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2020-11-19 莫跡文化

你有多久沒有寫一封信了?有多久沒有從貼著郵票的舊信封裡,拿出一張被墨水洇漬的信紙,一字一字地辨認,或娟秀或潦草;一句一句地誦讀,或歡喜或情深。

書信是一種傳遞信息的載體,有一種說法稱,它甚至比文字的歷史還要悠久。早在文字形成以前,人們就學會了用「信」來傳遞信息,只不過當時所採用的,大多是結繩、刻符這樣模糊記錄的方式。《苗俗紀聞》中方亨鹹所說:「俗無文契,凡稱貨交易,刻木為信,未嘗有渝者」。所提到的正是這樣一種方式。

普遍說法認為,在我國,書信濫觴於商代。《中國甲骨學史》中曾有記載,在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發現了一枚,上面篆刻著疑似邊境傳來的戰況文書,被考古學家證實為「侯伯和大將軍報告方國入侵的邊報」。可見在當時,書信的作用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成為了傳遞軍事情報的重要途徑。也足以見得書信在殷商時期已經得到了非常輝煌的發展。

然而在當代,書信的歷史似乎遭遇了斷裂。《父母愛情》中有一集曾透露過這種斷裂發生的原因。在劇中,已經七老八十的安傑和江德福稍微顯得有點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當他們擺弄著手機說「這玩意也能寫信」的時候,似乎已經說明了,在那之前,也許是由於手機或者電子設備的興起,我們已經更換了書信往來的通訊模式,書信也在一點點被逼迫著退出舞臺。

但無論時代怎樣進步,拆信讀信的感覺終究是無可替代的。時代發展得越快,這種慢下來的方式就會對人產生越大的吸引力。所以無論是出於回憶慢生活的情調,還是品味書信的價值,或者重溫千裡傳書的浪漫歷程,《見字如面》這本書都如約來到了我們面前。沒有什麼華美的宣傳語,或者大肆的渲染。只有一封封飽含深情的信,帶領我們重溫一個時代。

一、信·傳念——見不了面的人

在最原始的概念裡,書信所解決的便是空間距離上的問題。它時常被應用在關係親密卻又不得不分隔兩地的人之間,比如離家的遊子寄信給整日翹首企盼的母親;從軍的男人寫信給倚窗獨立的怨女。信承載著複雜多樣的情感,從一端傳遞到另一端,創建一種「天涯共此時」的錯覺,拉近兩方之間的距離。在此時,那信就是那一輪明月,我仿佛能隔空望見,那一片曾在你身邊遺落過的微塵。

家書的這種傳遞思念的作用,在《見字如面》中便有所體現。在這本書裡,收錄了一封被稱為「20世紀偉大情書」的家書,也是林覺民寫給妻子的遺書。

甲午戰爭以後,為了挽救處在帝國主義以及清政府魔爪中的中國,許多愛國志士紛紛披上戰甲,扛起大旗,登上了革命的歷史舞臺,並發動了一次次推翻腐朽政權的武裝起義。林覺民就是其中的參與者之一。

林覺民,福建閩縣人。他從少年開始便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薰陶,崇尚自由平等,並致力於推行這樣的平等學說。他在家中辦女學,抨擊封建禮數,又時常四處演講,宣傳革命思想。

1911年4月,他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受傷力盡被俘,從容就義。被封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他死前所寫下的《與妻書》成為了留給妻子的絕筆。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這封《與妻書》被稱為「20世紀偉大的情書」,在這封書信裡,不只有夫妻情,有他對於妻子的愛與思念,更加有家國情,有他對於蒼生的悲憫。他是為天下人犧牲的,是為了讓天下人都能過上「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好日子,但他卻負了那個家中苦苦等待的人。自此那個「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的心,再無著落。

自決心投身革命以來,林覺民與陳意映一直是聚少離多,記錄他們夫妻情深的,只有往來的一封封書信。也所幸有這些書信,才得以在林覺民百年之後,留給妻子與世人,一個念想。

二、信·傳情——說不出口的話

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一部被奉為經典的小說作品。它的經典之處就在於它使用了這種書信的方式,以書信為載體,讓一個女人得以淋漓盡致地表達她的愛、恨、痴、癲。也正是藉由了書信這樣的模式,我們才能讀到她所有的心理活動,或卑微,或輕賤。在一場如洪水一樣吞噬了她整個人生的愛戀裡,一絲不掛地展露她視為生命的熱情。那些面對面無法說出口的愛恨,都被裝裱進了一字一句之中。

我們時常用信來代替那些說不出口的話,在面對紙墨的時候,雖然能恍惚間看見對方的臉,但是所有暗藏在心中的委屈都會一瞬間噴薄而出,放肆地流露,讓那個被困於某種情感中的自己得到解放。所以才有了那些明知不會有回音,仍舊義無反顧偷偷塞給對方的情書。

