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2020-07-26 龍騎士蘭斯洛特

《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縱觀古今,總有些人因為極端的壓力與困惑,對某些個體或現象產生畏懼,從而產生極端焦慮的生存狀態。自古有杞人憂天,而在現代嫋嫋炊煙的塵世滄桑中,我們依舊都有著各自隱秘的困頓與恐懼,縱觀之下,焦慮已經成為我們人類最普遍的一種生存狀態。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派屈克.聚斯金德的《鴿子》,是層層疊疊從小到大堆徹而起的意像,也是一部現代人的焦慮寓言。這部作品在多重意像之下透徹的心理獨白、奇特的異化符號,與2010年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提名的電影《黑天鵝》有著多處異曲同工之處。

從《黑天鵝》到《鴿子》,這兩部作品的共同之處都在於關注困頓在現實中的焦慮個體、採用的敘事手法和符號化隱喻大量傳遞出了人物內心的層層羈絆與波瀾。故事中的主人公們是隱藏在市井中等待救贖的絕望個體,都有著隱匿在平淡生活中不易被覺察的細微之痛。作者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似放大鏡般將這些細微之痛聚焦,無限放大了角色們的的焦慮,恐慌、痛苦、絕望。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一、聚焦型視角之下的非線性敘事,演繹了小人物的固化焦慮

聚斯金德的《鴿子》在開篇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主人公約納丹.諾艾爾支離破碎的人生。約納丹在童年時被納粹殺害了雙親,接著開始了飽經戰亂又顛沛流離的生活。成年後,他參軍多次負傷。成家後,妻子又與人私奔。在生活的萬般磨難下,他變得脆弱、膽小而敏感。

突然有一天,一隻鴿子的到來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他怕極了。因為這隻小小的鴿子,他不敢開門上廁所,不敢回家,這隻小小的鴿子在他的心中儼然成了一個巨大的怪物,吞噬了他平靜的生活。作者用意識流的手法層層推進,一步步摧毀了主人公的心理防線。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黑天鵝》的主角妮娜在生活中是一位典型的乖乖女,沒有主見,沒有隱私,沒有戀人,任何事情都受到來自母親的單方面壓制,在波瀾不驚的生活中,她就像母親的提線木偶。

妮娜繼承了母親的意願成為一名芭蕾舞者,她與其它舞者一同競爭《天鵝湖》主角。這時電影採用了層層推進的手法,用非線性敘事逐漸放大了她內心的焦慮、壓抑、脆弱。隱喻蒙太奇如水中的漣漪,把壓抑在她心中的所有情感瞬間蕩漾開來。

電影《黑天鵝》中多重意像的表達從影片中魚貫而出,與《鴿子》中小人物的焦慮有著多重的契合,潺潺細流之下隱藏著驚濤駭浪,晦暗坦陳的荒誕意象直指人心的幽微之處,放大了小人物的固化焦慮,聚焦了孤獨個體的心靈困局。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從這些文藝作品中,我們窺視到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悲慘一生,也仿佛看到作者們通過作品折射出了現實中的我們,我們也從這些作品中看到了人生在世的艱難與悲愴。

二、多重隱喻蒙太奇,揭示角色內心深處的恐懼與荒涼

《黑天鵝》與《鴿子》中除了故事背後肆意泛濫的焦慮來表達人世的坎坷外,也用了隱喻蒙太奇的手法,分別用「鴿子」與「黑天鵝」的意像,不同的人物角色來向我們傳遞隱喻在其背後的恐懼與荒涼。

  • 鴿子VS黑天鵝: 影射現實中的苦難

聚斯金德小說中的鴿子作為推動劇情的重要意象,第一次出現在了主角約納丹門前。

它的目光似乎既非坦誠,亦非狡黠,而是顯得毫無生氣,就像照相機的鏡頭,吞進外界所有的光線,卻一點也不露出自己內部的東西。

「鴿子」代表了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意外,不可避免的悲劇,飄忽不定的命數。就像人生中的種種不幸,不管你忽視與否,它都在你的身邊伺機而動,不知哪一天就會突然降臨。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約納丹童年飽經戰爭的磨難,父母雙亡。成年後參加戰爭飽受創傷,負傷歸來後,妹妹失蹤,自己被騙婚,他在當地也淪為了大家的笑柄。一切結束後,他選擇遠走他鄉,離開傷心地。突然有一天,平靜的生活中被一隻鴿子擾亂,他有家不能回,在焦慮中惶惶不可終日。

