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破產之日》是由崔國熙執導,金惠秀、劉亞仁主演的劇情片。
本片鏡頭對準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講述國家破產前的一周時間內,想要阻止危機的人和追逐利益的人身上發生的故事。
導演較為真實客觀的記錄了韓國的那段經歷,危機早已過去,韓國也已經走出了破產陰影,但是對於在那場危機中,政府,國際社會,韓國民眾的應對值得其他國家去深思和借鑑。
「人是未來佛,佛是過來人」
話就說到這裡,大家自己品吧。
電影的開頭,畫面切換到美國華爾街,摩根史坦利總部,一名員工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
「 All investors leave Korea , Right now」
「所有投資人立刻離開撤離韓國」
開宗明義,交代了韓國已經在經濟危機的邊緣。
但是韓國民眾還沉浸在經濟繁榮發展的樂觀心態中。民眾對於韓國經濟仍然信心滿滿,新聞報導也向人們傳達著經濟繁榮的景象。
1988年韓國申奧成功(跟我們好像哦)
韓國在煉鐵,汽車,半導體,造船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睹目的成績
國民平均收入一萬美元
韓國成功加入經濟發達組織OECD
但是在韓國銀行總部,韓國銀行總長看了貨幣政策負責人韓時賢組長呈上來的最新經濟報告,已經魂不附體,距離韓國國家破產已經不到7天。
立刻約見經濟部門的要員展開匯報和商議。
導演採用了電影廣泛應用的三線敘事法,通過代表不同階級的三個人物,闡述了韓國在這場危機下,人們的應對和遭遇。
第一條線,就是韓時賢組長代表的韓國的精英階層。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國家命運的掌舵者。
第二條線就是金融才俊尹正學,他帶領兩個暴發戶打算在這場危機中發一筆橫財。
第三條線就是小企業主岬秀,作為這場危機的受害者,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條線看似毫無關聯,但是卻被這場危機緊密結合在一起。導演在這三條線上來回切換,主次有序,節奏緊湊。
戲劇的衝突能夠把觀眾牢牢的固定在座位上,目不轉睛,對於《國家破產之日》,導演把這種戲劇衝突發揮到了極致。
國家將要破產,擺在韓國面前兩條路:
一條是財政局次官為代表的精英階層打算「棄卒保帥」,即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援助,把韓國經濟的主動權交出去,犧牲中小企業,允許大企業併購,保住三星,LG等大企業。(韓國經濟的財閥制就是那場金融危機的產物)
另一條則是摒棄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國際社會爭取援助,借錢,以韓國企業的資產作為抵押慢慢還。
韓世賢組長深知倒戈IMF的危害,據理力爭,竭力避免韓國走這條路。
而尹正學則賭,「政府沒有危機處理能力」,韓國一定會接受IMF,走「棄卒保帥」這條路。
岬秀所代表的韓國中小企業主,因為國家一直隱瞞即將破產的事實,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繼續向銀行貸款,擴大生產規模。
岬秀像第三方金融公司借貸,對方不是用現金結算,取而代之的是匯票,岬秀也是個比較謹慎的人,畢竟小本經營,他也深知,匯票就是信用憑證,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匯票和錢對等,但是一點有變,後患無窮,就是一張紙。
這邊岬秀在由於要不要蓋章,另一邊政府內部對於要不要對民眾預警國家即將破產這件事爭論不休。
韓時賢參加了大韓民國所有經濟高層長官的內部會議,她建議國家對於即將到來的危機進行預警,避免更多中小企業陷入泥潭,卻被財政局次官斥責「婦人之仁」,被命令在沒有想出應對措施之前,誰都不許輕舉妄動。
與此同時,在中央銀行的牆面上,韓國百強企業以迅雷不及眼耳之勢,迅速宣告破產。
尹正學聞到血腥味,他認定自己的猜測是對的,國家沒有危機處理能力,沒有人會站出來承認自己的失誤,人們只會用更大的失誤來掩蓋之前的失誤。
所以他帶領兩個投資人,大叔A和小鮮肉B。
他們首先傾盡所有購入美金,剛剛買入沒有幾天,韓元對美元匯率就從800多韓元變成了2000多韓元,他們什麼也沒幹,就躺著看到自己的資產增加了三倍。
然後又用這些錢去樓市抄底,因為金融危機很多人被迫低價出售房產還債。
每一步都認證了尹正學那句,「政府那幫騙子,傻逼,才不會承認韓國破產,他們會矢口否認並且一口咬死,韓國不會破產」。
