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的跨年夜,一臺別開生面的網上跨年晚會獲贊「吊打」各大衛視。主辦方是大型青少年網絡文化社區嗶哩嗶哩網站(簡稱B站),截至3日晚間,這臺名為「2019最後的夜」的晚會總播放量超過4600萬次。
對於跨年晚會,各大衛視不可謂不重視,在形式上也各出心裁,你邀爆火小生,我請老牌唱將;你組神仙同框,我有頂級舞美……但是,網友的一句反問就讓各大衛視的路徑依賴露了底:今晚,你打算看哪個臺的《野狼disco》?
縱觀跨年晚會,感覺各大衛視的策劃部門思路是:把今年的熱搜歌曲熱度高的藝人列個表,能請到的挨個排,都是高熱度收視率肯定不會差!感覺B站的策劃部門則是:這個網友肯定喜歡,弄!還有這個,對了,這個也別忘了,安排安排!這麼弄晚會絕對好看!
各大衛視的思路,依然是緊盯年度熱點,緊靠流量明星、耗盡爆點題材的「單向度」老套路,而不是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真正地與觀眾進行交流,實現UGC(UserGeneratedContent的簡稱,即用戶生產的內容)的雙向賦能創作。
簡言之,「用戶思維」,讓B站跨年晚會獲稱「最懂年輕人的晚會」。這種贏得數千萬點擊的跨年晚會,是一種「群體創作」。因為有了「共情」和「共鳴」,策劃團隊、導演組、UP主(自製內容上傳者)、藝術家、演員、樂團等,都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
B站「跨年晚會」的產生源於對「2019年12月31日」這個節點的關注,因為不管是「00後」「90後」還是「80後」,不同代際都在這個節點進入新的人生。換句話說,2020年第一批90後邁入了30歲的大門,一個時代遠去了。B站副董事長兼營運長李旎,「我們不能忽視對於用戶這麼重要的日子。」
晚會的總導演宮鵬說,他們通過B站提供的數據來分析了解用戶群體的文化屬性,了解年輕人的態度與方式。在B站上,日漫、國風等都是用戶喜愛的內容。所以,節目的第一部分日漫回歸音樂本體,交響樂團配合UP主演出。第二部分,在舞臺包裝上製作了新國風的概念。
節目的編排方面,利用數據分析用戶具體喜歡看什麼內容,然後再用晚會的章法去編排、重新梳理,包括整套晚會的情緒起伏和敘事邏輯。於是可以看到,《亮劍》在B站大熱,所以「楚雲飛」來高歌一曲。《我為歌狂》是童年回憶,所以胡彥斌就閃亮登場。
就在其他衛視晚會都在《野狼disco》的時候,B站反其道行之,找來了中國Disco教母張薔老師,自帶環繞聲的嗓音加上魔性的舞蹈,馬上把人帶回了八十年代。而晚會還請來民樂大師方錦龍,和虛擬偶像洛天依唱奏一首茉莉花,搭配琵琶聲大珠小珠落玉盤,技驚四座。
動漫、遊戲、角色扮演、國風、Vlog等,在B站實現了「兼容」,跨年晚會成為一個「二次元」的文化元素大集合。但是,有些節目導演組的設計與選擇並未僅僅囿於「二次元」的亞文化,而是考慮到大眾的接受程度,選擇了共性更大的節目,滿足不同人群的觀賞點。
比如,在確定了要演奏《哈利波特》主題曲後,導演組用數據篩選發現,理察克萊德曼有引發更大共鳴的可能性,因為他的形象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就像有網友評論:他就是我在小學的時候去圖書館的時候看到的那個海報上的金髮帥哥,對年齡稍大一點的人來說,那就是他的兒時記憶。
走心才能真正入心。二零一九「最後的夜」,B站利用數據篩選和用戶賦能創造「共情」和「共鳴」,在最大程度上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兼顧大眾傳播,成功激活了「80後」「90後」「00後」的青春記憶。與時代同頻共振,自能與青年攜手同行。
所以,B站這次才能成功「出圈」,實現了「二次元」亞文化的十年「破壁」,傳播從青少年群體擴散到了大眾群體,實現了一次範本式的「文化輸出」。B站也正在從一個「小眾」青少年網絡文化社區,向大眾化的網絡服務平臺發展。
來源: 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