《見字如面》中,有很多這樣感人至深的情書。其中有一句至今被奉為經典:「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這句話便出自於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信,被命名為《我很頑固地愛你》。

沈從文與張兆和之間,曾有過一段難言的悲傷往事。身為老師的他,雖才華出眾,也只是一個只上過小學的窮酸人,卻愛上了這個彼時作為他學生的,氣質出眾、眾星捧月的富家小姐。他們之間的愛情是一場跨越身份,跨越出身的挑戰,同時要跨越的,還有張兆和的心。

張兆和起初是不愛他的,甚至對他有點討厭,以至於在當時的校長胡適苦口婆心地想要給他們做媒,並說下那句:「他非常頑固地愛你」時,她很快便回了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她的心如冰雪,但沈從文卻從沒有知難而退。只是不斷地將自己那種無法壓抑的情感一次次寫進信裡,給她知道。那些信,成為了他愛的詩篇,感動了無數的旁觀者為他坐陣,才最終成就了這門婚事。信中的一字一句不僅被當代的人們誦讀,也被後世所傳頌。

但可惜,再美好的愛情也有終止的一天,正如他在信中所寫的那樣「一個女子在詩人的詩中,永遠不會老去,但詩人他自己卻老去了。」彼時的他正是那個詩人。當他老去的時候,能被這世界所悼念的,就只有他的詩篇。

三、信·傳訓——不該被遺忘的訓誡

書信原本屬於私人物品,用於私人之間的往來溝通。但書信中所蘊含的真摯情感、弘大的社會背景,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與心得,往往也是後世為人處世所遵循的典範。尤其是先哲之士的家書,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傳承價值,它們往往形成了一條特定的歷史紐帶,用紙墨筆硯將這些寶貴的經驗逐代傳承。

我國最有名的家書,要屬《曾國藩家書》,近1500封,目前普遍成書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經典作品。它成書於19世紀中葉,是曾國藩一生的人生經歷,政治視野,及治學理家思想的重要記錄。上至祖父母,下至兒侄,這上千封書信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是後世處世哲學之師,更為後世研究他所處的清末時代政治、歷史與人文社會情況,留下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無獨有偶,用書信藉以傳訓,暢談人生經驗對於名人雅士來說,大多是一件必須去做的事情,這些書信彙編成一本本書籍,流傳下來,成為後事之師。從《曾國藩家書》,到《梁啓超家書》,再到裡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大都是這樣的作品。在一封封書信中他們以自身的親身經驗作為範本,不僅記錄了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經驗,也記錄了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感悟,成為了後世研讀這些文人政客思想作品與經歷的重要資料來源。

《見字如面》中也收錄了很多這樣有教育意義的家書。其中就有一封畢飛宇寫給兒子的信,讓許多為父者得到了共鳴。這像是一封致歉信,像是在傳遞某種經驗,也像是在以朋友的身份,在訴說自己的過往心事與心得。

畢飛宇,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小說《推拿》的作者。這封家書是他圍繞著「一支煙的故事」所寫的。

「你一直討厭我抽菸,我也十分渴望戒菸,可是,我一直都沒有做到,很慚愧。今天就給你講講我抽菸的事,或許對你有所幫助。」這便是信的開始。

中國人吸菸時有個習慣,那就是「打一圈」,也就是每個人都給一支,用來增進感情,表示自己的慷慨。十九歲那年,畢飛宇在大學宿舍裡,正是因為這「打一圈」的習慣,染上了抽菸的惡習。但這並不是他上癮的罪魁禍首,罪魁禍首是他的一次誤判。

畢飛宇的父親也愛吸菸,常年戒不掉,有一次父親來學校看他,他來不及藏好他的煙,被父親看見了。父親拿出煙,想要吸的時候,頓了一下,然後把煙一半懸空地放在桌面上。他就這樣把煙拿了起來,父親親手給他點了煙。

畢飛宇在信中回憶,稱那是一個溫情的瞬間,但也正是這樣的溫情,讓他產生了誤判。也許父親只是顧及他的面子,才沒有制止他,他卻誤以為這是一種認可,是父親給他的「成人禮」,以至於他放下了自己的思想負擔,堂而皇之地開始了吸菸的旅程。如今再回想起那段往事時,他覺得很感慨,他說「有時候,最動人的溫情往往會帶來一種錯覺。」

這是畢飛宇的人生智慧,是他與兒子的一種溝通方式,這樣的人生智慧也同樣在讀者的心裡發酵,滋養我們的靈魂,用來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提醒我們,時刻用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判斷。

信是一種傳遞,更是一種傳承,它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手中,也從一段歷史到另一段歷史之中,將某段往事,某種文化予以留存,生生不息,成為了最為重要的時間與空間的載體。

