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我有記憶的第一場金融危機,後來08年還有一個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彼時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慘遭重創。電影《國家破產之日》就是根據這個背景拍攝而成。
在這部電影中呈現出一個豐富的社會階層,官僚集團與大財閥的勾結、國際金融資本玩家、挽救國家危機努力的公務員、發國難財的投機者和底層悲慘的小企業主。在發現大韓民國還有一個禮拜就破產的時候,政府選擇不作為,隱瞞消息,無力阻止危機的爆發情況下也沒有個公民預警,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犧牲國家經濟主權與民眾利益,優先保證大財閥,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獅子大開口的黑衣騎士。 最有意思的是劉亞仁飾演的這個投機商,他憑藉著職業敏感度,看到了大韓民國就要一周後破產,辭職,籌集資金兌換美元,低價抄底房地產,死人的房子也不放過,開始大發國難財。其實每一次國家危機過程中都不乏這樣的人,這次武漢肺炎,那些高價販賣口罩的都是小把戲,真正的大奸商是像電影中這樣,窺破玄機,看準趨勢,豪賭一把。人民是一群傻了吧唧的韭菜,任人割去,他們本著單純和善良相信政府不會置危機於不顧,會拯救他們。政府也知道這幫傻子會這麼想,於是一邊扮演救世主,一邊做著齷齪的臺底交易。電影對韓國這種財閥政治進行了揭露與批判。
人性的貪婪與邪惡在危機中被放大,恐懼傳染恐懼,危機引發危機,最終形成系統性風險,從單純的公共安全危機可能變成金融危機,變成經濟危機,甚至引發政治危機。在這種地震波式的擴散中。底層人值得同情,但是另一方面也看到那種不覺醒,危機中本來是利益受害者一方,他們還在那裡感恩戴德的頌聖,不會從更深層次去思考自己的命運與制度的關係。每一批韭菜收割完,操縱遊戲規則的人都在等待另一撥韭菜生長起來,有不斷出現的危機,就有發不完的國難財。
在電影中我還是看到韓國國民性優秀的一面,他們能夠集體捐獻黃金,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手中贖回自己國家的主導權,這點是我們民族不及的。當我看到各地人對逃出來的武漢人那種拳打腳踢,種種歧視的行為時,我在我國的危機中看到了一種更深層次的道德危機與社會危機。韓國在國家破產之日後能走出今天經濟騰飛的原因值得我們更多思考與學習。國家本質是一種精神認同,不是一種物質認同,不能形成一種真正的精神價值認同,只是釋放恐懼,那是不會有凝聚力的,那又怎麼能真正戰勝危機呢?
喜歡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