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個片段,是對知識論中著名思想實驗「缸中大腦(Brain In a Vat)」的演繹。這是一個永遠無解的實驗:正看到這段文字的你,究竟是真的看到了它,還是被那臺萬能電腦的信號操縱著而產生了看到了它的錯覺?很多科幻電影都喜歡以這個問題為原型進行衍生,比如無論在哪個平臺上都永遠是五星好評的《黑客帝國》。
可是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隨著科技發展而誕生的。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Plato)老先生就提出了著名的「山頂洞人「問題。他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身世悽慘的人,不知道犯了什麼過錯,從一出生就被宣判無期徒刑。他們被關在一個山洞裡,五花大綁,每天只能面壁思過。
為了給他們取暖,他們身後常年燃燒著一團火。再後面是一座棧橋,每天有人趕著牲畜從上面經過。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們經過那堆柴火的時候,他們的影子就會被映射到山洞的牆壁上。那些山頂洞人每天鹹魚,只能日復一日地看著山洞上映皮影大戲《他有一群小毛驢》。
久而久之,那些小毛驢的形象在他們心裡根深蒂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山洞之外的世界,於是想當然地覺得,小毛驢就是那個黑不溜秋的耳朵尖尖的影子。
直到有一天,其中一個山頂洞人被放了出來。他鑽到外面一看:哇!頭頂那個不知名的東西超級藍!腳下這個不知名的東西超級綠!他正興高採烈地四處閒逛,突然發現遠處有什麼東西在撒歡。定睛一看:完了,這和那個黑不溜秋的耳朵尖尖的影子長得好像啊。
他這才意識到他之前所看見的世界並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於是他回到山洞裡,想要把這一切告訴他的夥伴們——可是他們不相信。發燒了吧,受刺激了吧,哎呀外面的世界實在是太可怕啦。他們這麼想著,懷著惋惜的心情,把他劃到瘋子的範疇裡去。
柏拉圖老先生開創了學院派懷疑主義(Academic Skepticism)的先河。這是一個學術名詞,在這裡我就不做深究,有興趣的小天使可以自己百度一下。不過柏拉圖在這個故事當中所提到的概念,卻是很貼近現實的。
仔細想一想,我們對身邊多少東西產生的最初印象,與實際是不相符的?小時候我最喜歡小熊維尼,覺得又蠢又萌的腆著肚子的大熊熊簡直是全世界最可愛。直到第一次去了動物園,第一次看到那棕面獠牙威武雄壯的野獸,就立刻脫粉了——童話故事裡都是騙人的。往大了想,現在我們所認識的多少事物,只不過是道聽途說的產物呢?
柏拉圖說,我們都是被困在洞穴裡的人;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都是一個更高級的「真實(Noumena)」在這個世界裡的投影。
這不僅限於精神文化層面裡偏見和成見的形成,就連我們的物質世界,也僅僅是「真實」的一部分折射。「真實」所在的理念世界是亙古不變的,而我們所在的物質世界,則由流動的「現象(phenomena)」所構成。
舉一個🌰:當我們說到「貓」的時候,我們指的是不是任何一隻貓或者一種貓,而是一個獨立於實體而存在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真實」。
而這個概念是怎麼被構造的呢?
啊,當然是通過古往今來吸貓的人們啦。
天底下沒有同樣的兩隻貓。貓貓會生老病死,有的安靜,有的活潑,有的喜歡乖乖讓你擼,有的喜歡扇你一巴掌。這些就是「現象」,它是流動的、變幻的、莫測的。
我們吸貓,就好比我們正坐在山洞裡,看著小毛驢的影子從我們的頭頂飄過。我們由此而認識的「貓」的概念,實際上只是真實的「貓」的投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貓咪真實的模樣,因為我們在世界的洞穴裡被判了終生監禁。
如果你覺得還可以理解,那麼恭喜你,你大概有一點知道唯心主義(Idealism)想要表達的意思了。
如果你覺得很奇怪:不對啊不對啊!這個邏輯反一反也很講得通啊!我們認識的「貓」就是真正的貓啊!存在先於意識啊!概念是被人創造的啊!神神叨叨地獨立於世界而存在的真實概念什麼的實在太站不住腳了吧!