如今,雖然類似這樣以紙筆傳遞的方式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書信與人們的生活所發生的交集越來越小,但它的意義不會磨滅,落筆與啟封的情感不會褪去,那些紙頁上或深或淺的溝壑印跡,那些帶有遠方塵世樣貌的氣息,以及那些在時間裡顛簸過境的風塵,都無可代替。值得被傳遞與誦讀。

相關焦點

  • 《見字如面》那些藏在書信中的故事
    魚傳尺素、鴻雁傳書,書信是人們交流感情的一種方式。見字如面,每一個字,每一封信,都藏著寫信人最真摯的情感。《見字如面》這個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的閱讀綜藝節目,揭開了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書信故事,打動了無數人。人民日報評論這檔節目:「《見字如面》袒露的正是流淌至今的那條中國人的精神脈絡。這些紙上的聲音、書信裡的中國匯集起來,就是電視人的文化情懷。」
  • 《見字如面》!書信可以這樣隨意朗讀嗎?
    於是,《見字如面》被推上了被告席。-1-始《見字如面》第二季第10期節目中,嘉賓朗讀了一封三毛父親寫給三毛的書信《過去·現在·未來》。看過節目的觀眾,相信是有所感動的。但這對於遺屬來說,可能更像是「往傷口上撒鹽」。
  • 《見字如面》:帶我們回歸精神的家園
    自去年12月底開播以來,《見字如面》受到觀眾熱烈的回饋,由歸亞蕾、張國立、何冰、徐濤、張涵予、蔣勤勤、王耀慶、林更新8位明星擔任信使傾情誦讀演繹,由黑龍江衛視推出的這一書信朗讀節目,被讚譽為「綜藝節目的清流」 ,激活了人們所有與書信相關的美好記憶。
  • 即興評述:你看過《見字如面》這檔節目嗎?談談看法
    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見字如面》的時評,給大家綜合整理了一下。在國內各種真人秀節目泛濫的當下,《見字如面》毫無疑問是一股「綜藝清流」的存在。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3分。引發共鳴的,何止是《見字如面》。
  • 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用書信拓寬清流邊界
    《見字如面》的極簡節目形態,融合了豐富多樣的書信內容,給觀眾們帶來了一檔既沉穩大氣又魅力十足的文化盛宴。被稱之為「文化綜藝元年」的2017年剛走不久,2018年文化綜藝先行者《見字如面2》也迎來了收官。和第一季一樣,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的口碑、收視、網絡點擊量.都收穫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成績。
  • 一人、一信、一桌,《見字如面》這樣走過三年四季
    見字如面》用書信打開了歷史與人性的小窗,始終與觀眾「見字如面」。三年多的時間裡,《見字如面》以書信為媒介,帶領觀眾走進眾多人生奇遇和歷史現場,品讀百味人生。如今新一季雖已完結,但有關老牌綜藝堅守與創新的思索仍在繼續。  一人、一信、一桌,《見字如面》的呈現方式非常質樸。三年四季,節目組主要做一件事——以書信打開歷史。 四季節目入選的幾百封信件,跨越古今。
  • 三毛遺屬訴綜藝節目《見字如面》「書信仍在著作權保護期內」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因《見字如面》節目嘉賓朗讀了三毛父親寫給三毛的書信,三毛遺屬以侵害文字作品著作權為由將節目方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4月24日,封面新聞從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獲悉,當天該院在線開庭審理了此案。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供圖作家三毛的父親陳嗣慶給三毛的書信——《過去·現在·未來》,以被朗誦的形式出現在了《見字如面》第二季節目中。據了解,該節目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 「見字如面·以聲傳情」 書信作品集中展演在北京二中舉行
    8月9日, 17名中小學生及表演藝術家相聚在北京市第二中學禮堂,朗誦著他們的「一封家書」。除學生的書信外,表演藝術家瞿弦和作為北京二中校友,也在現場朗誦了一封給母校的信,寄語學生要珍惜光陰,為自己留下最寶貴的青春印記。此外,表演藝術張筠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副院長嚴燕生、北京市教育學會朗誦研究分會副理事長劉徵也帶來書信朗讀節目。
  • 中國綜藝搞了這麼多年,終於出了一個《見字如面》
    圖/被訪者提供一檔讀信節目,信件成了打開歷史與人性的小窗,窗內是大歷史敘事中被有意或無意忽略的細節。隔著時間與空間,我們與寫信人見字如面。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自己。他們的疼痛哀傷愛恨悲歡,與我們的並無二致。
