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寫小說?《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告訴你大師們的創作秘籍

2021-01-11 堇年書影

幾乎沒有人不喜歡故事,年幼時,我們每天聽媽媽講睡前故事;少年時,我們躲著父母看被稱為沒營養的武俠、科幻、青春故事;再大一點,我們對自己要求有所提高,看名家著作裡的故事。

故事伴隨著我們成長,我們在為故事中人物命運操心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知道了什麼是真善美,憧憬著自己也能像優秀的主人公一樣出色。

就跟演員「演而優則導」一樣,看得多了,很多人也想嘗試著寫點故事,哪怕不能成名成家,記錄一下自認為不平凡的人生也好啊,說不定一不小心就成功了呢。但錢鍾書先生的一句話讓我們發熱的大腦及時地清醒了一下:

「我們常把自己的創作衝動誤認為自己的寫作才能,自以為要寫就意味著會寫。」

創作衝動不是寫作才能,文曲星也不是那麼容易就下凡。但儘管如此,你也先不要忙著氣餒,錢老這句話的意思其實並不是輕視創作衝動,而是認為僅有創作衝動是不足以寫出好文章的,還得會寫,也就是掌握寫作的一些方法。

那麼什麼樣才是好的寫作方法呢?當然是名家巨匠們的寫作方法。為了探尋這些著名作家的寫作方法,曾任英國知名出版社發行總監,並在金斯頓大學教授了七年創意寫作課的理察科恩,在研究了眾多名人著作、採訪了若干當代作家之後,完成了這本《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偉大作家們的創作歷險記》。

書中從故事開頭的方式,到創造人物、不同視角(即使用不同人稱敘述)、對話描寫、敘事方法、審閱修改,以及如何結尾都列舉大量名篇著作來進行分析,以期讓讀者領會大師們的創作手法和思路。另外書中對剽竊、性的描寫、散文的節奏也做了分析和建議,非常值得一讀。

即使你並不想成為一個小說家,也可以通過學習書中的內容來增加自己的鑑賞功力。書中內容眾多,但本文因篇幅有限,僅著重談談故事中的人物塑造、不同視角、情節類型三個方面。

01、如何創造人物形象

雖然自古以來人們就意識到人物是故事的核心所在,但實際上「人物刻畫」(characterization)這個詞直到19世紀中期才得以出現,該詞原意是打造具有明顯標記的印花工具,從而也衍生出個人特別標記的意思。

由此可以得知故事中的人物必須有著不同於其他人的高辨識度,而這也是人物的生命力所在。

因此,當故事中我們心愛的人物在影視中被賦予了現實中的形象,選角不符合想像時,很多原著粉都表示憤怒。

比如陳妍希版的包子小龍女,跟原著中的「當真如風佛玉樹,雪裹瓊苞,兼之生性清冷,實當得起冷浸溶溶月」的小龍女實在是出入頗大。而這也體現了故事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文學大師列夫託爾斯泰就非常重視人物細節的刻畫,如「博爾孔斯基公爵夫人上唇的絨毛」、「亞歷山大靴子的尖頭」。託爾斯泰甚至把他喜歡刻畫細節的習慣帶入了他的生活中,這說起來還有件讓人忍俊不禁的事。

有一次伊萬屠格列夫到託爾斯泰的莊園拜訪他,作為主人,託爾斯泰陪他參觀了一個住滿了動物的大牲口棚。沒幾分鐘,屠格涅夫就怒氣衝衝地跑回了主屋。

之後他向朋友抱怨託爾斯泰細數每種動物——不管是馬、奶牛、還是鴨子,託爾斯泰都要向他解釋一番其性格、交配、家庭關係。「忍無可忍!他知道我不能像他那樣塑造人物,就跟我用動物展覽顯擺!」

此後兩人多年沒有交談,兩人爭得利害,屠格列夫甚至在寫給朋友的兩封信中吐槽託爾斯泰的「詳盡描述」是「小把戲」。但實際上,被屠格列夫貼上「小把戲」標籤的正是表現人物特點的有效手段,也就是「細節刻畫」,正是小說家的必備技能之一。