「黑天鵝」在影片中隱喻了女主角妮娜被壓抑的內心自我意識。從小在母親強勢的操控下,她只能完成母親曾經未完成的夢想,成為首席芭蕾舞者。她在生活中不斷壓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是典型的「媽寶女」。在女配角莉莉給了她競爭壓力後,她終於綻放了內心深處隱藏的黑天鵝,那是另一個狂放不羈的自己。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兩部作品都傳達了一種焦慮的情緒,《鴿子》是因為時代的壓力、社會變遷和環境所產生的焦慮。而《黑天鵝》中,原生態家庭是主角妮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 《鴿子》主角約納丹VS《黑天鵝》主角妮娜: 童年的創傷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童年不良經驗」研究,是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等組織展開的一項大型健康計劃,追溯童年逆境創傷對成年後健康風險的影響,這些良經驗包括家庭暴力、父母分居或離婚、父母罹患精神疾病、父母犯罪入獄、肢體虐待、情緒虐待、疏忽照顧等。——引自《走出抑鬱與焦慮》

《鴿子》的男主角約納丹在戰亂中度過了動蕩的童年,失去了妹妹。《黑天鵝》的女主人公在母親強勢與過度的保護欲下成長,在情緒上被母親虐待。

他們的童年恰恰相反,一個是沒有任何人管,一個是被過度保護。在這兩種極端的情況下,註定他們成年以後都不會有幸福感。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動蕩不安的家庭環境並沒有賜予他們愛與溫暖。成年後,由於兒時的核心情感未獲得滿足,他們很有可能遇到挫折就消極適應,建立自我挫敗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童年時期植入記憶中的不安與焦慮將伴隨人的一生。原生家庭的生活環境與教養方式與一個人的成長密不可分。

「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當原生家庭在童年時就剝奪了我們的愛與安全感,那麼在童年,我們就缺乏了應有的成長溫度。

當原生家庭對孩子過度關愛、過度放手、這種以愛為名的各種傷害,會將童年無盡的痛苦鑲嵌在我們一生的記憶中。

這種在兒時記憶中根深蒂固的傷痛,會影響我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生的看法,也為焦慮留下了隱患。這時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就成了定時炸彈,在將來的某一天會被突然牽扯引爆,成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 《鴿子》中的流浪漢ⅤS《黑天鵝》女配角莉莉:釋放壓抑的本我,解除焦慮的心靈困局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引自百度

《鴿子》中的流浪漢在市區生活了十幾年,主人公約納丹30年前第一次見到他時,心裡就湧起一種羨慕之情。這個流浪漢生活得無憂無慮,即使沒有人施捨,情緒也從未不好過。他自由自在,隨性而瀟灑,渾身散發著自信與自滿。約納丹恰恰相反,每天朝九晚五直挺挺的在銀行門口站著,枯燥而乏味,他時不時懷疑這一切是否真的有意義。

他以前認為流浪漢身上的那種強烈的自滿自信,就像融化的金屬一樣流進他的體內,組成一副內在的鎧甲,使他變得更加沉重。

《黑天鵝》中的莉莉是女主角妮娜在芭蕾舞《天鵝湖》中的競爭對手,她表演的黑天鵝是自我本性的流露,更是勇敢的自我情感表達。她勇於向人們展示她的喜怒哀樂,敢愛敢恨,我行我素,從不被世俗的邊框所束縛,好似一股充滿活力的清泉。她與墨守成規,生活一成不變的女主角妮娜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個勇於表達真正的自我,一個卻把真實的自己深深地隱匿在意識深處。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這兩部作品中的對比蒙太奇加強了故事中的藝術表現力、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故事中的衝突。正是因為這種表現手法,我們才感受到了故事的內在隱喻與人物內心行為上的強烈反差,看到了一個人在極端狀態下的瘋狂、壓抑、痛苦、焦慮、迷惘,這何嘗不是我們千瘡百孔的命運。

