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國家破產之日》:一部政治意義大於票房和口碑的佳作

2021-02-08 劈柴餵馬



《國家破產之日》是由崔國熙執導,金惠秀、劉亞仁主演的劇情片。

本片鏡頭對準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講述國家破產前的一周時間內,想要阻止危機的人和追逐利益的人身上發生的故事。

導演較為真實客觀的記錄了韓國的那段經歷,危機早已過去,韓國也已經走出了破產陰影,但是對於在那場危機中,政府,國際社會,韓國民眾的應對值得其他國家去深思和借鑑。

「人是未來佛,佛是過來人」

話就說到這裡,大家自己品吧。

電影的開頭,畫面切換到美國華爾街,摩根史坦利總部,一名員工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

「 All investors leave Korea , Right now」

「所有投資人立刻離開撤離韓國」

 

開宗明義,交代了韓國已經在經濟危機的邊緣。

但是韓國民眾還沉浸在經濟繁榮發展的樂觀心態中。民眾對於韓國經濟仍然信心滿滿,新聞報導也向人們傳達著經濟繁榮的景象。

1988年韓國申奧成功(跟我們好像哦)

韓國在煉鐵,汽車,半導體,造船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睹目的成績

國民平均收入一萬美元

韓國成功加入經濟發達組織OECD

 


但是在韓國銀行總部,韓國銀行總長看了貨幣政策負責人韓時賢組長呈上來的最新經濟報告,已經魂不附體,距離韓國國家破產已經不到7天。

立刻約見經濟部門的要員展開匯報和商議。

 

導演採用了電影廣泛應用的三線敘事法,通過代表不同階級的三個人物,闡述了韓國在這場危機下,人們的應對和遭遇。


第一條線,就是韓時賢組長代表的韓國的精英階層。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國家命運的掌舵者。

第二條線就是金融才俊尹正學,他帶領兩個暴發戶打算在這場危機中發一筆橫財。

第三條線就是小企業主岬秀,作為這場危機的受害者,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條線看似毫無關聯,但是卻被這場危機緊密結合在一起。導演在這三條線上來回切換,主次有序,節奏緊湊。

 

戲劇的衝突能夠把觀眾牢牢的固定在座位上,目不轉睛,對於《國家破產之日》,導演把這種戲劇衝突發揮到了極致。

 

國家將要破產,擺在韓國面前兩條路:

一條是財政局次官為代表的精英階層打算「棄卒保帥」,即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援助,把韓國經濟的主動權交出去,犧牲中小企業,允許大企業併購,保住三星,LG等大企業。(韓國經濟的財閥制就是那場金融危機的產物)

另一條則是摒棄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國際社會爭取援助,借錢,以韓國企業的資產作為抵押慢慢還。

 

韓世賢組長深知倒戈IMF的危害,據理力爭,竭力避免韓國走這條路。

而尹正學則賭,「政府沒有危機處理能力」,韓國一定會接受IMF,走「棄卒保帥」這條路。

岬秀所代表的韓國中小企業主,因為國家一直隱瞞即將破產的事實,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繼續向銀行貸款,擴大生產規模。

岬秀像第三方金融公司借貸,對方不是用現金結算,取而代之的是匯票,岬秀也是個比較謹慎的人,畢竟小本經營,他也深知,匯票就是信用憑證,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匯票和錢對等,但是一點有變,後患無窮,就是一張紙。

這邊岬秀在由於要不要蓋章,另一邊政府內部對於要不要對民眾預警國家即將破產這件事爭論不休。

韓時賢參加了大韓民國所有經濟高層長官的內部會議,她建議國家對於即將到來的危機進行預警,避免更多中小企業陷入泥潭,卻被財政局次官斥責「婦人之仁」,被命令在沒有想出應對措施之前,誰都不許輕舉妄動。