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中,託爾斯泰對卡列寧的外貌沒有刻意加以描述,不過我們可以從卡列寧在妻子安娜眼中的形象推斷一二:

「哦,天啊!他的耳朵為什麼長成那樣?」安娜想到。她望著這個冷漠而威嚴的形象,尤其是支撐著圓帽子邊沿,此刻令她驚訝的耳朵……

在這段話中,我們看到託爾斯泰通過卡列寧耳朵的模樣這個細節讓我們看到了安娜對他的不滿。對於描述的力量,託爾斯泰曾如此說:

「你們是否記得荷馬怎樣描述海倫的美?隻言片語而已:「當海倫進來時,元老們驚豔於她的美貌,紛紛起身。」

光彩奪目的美感瞬間在讀者眼前呈現,無需描述她的眼睛、嘴巴,每個人都可以想像海倫傾倒法老們的美貌。託爾斯泰在描寫安娜時,同樣也經常採用這種手法。

這些細節的功用超越了技巧層面,讓人物的描寫並沒有被僵化,也賦予了人物更鮮活的生命力。我們在寫作中刻畫人物形象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這種方法,而不只是簡單使用一些華麗的辭藻來堆砌。

其實,大師們除了人物刻畫頗有心得之外,給自己故事中的人物取名字也很是有趣。

巴爾扎克認為編造的名字不能「為人物賦予生命」,只有現實中真正的人名才富有生命力。為此,他曾拖著好友跑遍巴黎,為故事的主人公找名字。查爾斯狄更斯曾經翻遍英國樞密院議事錄來尋找與眾不同的名字,他的「科波菲爾」源於倫敦貧民窟一家商店的標牌。

而現代的小說家同樣也很在乎命名。美國作家希爾瑪沃麗特想不出滿意的名字就不確定小說能不能寫下去。艾倫吉爾加努斯有時會到墓地徘徊尋找名字。而這些名字也往往象徵了名字主人的特性。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訪談中,曾滔滔不絕談到為「洛麗塔」的取名:

「我要為我的小仙女找一個纖細的名字,帶有詩意的輕快感。『L』是最明朗閃亮的字母之一,後綴『-ita'飽含拉丁語的柔情,這也是我需要的……我的小女孩的命運令人心碎,需要將可愛和無憂無慮結合在一起考慮。」

更加讓人驚嘆的是,大師們為人物命名還可用於清算舊帳。伊夫林沃在早期創作中常安排一個邊緣化的荒唐角色,名叫克魯特維爾,此名源於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的一位不受歡迎的院長,而伊夫林沃曾在那裡就讀。不得不說,大師們這些取名方式真的是很接地氣啊!

其實在我國的名著《紅樓夢》中,許多人物的名字也都值得玩味。僅以開頭為例,「甄士隱」的諧音「真事隱」,很快他就真的隱出凡塵了,留下了之後替他代言的「假語村言」——賈雨村;甄士隱的女兒「英蓮」——「應憐」,也暗示了她之後的悲慘命運;而抱英蓮的傭人「霍起」,諧音「禍起」、「火起」,後來他撒泡尿的功夫,英蓮就被拐了,主人家也被燒了,他也成了史上最具黴運的家丁。

所以,這些符合人物性格、命運揭示,情節隱喻的名字,顯然更能顯示作者卓爾不群的才能和情節把控的能力。當然,對於實在是起名無能的作者,不妨借鑑一下大師們的方法,注意收集現實中覺得好的名字。

02、敘述的三種不同視角

小說的視角一般來說有三種: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第一和第三人稱交替使用。

第一人稱視角第一人稱視角,即用「我」來加以敘述,它的好處是可以帶來真實感,因此讀者的代入感也強,人物的塑造也更加方便。

故事中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既可以是主人公,也可以是主要人物的密切觀察者。比如《了不起的蓋茨比》,在作者菲茨傑拉德就是用了一個更像旁觀者而不是表演者的敘述者,這樣讀者就能站在高於人物的視角遠距離進行觀察。

