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縱觀古今,總有些人因為極端的壓力與困惑,對某些個體或現象產生畏懼,從而產生極端焦慮的生存狀態。自古有杞人憂天,而在現代嫋嫋炊煙的塵世滄桑中,我們依舊都有著各自隱秘的困頓與恐懼,縱觀之下,焦慮已經成為我們人類最普遍的一種生存狀態。
派屈克.聚斯金德的《鴿子》,是層層疊疊從小到大堆徹而起的意像,也是一部現代人的焦慮寓言。這部作品在多重意像之下透徹的心理獨白、奇特的異化符號,與2010年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提名的電影《黑天鵝》有著多處異曲同工之處。
從《黑天鵝》到《鴿子》,這兩部作品的共同之處都在於關注困頓在現實中的焦慮個體、採用的敘事手法和符號化隱喻大量傳遞出了人物內心的層層羈絆與波瀾。故事中的主人公們是隱藏在市井中等待救贖的絕望個體,都有著隱匿在平淡生活中不易被覺察的細微之痛。作者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似放大鏡般將這些細微之痛聚焦,無限放大了角色們的的焦慮,恐慌、痛苦、絕望。
聚斯金德的《鴿子》在開篇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主人公約納丹.諾艾爾支離破碎的人生。約納丹在童年時被納粹殺害了雙親,接著開始了飽經戰亂又顛沛流離的生活。成年後,他參軍多次負傷。成家後,妻子又與人私奔。在生活的萬般磨難下,他變得脆弱、膽小而敏感。
突然有一天,一隻鴿子的到來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他怕極了。因為這隻小小的鴿子,他不敢開門上廁所,不敢回家,這隻小小的鴿子在他的心中儼然成了一個巨大的怪物,吞噬了他平靜的生活。作者用意識流的手法層層推進,一步步摧毀了主人公的心理防線。
《黑天鵝》的主角妮娜在生活中是一位典型的乖乖女,沒有主見,沒有隱私,沒有戀人,任何事情都受到來自母親的單方面壓制,在波瀾不驚的生活中,她就像母親的提線木偶。
妮娜繼承了母親的意願成為一名芭蕾舞者,她與其它舞者一同競爭《天鵝湖》主角。這時電影採用了層層推進的手法,用非線性敘事逐漸放大了她內心的焦慮、壓抑、脆弱。隱喻蒙太奇如水中的漣漪,把壓抑在她心中的所有情感瞬間蕩漾開來。
電影《黑天鵝》中多重意像的表達從影片中魚貫而出,與《鴿子》中小人物的焦慮有著多重的契合,潺潺細流之下隱藏著驚濤駭浪,晦暗坦陳的荒誕意象直指人心的幽微之處,放大了小人物的固化焦慮,聚焦了孤獨個體的心靈困局。
從這些文藝作品中,我們窺視到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悲慘一生,也仿佛看到作者們通過作品折射出了現實中的我們,我們也從這些作品中看到了人生在世的艱難與悲愴。
《黑天鵝》與《鴿子》中除了故事背後肆意泛濫的焦慮來表達人世的坎坷外,也用了隱喻蒙太奇的手法,分別用「鴿子」與「黑天鵝」的意像,不同的人物角色來向我們傳遞隱喻在其背後的恐懼與荒涼。
聚斯金德小說中的鴿子作為推動劇情的重要意象,第一次出現在了主角約納丹門前。
它的目光似乎既非坦誠,亦非狡黠,而是顯得毫無生氣,就像照相機的鏡頭,吞進外界所有的光線,卻一點也不露出自己內部的東西。
「鴿子」代表了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意外,不可避免的悲劇,飄忽不定的命數。就像人生中的種種不幸,不管你忽視與否,它都在你的身邊伺機而動,不知哪一天就會突然降臨。
約納丹童年飽經戰爭的磨難,父母雙亡。成年後參加戰爭飽受創傷,負傷歸來後,妹妹失蹤,自己被騙婚,他在當地也淪為了大家的笑柄。一切結束後,他選擇遠走他鄉,離開傷心地。突然有一天,平靜的生活中被一隻鴿子擾亂,他有家不能回,在焦慮中惶惶不可終日。
「黑天鵝」在影片中隱喻了女主角妮娜被壓抑的內心自我意識。從小在母親強勢的操控下,她只能完成母親曾經未完成的夢想,成為首席芭蕾舞者。她在生活中不斷壓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是典型的「媽寶女」。在女配角莉莉給了她競爭壓力後,她終於綻放了內心深處隱藏的黑天鵝,那是另一個狂放不羈的自己。
