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韓國得以鬆了一口氣。擺脫了日本長達35年的殖民統治,此時的韓國可以用窮困潦倒形容,國內經濟一片蕭條,但是韓國卻抓住了機會,成功抱住了美國的大腿。利用越南戰爭為美國提供戰略物資迅速斂財,完成了國內的經濟建設。並且依靠美國的幫助,在短短的幾十年內,脫離了四線小國的身份,坐上了資本帝國的談判桌,只不過高興沒多久,韓國就遇到了國家破產危機。
80年代的日本,喜歡在海外買樓,90年代的韓國熱衷在全世界的賭場,翱翔,這兩個難兄難弟都是在最興盛的時候折腰了。
從1963年到1966年韓國的經濟增長分別達到了9.1% 9.6% 12.7%,基於之前的經濟積累和美國的幫助,被欺負了一個世紀之久的韓國,終於挺起了腰板。國民的人均收入翻了近100倍,突然有錢了韓國宛如一個暴發戶,大肆揮霍,國內富豪更是組團去海外豪賭,不過這些都是小問題,真正導致韓國瀕臨破產的是,樸正熙在1960年勒令銀行按指導向財閥發放低息,甚至負利率貸款的政策。誰不聽話誰坐牢。
而拿了貸款的財閥必須努力擴大生產,完成政府規定的出口數量任務,否則接下來能從銀行拿到的貸款,就會大幅度的縮水。這項政策的實施讓韓國變成了一個堪稱外匯收割機的出口機器。
在樸正熙指導的模式下,韓國從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然而這個政策將韓國順利起飛,同時也埋下了墜落谷底的隱患。
由於有政府的隱性擔保,韓國的財閥簡直無所畏懼,只看規模和市場佔有率盲目擴張成為了常態,企業是否負債並不是他們考慮的範圍,畢竟有銀行貸款兜底,財閥只需要管好自己出口就行。
1995年韓國前30家財閥平均負債高達428%,到了1997年韓國外債累積高達2000億美元,其中短期的債務超過了1000億,當時韓國的外匯儲蓄只有300億美元。然而韓國上下卻沒有意識到危機,都沉迷於靠債務堆積起來的繁榮,從理論上來說這樣的操作並沒有什麼問題,產業擴大 從銀行繼續貸款。貸款的錢繼續擴張,擴張就代表了這個企業正 蓬勃發展。然後可以從銀行貸更多的錢繼續擴張,只要資金鍊不斷,這個擴張遊戲就可以一直和平地玩下去,但可惜的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泰銖兌換美元當天暴跌17%。之後三個月內,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相繼淪陷,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韓國此時面臨的是,一方面借不到錢的韓國財閥,另一方面是準備跑路的外國債主,11月海天 、三美、真露等財閥相繼倒閉。韓國排名前30的財閥中,已經倒下了6個。
到了1997年11月底,韓國可用的外匯儲蓄,大約只有110億美元。也就是說可使用的錢只有這110億,但是韓國此時的外債卻超過了200億美元。而且這筆錢是需要在年底償還,按照當時每天大約10億美元的消耗。7天之後這個資本帝國就要破產,經濟將徹底崩潰,萬般無奈下 韓國只能低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助。
雖然IMF名義上是國際組織,但畢竟是由美國一手扶持建立,所以運作模式深受美國影響。IMF救助韓國的計劃是否能夠落實,最後還是需要美國點頭。
11月28日韓國與IMF的談判開始,直到12月3日談判才結束。IMF最終決定向韓國提供總計55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其中IMF出210億美元 分批給付,其餘由世界銀行和美日等國一起湊。而作為交換,韓國必須要籤署包括將利率提高到23%,允許外國人在韓國境內開設銀行與券商。允許外國企業收購韓國企業 包括惡意收購,開放貿易 廢除進口許可與出口補貼。國內大型金融企業必須接受國際機構監管,打破韓國勞動力市場中的終身制,允許大裁員等等一系列條約。
IMF條約的籤署,如同日本當時籤署的《廣場協議》一樣,都將自己的經濟自主權交到了其它國家手中。為什麼韓日兩國被稱為難兄難弟,亦或者說韓國就是另外一個 日本,因為這兩國在經濟上都受到美國的制約,籤訂自由貿易協定 開放美國產品市場,這無疑是美國定期對其剪羊毛的行為。除此之外,兩國在制度上 本國人民都無法自由選擇,合適自己的社會制度,必須按照美國要求按部就班。外交上 也需要以美國以及盟友價值為核心。政治上,競選雙方都要提交對美態度。
換句話來說,美國可以間接影響這兩國的選舉結果,在主權上,日韓兩國同樣相似。美國在其主要城市,都有大量駐軍,軍事基地,並且設立了禁飛區域。而韓國之所以步入了日本後塵,和IMF的協議籤訂有很大的關係,韓日兩國原本都坐在資本的談判桌上。愜意的喝茶,但如今卻要看人臉色,可想而知有多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