但其局限性也很明顯,因為只能從單一視角看事件,即只能從該人物的角度接受觀點、想法和感受,而在寫別人時,就只能寫「我」所聽到的和看到的對方行為,而不能寫對方的心理活動。

第三人稱視角第三人稱視角,也稱上帝視角,是大多數作家採用的敘述方式。美國著名作家諾曼梅勒x曾寫道:

「充分利第三人稱,你就是上帝——當然。並不完全是,但是足以讓你通過某種方式潛入每個人的大腦……這如同神祗一般的第三人稱,這種託爾斯泰式的存在,需要憑藉經驗、自信、諷刺、洞見和超然的距離來駕馭。」

用第三人稱視角寫作是最容易展開的,因為你可以洞悉所有人的秘密,可以隨意描寫你想描寫的任何場景、任何人物的外貌、行動,以及第一視角不能寫的他人的心理活動,這一特徵有利於讀者對人物、事件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但這種敘事方式相對於第一人稱的描寫,讀者所感受到的距離感較強。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交替使用的視角第一人稱視角有親密感,但在某些方面的描寫會受到限制;而第三人稱視角雖在描述中有著更大的自由度,但卻讓讀者有了距離感。兩種寫作視角各有其優缺點,因此,有的作者會採用變化視角的方式。

例如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一個身份不明的敘述者「我」講述了一個乘船旅行的故事,其間另一個人物馬洛講述主線故事。在這種框架結構中,另一個人物庫茨給馬洛講了一個長長的故事。

這樣一來,我們看到的是敘述者「我」引入了故事講述者「他」(馬洛),而馬洛在自己講述的故事中以第一人稱「我」出現,同時引入另一個故事講述者「他」(庫茨),這個「他」再以自己的視角講述自己的故事。

這種第一和第三人稱交替使用的視角,作者使用時自由度較高,有點像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這對作者的筆力要求也比較高,因此不建議新人使用。

總的來說,第一人稱視角、第三人稱視角、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交替使用的視角,這三種視角用得最多的是第三人稱視角,也即上帝視角,這種視角不僅有利於作者謀篇布局、整合敘述,也使故事脈絡愈見清晰,便於讀者閱讀思考。

除了這三種視角,書中還提到了另外兩種用得比較少的「第二人稱視角」和「第一人稱複數視角」。總之,如何選擇合適的角度來敘述故事,取決於作者為場景和整個故事設定的總體目標。

03、7類基本情節類型

一直以來,作家們都試圖將世界上的每部小說、短篇故事歸納出一個清晰的模式,似乎這就足以解釋創作衝動,足以幫助我們創造完美的戲劇、電影和小說。

18世紀晚期,義大利劇作家卡羅歌爾多尼列出了36種「戲劇情境」,認為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類型。法國作家吉哈德德內瓦爾也在嘗試,但他連36種都沒列出,只列出了24種。

2004年,作家克里斯多福布克曾經出過《7種基本情節:為什麼我們要講故事》,書中列舉了7種情節類型∶

第一種,戰勝怪物。譬如《大白鯊》,在一個小小的海濱度假勝地,可怕的大白鯊遊到近海,接二連三攻擊海邊戲水的遊客,寧靜被打破,最後主人公和其他人員合力殺死了鯊魚。屬於這種類型的還有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童話《小紅帽》等。

第二種,白手起家。主線講述一開始被大家視作小人物的普通人搖身一變成了重要人物。《醜小鴨》、《簡愛》、《大衛科波菲爾》就屬於這類。

第三種,遠徵。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無價的目標,值得竭盡所能去實現。主人公從得知這個目標開始,就下定決心要完成,於是毅然踏上了漫長的危險徵途,故事直到目標最終完成才結束。這類的有《八十天環遊世界》、《金銀島》、《魔戒》等。

第四種,航行和回歸。這類情節與第三類的「遠徵」容易混淆,其實質在於,主人公或主要人物的團隊會走出日常生活的環境,進入另一個世界,與熟悉的環境徹底隔絕,通常要歷盡千辛萬苦後驚險逃脫,最終回到安全的家。《綠野仙蹤》、《彼得潘》、《魯賓遜漂流記》就屬於這一類。

