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言論尺度非常大的國家,就連主張衝繩獨立、主張廢除天皇制的書籍,都是可以堂堂正正地在書店裡賣的。一般來說,只要不是宣稱要違反刑法或者唆使別人違反刑法的言論就沒有問題,電視臺的討論節目為了表示公正,一般都要放一個持反對意見的人。筆者曾經在富士衛視有名的「Prime News」節目中見過有人為ISIS侃侃而鳴冤的。
筆者記憶中,日本人的這種「言論自由」似乎只吃過一次癟。大約是十幾年前一份忘了叫什麼名字的雜誌上登了一篇否定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文章,以色列人不幹了,找到這家雜誌社提抗議,要他們收回,這家雜誌社壓根就沒理這些猶太人,「這是我們的言論自由」,直接給轟了出去。
以色利人氣壞了,找來幾本舊雜誌看了以後,直接去找在雜誌上投放廣告的廠商,警告他們如果繼續在這份雜誌上投放廣告就會受到全體猶太社會的制裁,結果這句話嚇到了所有的廠商,沒人再敢在這份雜誌上投廣告了,辦雜誌如果沒有了廣告商的資助,那就只能關門大吉了。
就在這麼一個言論自由的日本,筆者在2010年左右開始動筆寫《大泡沫·一切從廣場協議開始》的時候,很驚異地發現日本幾乎找不到批判廣場協議的資料。會不會有人以為因為美國是日本的老大所以日本人不敢批判美國?
沒那回事,批判美國的日本人很多,甚至有靠罵日本人吃飯的,原來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就是出名的反美派,他要修憲的第一條理由就是那憲法是沒文化的美國人搞的,連語法都錯了,不修改行嗎?
石原慎太郎第一次出選東京都知事時打的旗號是收回美軍的橫田基地,當然沒有收回來,於是就幾乎逢美必反,就連這麼一個石原慎太郎也從來沒有說過廣場協議什麼壞話。
在國內大概是郎鹹平扯出來的,「美國逼著日本籤廣場協議,於是日本就進入了30年的停滯」,大家都很信這種論調,前兩天筆者在解釋不存在「《美日半導體協議》打垮了日本半導體產業」這回事,因為就現在日本也有很發達的半導體產業。
這麼簡單的邏輯,有不少讀者留言,一開口就是「你知道《廣場協議》嗎?」。對不起,筆者還真知道《廣場協議》,都寫過專著了,您說知道不知道?
《廣場協議》根本就不是大家在瞎傳的那麼一回事,筆者在這裡簡單地先把廣場協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講一下。
請不要吃驚,《廣場協議》不是美國人逼著日本人籤的,甚至都不是美國人主導的,《廣場協議》是日本人發起的。
1981 年裡根執政,美林董事長裡甘擔任財長,啟動了大幅減稅、增加財政赤字和國債的計劃,隨後裁減國企和福利、打擊工會,廢除各種管制條例,金融自由化等改革措施,美國的經濟活力開始恢復。
裡根與裡甘
追逐利潤的全球資金隨即湧向美國,這引發了一系列世界性後果:拉美開始債務危機,歐洲的貨幣急劇貶值並伴隨通脹壓力,日本則對美出口和對美債權高速增長。歐元貨幣組合回溯到 1981 年時能兌 1.6 美元,到 1985 年初時,不到 0.8,四年升值約 1 倍。
面對貨幣貶得一塌糊塗的狀況,歐洲各國坐不住了。法國總統密特朗在 1982 年 6 月要求七國共同研究應當如何有效幹預;德國官方曾於 1984 年單獨賣出 13 億美元試圖擊退投機者。當英鎊跌到史無前例的 1:1.05 時,柴契爾夫人向美國求援,裡根總統無法拒絕這個請求。
時值財長裡甘和幕僚長貝克爾位置互換時期,隨後美國同意跟隨歐洲共同拋出美元,市場趨勢反轉,美元從最高點有所下跌。1981 年時每英鎊兌換 2.2 美元左右,到 1985 年初時兌 1.05 美元,貶值接近一倍。
新任財長貝克爾長期從事律師和政治,留意到相關利益各方的憂慮和不滿,有意開始修復。隨後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們開始聯絡,廣場協議呼之欲出了。
《廣場協議》是1985年9月,美國、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的廣場飯店達成的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匯市場,有秩序地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貶值,以解決美國存在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