我們也曾像約納丹那樣懼怕生活中一絲一毫的突然改變,活得膽小謹慎,也曾像妮娜那樣不敢正視內心真正的自我,活得壓抑而悲觀。人生就是一段自我的跋涉,勇於正視千瘡百孔的命運,敢於接納滿目瘡夷的自己,才能在人生中演繹出瑰麗的斑斕。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三、從《黑天鵝》到《鴿子》,人生是命運的跌宕起伏,更是不斷尋找自我的跋涉

要有勇氣正視自己的缺點。你會一年年地長大,會漸漸遇到比你強、比你優秀的人,會發現自己身上有許多你所厭惡的缺點。這會使你沮喪和自卑。但你一定要正視它,不要躲避,要一點點地加以改正。 戰勝自己比徵服他人還要艱巨和有意義。——現代作家余光中

通過兩部作品的內容,也引申出了我們對人生的思考。《鴿子》中的約納丹與《黑天鵝》的

妮娜兩人跌宕起伏的生活始終逃離不開一個命題: 在漫漫人生路中,勇於正視自我,才能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戰勝焦慮。

01.勇於接受自我,才能突破自我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你會對森林中的一棵小樹生氣,怪它沒有長得像其它的樹又高又直嗎?這是愚蠢的,不要評判別人,人各有特色,毌需擱負著想要改變所有的人的包袱。——泰國南傳佛教大師阿姜查.波提央

《鴿子》與《黑天鵝》的主角都是自我厭棄型人格。《鴿子》中的約納丹與女房東說話時內心的焦慮與緊張,只是趕走鴿子這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讓他在內心權衡不止,人際關係敏感,就連主動與人交談都成了噩夢。

《黑天鵝》中妮娜的母親控制了她的一切,妮娜完全沒有個人的私生活。在生活中,只有母親強加給妮娜自己未完成的願望 ,妮娜甚至連一個說心裡話的朋友都沒有。

也許所有的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充滿美好回憶的童年,無時無刻不想守護在孩子身邊,並提前規劃好了未來的藍圖,恨不得一天24小時陪著孩子,這時,各種興趣班反而成了孩子們無形的枷鎖。

藝術始終來源於生活,但又超脫於生活,給我們以現實的啟迪與感悟。幸福的童年是父母從小灌輸的積極心態,是幸福的陪伴,而不是監視。父母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並不是將自己的願望強加給他們,而是賦予孩子一顆強大的內心,足以對抗世間悄然而至的兇殘,享受來之不易的美好。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人生在世,沒有雷同。就像森林中的樹木。有的又高又直,有的矮小粗壯,各有各的特色與美好,為何要強行改變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擁抱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勇敢地接受自我,才能真正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活出人生的璀璨與絢麗。

02.擺脫心靈困局,重塑自我

物理學家理察·費曼說過:「人,既沒有義務按照別人給你設定的目標活著,也沒有義務為迎合他人的期望喪失自我。這是他們的問題,與我的失敗無關。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被各種各樣焦慮所困擾——工作、生活、學習、愛情……給了販賣焦慮的人以可乘之機。但沒有任何權威規定我們什麼時候必須去做什麼事,標準也並不適用於所有人。沒有必要為迎合他人的期望而喪失自我,聽從內心的聲音,回歸真我,才能在人生中做自己的主人。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 勇敢做自己,愛惜自己。
  • 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做一個有主見的人。
  • 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每天設立一個小小的目標。
  • 改變固有思維與想法,擺脫消極。
  • 接受正確的建議,坦然面對生活中所有的困難與失敗。