第五種,喜劇,其實質是將彌補性的真相公之於眾。這種類型的劃分方式並不等同於我們常以為的那種讓人笑得前仰後合的喜劇。屬於這種類型的喜劇有《費加羅的婚禮》、《戰爭與和平》、《湯姆瓊斯》等。

第六種情節為悲劇。主人公因經不住誘哄或被迫做了某件不該做的事,一度人生得意,最後卻不再滿足,故事往往以主人公被可怕的毀滅告終。此類有《洛麗塔》、《化身博士》、《麥克白》等。

第七種,重生。這種類型中主人公被黑暗力量籠罩,曾有片刻似乎一切都會好起來,但很快就被困在了生不如死的境地,黑暗勢力看似取得了勝利,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奇蹟般的救贖,接下來皆大歡喜。此類作品有《秘密花園》、《罪與罰》、《冰雪女王》等。

其實基本的情節類型有限,而之所以我們看到的故事那麼豐富,依託的是作者創造人物、情境、讓語言獨特而令人滿足的能力,這才是讓人物血肉豐滿、充滿活力的必要能力。即使是同一個情節類型,不同的作者也能創造出迥然不同的故事。

結語:

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曾經說過:「良好的方法,能夠讓我們更好的運用天賦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這本書帶你潛入世界一流作家的腦海,讓你感受這些最富創意的頭腦將如何解決寫作中遇到的難題。

本書從文章開篇講起、到塑造人物、人物視角、情節設置等,每一個知識要點都列舉了大量著名作家的實操經歷,非常有利於讀者借鑑操作。

現實中很多有創作衝動的人,但他們往往認為自己不具備寫作這種高大上的能力,從而創作衝動還是創作衝動,最終都不能蛻變成創作才能。但如果他們掌握了正確的寫作方法,再加上不間斷的刻意練習,相信還是有成功的機會的。也許可能成不了託爾斯泰——但沒準呢?