廣場協定籤署後現在美國每年赤字達到了1萬億美元以上的水平,可當時不是這樣,1980年美國貿易收支赤字260億美元,但貿易外收支有很大的黑字,統算下來還有20億美元的國際收支黑字。但在隨後的1980年-1985年間,貿易赤字不斷擴大,貿易外黑字幅度又在不斷減少,1984年的國際收支出現了1020億美元的赤字,而且估計到1985年可能會出現1400億美元的赤字。
一般說來,日本人是絕對反對日元升值的,但凡事都會有例外。那個時候有些日本人開始認為美元過于堅挺,需要加以一定的調整。最早公開提出這個設想的是日本大藏省財務官的細見卓。細見卓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之後十年日本所走過的道路中得出了這麼幾個結論:
首先,日元升值不像傳媒或者政治家所說的那麼恐怖;再者,日元匯率到底在怎麼個水平上才算合適這個問題的回答眾說紛紜,沒個準頭;所以日本人應該拋棄對於匯率的迷信,更加主動地接受更高的日元匯率,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國際經濟活動之中,找出一條和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的道路才是正經,成天扯匯率的淡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細見卓當時是AF會的成員,所謂AF就是Advisory Friends(顧問友人)的意思,這是一個中曾根康弘的私人智庫,領頭的就是原昭和三大參謀之一的伊藤忠董事長瀨島龍三,中曾根政權的幾乎所有政策最早都出自這個機構。
大約是在中曾根政權剛誕生的1982年年底,細見卓就向中曾根遞交了一份很詳細的有關日元匯率的報告。這份報告認為日本的貿易出超實在太大,政府決不能坐視不管,日本政府應該主動出擊,和美國聯合起來提高日元匯率之後將其穩定下來,否則日本在國際社會上將永遠是一個最好的打擊對象。
日元到底漲多少才合適,細見也沒底:「估計也就一成左右,不會超過兩成,肯定在日本企業能夠消化的範圍內,這是一劑烈藥,但不服用不行」,細見的展望是:「日元升值之後日本的出口額降低,進口額增加,貿易不均衡的問題基本上能夠得到解決,國民也能夠從日元升值中得到實惠,當然出口行業要吃一些苦頭,但是日本已經到了不能依靠出口來搞經濟的時候了」。
AF會裡不少人支持細見的提案,野村綜合研究所所長中川興次在帝國海軍時代和中曾根就是朋友,他對這個方案的評價是:「國家要全面發展,需要全體意義上的生產力發展,低生產性的行業如果被淘汰,只要有高生產性的行業能夠發展整體的生產性就不會降低,現在中小零售業和農業的處境確實很艱苦,但這些生產性低下的產業也確實需要進行整理。現在美國人成天在說市場開放,規則緩和,日本人也在學著說,但如果不來一個全方位的行動的話,市場也開放不了,規則也緩和不了,這是一個經濟構造改革的問題。」
不僅中曾根首相身邊的高級智囊人士這麼看,大藏省的高級官僚們也從實務上覺得美元的匯率出了問題。當時的裡根經濟學把美國的銀行利率弄得極高,全世界的資金都衝向美國,美國人即使什麼都不幹照樣能吃能喝,而日本人也能從給美國人供吃供喝上弄點收入。
這樣的循環看起來似乎不錯,但有兩個很嚴重的問題:首先只要是正常的人都知道這種日子不可能長久,其次是高昂的美元利率把資金全部引向了美國,造成了日本的資金荒。如果聽任裡根經濟學橫行下去,美國肯定要完蛋,但皮之不存,日本這些毛還有什麼地方能去呢?所以,一定要和美國人講清楚這個問題,要增高日元兌美元的匯率。
和一般人所誤解的不同,首先產生應該儘快調整日元對美元匯率這個思路的不是美國人,而是日本人,是從這個思路出發,才有了「廣場協議」。
所以以後就不要說什麼「美國人逼日本人籤廣場協議」了,是日本人勸美國人籤的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籤訂之前的G7峰會首腦合影,左3開始是密特朗、柴契爾、科爾、裡根和中曾根,左1是歐共體主席
日本經濟確實從廣場協議開始不行了,但還真不是廣場協議本身的錯,而是日本人在廣場協議後的對應有問題。(轉自:特色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