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電影往往面臨著一個關鍵的障礙——很難將一系列的事件變成一個連貫的情節,有適當的敘事節奏和戲劇性的張力。《國家破產之日》是少有的能夠巧妙地避開這個問題的電影之一,儘管觀眾知道電影的結局是怎樣的,但它還是展現了緊張的場面。
電影根據韓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從三個不同的人的角度講述。
影片的三位主角——司賢(金惠秀飾)、尹正學(劉亞仁飾)和張月秀(許俊浩飾)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表現得非常出色。善意的政府官員思賢努力保護普通人,而工人階級的鴻溝掙扎在危機中生存。與此同時,機會主義者尹正厚打算做空該市場並從中獲利。儘管他們的觀點不同,但他們的反應和行動都觸及了基本的人性,儘管他們的性格大相逕庭,但卻讓觀眾能夠與他們產生共鳴。
事實上,正是這種平衡的視角讓違約變得如此引人注目。許多此類戲劇通常局限於政治或金融視角,缺乏普通人的視角。然而,這部電影成功地展示了金融危機將如何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影響中國。這有助於故事在多個層面上產生共鳴,幫助觀眾理解其中的利害關係。
因此,我們同情所有的角色(儘管他們可能想要反對解決危機的方案),這也是影片中緊張氣氛的來源。最終,我們知道它將如何結束。但是當你看到這些角色是如何努力工作的,以及他們帶給觀眾的堅定信念時,你就會情不自禁地希望他們成功。這就是電影中衝突的原因,也減輕了觀眾已經知道危機是如何解決的問題。
儘管這部電影是真實的,但卻在能夠保留其陰鬱壓抑的基調的同時,摒棄了毫無意義的堅韌。由於色調柔和、陳舊,它傳達了瀰漫全國的不祥預感,巧妙地提醒我們,金融危機將會多麼可怕。幸運的是,這部電影裡沒有那種韓國帥哥或塑料女孩的胡鬧,而是堅定地聚焦於情節,而不是試圖創造一些膚淺而毫無意義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