相關焦點

  • 豆瓣8.1,《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一書,告訴你如何寫出好故事
    其實對於藝術創作,不論是劇本也好,小說也好,故事開場精彩與否都是吸引觀眾與讀者繼續往下的重要部分。而故事的發展與衝突,這決定了觀眾與讀者對這個故事的評價如何。特別是那些大師們創作出來的經典故事,經常讓人久久沉浸於其中而不能自拔。回過頭來又不禁會問,這些大師們究竟是怎樣創作出如此精彩的故事?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又可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其精華,學著創作呢?
  • 比起怎麼寫故事,寫故事背後的八卦更有趣
    要讓小說廣為流傳,首先它得是讀者願意買帳的故事,而文學性是其增值部分。而故事怎麼寫得好?當然是跟著大師們學最好。《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豈止是寫小說,對作家們來說,寫點啥開頭都很難。《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裡提到,作家E.L.多克託羅為女兒給老師寫請假條,寫了十幾稿都未能成型,連小姑娘都被嚇到了。而他的妻子走過來,幾分鐘就搞定了。
  • 如果愛情是一個故事,看託爾斯泰、列儂和李隆基怎麼寫?
    但這個段落實際上不是來自於託爾斯泰的靈機一動的文學創作,而是來自於託爾斯泰本人在生活中的一個細節。託爾斯泰在向他後來的夫人索尼婭求婚的時候,就使用了這麼一招。他的日記,可以為我們確證細節。「1862年8月29日,在家吃午飯,去見別爾斯(註:索尼婭婚前姓氐)。同先前一樣,不是愛情,不嫉妒,甚至不遺憾,可又像是,有一種甜蜜感,一絲希望,不應有的希望。
  • 小說寫作 | 如何寫好故事的開頭?
    故事開篇就像是工作面試,如果第一頁看起來賞心悅目,那麼你就能得到工作。不然的話,那個寫得比你好的人就會得到工作。好的故事、好的小說、好的回憶錄的最佳開頭概莫能外——都能做到讓讀者渴望讀下去。這是因為你在恰當的時候選擇了恰當的詞句,你啟動了一系列事件,引發了需要被回答的問題。
  • 《如何寫砸一本小說》:編輯眼中投稿小說的雷區
    副業賺錢是這幾年的流行話題,特別是在如今疫情影響之下,經濟整體發展降速,產業不確定性在加強,除了少數幾個領域,想只靠一份薪水就過上以前那種輕鬆的生活,可能性已經非常低了。而寫作則成為了很多人選擇的副業,投資少,不會像做生意那樣可能虧本。只要有一臺電腦,再把自己閒暇的時間擠一擠,也就開始了斜槓青年的生涯。
  • 小說寫作:想寫文章賺錢?馬上培養這6個好習慣!
    是否知道寫文章也可以讓你致富?它也是現在成倍增長的網際網路行業。撰寫文章或依靠銷售文章寫作業務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以下是我總結出來的幾個關鍵因素。1、積極主動和做任何生意一樣,你會發現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做相同的事情。
  • 黃易:我是怎樣寫小說的?(《尋秦記》作者親述創作經驗)
    而在《大唐雙龍傳》中,卻又呈現出一些顯得很保守的兩性關係,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答:作者在小說裡寫甚麼?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告訴你一個秘密,少年時看武俠小說,很愛看男女情事的描寫,但往往是點到即止,變成我的一個情意結。為甚麼不可以把界線推過一點呢?
  • 小說創作技巧
    而寫作,就如同古人面壁修練一樣,於我而言也是一場漫長的持修!是真愛,才有熱情長久堅持!前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這場漫長的修行中,期盼著能砥礪前行。剛開始寫作時,創作了一部短篇都市愛情連載小說《最美的時光有你,最愛的樣子是你》,現在回頭看,感覺那時的文筆清澀又稚嫩。反覆閱讀,每次都會產生新的想法,卻沒想過要動筆去改動。
  • 28個小說創作關鍵詞,建立一套人人可學的寫故事公式
    他通過解讀經典小說、經典電影中故事架構的關鍵要素,建立了一套人人可學的故事寫作公式,寫成《小說課(貳)》一書。這是一本深入簡出、實用易懂的書,書裡沒有大段堆砌深奧晦澀的寫作理論,而將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與28個小說創作關鍵詞結合起來,以課堂教學的方式,從公式、示例、練習三方面入手,教我們如何三分鐘寫出一個好故事。
  • 學習寫小說,這幾本書別錯過
    ● 《小說的骨架:好提綱成就好故事》在我看來,寫小說有時候跟畫畫是一樣的。畫畫得先打草稿,確定畫面人物和物體的大致位置之後,再細緻地描繪。只要這個草稿打好了,後面就會變得很輕鬆。小說創作也一樣。小說的提綱好壞決定了小說的好壞。