兩部作品都傳達了一種焦慮的情緒,《鴿子》是因為時代的壓力、社會變遷和環境所產生的焦慮。而《黑天鵝》中,原生態家庭是主角妮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童年不良經驗」研究,是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等組織展開的一項大型健康計劃,追溯童年逆境創傷對成年後健康風險的影響,這些良經驗包括家庭暴力、父母分居或離婚、父母罹患精神疾病、父母犯罪入獄、肢體虐待、情緒虐待、疏忽照顧等。——引自《走出抑鬱與焦慮》
《鴿子》的男主角約納丹在戰亂中度過了動蕩的童年,失去了妹妹。《黑天鵝》的女主人公在母親強勢與過度的保護欲下成長,在情緒上被母親虐待。
他們的童年恰恰相反,一個是沒有任何人管,一個是被過度保護。在這兩種極端的情況下,註定他們成年以後都不會有幸福感。
動蕩不安的家庭環境並沒有賜予他們愛與溫暖。成年後,由於兒時的核心情感未獲得滿足,他們很有可能遇到挫折就消極適應,建立自我挫敗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童年時期植入記憶中的不安與焦慮將伴隨人的一生。原生家庭的生活環境與教養方式與一個人的成長密不可分。
「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當原生家庭在童年時就剝奪了我們的愛與安全感,那麼在童年,我們就缺乏了應有的成長溫度。
當原生家庭對孩子過度關愛、過度放手、這種以愛為名的各種傷害,會將童年無盡的痛苦鑲嵌在我們一生的記憶中。
這種在兒時記憶中根深蒂固的傷痛,會影響我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生的看法,也為焦慮留下了隱患。這時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就成了定時炸彈,在將來的某一天會被突然牽扯引爆,成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引自百度
《鴿子》中的流浪漢在市區生活了十幾年,主人公約納丹30年前第一次見到他時,心裡就湧起一種羨慕之情。這個流浪漢生活得無憂無慮,即使沒有人施捨,情緒也從未不好過。他自由自在,隨性而瀟灑,渾身散發著自信與自滿。約納丹恰恰相反,每天朝九晚五直挺挺的在銀行門口站著,枯燥而乏味,他時不時懷疑這一切是否真的有意義。
他以前認為流浪漢身上的那種強烈的自滿自信,就像融化的金屬一樣流進他的體內,組成一副內在的鎧甲,使他變得更加沉重。
《黑天鵝》中的莉莉是女主角妮娜在芭蕾舞《天鵝湖》中的競爭對手,她表演的黑天鵝是自我本性的流露,更是勇敢的自我情感表達。她勇於向人們展示她的喜怒哀樂,敢愛敢恨,我行我素,從不被世俗的邊框所束縛,好似一股充滿活力的清泉。她與墨守成規,生活一成不變的女主角妮娜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個勇於表達真正的自我,一個卻把真實的自己深深地隱匿在意識深處。
這兩部作品中的對比蒙太奇加強了故事中的藝術表現力、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故事中的衝突。正是因為這種表現手法,我們才感受到了故事的內在隱喻與人物內心行為上的強烈反差,看到了一個人在極端狀態下的瘋狂、壓抑、痛苦、焦慮、迷惘,這何嘗不是我們千瘡百孔的命運。
我們也曾像約納丹那樣懼怕生活中一絲一毫的突然改變,活得膽小謹慎,也曾像妮娜那樣不敢正視內心真正的自我,活得壓抑而悲觀。人生就是一段自我的跋涉,勇於正視千瘡百孔的命運,敢於接納滿目瘡夷的自己,才能在人生中演繹出瑰麗的斑斕。
要有勇氣正視自己的缺點。你會一年年地長大,會漸漸遇到比你強、比你優秀的人,會發現自己身上有許多你所厭惡的缺點。這會使你沮喪和自卑。但你一定要正視它,不要躲避,要一點點地加以改正。 戰勝自己比徵服他人還要艱巨和有意義。——現代作家余光中
通過兩部作品的內容,也引申出了我們對人生的思考。《鴿子》中的約納丹與《黑天鵝》的
妮娜兩人跌宕起伏的生活始終逃離不開一個命題: 在漫漫人生路中,勇於正視自我,才能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戰勝焦慮。
01.勇於接受自我,才能突破自我