我們可以通過這五個方面,改善現實中的自卑感,重新建立對生活的信心。

03.尋找自我,認清自我價值

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沒有四肢,他的媽媽看到後,並沒有遺棄他,而是說:「好可愛!」當他成年後回憶這一切,感慨母親說出這三個字的瞬間,才是自己真正誕生的時刻。

他最後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了早稻田大學,成為了作家,還出版了一本書叫《五體不滿足》,他就是日本著名作家乙武洋匡,天生就沒有四肢。

如果母親當初就放棄了他,如果沒有他頑強而堅定的性格,哪還會有他後來的一切輝煌。飽經磨難的人生沒有打倒他,反而使他釀就了一段輝煌的傳奇。

在《鴿子》與《黑天鵝》這兩部作品中,我從中體會更多的是聽從內心真正的聲音去實現自我價值,重新審視自我,才能尋找自我,重塑自我,脫離自卑的桎梏,擺脫焦慮的枷鎖。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四.結語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無比艱難的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島上書店》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粒小小的微塵,我們生而為人,一生更是猶如白駒過隙。或許我們生來與眾不同,但世間最美的東西總是獨一無二: 似笑非笑的蒙娜麗莎、斷臂的維納斯、千人千面的兵馬俑……正是因為它們妙在獨好,才會被世人銘記。

我們同在一顆星球上共享絢爛烈日,同沐皎月光華,沒有必要仰視別人而貶低自己,認清自己往往比攀比別人更重要。生活中那些苦難與艱辛,痛苦與悲愴,終將化為狂風驟雨,當風雨過後,必是瑰麗的彩虹,炫日當空,光芒萬丈!

