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發達國家都籤訂了廣場協議,為何只有日本崩盤了?

2021-01-13 正解局

◆想走捷徑的日本,最終走上了歧途。

正解局出品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還有十來天要在國內上映的著名日本動畫片《千與千尋》,其實是一個關於日本經濟大崩潰的寓言。

我今天就從頭來說一說。

前面一篇文章中,我說過,日本在美國前前後後將近40年打壓下,成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並成為世界第2經濟強國。

但最終應對「廣場協議」不力,陷入長達二三十年的平庸增長期。

在日本有人甚至把廣場協議稱為,第二次戰敗,也就是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又一次失敗。把廣場協議和二戰相提並論,可見後果是那麼的慘重。

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個最致命、簡單的事實是:同樣籤署了廣場協議,為什麼德國經濟仍然欣欣向榮,並成為歐洲發展的中流砥柱?

至於說「廣場協議」是針對日本的陰謀,純屬行外話。有意思的是,認為「廣場協議」導致日本第二次戰敗,常常是日本右翼極端主義分子的說辭。

所以,日本做錯了什麼?而德國又做對了什麼?

籤署廣場協議的德法美英日五國財長(自左起)

1. 同一個協議,不同的結局

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在1930年出過一本書,認為日本德國兩國的民族精神體魄酷似,比如,都有服從心理、悲觀哲學。

其實,二戰後德國、日本的發展環境也極為相似,都是二戰戰敗國,背負著沉重的道義責任;同樣是西方陣營重要的國家,面對蘇聯,國防安全嚴重依賴美國,也是美國在歐洲、東亞倚重的重要力量。兩個國家在二戰後也都迅速發展成為西方第二、三經濟強國。

當然,日本、德國還幹了同樣一件事:籤署了廣場協議。但,廣場協議之後,日本和德國發展卻極為不同。

可以說,走出了兩條不一樣的發展曲線。日本雖然還保持著西方世界第2經濟大國的地位,但和德國比起來卻黯淡無光。

日本對德國GDP領先優勢已經從1995年的2.86萬億美元,下降到不到1萬億(日本人口1.26億,德國不到8300萬,日本國土面積也比德國大),而且人均GDP在2006年就被德國趕超。

到現在,德國在很多關鍵指標上,已經領先日本。比如,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2018「全球競爭力報告」,在全球創新力排行榜上,德國位居全世界第1,而日本位於第6(中國大陸第24)。德國在專利申請、高水平研究成果、客戶滿意度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

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德國位居第3,也要領先日本2個位次。

當然,這一切與其說是德國發展得快,倒不如說是日本發展越來越慢。就像我說過的,1990年後,日本陷入了漫長的平庸發展時期。

像2018年日本GDP增長率只有0.7%。以美元計GDP,日本在1995年已經高達5.45萬億,而到現在卻跌到5萬億以下,人均GDP也跌了10%以上。

更關鍵的是,日本國內經濟活力嚴重不足,長期以來基準利率只有0.1%,這兩三年甚至是負利率,房貸利率在1%左右,但企業投資意願不高,人們不願意消費,寧願把錢存起來。

2. 日本也需要協議

這些還要從一紙廣場協議說起。

簡單地說,在19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美國陷入了嚴重的「雙赤字」(貿易赤字、財政赤字)。美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一次成為淨債務國,裡根執政5年的赤字開支超過8100億美元,遠遠超過1789年建立聯邦債務統計制度到1980年期間美國財政赤字之和。

這不僅是美國關注的問題,德、法、英、日等國家也非常擔心。尤其是日本,美元不斷升值,日本大藏省(主管財政金融稅收)擔心美元會恐慌性崩盤,將帶來巨大動蕩,日本產業界也怕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打壓日本商品(美國外貿赤字一度其中約一半來自於日本)。

所以,主要西方國家十分希望共同進行幹預。但被當時的美國財長裡甘拒絕了,因為裡甘堅持自由市場和浮動匯率理念,而且美國認為「美元強則美國強」。

時任美國財長裡甘

直到換了貝克接任財長。美國開始願意和日本等國家來談判,解決美元匯率等問題。

也就是說,廣場協議並不是美國強加給日本的,而是日本自己想要的。

1985年9月,美、德、法、英、日五國財政部長及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經過堪稱順利的談判,達成包括抑制通貨膨脹、擴大內需、減少貿易幹預等一攬子協議,就是著名的「廣場協議」。

