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發展到今時今日,嚇人的把戲幾乎都被導演們玩爛,對千錘百鍊的觀眾來說大多亦早已稀疏平常。他們內心強大到連《異形》都被當寵物電影看的地步。便對恐怖片的要求降到最低,哪怕只為求一刺激。他們胃口是不大,是味蕾太挑剔。《咒怨》高峰後再無突破的清水崇,幾次來襲皆敗下陣來,可看作被人嫌棄的恐怖大師的一生。《招魂2》上映後,備受熱捧,票房及口碑雙重碾壓《魔獸》,造就又一部現象級影片。即使幾近淪為嚇人工具,甚至厚此薄彼令劇情不免亂糟糟,但單論嚇人指數,它已達一定巔峰,或者說是部分觀眾的承受極限。
靠《電鋸驚魂》一戰成名的溫子仁,眼下早成為恐怖片領域的金字招牌。前兩年他轉型去嘗試《速度與激情7》,恐怖片即迎來了災難年,令人眼前一亮的「珍饈」寥寥,而其中又有些被觀眾限制在了懸疑片範疇,認為不靈異非純粹。暫不糾結自取滅亡的《鬼影實錄》系列,兩年的時間裡大概僅剩下《鬼遮眼》、《解除好友》、《它在身後》和《倖存的女孩》遞得出手,後兩部一個靠融合多類型討巧,一個復古搞怪,驚嚇點都少得可憐。好在烏雲終有散去時,今年上半年橫空出世了兩部對得起「恐怖」二字的電影,一個是羅伯特·艾格斯的《女巫》,怪異的腔調鳴奏出難以抗拒又很是反感的陰鬱氣質,是我見過的最「恐怖」的藝術片。一個就是這部《招魂2》,全方位展示溫子仁「嚇人藝術」的恐怖片。
理論上先人從恐怖電影中歸納出「恐怖三板斧」,即「搞搞氣氛」、「一驚一乍」、「血肉橫飛」。之後的嚇人手段,不管形式上如何創新,基本萬變不離其中。每個恐怖片導演都會耍這三板斧,包括那些製造了國內的劣質院線「恐怖」作業者。當然溫子仁肯定是耍得極好的那類,首部長片《電鋸驚魂》便是此三位一體,一一對應的有封閉的暗室、偽裝的死屍以及鋸腳的醫生。但自《死寂》起,他對血漿便越發吝嗇了,走向心理恐怖之路,著重發揮鋪設驚悚氛圍的優勢。且歸根結底溫子仁的「嚇人藝術」則主要集中在了一驚一乍上,只不過皆進行了複雜的編排,以求出奇制勝。為此他借鑑了亞洲導演善用的恐怖套路,比如和《午夜兇鈴》、《山村老屍》等經典如出一轍的是對兇靈險惡的渲染,乃至不亞於《薔花紅蓮》的精緻構圖,這與歐美著重奇觀卻忽視小節的主流現象構成反差,像《鬼鏡》等作品正因細節欠妥差強人意。此外,他運用到一些歐洲藝術電影手法重新結構了驅魔、兇宅、靈界等元素。才催生出了《潛伏》、《招魂》系列,被稱為「東方奇思與西方電影技法的完美融合」。
當這些成功經驗,都被溫子仁融匯在一起,均勻的火候化它們為美味的前世,這美味便出自《招魂2》,任他人垂涎三尺。其技藝上的遊刃有餘,更體現在對觀眾關於各個驚嚇位所作反應的掌控,有如好的廚師對食客的味覺密碼了如指掌。源於影像自身的幻覺性,觀眾對未知的恐懼,會自主地將切身感情投進角色,置身於包含大量未知空間的既定情境中,配以驚悚的配樂及特意放大的音效使人不安。鏡頭靜置,平視角度呈現反覆關燈開燈、關門開門的時候,哪怕並沒把「壞東西」放在暗處(一個縱深的未知空間),也能借著觀眾自作聰明的腦補,發揮膽顫心驚之效。說白了,這裡溫子仁玩的是心理戰術,使觀眾自己嚇自己。他們吊著膽以提防恐怖影像的突然「來襲」,卻往往事與願違。但當隨著配樂節奏放緩,他們也舒緩情緒以為熬過了驚嚇位之時,「壞東西」倏地蹦了出來。像上一部裡經典的地下室拍手,一聲之下。與其異曲同工的是《招魂2》圍繞著小女孩看眼前的電視機大作文章,觀眾都期待著怪相會出自電視機時,兇靈驀然在小女孩身後大吼一聲,殺個措手不及。這相當於溫子仁在觀眾面前擺了一排炮彈,他一個個點燃來調動觀眾神經,而在一連串的啞炮麻痺了神經後,又有誰會料到下一個是發出巨響的那個呢?他所等待的正是觀眾沒有一點點防備,才能沒有一絲顧慮地嚇到他們。
為了進一步強調恐怖氣氛,光線處理得若隱若現,不斷改變明暗關係比例,聚焦觀眾的有效視點,利於形成「裡空間」;或利用大廣角對「壞東西」進行捕捉,以在封閉空間或是被縮小的景別裡營造壓迫感,是溫子仁「嚇人藝術」的又一絕招,深得《閃靈》精髓。《電鋸招魂》起初便以這一招取勝;即將上畫的《關燈之後》估計在溫子仁監製下使用至爐火純青。而《招魂》系列裡無論是躲在被窩裡瑟瑟發抖,還是困在房間裡驅魔,壓迫感幾乎無處不在。也因此,那些個我們回想起來其實並不可怕的兇靈,是怎在觀影過程中被當成夢魘一般的存在。
在拍《非法制裁》時,手持攝影已成為溫子仁的標誌性鏡頭語言,運用到小格局的恐怖片,是加強代入感的妙招,促使觀眾淡化同一場景中不同景別的切換,點石成金般讓一個本來落入窠臼的嚇人手法,斬獲不俗的表現力。至於正反打鏡頭,靠遮擋鏡頭突出驚嚇位,實在是老套路了,於當下隨處可見,此處不多述。
故事作為兩部《招魂》 最顯眼的短板,基本已人盡皆知,比香港二流恐怖片高明不了多少。然而有趣的是,溫子仁在《潛伏》的最後跳出了「兇宅」範疇,又選擇《招魂》回歸傳統,並結合起《鬼驅人》舊調重彈。儘管縮減了鋪墊情節把驚嚇位排得更為密集,但《招魂2》大體走向還是在複製上一部,真實事件改編局限了溫子仁的發揮,對一定了解過原事件的觀眾來說,懸念大減,禍果是使電影即使給了觀眾仿佛鬼屋裡坐過山車的驚嚇體驗,可惜也正如在遊樂園進出一趟,刺激一過,後勁匱乏。我真不覺得修女兇靈這個讓溫子仁秀了一把日式兇靈刻畫手法的角色,能成為誰的陰影,據說之後新線還會推出同名衍生片,只怕又是一部《安娜貝爾》。畢竟修女是溫子仁在該片初次拍畢後臨時加入的,把原先單線敘事增至雙線,多少有些草率。為驚嚇位貢獻頗多的同時,也令對其粗糙的處理效果殃及全片,難敵以往作品裡的精緻,是《招魂2》的一大缺憾。
俗話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電影是門綜合藝術,而非用處明確的工具,《招魂2》是嚇人藝術上的佳作不假,但也是另種意義上的快餐電影,味道雖美,更盼能多些回味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