與此同時,在中央銀行的牆面上,韓國百強企業以迅雷不及眼耳之勢,迅速宣告破產。

尹正學聞到血腥味,他認定自己的猜測是對的,國家沒有危機處理能力,沒有人會站出來承認自己的失誤,人們只會用更大的失誤來掩蓋之前的失誤。

所以他帶領兩個投資人,大叔A和小鮮肉B。

他們首先傾盡所有購入美金,剛剛買入沒有幾天,韓元對美元匯率就從800多韓元變成了2000多韓元,他們什麼也沒幹,就躺著看到自己的資產增加了三倍。

然後又用這些錢去樓市抄底,因為金融危機很多人被迫低價出售房產還債。

每一步都認證了尹正學那句,「政府那幫騙子,傻逼,才不會承認韓國破產,他們會矢口否認並且一口咬死,韓國不會破產」。

財政局次官一邊壓著破產的消息,一邊秘密約見了韓國大財閥某星集團的兒子,告訴他「韓國即將破產,準備著點吧」


岬秀最終還是在合同上蓋了章,被徹底套牢。

與此同時,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談已經緊鑼密鼓的安排起來,他們要在韓國這艘巨輪徹底沉下去之前,賣個好價錢。

談判期間,IMF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比如:

為了防止日後協議被新任政府推翻,需要排名靠前的三位候選人籤字。翻不了身了)

韓國勞工市場改革,減少正式員工數量,僱傭更多第三方員工,其實就是更加方便企業裁員。

韓國利率上調,從之前的12.5%調到30%。

在座的韓國談判人員驚的下巴都掉了,大家都知道,這樣一來,就意味著以美金結算的企業,平白無故需要償還更多債務,會面臨立刻破產的窘境。

IMF的相關條款已經允許外國資本對韓國金融機構和企業進行惡意併購,韓國是一個主權國家,居然被迫接受這些條款,真是何其悲乎。

最終韓國和IMF籤署了經濟救助協議,大量貸款的金融機構倒閉,甲秀的匯票就變成了廢紙,但是他仍需要現金付給自己的供應商,他不能給人家匯票,人家也不認。

甲秀是當時韓國千千萬萬中小企業的縮影,國家的一個政策決定會影響整整一代人,很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電影的最後,尹正學成為了金融大鱷,乘著時代的風,豬都能飛起來。他正在尋找下一次危機,因為危機就是轉機。

韓時賢仍在研究著新危機到來的可能性,希望自己這次可以早些遇見危機。

甲秀已經從破產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開始僱傭東南亞的黑工,只為利益的最大化。


 講到這裡不禁有人要問:

韓國國家破產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一個國家本來經濟發展的好好的怎麼可能說破產就破產呢?

 

複雜問題簡單化,那就是:「韓國經濟繁榮的背後是嚴重的資不抵債」


在經濟形勢好的情況下,人們普遍信心滿滿,民眾從非銀行的金融機構或者銀行借錢,各大企業從銀行借錢,銀行可以從海外銀行或者國際金融機構借錢,這種操作在經濟運行良好的情況下,一點問題沒有,只要企業盈利,還上借的錢就可以了。

但是韓國的問題是資源匱乏,經濟依賴進出口,結算國際普遍依賴美元,所以,韓幣對美元的匯率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穩定匯率就成了一個致命的問題,一般來說,只要不打仗,不發生大的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對於韓國的信用評級就不會有太大變化,韓元兌美元匯率也不會有大的波動。

但問題就處在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加上韓國本土企業無節制的貸款,已經到了債務數倍於自身資產的程度,導致國際社會對韓國經濟信心大跌,美元迅速撤出韓國,導致韓元貶值。

韓國很快面臨外匯儲備不足,韓元眼看就要變成廢紙。

有人不禁要問,韓國政府沒有採取措施嗎?