很重要一條是,各方一致認為,美元被嚴重高估,要通過聯合幹預外匯市場,促使美元貶值。

根據協議,四國貨幣開始升值。

日元兌美元在1987年底時升值已接近100%,德國馬克也升值101.27%,英鎊升值66.98%,法郎升值100.55%,其他歐洲重要貨幣,像瑞士法郎、義大利裡拉也大幅升值。

這期間對美元升值的貨幣不止日元一種貨幣,而且日元升值幅度也不是最大的。但是,後續20多年經濟失落的卻只有日本一國。

3. 放水、放水

為什麼?

二戰後,日本奉行「經濟增長至上」的信條。

因為擔心日元升值,會損害經濟競爭力,所以,日本採取了一招:放鬆信貸,來刺激經濟增長。

日本央行連續5次下調利率,1年多裡5次下調利率,利率從5%,迅速下降到2.5%,成為當時主要經濟體中利率最低的國家。

同時,貨幣供應也開始大放水。1985年後的5年裡,日本M2同比增速從8%上升至12%以上。各大銀行拼命去放貸,銀行總放貸金額增加96萬億日元。各類消費信貸公司也野蠻生長。

可日本銀行對製造業的貸款佔比在70年代前期將近40%,到1980年代後期,幾乎腰斬。因為,這些錢,都跑到了股市、房地產上。

當然,後面的故事,大家基本都聽說過了。日本進入了巨大的泡沫狂歡期。

我只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從1985年9月到1989年12月,日本股市上漲了3倍,土地價格上漲了4倍。那時間,日本幾乎人人都是股神、投資專家。

由此,帶來了社會消費的瘋狂增長。東京一條毫不起眼的街道上,都會擠滿國際頂級奢侈品牌,到處都是排隊買LV、搶Gucci的人。在日本最繁華的時尚商業區澀谷,到處都是穿著Coach、Gucci等品牌的女郎。據估算,那時平均每5個日本人就有一件LV的產品。

日本泡沫年代年輕人燈紅酒綠的生活

比如,1987年福布斯第一次公布全球富豪榜,前10名裡,第1名是日本房地產大亨堤義明,第2名還是日本房地產大亨森代吉郎,第3名同樣是日本房地產大亨小林茂,第4名還是日本房地產大亨Haruhiko Yoshimoto……第8名也是一個日本地產商。

1989年,全球企業市值,前5名都是日本企業,前20名中日本企業佔了14個。

日元升值,還讓日本人滿全世界掃貨。

據說,一個日本企業準備買下一棟美國大樓。美國人報價4億美元,正準備交割時,日本人卻送來了新合同,上面寫的價格是6.1億美元。美國人十分不解。日本方面就解釋,因為他們老闆剛剛看到世界吉尼斯紀錄,單個大樓最高成交價是6億美元,他就想打破這個紀錄。

人傻、錢多,來形容那時期的日本人一點都不為過。

手揮鈔票爭搶計程車的年輕人

4. 國內政策才是關鍵

但經濟越來越熱,日本不得不加息。從1989年5月底到1990年8月,連續加息5次,基準利率從2.5%迅速上調到6%。大藏省開始施行限制土地信貸政策。

日本樓市、股市泡沫一下被刺破,並帶來了嚴重的經濟發展停滯。

到1993年,GDP增長率已跌倒-0.52%,要知道1990年這個數字還將近5%。失業率在隨後七八年裡,翻了一番。

之後,日本政府瘋狂舉債刺激經濟,幾乎都無濟於事。

但,泡沫只有破裂後,才知道是泡沫。

1987年的全球首富堤義明,資產最高時高達1650億美元,經濟泡沫崩潰後,生意一落千丈,資產大幅縮水,到2004年已經只剩下30億美元,排名也跌到159位。後來,因為財務造假,違反證券交易法,被判處2年半徒刑,70歲高齡鋃鐺入獄。實在令人唏噓。

