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太古裡地下商圈,慢慢熱鬧起來,別具風情的餐廳酒吧甜店,悄悄的一夜怒放,奼紫嫣紅,把氣氛掀得青春飛揚,這家餐廳店名小清新:非常臺北,玉婷婷,驕盈盈,凸凸扯人氣。
川菜吃膩了,來這裡換換口味,體驗未體驗的,嘗試未嘗試的,也是另一番風情,臺灣餐食的海派風在內陸,春風習習,催綠村村落落,此起彼伏,方興未艾。
店裡人滿為患,門口又空無一人,自己在機器上自助取號,伸出食指,按一按,序號已排到半小時後,別無選擇,只得四處逛逛。
太古裡之夜,總是燈紅酒綠催人醉,隱隱然,蠢蠢欲動,又無處囂張空悲切。
依託春熙路,憑藉大慈寺,太古裡橫空出世,古不古,舊不舊,卻異樣海派新潮,與寬窄巷子和錦裡,呈三角之勢,三分天下,三張名片,遙相呼應,各放異彩。
二十年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陋巷老街,臥於東大街之側,縮於大慈寺之背,形,沒有少城之勢;韻,沒有春熙路之味。其下場,必遭三光政策之掠,搬光,拆光,推光。
放了很久,打圍很久,修了很久,最後露臉,一座座彷古建築撥地而起,死秋秋,呆板板,比琴臺路還難看,比耍都還糟糕。
一片罵聲,一片責難,之後,又打圍,圍得水洩不通,銅牆鐵壁,一年又一年,春去夏來,冬逝春至,終於,又露天,原先花巨資修的一大片古建築,緲無蹤跡,替而代之的是今天的太古裡。
太古裡三個字,說起來也笑人,早年間,一英國人乘船巡遊中國一漁村,見家家戶戶高掛紅燈,燈上兩個大字「大吉」尤為醒目,令英國人印象其深,之後成立洋行,用這兩字為名,誤把大吉寫成太古,太古洋行從此得名,又之後,以太古命名的公司多如牛毛,便無人追究太古由來,裡,是街道之意,太古裡就是這裡的街道叫太古裡街道,再翻譯過來,這是一條大吉大利的街道。
方所,為太古裡撐起了半邊天,這個有臺灣人介入的書店,這個以港臺書和外文書為主的書店,從一開張,便以非同尋常的面孔,徵服了讀者,在這裡,找不到成都其他書店的同質感,目光所及,總是隨處有清新,轉身又不同,仿佛,有一隻手,撩撥起內心死水般的神經,那種久違的感覺又回來了。
然而,太古裡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正在形成,一邊是門可落雀的服裝商鋪,一邊是車水馬龍的水吧餐館,服裝是高檔的服裝,大眾看得起買不起;餐飲是中檔的餐飲,大眾看得起也吃得起,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適者生存,不適者死亡。
人們懷念舊的,也喜歡新的,完全舊的不行,完全新的也不行。如何把舊的和新的融合,新中有新,新中有舊,讓人們在懷舊裡暢想未來,在時尚中懷念過去,寬窄巷子做到了,也成功了,家家喜氣洋詳,戶戶高朋滿座。
尋求變化,注入新生事物,關鍵是被認可被接受,方有一席之地,方能繁洐生息。
半小時過去了,太古裡也逛得差不多了,服務生笑吟吟引我們入座,首先推薦的是𠧧肉炍。𠧧肉飯在臺灣有上百年歷史,據說早年間有一個媽媽,把親戚送來的一小塊豬肉,做成𠧧肉,切成小塊,與鍋裡米飯混合在一起,讓家裡每個人吃飯時都能吃到一點點豬肉,因為米飯裡有了油氣,米飯也比平時好吃得多,就這樣,𠧧肉飯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百姓之厚愛。
我們要來菜單,上面紅紅綠綠的,也不知哪道菜好吃,憑著感覺一頁一頁翻,翻完了也找不到感覺,最後,還是叫服務生推薦。
在等菜的時候,環顧四周,年輕人居多,又問服務生開張多久,服務生答整一年,又問生意如何,服務生答天天排隊等號。
去年我去了一趟臺灣,從臺北走到臺南,所到之處,飲食的感覺以清淡為主,注重本味,食材新鮮。
𠧧肉飯是必點的,如同到了四川,必點回鍋肉一樣。服務生叫我們趁熱吃,我先嘗了一小塊𠧧肉,味道與四川的𠧧肉大同小異,但比我們的要淡,所放的香料也要少一些,顯得更天然,淡淡的沒有腥味,淡淡的平易近人。
吃𠧧肉飯,是要把肉與米飯充分攪拌,其𠧧肉身上的油氣與米飯儘量全接觸,既消了肉的油膩,又使米飯更有香氣,吃起來像和一個善良的老鄉在拉家常,有種隨和有種親切。
第二道菜是蔬菜沙拉,吃一口與許多蔬菜沙拉的味道大不相同,有一種明顯的酸味,不像是醋,倒像是檸檬酸,似像非像,初入嘴裡還有點不適應,幾秒鐘後,隨著咀嚼,那酸與蔬菜進一步融合,酸味減弱的同時,香香的感覺慢慢出來。
第三道菜是肉燥米粉,也是臺灣名菜,肉燥的燥字,應是福建話的諧音,跺肉的意思,肉燥就是把豬肉跺細,就是我們四川的肉紹子,做法與我們沒有大的區別,放各種佐料熱鍋炒,唯一不同的是臺灣的肉燥炒後,還要在湯鍋裡煨燉多時,再與米粉相親相愛。
吃進嘴裡的感覺,仍然是淡淡的,不喧賓奪主,不欺人太甚,反倒有點寄人籬下。
第四道菜:炸脆豆腐。傳統老豆腐,沾上脆炸粉,在不沾鍋上煎至兩面金黃,起鍋,再炒佐料,片刻又放入麵包粉合炒,之後淋於脆豆腐之上,再淋上沙拉醬,白菜泡菜墊底。
吃在嘴裡,外酥內嫩,又有沙拉攪進來,典型的多元文化的結合體。臺灣飲食,可以說是我國飲食系列中,最複雜最多樣最融合的飲食,有葡萄牙、荷蘭、日本的影響,又有老蔣一百五十多萬各省大軍的影響,又有福建移民的影響,又有原住民的影響,七七八八揉合在一起,形成了極其多元的飲食特點。
第五道菜是大腸包小腸,小腸是香腸,大腸是糯米和花生,一種食物,兩種風格,這種搭配的本身,也彰顯出鮮明的融合特徵,吃在嘴裡,有廣味香腸的甜香,又有糯米花生的滋潤。
打底是泡菜,泡菜是白菜做的,泡菜的酸爽味與大腸小腸水乳交融,一時間酸甜苦辣充滿味覺,讓人措手不及。
在成都這個川味一統天下的地方,臺灣菜生生冒出來,居然讓川菜刮目相看,人們習慣了川菜的油大味重,忽然與淡淡清香的臺灣菜遭遇,真有一種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新鮮感。
在人們愈加崇尚大自然,嚮往綠色環保的時候,臺灣菜以它自然、本真、清新的姿態來到了我們面前,讓我們領略不同飲食文化的同時,也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文化的多元,總是漸入的,潛移默化的,悄然的滲透到你和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