問題就出在韓國政府干預不力,97年始於泰國的金融危機橫掃亞洲,韓國在年初就已經受到影響,韓寶事態,起亞申請破產,但是政府並沒有很好的應對類似企業的破產,導致國際資本對於韓國市場逐漸失去信心,美元開始撤出韓國。雖然韓國採取了增加外匯儲備的方式,但是杯水車薪。因為國際資本市場已經拒絕對韓國借出的錢採取延期。。。。。

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半根。。。。。


電影的最後屏幕上出現一行字:

韓國那年的自殺率上升了42%。

韓國民眾自發募捐金子,挽救韓國經濟,募捐的金子達22億美元,全部用於償還企業負債。

《國家破產之日》類似於我們的《建國大業》,這類影片的政治意義遠比票房和口碑上的成績更重要。

一個民族的經歷需要這種類型的影片來紀念,不論拍的怎樣,都要首先給予掌聲。

豆瓣評分7.5,還算客觀,影片最大的亮點在於客觀,公正的呈現了歷史,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就比很多同類型的影片強很多。

喜歡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

 

作者:劈柴餵馬,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的原創。

讀完了不點讚,你是魔鬼嗎?

掃碼關注公眾號,更多精彩。

猜您還喜歡

《士兵突擊》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

 

相關焦點

  • 又一部硬題材韓國電影,大尺度自黑,黑出新境界!-《國家破產之日》
    ,根據真實犯罪故事改編的電影數不勝數如我們所熟知的《殺人回憶》、《素媛》、《熔爐》等這些電影不僅潛移默化地在影響韓國民眾的思想,不可思議的是其中有一部分甚至改變了國家。不出意外,又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 國家破產之日 【韓國電影】免費分享
    《國家破產之日》是崔國熙執導的劇情片,由金惠秀、劉亞仁主演,於2018年11月28日上映。
  • 《國家破產之日》射偏了子彈
    相比之下,2018年上映的電影《國家破產之日》反而就顯得太過套路,又沒有驚喜。《國家破產之日》海報細細品味《國家破產之日》三條線:政府、平民和投機者,你就能感受到,影片主創團隊的野心,他們似乎想要打造一部韓國版的「《大空頭》+《華爾街之狼》」,但結果卻呈現出一種美劇外殼下的韓劇本質,一如網飛(Netflix)劇集的《王國》(又譯《李屍朝鮮》)。
  • 睡不著|《國家破產之日》射偏了子彈
    今晚是一部看上去挺厲害的電影。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韓國影視人已多次在銀幕、螢屏上再現那段「黑暗的日子」,但在筆者看來,拍得最為有趣且最具深刻意涵的,反而來自一部喜劇。相比之下,2018年上映的電影《國家破產之日》反而就顯得太過套路,又沒有驚喜。《國家破產之日》海報細細品味《國家破產之日》三條線:政府、平民和投機者,你就能感受到,影片主創團隊的野心,他們似乎想要打造一部韓國版的「《大空頭》+《華爾街之狼》」,但結果卻呈現出一種美劇外殼下的韓劇本質,一如網飛(Netflix)劇集的《王國》(又譯《李屍朝鮮》)。
  • 《國家破產之日》一部比刀槍更兇猛可怕的經濟驚悚電影
    這是一部於2018年11 月在韓國上映的本土電影,一上映就連續七天穩居票房冠軍寶座,最終以超過300萬的觀影人次穩居榜首。這部電影能取得票房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影片以韓國1997年遭遇的亞洲金融海嘯為背景的題材。使得很多經歷過這次危機的觀眾產生了共鳴。影片講述了三組不同層面的人,政府,投機者,中小企業主,面對危機時所作出的不同選擇。
  • 「國家破產之日」韓國電影追求的默認標準