  • 俄國文豪託爾斯泰在文學中追求的真理是什麼
    伊利亞·列賓(Ilya Repin)的作品《列夫·託爾斯泰肖像畫》有些讀者或許會驚訝地發現,作為文學大師的託爾斯泰,最受感動的藝術形式竟是音樂。他的作曲家兒子謝爾蓋曾說,他未曾見過任何人像他父親一樣如此深受音樂感動。許多知名人士也目睹了他對音樂的反應。
  • 作家私生活| 託爾斯泰的性愛日記,比小說還刺激
    託爾斯泰還有一個變態的嗜好,就是,他喜歡把每一次做愛的細節都寫在日記裡。把他的表現,女人的叫床的聲音等等都記錄得清晰可辯。他為了防止自己忘記是哪一個女人,他在日記裡還畫了女人的漫畫,並編了不同的號碼。記完日記的最後,他會開始像正常人一樣地自責,說自己是個禽獸不如的東西。他好像最愛罵自己的是豬。他的一篇日記的原話是:"今天,在古老的大樹林裡,我是一個傻瓜,一頭野獸。"
  • 日更六七千,一天一篇小說的我告訴你:如何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圖片發自簡書App圖片發自簡書App02二、如何寫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1、確定好文章的主題在構思文章時,先確定好文章的主題,知道這篇文章我們是寫有關情感類的還是科幻類的。情感類的是打算寫愛情的還是親情的或者是友情的,對此,心中要有個數。2、從模仿到大師看過一篇文章,上面寫著:人類的學習技能,歸根到底就是模仿→原創的過程。
  • 為什麼說《安娜·卡列尼娜》是託爾斯泰最好的作品?
    敏感而自尊的普魯斯特就認為,巴爾扎克的文學成就根本沒法與託爾斯泰相提並論(見《駁聖伯夫》)。他說:「巴爾扎克的作品令人不愉快、裝模作樣,充滿可笑之處,人類受到一個想寫一部巨著的文學家的裁判,而在託爾斯泰的作品中卻是受到一個安詳的神道的裁判。巴爾扎克給人偉大的印象,託爾斯泰身上一切自然而然地更加偉大,就像大象的排洩物比山羊的多得多一樣。」與普魯斯特持相同看法的是海明威。
  • 專訪 |《陰陽師》作者夢枕貘:即使我是蟲子,也想寫小說
    博雅從不覺得自己可以操縱人心或者天地之間的精靈,但他一旦吹起笛子,天地間的精靈們都會被他吸引。澎湃新聞:《陰陽師》的文風優美、頗有禪味,但書中又有很多對鬼怪不加掩飾、赤裸裸地恐怖描寫,你是怎麼理解這兩種元素?除了奇特的故事,你還想通過作品傳遞什麼觀點?
  • 翻閱小說大神作家鷓鴣天:帶著困惑寫故事,把難題交給主角們解決
    青春校園小說《你丫有病》出版名《我很好,只是忘不掉》,同名的有聲改編已經完成,影視化改編正在進行中,同名漫畫《你丫有病》正在騰訊漫畫等平臺火熱連載,收藏7000+。《我多麼想和你見一面》與韓寒,七堇年等多位知名作家合著。參與創作的都市情感劇《若你安好便是晴天》,由張翰、徐璐主演,目前劇集已經拍攝完成,等待播出。新書《老公今天又想搶我的娃兒》正在鳳凰書城火爆連載中。
  • 《如何寫砸一本小說》:反套路創作寶典,避開雷區,讀出樂趣
    這種情況下,不妨來個逆向思維——成功的經驗不好學,那就先來了解一下如何避開糟糕小說的坑吧。由美國作家霍華德·米特爾馬克和桑德拉·紐曼合著的《如何寫砸一本小說》,正是這樣一本反套路的寫作寶典。由此可見,對兩位作者而言,他們不過是從自己豐富的寫作和編輯經驗裡,選取了 200 個典型的創作誤區,以一種反套路的反諷方式,想要告訴我們那些編輯因為忙於拒絕投稿而顧不上告訴我們的一眼就能被發現的糟糕錯誤。
  • 姜峰楠:《降臨》改編很成功,《你一生的故事》是我寫過最難的小說
    他談到了《商人和鍊金術士之門》《軟體體的生命周期》《賞心悅目:審美幹擾鏡提案風波紀實》等小說的創作初衷。當聊到《你一生的故事》,他露出難得一見的驕傲神色:「這是我迄今為止最滿意的一次創作。」 以下是有關於《你一生的故事》的採訪節選。
  • 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他在青年時期就拜讀過列夫·託爾斯泰的作品,書中的人物形象、獨特結構、人道主義思想等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積累了豐富的翻譯經驗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草嬰先生開始從中短篇小說入手翻譯列夫·託爾斯泰的小說,並於1964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中短篇小說集《高加索故事》。從1977年起,草嬰先生開始醞釀翻譯列夫·託爾斯泰所有小說的宏偉計劃。
  • 英國金牌編輯「另類解讀」故事創作:高妙的平衡術,一流的魔法師
    關於這一點,文學界和讀者中尚無統一意見,不乏作者像左拉這樣,因為作品涉及家人朋友或被迫修改,或關係疏遠,甚至到了被起訴的境地。英國資深出版人、金牌編輯理察·科恩在《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偉大作家們的創作歷險記》一書中提出,「左拉們」所面臨的困境可以劃歸到「剽竊」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