財政局次官一邊壓著破產的消息,一邊秘密約見了韓國大財閥某星集團的兒子,告訴他「韓國即將破產,準備著點吧」
岬秀最終還是在合同上蓋了章,被徹底套牢。
與此同時,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談已經緊鑼密鼓的安排起來,他們要在韓國這艘巨輪徹底沉下去之前,賣個好價錢。
談判期間,IMF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比如:
為了防止日後協議被新任政府推翻,需要排名靠前的三位候選人籤字。(翻不了身了)
韓國勞工市場改革,減少正式員工數量,僱傭更多第三方員工,其實就是更加方便企業裁員。
韓國利率上調,從之前的12.5%調到30%。
在座的韓國談判人員驚的下巴都掉了,大家都知道,這樣一來,就意味著以美金結算的企業,平白無故需要償還更多債務,會面臨立刻破產的窘境。
IMF的相關條款已經允許外國資本對韓國金融機構和企業進行惡意併購,韓國是一個主權國家,居然被迫接受這些條款,真是何其悲乎。
最終韓國和IMF籤署了經濟救助協議,大量貸款的金融機構倒閉,甲秀的匯票就變成了廢紙,但是他仍需要現金付給自己的供應商,他不能給人家匯票,人家也不認。
甲秀是當時韓國千千萬萬中小企業的縮影,國家的一個政策決定會影響整整一代人,很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電影的最後,尹正學成為了金融大鱷,乘著時代的風,豬都能飛起來。他正在尋找下一次危機,因為危機就是轉機。
韓時賢仍在研究著新危機到來的可能性,希望自己這次可以早些遇見危機。
甲秀已經從破產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開始僱傭東南亞的黑工,只為利益的最大化。
講到這裡不禁有人要問:
韓國國家破產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一個國家本來經濟發展的好好的怎麼可能說破產就破產呢?
複雜問題簡單化,那就是:「韓國經濟繁榮的背後是嚴重的資不抵債」
在經濟形勢好的情況下,人們普遍信心滿滿,民眾從非銀行的金融機構或者銀行借錢,各大企業從銀行借錢,銀行可以從海外銀行或者國際金融機構借錢,這種操作在經濟運行良好的情況下,一點問題沒有,只要企業盈利,還上借的錢就可以了。
但是韓國的問題是資源匱乏,經濟依賴進出口,結算國際普遍依賴美元,所以,韓幣對美元的匯率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穩定匯率就成了一個致命的問題,一般來說,只要不打仗,不發生大的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對於韓國的信用評級就不會有太大變化,韓元兌美元匯率也不會有大的波動。
但問題就處在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加上韓國本土企業無節制的貸款,已經到了債務數倍於自身資產的程度,導致國際社會對韓國經濟信心大跌,美元迅速撤出韓國,導致韓元貶值。
韓國很快面臨外匯儲備不足,韓元眼看就要變成廢紙。
有人不禁要問,韓國政府沒有採取措施嗎?
問題就出在韓國政府干預不力,97年始於泰國的金融危機橫掃亞洲,韓國在年初就已經受到影響,韓寶事態,起亞申請破產,但是政府並沒有很好的應對類似企業的破產,導致國際資本對於韓國市場逐漸失去信心,美元開始撤出韓國。雖然韓國採取了增加外匯儲備的方式,但是杯水車薪。因為國際資本市場已經拒絕對韓國借出的錢採取延期。。。。。
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半根。。。。。
電影的最後屏幕上出現一行字:
韓國那年的自殺率上升了42%。
韓國民眾自發募捐金子,挽救韓國經濟,募捐的金子達22億美元,全部用於償還企業負債。
《國家破產之日》類似於我們的《建國大業》,這類影片的政治意義遠比票房和口碑上的成績更重要。
一個民族的經歷需要這種類型的影片來紀念,不論拍的怎樣,都要首先給予掌聲。
豆瓣評分7.5,還算客觀,影片最大的亮點在於客觀,公正的呈現了歷史,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就比很多同類型的影片強很多。
喜歡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
作者:劈柴餵馬,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的原創。
讀完了不點讚,你是魔鬼嗎?
掃碼關注公眾號,更多精彩。
猜您還喜歡
《士兵突擊》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