那麼也恭喜你,你已經無師自通敲響了唯物主義(Materialism)的大門。
這兩個又是巨大無比的概念了,並且對立雙方彼此的愛恨糾葛太過複雜,我非常迷,所以在這裡先不作延伸。如果以後推送裡有機會,我們再慢慢研究。
柏拉圖的世界裡,真實依舊是存在的,只是我們不可及。
兩千年後的笛卡爾則是一個激動得多的老先生。他所建立的笛卡爾懷疑論(Cartesian Skepticism),可以說是哲學史上最重要的懷疑論之一。
這位「被害妄想症」患者有一天腦洞一開,在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十分嚴謹認真地想道: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會不會是一個假的世界呢?
在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可能是假的。聖誕老人是假的,牙牙仙子是假的,王子終究會披荊斬棘殺死巨龍來救你也是假的。你的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是光變的魔術;你夢裡的每一次歷歷在目與冷汗涔涔,都是潛意識的編織。可是你曾經那麼相信它們,就像你現在這麼相信這個世界一樣。
那麼現在的你,有沒有可能活在一個故事裡呢?會不會有一個大魔王,法力無邊,於是假裝讓你感知到了「世界」的存在,但實際上所有感官信息都是假的,世界也是假的,你只是大魔王的囚徒而已呢?
你說——噫,怎麼可能啊,太扯了吧。
但是,你可以證明嗎?
笛卡爾不可以。他在五百年前寫好了17世紀《黑客帝國》的劇本,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當我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我把它當成作文素材,認為它短小精悍地表達了思考的重要性,根正苗紅,激勵人心。
但實際上,這是笛卡爾在懷疑主義的絕望包裹之下點燃的一點星火:
我唯一可以確信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是我在思考,我在懷疑。
這是絕對懷疑論的終點,也是他心目中人類認知世界的起點。對於唯物主義者們來說,這是極其荒謬的,這大概也是崇尚Marx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教育上不常深究這句話的原因之一。
但我們學過莊周夢蝶。莊子夢醒之後蘧蘧然,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這短短十幾字,其實也是絕對懷疑主義的一種體現:虛與實的邊界無法劃分,夢與現實難以分辨,我們會不會正做著一個永遠不會醒來的夢呢?
好啦,讓我們先回到笛卡爾。在他驚世駭俗的結論之後,笛卡爾的思緒就如脫韁野馬般一發不可收拾了。就和每部電影都會有一個救世主一樣,這部17世紀《黑客帝國》的主角光環,掛在上帝的頭上。上帝是個好概念,許多問題都可以通過他來解決。不過今天因為篇(懶)幅(惰)的原因,我們把這個回答留到下周再來詳解。
大家好,我是Ivy。
我一直覺得懷疑論很有趣。
你沒有辦法證實它,也沒有辦法完全否定它,仔細想的時候疑惑,又覺得這疑惑仿佛沒有意義。
懷疑論究竟有什麼用?這個我們到下周再來講。這次推送的幾個故事,只是想讓大家知道:
無論世界的本質如何,無論我們是不是時刻被大魔王操縱著,我們依舊有那麼鮮明的喜怒哀樂,依舊會喜歡,會感動,會覺得世界是溫柔的。我私心覺得探究世界只是一種為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舉動,至於世界究竟是真是假?我不在意,也希望你也不要在意。
希望你的靈魂是自由的,也希望你的心永遠堅定而溫暖。
The Scream. Edvard Munch. 1893.
Popkin, Richard H. "Skepticis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June 12, 2017.
Smc. "Allegory of the Cave." Parmenides, Stage 2.
"Cartesian Skeptic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基本知識論 | 什麼是知識?
一個介紹 | 假如哲學是個人的話...
一個會賣萌的哲學推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