《黑天鵝》到《鴿子》:恐懼的預言是放大鏡,聚焦個體的心靈困局

相關焦點

  • 美伊黑天鵝事件,和共濟會第三次世界大戰預言有關?星象解析
    美伊黑天鵝事件,和共濟會WWⅢ預言有關? 共濟會已經成功預言了很多世界重要事件,比如美國會有第一位黑人總統,黛安娜王妃被殺害,美國911事件,川普上臺等等。
  • 「放大鏡」下呈現的心靈救贖之旅|《美麗心靈》
    《美麗心靈》是2001年美國上映的一部劇情片,講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一生。納什受邀幫助軍方破譯密碼時的場景納什幫助軍方破譯密碼這段戲裡,導演並沒有給納什紙幣讓他運算,而是選擇了讓他心算,因此選擇給到一個納什的特寫鏡頭,通過跟前後景的對比可以更加突出納什的面部,讓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告訴觀眾:我在演算。突出了納什過人的天賦。
  • 從焦慮和滅頂的恐懼到心靈自由之路-心理學、心學、塔羅、教練修行小記
    我無數次慶幸自己在六年前開啟了心理學的研習,加上後來心學、塔羅、教練的踐行,一點點掙開了限制性信念加諸自身的種種枷鎖,從焦慮和滅頂的恐懼之中解脫出來,終於走上了一條心靈自由之路。曾經我對「放鴿子」是有點接受無能的,特別是對於最後一刻才通知,看上去誠意缺缺的「鴿子」,更是第一時間就會湧起憤怒的情緒,再想想又空出一段時間不知道該怎麼安排,又覺得很鬱悶。
  • 別人口口聲聲說的「疫情黑天鵝」,「黑天鵝現象」究竟是什麼?
    假如它留意到了這些信息,重視背後隱藏的風險,那麼當那隻給它餵食的手反過來掐斷它的脖子時,它也就不會感到意外了。正是由於經驗主義的這三大缺陷,讓我們很難預料重大的突發事件。這就是黑天鵝事件的第一個特點:難以預測。2.
  • 思文自爆離婚真相:有多少婚姻破裂,是「自證預言」
    有人認為,父母對待婚姻的態度就是孩子的模板;有人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婚姻態度是自己的。 從羨慕到引以為鑑,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 《黑天鵝》:越無垢的靈魂,越可能成為陰影的犧牲者
    《黑天鵝》正是圍繞著舞者們爭奪(柴可夫斯基這個版本的舞劇中)天鵝女王這一角色展開的,是一個關於人類被自己的陰影捕獲的故事。如果白天鵝象徵的是美麗、怯懦、嬌柔、純潔無垢的少女形象;黑天鵝展現的則是誘惑、性,甚至動用黑暗力量虜獲心靈、掠奪、佔有的,已經長大的女性。
  • 《黑天鵝》:「一個身體,兩種靈魂「的雙面人生
    在《黑天鵝》中,妮娜在演繹黑天鵝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天鵝湖》的悲劇似乎是暗示了影片的結尾。在人物弧光中,妮娜黑暗人格的出現是由覺醒到鬥爭,再到個人防禦三個階段。妮娜在鏡子中,看到了是衝破她現有軀殼的翅膀,恐懼的同時也隱含著內心迫切改變自己的願望:拋棄以往的脆弱,將黑天鵝的具備的特點真實地再現,身心合一的追求完美。人物防禦階段中,妮娜在舞臺上生長出黑色的羽翼,天鵝的骨骼。在極具破壞性的幻象裡,她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假想敵。人物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釋放的出口便是隱藏於本我下的無盡的欲望。在欲望之中,她成功演繹了黑天鵝。
  • 迷路的鴿子——宋冬野城市新民謠裡的秋天
    歌詞的開頭便是「迷路的鴿子啊」,他以現代抒情詩格式似乎用第三人稱視角,在正式進入內容時介紹了一個矛盾體:一個最擅長記路的鴿子,迷路了。而像這樣類似於詩歌的歌詞在歌曲中總共出現4次,分別出現在歌曲的開頭中間與結尾,把歌曲裡需要抒發的情感一貫的、連續下來。
  • 《黑天鵝》讀後|李衛廣:在有秩序的世界中認識黑天鵝
    但所有的金融資產的定價基本都是以正態分布為基石的,發展到現在幾百年不可能推倒這些已經形成了的金融定價大廈,所以黑天鵝事件應該是值得關注和深思的問題。我認為作者寫這本書,說明了其通過望遠鏡望到了黑天鵝事件的原因,——「我們向人們傳授平均斯坦的方法,卻讓他們在極端斯坦中自生自滅。我們在面對極端斯坦的問題,卻「近似地」使用平均斯坦的方法。」
  • 《黑天鵝》讀後|王夢:從黑天鵝中尋找白天鵝?
    接下來,讓我們將注意力從塔勒布的經歷轉移到他的作品上。《黑天鵝》一書的邏輯框架並不像作者聲稱的那樣簡單,它的內容也涵蓋了文學、自然科學、心理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諸多方面。每讀一部分,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只是,在驚嘆於塔勒布的博聞強識之餘,我也不禁會有一些遺憾:作者給了我們一盤珍珠,卻沒有把珍珠串成項鍊,需要我們一次一次的去閱讀,去理清思路。
  • Windows7放大鏡在哪?放大鏡的使用方法
