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上映以來,票房一直持續增長,大有春節過後帶動整個院線電影復甦的跡象。
今天下午我去看了《八佰》這部影片,電影院大部分座位上都有人,不少是青少年兒童。值此國慶佳節到來之際,《八佰》宣揚的主旋律和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無疑是給祖國最好的獻禮。
《八佰》中大大小小的人物不少,幾乎個個都形象豐滿,有血有肉。小人物也立起來了,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八佰主要人物,左一是姜武飾演的老鐵
我想說說姜武飾演的老鐵,他剛開始是比較瓜慫的,想當個逃兵,留一條命回去見老婆孩子。作為一個炮兵,他並不擅長和敵人面對面廝殺。面對上級擊斃日本俘虜的要求,他是很孬的。即使是近距離的槍擊,他也能藉口眼神不好,一梭子打在牆上,放過了日本兵一條性命。
但是,隨著跟日本兵的廝殺愈加慘烈,他的血性也被激發出來了。從一開始躲在麻袋堆的不敢出來,到看到據點的兄弟被日本兵槍殺,他不再逃避,一心相救傷員,導致自己中彈臉頰和腿部受傷。幸好老算盤和一名戰友將他拖到牆角後面,否則一條小命怕是要交代了。
老鐵為救人,自己不幸中彈受傷
之後,見識到日本兵的殘忍冷血,他不再默默觀望,而是積極加入到戰鬥中來。影片的高潮出現在大家拼命護旗這一段。
為了讓國際社會看到這一支八佰人組成的頑強抵抗力量,大家冒著被日軍重炮和戰鬥機襲擊的生命危險,硬是在四行倉庫強行升起了十八星鐵鐵旗。
由戰士屍體護住的十八星鐵鐵旗
十八星鐵鐵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紅底與黑九象徵「血」與「鐵」,即革命需報鐵血主義。黑九角代表《禹貢》中記載的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漢族的十八行省;星呈金黃色,表示與滿清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
辛亥革命時期,十八星鐵血旗是影響最大的革命軍旗之一。影片中,該旗由蘇州河南岸的蓉姐交給楊惠敏,楊惠敏將旗幟纏在身上,冒著被狙擊的危險,深夜渡河送旗。在南岸人的提示下,北岸的士兵端午及時發現女子,扔下一根繩子,並在窗口接應,楊惠敏才得以成功送旗。
看著這位女子的勇敢行徑,戰士們很是動容,保家衛國的決心更甚。在謝晉元軍座決定放棄抵抗,撤回南岸,不做無謂的犧牲,將革命的火種交給倖存的戰士,感染四萬萬中國同胞時,由羊拐等人組成的敢死隊決定留在北岸,為過橋的壯士斷後。
老鐵幾次三番相當個逃兵,這一次,他卻沒有退縮。在和羊拐聊完人生最後的希冀時,他毅然上了頂樓,唱響一曲悲壯的《定軍山》,為壯士們送行。他揮舞著大刀,坎向想像中的敵人,歌聲嘶啞,令人動容,卻又奇蹟般地給予活著的人力量,和向死而生的希望。
老鐵
在這一刻,老鐵的身形是如此地耀眼,他也終於像他的強壯高大的個子一樣,不再瓜慫,而是頂天立地的錚錚硬漢。
姜武將人物塑造得異常豐滿。從一開始的逃兵,經歷重重磨難,最後成長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抗日壯士。這期間的掙扎、糾結、悔悟、振作和勇於犧牲,都被姜武表現得淋漓盡致,水到渠成。仿佛他就是真的老鐵,一名岌岌無名的抗日戰士。
不同於以往電影很少出現的血淋淋的戰爭場面,《八佰》讓我們看到了比較真實、殘酷的抗日場景,有滾滾硝煙下,被日軍凌遲而死的戰士;有一批抱著一堆炸彈,喊著自己姓名,和敵人同歸於盡的勇士;有噴薄而出的熱血,和被飛機射成篩子,腸子流了出來的端午;有一開始麻木冷漠,最後成為敢死隊隊長,這輩子都沒有娶妻生子的羊拐;還有一開始瓜慫得不行,處處想著躲起來,不肯面對日軍,最後卻毅然留下來給壯士們斷後送行的老鐵。
小湖北幻想中端午變成了護著國的趙子龍
影片最後給了我們一個懸念,這號稱八佰實則只有四百多人的部隊,最後活下來幾個?但是毫無疑問,蘇州河南岸的群眾已不再是一開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中國人了。他們也已經覺醒,加入到了抗日的行列。壯士們最後的願望是點燃革命抵抗的火種,讓四萬萬百姓成為抗日軍的後盾,毫無疑問這一願望是達成了。
值此國慶佳節即將來臨之際,影片《八佰》帶著滿滿的誠意,傳遞給觀影者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無疑是給祖國最好的生日禮物。我們真真切切地看到、感受到今日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戰士和百姓用鮮血換來的。你呢?喜歡看《八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