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衝冠一怒為紅顏」,想必大家都會想到吳三桂和陳圓圓,吳三桂一生多次造反,有人說他是天生反骨,也有人說他是韜晦之計。今天我們可以通過這幾件事來了解一下。
01引清兵入關
事件發生的過程是清軍到達山海關外十裡處後的當天下午,清、吳聯軍和李自成為數甚少的農民軍交戰於山海關外的一片石。次日,四月二十二日爆發了決定命運的石河大戰。
根據清、吳雙方的約定,首先由吳三桂率領所部和李自成大軍作正面交鋒。在戰鬥進行到最緊張的時刻,清軍突然從陣後繞出並向李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李自成對清軍入關毫無所知,兼之以連日作戰,李自成大軍士氣也處於再而衰的境地,雖然拚命搏戰,最終抵擋不住清、吳兩軍的兇猛攻擊,遭到嚴重的損失,"積屍相枕,彌滿大野'。李自成的農民軍被擊敗山海關也就此丟失。山海關之戰以清吳聯合作戰的勝利和李自成農民軍的失敗而告結束。
自從明朝初期以來,山海關就一直是北京的門戶和屏障。山海關被清、吳軍所佔有,李自成被迫向西面撤離,清、吳聯軍緊追不捨,長驅直入。五月二日攻佔了北京,不久便遷都於此。吳三桂貢獻山海關降清為清進攻中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山海關之戰結束不久,攝政王多爾袞給吳三桂進爵為平西王。
02起兵叛請
事情的起因是清朝康熙皇帝決定撤掉三藩,粉碎了吳三桂世代當雲南王的美夢,吳三桂只能暗中指令死黨向撤藩使者請願,想要停止撤藩,但是康熙皇帝撤藩心意堅決,於是吳三桂與心腹將領密謀發動叛亂。他還指使其黨羽以"九天紫府劉真人"的名義吹捧自己是"中國真主",為反叛大造輿論。
吳三桂在忠於三十年後,又拉起了復明的旗號。反叛之前,率部下祭掃桂王陵墓,大哭,伏地不能起,對部下大加煽動。反叛之後,發布檄文,指責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並聲稱要恢復先祖的家園。康熙帝經過八年的鬥爭,途中吳三桂病死,清朝軍隊無往不利,康熙帝的大軍平定了三藩之亂。
小編認為,通過上面兩次吳三桂的反叛,可以知道吳三桂的反叛是建立在自己的實力之上,引清兵入關,清兵兵威勢大,抵抗不住,只能投降於清兵,再者就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後,肆意妄為,沒有注重邊關的重要。第二次反叛也會由於自己在雲南發展多年,成為一方霸主,加之康熙帝的撤藩,本質涉及到了吳三桂的利益,所以才會造反,反叛清朝。所以說吳三桂不是天生反骨,也不是韜光之計,而是涉及到了吳三桂的利益才會造反。
更多的歷史知識請關注史記國風,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點個讚或者分享給朋友吧!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