    放大鏡一直眼力不好的用戶用來閱讀的工具,幫助放大字體,讓你看清楚內容,而Windows7當中也有這個功能,那麼它在哪裡呢?要如何使用呢?開啟的快捷鍵是什麼?別著急,下面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Windows7放大鏡功能的使用方法。
  • 推薦影片——《黑天鵝》
    《黑天鵝》是2010年由《黑天鵝》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超自然驚悚故事。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中。隨著一場重大演出的日漸臨近,許多的麻煩也隨之加劇。並且她不確定競爭對手是一個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現了錯覺。影片從始至終都瀰漫著黑暗的色調,很驚悚,很壓抑,無論配樂還是攝影都無以倫比。
  • 這部電影版「心靈獵人」,讓你見識大衛·芬奇的懸疑與恐懼
    最近,大衛·芬奇的美劇《心靈獵人》(Mindhunter)太熱了。反類型,多線敘事,慢節奏的《心靈獵人》體現了美國影視劇製作的最高水準。看《心靈獵人》的時候,你其實在「看」自己。片名中的「獵人」極具隱喻性,其並非單向度的抓捕或逃竄,而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即所謂的正義一方可能也同時被邪惡的一方所感染。
  • 個體追夢彰顯家國情懷,《我在北京等你》重構海外華人心靈地圖
    《我在北京等你》將海外遊子個體的夢想傳承與民族的精神追求建立關聯,通過大開大合的筆法,以明線的個體逐夢軌跡折射暗線的大國復興,或為海外題材的獨闢蹊徑
  • 來自科幻電影的預言:從《蒙上你的眼》到《恐懼吞噬靈魂》
    如果在地球一光年的星球上安裝一大面鏡子,假設我們在地球上可以通過「望遠鏡」觀察到這個鏡子,那鏡子裡面是什麼?應該是兩年前的自己,因為光線從地球到一光年外的星球在折射回地球需要經歷兩年。當時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創傷,萬一看過去看到兩年前的自己不是自己怎麼辦!或者現在的我和兩年前的我對視這種詭異的事情!於是乎,我喜歡看科幻電影了,像開篇所說,是一種訴求。
  • 從潛意識,原生家庭,精神分析角度,深度解析電影《黑天鵝》
    ,在心靈之中產生痛苦的掙扎。在這部新的「天鵝湖」之中,美麗的白天鵝只有通過真愛才能打破魔咒,王子的到來意味著白天鵝可以恢復到少女的軀體。但是在王子表白愛意之前,她的雙胞胎姐妹黑天鵝卻誘惑了王子,絕望之際,美麗少女變化的白天鵝跳下懸崖結束生命,在死亡之中獲得了追求的自由。
  • 《黑天鵝》,暗黑系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
    2010年,阿倫諾夫斯基執導,娜塔麗·波特曼主演的驚悚電影《黑天鵝》上映,該片入圍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阿倫諾夫斯基憑藉此片還入圍了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以及奪得第64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獎。此後,《黑天鵝》被加拿大周刊評選為「年度佳片」 。阿倫諾夫斯基的電影往往包含了一種哲學意味,他的影片中混雜了偏執的幻想與殘酷的現實,直面人性深處的黑暗面和恐懼點。
  • 家國寓言與女性個體的心靈救贖——評陳哲藝電影《熱帶雨》
    基於導演本身的新加坡背景,以及過往的創作經歷都逐漸使自己的風格漸漸明晰,導演將現代性對家庭以及個體的衝擊給予了一貫的關注,我們甚至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出導演楊德昌的影子。不論是題材還是拍攝手法,甚至是意象的隱喻。他們一致用攝影機鏡頭來關照都市男女的心靈困惑,運用一種淺淡卻又力道深厚的影像來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
  • 《黑天鵝》:真正的完美,是以身殉道
    但是在母親的嚴格監管之下,妮娜雖然已經28歲,卻仍然活得像個未經世事的少女,要想演繹黑天鵝,就必須把她內心深處潛藏的黑天鵝釋放出來。教練激發她黑天鵝潛質的第一步,說起來有點少兒不宜,是讓她回家去自慰。母親是退休的芭蕾舞小龍套,對妮娜擁有強烈的控制欲,恰如妮娜精神上的桎梏;莉莉率性直爽,熱辣魅惑,是天鵝女王的強力競爭者,恰如妮娜內心的黑天鵝;貝絲是妮娜的偶像,剛剛被迫退役,那落魄怨毒的樣子令妮娜膽顫心驚,恰如妮娜對自己未來的恐懼;託馬斯是舞蹈團的教練
  • 《黑天鵝》電影賞析
    在Nina的成長過程中,她丟棄了不屬於28歲的自己的玩偶;和lily去夜店,嗑藥;幻想和兩位男性發生性關係,從而演繹了由小女孩蛻變到女人的過程。」想要出現,但是卻一次一次被媽媽阻止,在中間有個場面是Nina從後背拔出了一個東西,這個其實就是翅膀,由於受到自己內心「白天鵝」的譴責,所以要阻止「黑天鵝」的出現,但是到最後完美變成「黑天鵝」的時候,在Nina 的感覺中,就是長出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