    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電影往往面臨著一個關鍵的障礙——很難將一系列的事件變成一個連貫的情節,有適當的敘事節奏和戲劇性的張力。《國家破產之日》是少有的能夠巧妙地避開這個問題的電影之一,儘管觀眾知道電影的結局是怎樣的,但它還是展現了緊張的場面。
  • 國難與發財——電影《國家破產之日》
    彼時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慘遭重創。電影《國家破產之日》就是根據這個背景拍攝而成。  在這部電影中呈現出一個豐富的社會階層,官僚集團與大財閥的勾結、國際金融資本玩家、挽救國家危機努力的公務員、發國難財的投機者和底層悲慘的小企業主。
  • 《國家破產之日》影評
    一、整體概述《國家破產之日》又名:分秒必爭、國家不渡之日。《國家破產之日》將鏡頭對準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電影一開始展現出一報紙上顯示的韓國經濟狀況和鐘錶,這凸顯出韓國破產前的一周時間的緊迫性,然後整部電影主要圍繞金慧秀在片中飾演最早預見破產並開始尋找對策的韓國銀行通貨政策小組組長韓詩賢,面對複雜的體系和權利關係,她面前的道路可謂困難重重;劉亞仁飾演在危機中逐利的金融才子尹正學;法國影帝文森·卡索將飾演秘密入韓的IMF總裁。
  • 最「敢」拍的韓國電影,強推《國家破產之日》,看到內心沸騰
    不知道大家提起韓國電影或者電視劇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感覺呢?例如說是韓國的那些現實的電影,其中一種就是小編今天要說的這一種,關於政府高官的國家破產之日。這部電影是2018年上映的,也就是說距離現在才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國家破產之日起實施,韓國的一部現象級電影,一上映就拿了好幾周的票房冠軍。自己想一下也能看得出來,國家破產之日主要講的都是些什麼?
  • 【電影】《國家破產之日》和《無名之輩》高清速看!
    其實小元今天想重點介紹的,是另一部韓國電影——《國家破產之日》一部只看名字就特別吸引我的電影……《國家破產之日》將鏡頭對準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講述了韓國破產前一周時間內發生的事。97年的經濟危機,韓國籤下了IMF的援助協議,國家經濟體制開始被美國管控,失業率和自殺率飆升。影片的結尾,來到20年後的今天。
  • 「破產」的韓國曾遭遇了什麼?這部電影道出真相
    迷叔知道,喜歡看港劇的朋友,很少會錯過這樣一部劇——《大時代》。將家族恩怨與股市風雲合二為一的《大時代》,不僅塑造出了包括丁蟹、方展博、羅惠玲、丁孝蟹、阮梅、龍紀文…在內的一眾經典角色,更將TVB商戰劇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部劇後來在世紀之初,曾再次推出了一部續集。
  • 【韓國】韓版《大空頭》,金惠秀、劉亞仁、許峻豪、趙宇鎮主演,首周即登上票房冠軍——每日推薦《國家破產之日》
    《國家破產之日》是崔國熙執導的劇情片,由金惠秀、劉亞仁、許峻豪、趙宇鎮、文森特·卡索主演。劉亞仁,憑藉《老手》、《思悼》、《燃燒》成為韓國「千萬票房演員」。電影以1997年韓國金融危機為背景,在外匯儲備見底的『國家破產之日』到來前一周,這個國家只有三種人:阻止危機而奮鬥的人、想要在危機中賭一把的人和因危機而倒下的人。
  • 大講堂 | 相均泳:《國家破產日》背後的韓國經濟
    政治精英領導的韓國政府為何無視民眾的知情權?韓國民眾為何對政府的批評如此尖銳?近期火爆韓國的一部電影《國家破產之日》,講述了1997年12月3號韓國的國恥日事件。影片揭露了韓國當時的經濟,也披露了當時的內幕情況,引發了我們對韓國政治經濟結構的思考。相教授將是如何分析韓國經濟環境的?是如何解釋破產前的經濟結構的?又是如何結合影片帶領我們深入挖掘這起事件背後原因的?
  • 又是一部硬題材韓國電影!《國家破產之日》一個問題有多少牽扯