你會對森林中的一棵小樹生氣,怪它沒有長得像其它的樹又高又直嗎?這是愚蠢的,不要評判別人,人各有特色,毌需擱負著想要改變所有的人的包袱。——泰國南傳佛教大師阿姜查.波提央
《鴿子》與《黑天鵝》的主角都是自我厭棄型人格。《鴿子》中的約納丹與女房東說話時內心的焦慮與緊張,只是趕走鴿子這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讓他在內心權衡不止,人際關係敏感,就連主動與人交談都成了噩夢。
《黑天鵝》中妮娜的母親控制了她的一切,妮娜完全沒有個人的私生活。在生活中,只有母親強加給妮娜自己未完成的願望 ,妮娜甚至連一個說心裡話的朋友都沒有。
也許所有的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充滿美好回憶的童年,無時無刻不想守護在孩子身邊,並提前規劃好了未來的藍圖,恨不得一天24小時陪著孩子,這時,各種興趣班反而成了孩子們無形的枷鎖。
藝術始終來源於生活,但又超脫於生活,給我們以現實的啟迪與感悟。幸福的童年是父母從小灌輸的積極心態,是幸福的陪伴,而不是監視。父母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並不是將自己的願望強加給他們,而是賦予孩子一顆強大的內心,足以對抗世間悄然而至的兇殘,享受來之不易的美好。
人生在世,沒有雷同。就像森林中的樹木。有的又高又直,有的矮小粗壯,各有各的特色與美好,為何要強行改變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擁抱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勇敢地接受自我,才能真正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活出人生的璀璨與絢麗。
02.擺脫心靈困局,重塑自我
物理學家理察·費曼說過:「人,既沒有義務按照別人給你設定的目標活著,也沒有義務為迎合他人的期望喪失自我。這是他們的問題,與我的失敗無關。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被各種各樣焦慮所困擾——工作、生活、學習、愛情……給了販賣焦慮的人以可乘之機。但沒有任何權威規定我們什麼時候必須去做什麼事,標準也並不適用於所有人。沒有必要為迎合他人的期望而喪失自我,聽從內心的聲音,回歸真我,才能在人生中做自己的主人。
我們可以通過這五個方面,改善現實中的自卑感,重新建立對生活的信心。
03.尋找自我,認清自我價值
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沒有四肢,他的媽媽看到後,並沒有遺棄他,而是說:「好可愛!」當他成年後回憶這一切,感慨母親說出這三個字的瞬間,才是自己真正誕生的時刻。
他最後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了早稻田大學,成為了作家,還出版了一本書叫《五體不滿足》,他就是日本著名作家乙武洋匡,天生就沒有四肢。
如果母親當初就放棄了他,如果沒有他頑強而堅定的性格,哪還會有他後來的一切輝煌。飽經磨難的人生沒有打倒他,反而使他釀就了一段輝煌的傳奇。
在《鴿子》與《黑天鵝》這兩部作品中,我從中體會更多的是聽從內心真正的聲音去實現自我價值,重新審視自我,才能尋找自我,重塑自我,脫離自卑的桎梏,擺脫焦慮的枷鎖。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無比艱難的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島上書店》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粒小小的微塵,我們生而為人,一生更是猶如白駒過隙。或許我們生來與眾不同,但世間最美的東西總是獨一無二: 似笑非笑的蒙娜麗莎、斷臂的維納斯、千人千面的兵馬俑……正是因為它們妙在獨好,才會被世人銘記。
我們同在一顆星球上共享絢爛烈日,同沐皎月光華,沒有必要仰視別人而貶低自己,認清自己往往比攀比別人更重要。生活中那些苦難與艱辛,痛苦與悲愴,終將化為狂風驟雨,當風雨過後,必是瑰麗的彩虹,炫日當空,光芒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