  • 《見字如面》第二季,讓人哭成狗
    「總有一封書信,能引領我們重看家國歷史,閱歷歲月人生;總有一封書信,能打動我們共證山河冷暖,感受世道人心。」
  • 《見字如面》音頻獨家登錄酷我暢聽,用信件揭開被歷史掩藏的秘密
    近日,國內首部書信朗讀節目《見字如面》音頻獨家上線酷我暢聽,一經推出引起了聽眾們的熱烈反響。酷我暢聽將《見字如面》改編為長音頻,剪輯為「精編版」「純享版」「信件版」三個音頻版本免費收聽,帶領聽眾聆聽書信裡的人生。
  • 純美綜藝《見字如面》引爆網絡!首期合集黑龍江衛視跨年獨播!
    《見字如面》將持續推出近百封最切近中國歷史節點,最能演繹中國故事,最能抒發中國人的情感與精神的書信,以單曲、合集兩種格式創新推出。《見字如面》合集版每一集不但會集結多位明星讀信,還會請出兩位重量級文化嘉賓開闢第二現場坐陣交代書信背景、帶來信件內外的精彩故事。
  •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一個人,一封信,感動億萬觀眾2016年12月,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見字如面》一上線就迅速吸引了眾多網友的視線。這是一檔讀書類節目,準確來說是讀信。節目組精選了從古代、現代、近代那些真實存在的書信,通過明星讀信的方式,重現書信背後的故事。用書信的方式打開歷史,帶領讀者感悟書信中的大國小家,生死情愛。
  • 《見字如面》朗讀三毛書信侵權 被判賠償6萬餘元
    《見字如面》朗讀三毛書信侵權 被判賠償6萬餘元 時間:2020.06.0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sther
  • 《見字如面》推特別製作版:展現抗疫中感人書信
    這是一封上海醫務工作者夏江臨寫給支援武漢前線的丈夫許詩琨的信。  2月17日,這封信成為了《見字如面》特別製作版的第一封信。截至當日17時,節目已在騰訊視頻播放超過180萬次。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說:「從疫情開始,我們就一直在關注、收集相關信件。全國普遍實施隔離措施之後,通信,成了人們交流的最主要方式,通過網絡,大量信件成為感動億萬人的公共素材,極具傳播價值。」  而這檔特別為新冠肺炎疫情打造的節目從共同作出決定到上線播出,一共只用了四天。  特殊時期,為了儘量減少集聚,節目組只能通過網絡遠程交流。
  • 見字如面 萌娃62字書信讓人淚目
    圖片由魯蒙提供 1月29日,大年初五,一封書信讓正在高速收費站執勤的魯蒙看後不禁淚目,不僅因為62個字中多處都用拼音標註,更因這封信的背後,凝聚了濃濃的父子母子情 雖然全文只有短短的62個字,其中15個字還用拼音代替,但稚嫩之餘卻飽含著暖意。連「愛」字還不會寫的小睿睿,知道爸媽忙碌未必有時間接聽電話,就用這種最樸實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思念。 這封書信的收件人是宣廣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的魯蒙和彭蓓蓓。
  • 孩子們的書信:見字如面 紙短情長
    近日,由北京7名中學生倡議發起的「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活動,已收到數百封全市中小學生發來的手寫信件。北京日報小苗版與北京教育新聞中心、北京市教育融媒體中心聯合進行搜集整理,精選出部分佳作呈現給讀者。咫尺之書,紙短情長。坡外坡親愛的爺爺:展信安。
  • 今晚《見字如面》遙寄思念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文圖 「鴻雁已歸難託書,竹下輕敲刻離殤」,書信最是人們寄情相思的所在。《見字如面》第二季本期的主題是「思念」。李立群、歸亞蕾、姚晨、喻恩泰、何冰、周迅將組成最強嘉賓陣容,演繹父子、夫妻、兄妹、閨蜜之間的種種思念,書信裡的思念五味雜陳,牽腸掛肚。 在《見字如面》第一季,觀眾通過女作家三毛的丈夫荷西寫給丈母娘的一封信,感受到兩人間熾熱的愛情。荷西去世之後,傷心的三毛回到了臺灣父母身邊。但三年之後,她仍然無法停留,留下一封告別信後再次離家出走。
  • 打破每況愈下的季播魔咒,《見字如面3》以獨有姿態延續現象級之路
    見字如面3》)落下了帷幕,最後一期「超拔」主題探尋人類與未來的關係也給觀眾留下了更多展望空間。《見字如面3》之前,「每況愈下」是季播綜N代節目的魔咒,絕大多數季播網綜更是明顯到第二季就顯出收視和口碑上的疲態,「首季即巔峰」成了一種行業常態。《見字如面》播到第三季,整體節目模式和內容在變化中有堅守,口碑不僅沒有下滑反而愈加堅挺。
  • 純美綜藝《見字如面》第二季強勢回歸 首期續創佳績
    2017年9月12日21:20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第二季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