    《國家破產之日》的題材蠻硬的,有政治也有金融,的確是有一定的門檻才能完全看懂,但並不會無聊,步調跟緊湊度可以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跟著感受壓力,即使沒有全懂都還是有很多體會跟思考。《國家破產之日》講的是在南韓國家破產前幾天的狀況,特色之一是它用了好幾個不同角度的人物,來讓我們看到這個事件在不同層面的影響。主要的角色是金惠秀飾演的女性幕僚,她算是專業在研究這個議題的主要人物,因此最清楚在經濟面的影響,由她的主線故事來帶觀眾了解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
  • 韓國自揭傷疤,《國家破產之日》直擊血淋淋的現實!
    2015年美國上映了一部《大空頭》講述了08年金融危機,奧斯卡最佳男配貝爾飾演的投資經理看穿了危機,做空次貸CDS,從而在危機中大發橫財,而如今韓國版《大空頭》,劉亞仁飾演的投資經理也做著同樣的事。這部影片就是《國家破產之日》,而與美版《大空頭》相比,這部影片不單單是做空,更多的焦點聚焦在了危機之下,各種階層的人面對危機的態度和生存之道。面對經濟危機,上層人士隱瞞,繼續搞著權錢交易,中層人士或者如劉亞仁般看破了這一切,危機即機遇,大搞做空,大發橫財,當然還有銀行工作人員能夠冷靜分析,提出解決之道,其它人士,有破產者、有失業者,自上而下都在發生著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機。
  • 韓國電影是真敢拍!狠起來,連自己國家都敢黑
    講真,東亞電影,我還挺喜歡看韓國片的。沒別的,就是敢拍。政治腐敗、官商勾結、總統不行.....就沒有韓國導演不敢碰的話題。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連自己國家都黑上了!它就是——《國家破產之日》韓國也不例外,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人紛紛撤資離開韓國。而當時的韓國政府,也差點因此倒臺。電影講述的,就是韓國破產前一周,發生在不同階層身上的故事。
  • 2019年十大電影佳作,每一部都值得珍藏!
    2019年,雖然爛片扎堆,但電影佳作也不少,驚喜不斷。今天,就來看看2019年的十大電影佳作,每一部都值得珍藏。《小丑》:今年最強的票房黑馬和口碑爆款。DC這部電影的確就是2019年最大的驚喜,完全出乎意料,一改漫改編電影的套路,故事內容深刻,玩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憑藉出色的口碑,《小丑》成為了一部讓DC揚眉吐氣的票房爆款,投資效益比高到驚人,連《復仇者聯盟4》和它都沒得比。《愛爾蘭人》:史詩級的黑幫電影。
  • 國家破產之日,滑天下之大稽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部講述國家破產的韓國電影——《國家破產之日》。從劇情上看,本片頗似一部進行本土化改造的低配版《大空頭》,看似聚焦國家金融危機,實則走的還是揭示政府高層、富商們損民肥私,陰謀竊國的老套路,不免有強行煽情、諷刺之嫌,而本片提出的樸素的理想主義解決手段則更是凸顯了創作者的無知和滑稽。
  • 每周邀你一起看電影-1月19日狼人殺+韓國票房第一《國家破產之日》
    本周6我們一起看懸疑燒腦電影《國家破產之日》13:30-16:30狼人殺16:30-18:30觀影不按套路玩就是不會玩?本周電影:國家破產之日國家破產之日(2018)導演:崔國熙主演:金惠秀,劉亞仁,徐峻豪地區:韓國免「國家破產之日」就是瞄準這樣的一個故事,講述了在那個時候的韓國國內,不同人應對危機的方法
  • 過分真實,國家破產之日!
    如果離國家破產之日還剩下一個星期,你會去做什麼?做一個英雄,力挽狂瀾,做一個商人,大展投機,還是說現實中的人,絕大多數什麼也做不了。23年前,這項被電影稱之為「韓國國恥」的IMF協議被改編成了電影並搬大銀幕——《國家破產之日》同年這部電影獲得了年度票房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