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吳三桂聽說陳圓圓被闖王李自成的部將搶走後,「衝冠一怒為紅顏」,當即反叛由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投降大清,並引清兵入關,導致清兵入主中原。如果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恐怕清兵在幾年、幾十年內都無法入主中原,甚至能不能入主中原都很難說。然而,作為明末清初最為傑出的一位軍事將領,吳三桂會因為兒女情長而引清兵入關嗎?
投降大順,還是投降大清?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公曆4月24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大明王朝宣告滅亡。此時,作為亡國之臣的吳三桂唯一的出路就是另擇新主。面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順治帝的大清政權兩方勢力的拉攏,吳三桂不知道應該如何抉擇。
明末清初學者彭孫貽在《流寇志》中記載說:「有客平西幕者雲,世傳吳襄作書招平西,平西告絕於父,起兵勤王,非也……都城既陷,三桂屯山海,自成遣使抬三桂,三桂秘之,大集將士,告之曰: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恩,宜以死報國,然非藉將士之力,不能以破敵,令將若之何?將士皆默然,三問不敢應。」大意是說,吳三桂的幕僚說,民間流傳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曾替李自成寫信招降吳三桂,但被吳三桂拒絕,其實這並非事實。實際上,崇禎皇帝自殺後,吳三桂對眾將士說:「我吳三桂深受國恩,應當以死報國,但沒有大家的幫助,僅憑我一人之力,不足以擊敗李自成,你們是否願意同我一起與李自成決一死戰呢?」吳三桂連問三次,將士們沉默不語。
吳三桂接著說:「李自成勢大,唐通、姜壤都已經投降。如果李自成率領大軍前來,我們應當拼死一戰,還是棄甲投降呢?」
眾將士異口同聲地回答說:「今日是生是死,全憑將軍決斷!」
吳三桂原本想與李自成決一死戰,但發現眾將士想投降李自成,無奈之下,只好派人告訴李自成說,他們打算投降。
事實上,吳三桂投降李自成還有三個方面的考量:其一,此時,吳三桂的父親、陳圓圓等三十多口人都被李自成軟禁在北京,吳三桂不可能不顧及家人的性命;其二,大清為滿族政權,李自成雖說是党項族後人,但基本上已被漢化,早已被視作漢人;從古至今,人們都有濃厚的民族主義情緒,吳三桂投降一定會首選同族而非異族;其三,吳三桂與清兵交戰十多年,可謂是屢戰屢勝,他怎麼會心甘情願地投靠一個手下敗將呢!
吳三桂為何突然反叛大順並引清兵入關?
公元1644年4月29日,吳三桂正式決定投降李自成,但到了5月3日,僅僅五天的時間,吳三桂就突然改變了主意,反叛大順,投降大清。「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也是在此期間發生的。
事實上,最早記載吳三桂聽說自己的小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擄走之後下定決心反叛李自成的是《庭聞錄》和《小腆紀年附考》。
兩書記載說,吳三桂在投降李自成的途中,遇到兩撥人:一撥是他的家人,一撥是他父親吳襄的親信。兩撥人先後將吳家在北京的遭遇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吳三桂。吳三桂聽說父親被抓進監獄,莞爾一笑,說:「這不過是李自成想脅迫我投降的一種策略而已!我投降之後,父親一定會被釋放!」當他聽說父親在監獄中還遭到嚴刑拷打時,變得非常氣憤。當他聽說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將擄走之後,頓時怒髮衝冠,並說:「大丈夫如果連自己的女人都無法保護,有何面目見人!」於是,吳三桂決定不再投降李自成了,並趁機發兵攻佔了由大順政權控制的山海關。
《庭聞錄》和《小腆紀年附考》編撰於清朝乾隆年間,距吳三桂反叛大順有近百年的時間,書中所記之事大多都是道聽途說,難以作為憑證。而記載吳三桂反叛大順時間最近的則是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計六奇,明末清初的史學家,生於公元1622年,與吳三桂是同時代的人。吳三桂反叛大順時,他已經22歲了,其書記載的可信度相對較高。
《明季北略》上記載說:「自成入京,劉宗敏系吳襄,索沅(陳圓圓)不得,拷掠酷甚。三桂聞之,益募兵壘七千。三月廿七,將自成守邊兵砍殺,止餘三十二人,賊將負甄傷逃歸。三桂遂據山海關。」意思是說,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部將劉宗敏因為抓不到陳圓圓,所以嚴刑拷打吳襄。吳三桂聽說後,非常生氣,便招募了七千士兵,攻佔了山海關。
《庭聞錄》和《小腆紀年附考》認為吳三桂反叛大順是因為陳圓圓被擄,而《明季北略》認為吳三桂反叛大順是因為吳襄被打,但真實的吳三桂會因為陳圓圓被擄或父親被打而反叛大順嗎?
山海關失守之後,李自成頓時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於是,他立刻派人釋放了吳襄,並好生招待。其間,吳襄在李自成的威逼利誘下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說他在北京深受闖王的優待,被打一事純屬誤會,闖王稍後還會給吳三桂送去一份厚禮:一萬兩白銀,一千兩黃金,一千段錦。
事實上,早在吳三桂決定投降李自成之後,吳襄被打、陳圓圓被搶之前,吳三桂行軍的速度就特別慢,其實他是為了觀察李自成這支農民軍是否值得投靠,但一路上所發生的事,卻讓他敏銳地察覺到,李自成並非一代明主,恰恰相反,他一定是一個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山大王。在自己手握重兵的時候,他們就敢毒打自己的父親,強搶自己的妻妾,自己投降之後,一旦不再有利用價值,下場又會如何呢?這對於混跡官場多年的吳三桂來說再清楚不過了!
作為一代智勇雙全的大將軍,吳三桂恐怕不會因為陳圓圓被搶或父親被毒打而反叛大順並引清兵入關,這些不過是他反叛大順的一個導火索而已。真正讓他反叛的應當是他早已清楚地看到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根本無法成就一番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