日本最大的百貨超市集團八佰伴破產後,總裁和田一夫總結失敗的根源:太相信房地產,太相信銀行。

《北國之春》走紅的歌手千昌夫,因為房地產泡沫破裂,不光賣光了高級轎車、所有房地產交給銀行,還欠下1000多億日元……

當然,很多普通人也難逃一劫。林毅夫就曾回憶,他在東京的表哥,在泡沫經濟前,花了5億日元買了套房子,到了1990年中期,只值1億日元了。

1990年初,是日本房地產、股市的數十年的大頂

和日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

因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魏瑪共和國時期惡性通脹記憶深刻,所以,德國對寬鬆貨幣政策持保留態度,而是把重心放在國內,尤其是,穩定國內物價、產出上。

廣場協議後,德國也下調存款利率,但下調幅度要小於日本,而且又在日本之前開始上調(1988年9月開始),也就是說德國貨幣政策比日本更穩健。

德國企業、個人槓桿率也要低於日本。

簡單地說,德國並沒有像日本那樣瘋狂刺激經濟。所以,德國股市、房地產儘管有起伏,但並沒有造成巨大的波動。

而且,德國始終重視實業發展,還積極引導新興產業發展,鼓勵企業研發。1991—2017年德國製造業增加值佔總增加值基本上都在20%以上(除2009年經濟危機期間)。相比較的是,房地產不超過12.5%。金融業也維持在6%以下。

正因為重視實業,始終避免經濟脫實向虛,所以,房地產、股市的起伏,才沒有導致德國整體經濟動蕩。

德國幾乎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全球高端汽車市場

5. 泡沫終究會破

面對幾乎同樣的外部環境,命運卻各不相同:德國穩健增長,日本泡沫結局。

10多年後,日本原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總結說:「造成嚴重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日本政府採取了錯誤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日本短視政策,刺激著日本經濟在1985—1990年之間飆漲。資產泡沫讓日本人信心大增,認為面對二戰後美國多年的控制,日本終於可說「不」。

泡沫崩潰,最終讓日本人付出了沉重代價。有智庫測算,日本資產損失達到377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國財產的12%-13%。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日本造成的物質損失也僅僅相當於日本國財產的14%-15%。所以,這場經濟泡沫崩盤,說是第二次戰敗倒也不為過。

現在,距離泡沫經濟崩潰已經過去將近30年,但其實泡沫經濟夢魘並沒離去。前幾天,日本76歲的前農林水產省事務次官(相當於副部級)熊澤英昭,在家殺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而熊澤英昭的解釋是,兒子有暴力傾向,「不能給周圍人添麻煩。」

而熊澤英一郎今年44歲,沒有工作,一直在父母家生活。他曾在社交媒體上說:「既然擅自把我生下來,就應該負責到我死前最後一秒。」

這其實是日本當今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8050問題」。七八十歲的父母,要被五十歲左右的子女啃老。因為,後者步入社會時恰逢泡沫崩潰,不斷受挫,最後只能「家裡蹲」,靠父母一直養著。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稍微說下《千與千尋》。

