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網劇《靈魂擺渡》橫空出世,三季總點擊率近50億,豆瓣評分最高8.4,被粉絲視為網絡懸疑IP鼻祖;
2018年衍生番外網絡大電影《靈魂擺渡·黃泉》,網絡分帳收益突破4000萬,至今仍是小成本之作中的收視佳話。
同樣的故事,被搬上音樂劇舞臺,又會呈現出怎樣的面貌?
12月4日至6日,中文原創音樂劇《靈魂擺渡之永生》將於登陸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讓期待已久的原劇粉現場「拔草」。
音樂劇《靈魂擺渡之永生》以網劇為藍本,聚焦「永生」主題,講述了夏冬青在趙吏與王小亞的協助下共同拯救因心事未了而滯留人間的靈魂、合力挽救世間秩序的故事。
該劇通過懸疑、驚悚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包裹,將故事賦上了道德勸誡的警世意味。表現形式上,主創團隊力圖通過鏡面倒影的舞美設計和跨界融合的音樂理念,傳達人物的情感與碰撞,讓《山海經》中的形象與舞臺故事形成呼應,竭力打造出一部具有中國血脈的原創音樂劇。
音樂風格上,該劇融合了電子迷幻、搖滾、朋克及中國元素等多元融合的音樂風格, 「好的音樂劇一定要有樂隊」。音樂總監張筱真透露,這部劇在音樂上投入了許多心血和成本,除了有20人的弦樂交響樂團在現場演出外,還加入了音樂程序(program)的部分。
有意思的是,在網劇《靈魂擺渡》中,因生動詮釋了「趙吏」一角而聲名鵲起的男演員於毅,此番將繼續在同名音樂劇中出演同一角色。
曾經被他塑造的鮮活形象「趙吏」,會不會被本人顛覆呢?
求學和工作都在上海的於毅,與這座城市有著不解之緣。
在這個被他視為「舞臺戲劇夢」開始的地方,匯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由此也成為了於毅的第二故鄉。
為了這部音樂劇,闊別舞臺十年的於毅,每天堅持排練長達數十小時,「起初聽說要在上海演出,內心是拒絕的,因為怕在家人面前丟人;後來,想到有那麼多的親朋好友支持我鼓勵我,頓時充滿了信心。回家演出的感覺特別好!」
除了主演於毅,《靈魂擺渡之永生》還請來華語音樂劇鬼才導演馬達擔任總導演。此前,由他主導的多部音樂劇備受歡迎,成為許多年輕觀眾的「入坑」之作。
音樂劇如何在不改變原著的基礎上,既能滿足原劇粉絲的口味,又呈現出新鮮氣質,馬達直言:「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該劇圍繞「永生」一詞展開,在馬達看來,「永生」是真實存在的——或許在另一個維度、另一個空間,我們已經實現了自我,實現了永生。因此,不如放下對現實的執念,或許能走得更遠。
走進劇場,觀眾們將會被舞臺上濃鬱的機械齒輪質感所包圍。齒輪,恰恰是導演對「永生」的隱喻,藉以代表年輪及空間的穿越,展現永生的概念。「時間,緣分,輪迴,永生……一切仿佛沿圓周軌跡運行,我們的世界就像精密儀器一般規律而科學地轉動著。」馬達解釋道。
便利店作為網劇中重要的場景,承載著劇情及結構轉換的關鍵作用。此番它將結合一個巨大的鏡面裝置呈現在音樂劇的舞臺上。在一個人鬼交錯、陰陽對撞的混沌時空裡,觀眾們將有機會感受到來自靈魂深處的鏗鏘碰撞。
光明與黑暗、善良與醜惡、現實與幻想,孰是孰非,孰對孰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