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 沐湜 MuShí _________
良知澈 教育真
昨晚經綸劇社的課程中我和十二位初一學生聊了聊關於這學期的社團課。
師:由於疫情,今年的課程少了近一半兒,所以本來設想的很多內容沒時間開展,在已經上過的課程中,哪個內容讓你印象深刻?
生:空間那節(近乎同時發聲)
至今,地面上的紙膠帶痕跡還清晰可見。
生:還有老師經常把一件事兒突然變得很有意思,讓我們大笑起來。
既然大家都喜歡開開心心的,那我們今天就「遊戲」吧!
沒人願意刻板,他們也只是孩子。
來到心理社,我們花掉一個月的的午休時間呈現出一個關於「溝通」的小片段。每個環節都精心準備,臺詞比較多的角色確實有壓力,生怕出錯,在十一分鐘裡審核老師只說了一句話:「快遞員真逼真」,而這個角色,只出現了10秒。
別說主角配角,我只知道一個都不能少。
社團結束,我走進初三辦公室,學習氛圍變得厚重,我和畢業班的老師溝通初三活動的事兒,中間時不時的被進來「背書」的學生打斷。
在初三搞活動一定頂著巨大的壓力,但12月確實孩子們最開心的。因為可以排演。其實簡單說:讓我們的身心從緊張中抽離出來,緩解一下。
而大多數人都認為,初三搞活動是在浪費時間。
走出學校,想到上面三個片段(也是過程),其實少人去記錄這些以戲劇角度(戲劇的必要性)作為出發點而觀察到片段,在社會團體裡,99%的兒童劇團從自由而生變為演出落幕。或者說,演出是唯一的出口,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首先區分一個概念:
劇團區別於「劇社」的業餘性,「劇團」更注重於專職戲劇藝術創作。
比如,校園戲劇的發展通常會以「劇社」的性質開展。
劇團的發展其實在考究一個藝術團體的創作能力以及對社會的價值。
兒童劇團呢?綜合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一種簡單的解釋是:很多孩子在一起表演節目,由於節目內容帶有教育意義,所以等於孩子在過程中接受了教育。
比如:你會想到一群孩子動物和物品擬人化,沾上鬍子眉毛假髮在舞臺聚光燈下的表演。由於演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所以參與其中的孩子們會明白持之以恆的道理。
這確實比老師給孩子單純講述這個故事更具備體驗感。但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
另一種解釋是:兒童使用戲劇的綜合性開展無限接近真實自己於社會的藝術活動。
這裡要把兒童放到一個特殊的高度,劇團是他們自己的天地。
藝術活動中包含了演出,所以,演出只是一個劇團發展的過程。
沐湜劇團
我們深刻的明白:劇團的的過程和內容很重要,這些都是人做出來的,所以人是最重要的。設計的這個背後,是戲劇、教育、心理學、教師經驗,生活閱歷、個人反思的交叉融合。
其實每一位從業者都明白,如果保證演出質量就一定會佔用大量的課程時間,這也是一種實踐的阻礙,我經常會被問到:「你們排戲麼?」當然排,劇團的發展必須要經歷「作品」這一關。但演出不等於結束。
因為:劇團的內容並非是為完全為演出服務的。我們的劇團中會進行分組教學,將一個劇目分解,劃分成階段和任務讓師生協作完成,見習教師會記錄這個過程。
我們細化了一個完整劇目呈現之前的所有工作,其實更像是大家一起「做一個劇目」。
其實換句話說: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在劇社中無法完成的部分,我們將在沐湜劇團一一開展。
打破只能在教室內的概念推進至空間。
實現與家長具有複合性的溝通與說明。
在長周期的整體中出現可獨立的內容。
將教師培訓變為可持續性的職業發展。
.
(後續文章會詳細說明)
劇團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進程推進,兒童劇團根據教育的發展進程而變化。教育沒有終點,兒童劇團的發展也不應有終點。它只會更加全面的滲透。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無論是在學校的劇社還是社會的劇團,是登上央視,還是開展公演。這些都無疑是在檢驗社會對於一種教育性戲劇的認知和考量,我們清晰的發現,這種「演出即終點」的認知是極其大眾的。大家很少去關注演出前的工作內容,只是等待快速的排演和登臺,這更像是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模式(比一比誰更快),大家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演出效果的期待上也是在延續一種快速檢測(達標)的概念。
回到最早的問題:演出是兒童劇團發展的過程還是終點?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誰來做,設想不同,答案不同。2015年,我的班級中有一個學生,當時4歲半,很難看出五年之後誰還會繼續學習戲劇。前不久我在一個戲劇演出集訓營的視頻中見到了她。除了誰在做,另一個答案就是,家長的期待。
比如有一種兒童劇團的運營模式就是培訓後純粹的商演,費用很高,但家長看中的是回報更高。不僅得到了專業的指導,還有登臺鍛鍊的機會,從一開始,家長就被引導著一步一步走向看似單純的演出。所以,區分概念,了解演出是兒童劇團的發展一環即可。
目前,沐湜劇團正在備戰央視,期待一起經歷一個成長的「過程」吧!
後續來講講沐湜劇團的「亮點」內容和我們是如何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