十歲的小女孩荻野千尋,倒推正好出生在經濟大泡沫的破裂1991年。在孩子的世界裡,學校道德敗壞,校園暴力不斷,少年犯罪司空見慣……成年人的世界紛擾不斷。

千尋一家在國道20轉入國道21時,大人抄近路,卻迷失在神靈異世界裡。而20號國道、21號國道,其實就是20世紀、21世紀。

千尋的爸爸媽媽因為貪吃變成了豬,其實是在暗示1980年代日本國內浮華的生活。

日本迷失了,只是因為上一代人想走捷徑,不走正道,最終卻走到了歧途。

然而,一代人鑄成的錯誤,卻要幾代人來承擔代價。

相關焦點

  • 廣場協議——美國:並非陰謀、日本:為維護國家利益為之
    廣場協議並未成功,成功的是美國對日本投資者的挽留!日本為維護國家利益即便美元貶值依然大量購買一提到日本80年代經濟泡沫的破裂,日本陷入長達十年的經濟停滯,人們就會想到日本與美國所籤訂的廣場協議。這使日本由自身經濟發展的輝煌時代轉入了低迷。認為1985年的廣場協議導致日本經濟發展轉折。此後日本出口競爭力備受打擊,一蹶不振。
  • 日本房價「崩盤」回憶:那些沒買房子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如果好不容易買了房子,再遇上房價崩盤,這無疑又是一場打擊。就像上世紀的日本房價崩盤,在房價崩盤的情況下,那些沒有買房子的人情況就樂觀了很多。經濟快速發展上世紀的二戰之後,不少西方國家的發展開始極速進步,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 亞洲「經濟最強」的日本,為什麼在20多年前出現「房價崩盤」?
    1985年,美國、日本、英國、法國、西德領導人籤訂了廣場協議,人為的做高了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導致日元升值,相當於日本賣給美國的東西變高,同時日本降低了國內利率,大家都拿著錢到日本「避難」去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日本湧進了大量的外國「熱錢」。
  • 廣場協議35周年:德國如何避免「日本化」?
    35年前的9月22日,時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與他的外務大臣安倍晉太郎或許沒有意識到,當天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由美國、日本、西德、法國和英國五國財長共同籤訂的一紙《廣場協議》即將拉開日本「失去30年」的序幕。
  • 拜託,以後千萬不要再說「美國逼日本籤廣場協議」了好嗎?
    在國內大概是郎鹹平扯出來的,「美國逼著日本籤廣場協議,於是日本就進入了30年的停滯」,大家都很信這種論調,前兩天筆者在解釋不存在「《美日半導體協議》打垮了日本半導體產業」這回事,因為就現在日本也有很發達的半導體產業。
  • 當年日本房價「崩盤」,那些「沒買」房子的人,後來過得怎樣?
    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易居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的50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數據遠遠超過國際合理值,50個城市中只有長沙是較為合理的;另一方面,中國樓市的租售比普遍遠超國際臨界值。此前社科院城市所發布的房地產藍皮書《中國房地產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樓市的租售比普遍遠超1∶300。
  • 上個世紀,日本房價崩盤,無數人自殺,但日本悟出沿用至今的真理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937,閱讀約2分鐘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經濟發展堪稱奇蹟。其經濟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均超過美國,美元霸權開始動搖。以1985年為例,日本的對外淨資產達到1298億美元,而美國的對外負債達到1114億美元。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日本人的信心膨脹到了最高點。
  • 房價瘋漲後,他們都破產了
    於是,房價下跌,樓市也無可避免的崩盤了。最關鍵的是,大家買房子的錢,還都不是自己的,都是找銀行借的。房價一暴跌,誰還顧得上還銀行的錢?銀行經濟破產,國民經濟也隨之崩盤。二、日本、美國房地產經濟泡沫被戳破?這種房地產的泡沫經濟,日本和美國,也都曾有過慘痛的經歷。先拿日本來說吧。在沒有和美國籤訂廣場協議之前,日本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工業方面。
  • 南亞條件那麼優越,為何卻無法產生發達國家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最典型就是南亞,南亞條件那麼優越,為何卻至今無法產生一個發達國家呢?其實原因只有四個字。從世界版圖來看,亞洲地區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最好的三個地區,分別是南亞、東亞和東南亞了。這三個地區,基本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平原眾多。而且發展基礎雄厚,文明厚重等。
