真實吳三桂
    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故事被後人作為對愛情謳歌的範本,但是事實是這樣嗎?今天重明鳥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這位放清軍入關的漢賊將領吳三桂的故事。崇禎二年,皇太極率軍攻陷遵化,京師危在旦夕,在明廷的命令下,祖大壽率軍回救京師,在途中與後金軍隊相遇,吳襄奉命率軍偵察,不料被後金軍隊發現,陷入層層包圍中,危在旦夕。
  • 李自成把吳三桂推向多爾袞懷抱?
    陳圓圓又回到田府,後被吳三桂納為妾。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遂引清軍入關。詩人吳梅村為她作《圓圓曲》:「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今人普遍認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之時已經投降了清朝。但也有一些人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民不聊生 李自成推翻明朝 甘當漢奸 吳三桂引清入關
    1、「他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與大臣見面,不批奏疏,致使不少機構癱瘓,政事乏力。」這位皇帝是(  )崇禎絕望而死,是因為(   )A.吳三桂投降清軍B.皇太極建立清朝C.清軍佔領山海關D.李自成攻入北京6、明朝滅亡後,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引清兵入關,夾攻李自成的軍隊,最後導致李自成起義軍失敗。
  • 曾引清軍入關,後又「興明討虜」,「平西王」為何反覆無常?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從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但在清軍入關前,「攝政王」多爾袞的預定路線卻是選擇繞過山海關,從長城突圍。直到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的歸降書,清軍才大舉進攻山海關。這段歷史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故事版本。
  •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你有多久沒有寫一封信了?有多久沒有從貼著郵票的舊信封裡,拿出一張被墨水洇漬的信紙,一字一字地辨認,或娟秀或潦草;一句一句地誦讀,或歡喜或情深。書信是一種傳遞信息的載體,有一種說法稱,它甚至比文字的歷史還要悠久。早在文字形成以前,人們就學會了用「信」來傳遞信息,只不過當時所採用的,大多是結繩、刻符這樣模糊記錄的方式。
  • 本該功成身退,吳三桂卻三次與機會擦身而過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事實上已經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其實就是清廷向吳三桂發出的信號。如果如吳三桂在報了家仇之後,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放棄統兵權,在清廷的眼皮子底下做個安分守己的朝廷武臣,或者像洪承疇一樣做個總督大臣鎮撫一方,會讓清廷與自己兩方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