  • 廣場協議的警示:中國會重蹈日本覆轍嗎?
    1985年,美日籤訂《廣場協議》,奏響了經濟被絞殺的悲歌。30多年後,日本依舊半死不活,陷入低欲望社會。
  • 韓國7天破產日:從IMF協議籤訂開始,韓國成為了另一個「日本」
    80年代的日本,喜歡在海外買樓,90年代的韓國熱衷在全世界的賭場,翱翔,這兩個難兄難弟都是在最興盛的時候折腰了。從1963年到1966年韓國的經濟增長分別達到了9.1% 9.6% 12.7%,基於之前的經濟積累和美國的幫助,被欺負了一個世紀之久的韓國,終於挺起了腰板。
  • 籤訂三方協議,毀約後,是否能重新籤訂三方協議
    到了畢業季,大四學生很忙,除了要趕緊弄完畢業論文,還要找一份讓自己滿意的工作籤訂三方協議。畢竟不籤訂三方協議,輔導員也不會強迫你一定要籤三方協議,但每天的嘮叨是少不了的,這個相信不少大四學生經歷過了。於是乎,有部分大四學生,手忙腳亂之下,就和某個用人單位籤訂了三方協議。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自己卻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想要毀約,重新籤訂三方協議。但毀約後,真的能重新籤訂三方協議嗎?目前,三方協議毀約後,確實可以重新籤訂三方協議。但是,過程會比較複雜一點。
  • 日本房價是怎麼跌下來的?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日本這個經濟發達、人多地少的地方房價長期低迷?換一個角度說,日本人是怎樣把他們的房價控制得這麼好的?今天我們就要深入討論這個問題,希望給大家一些新的啟發。以訛傳訛的廣場協議如果我們要問日本房價是怎麼跌下來的,就先要看懂它是怎麼漲上去的。要從根源上找到日本泡沫的起點,《廣場協議》可能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
  • 《千與千尋》背後的危險隱喻:34年前一紙協議,如何改變了日本、德國國運?
    但最終應對「廣場協議」不力,陷入長達二三十年的平庸增長期。在日本有人甚至把廣場協議稱為第二次戰敗,也就是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又一次失敗。把廣場協議和二戰相提並論,可見後果是那麼的慘重。事實,果真如此嗎?一個最致命、簡單的事實是:同樣籤署了廣場協議,為什麼德國經濟仍然欣欣向榮,並成為歐洲發展的中流砥柱?
  • Nifty與Lowson籤訂合作協議
    Nifty與Lowson籤訂合作協議    人民網日本版4月6日專訊:日本最大的ISP Nifty 5日宣布,該公司電子商務網站「Shopping@nifty」的加盟商店將能夠利用24小時店Lowson的零售網絡結算,這一新協議將為該網站的用戶帶來便利。
  • 美七發貿易金融戰 日本失落三十年
    日本產品也迅速攻佔美國市場,例如日本鋼鐵在1976年佔到美國進口鋼鐵總量的五成以上,日本汽車也在1980年佔據美國逾兩成市場。美日貿易逆差因此飛速增長,在1981年,美日貿易逆差超過500億美元,佔到美國當年整體貿易逆差八成,引起華府高度警惕。美國因此對日本發動七次貿易戰及金融戰,逼迫對方籤下《廣場協議》,導致日本進入失落的三十年。
  • 強迫籤訂的拆遷協議是無效的!
    在房屋徵收拆遷中,籤訂拆遷補償協議是非常重要的,籤訂房屋拆遷補償協議後,房屋拆遷是按拆遷補償協議的約定給予經濟補償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卻經常出現威逼利誘,強迫籤訂拆遷協議,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西北政法大學物權與土地研究所聯席所長史西寧律師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大家,強迫籤訂的拆遷協議是無效的!
  • 同樣都是發達國家,為何歐美生活輕鬆,日本和韓國生活的這麼累?
    而日本、韓國這些國家,想要年薪20萬,就得拼命的賺錢。 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日本和韓國實際上都在這個範圍內,它們的綜合國內生產總值遠遠超過歐洲許多發達國家。簡單地說,就硬指標而言,日本和韓國足以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在某些方面,日本和韓國甚至超過了美國和歐洲。
  • 被扔2原子彈,轟炸日本,為何日本人不恨美國人,甚至還巴結?
    二戰時期,日本侵華,在中華大地上中華民族付出3000人口的犧牲才抵擋住日本的瘋狂進攻。日本襲擊珍珠島後,美國對日本宣戰,派出轟炸機轟炸日本領土,擊敗日本主要航母艦隊,在日本長崎、廣島兩個城市扔下兩顆原子彈,死在美軍下面的日本人不計其數。
  • 當年日本房價「崩盤」,那些貸款「買房」的人們,最後結局如何?
    而當年在日本的房價「崩盤」的時候,一些人想到趁機買房好等之後的升值,那麼那些貸款買房的人,最後結局如何呢? 說起日本,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日本是位於一個太平洋之中的小島國,僅僅只有三十七萬的平方公裡,但是卻生活著一億多的人,平均一個人的住房面積尚且不足40平方米,真的可謂是地少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