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屬於旗袍的黃金年代結束了,但旗袍的故事卻仍在各個地方延續。我們先從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說起……
【香港】
「賽梨坐在椅子上一顛一顛,齊肩的捲髮也跟著一蹦一跳,縛著最新型的金色闊條紋塑膠束髮帶,身穿淡粉紅薄呢旗袍,上面印著天藍色小狗與降落傘。」這是張愛玲在《小團圓》裡描寫的40年代初香港女孩的裝束。
旗袍於20世紀50年代在內地逐漸沒落,但在香港卻顯現出了全新的氣象。香港原本只是一個人口稀疏的小漁村,直到1949年之後,來自中國內地的大量移民湧入才使當地的人口出現迅猛增長。
當時香港當地人管這些外來移民叫「外省人」,因為大多數移民都來自上海,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外省人」都是上海人的代名詞。
這些上海人雖然拖家帶口地搬到了香港,經歷戰亂後經濟條件也大不如以前,卻始終盡力保持著當年的生活方式,穿旗袍,去歌舞廳,看電影,喝咖啡,一切照常。
仿佛二戰從未發生,時間就定格在了30年代末的上海。想想也是,任何經歷過十裡洋場浮華的人,大概都無法輕易忘懷那段光影流年。
當然,從上海搬到香港的不光是旗袍的消費者,當年在上海做旗袍的「紅幫裁縫」們很多都舉家遷到了香港,開了店鋪繼續做旗袍,所以50年代的香港旗袍可以被看作是40年代上海旗袍的一種延續。
從形式到剪裁,二者都相差無幾,只不過這時的旗袍從側面看三圍曲線也更明顯。一方面是腰圍處收得更緊,基本上是不留松量地緊緊勒在小腹上。
另一方面,50年代緊身圓錐胸衣的流行使全世界各種罩杯的女人的胸部都堅挺了起來。穿上這種胸衣後,旗袍胸部的位置就能透出兩個尖兒,簡直性感得不要不要的。
在50年代的熟女路線後,香港姑娘們迎來了歡快而脫線的6O年代。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風靡了世界,一切關乎色彩,關乎年輕,關乎未來。
在這樣一個時代,一部叫做《蘇絲黃的世界》的電影橫空出世,在好萊塢大紅大紫。
電影中蘇絲黃綁著髮帶、穿著高開衩超短旗袍的活潑性感形象完美迎合了6O年代的叛逆情緒,瞬間讓整個西方的男人們都不淡定了。
這部電影可謂對西方和香港的時尚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此以後,旗袍就毫無違和感地出現在各種西方品牌的高級定製中,也被Grace Kelly(格利絲·凱利)等好萊塢影星穿到晚宴場合,正式開始了其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步伐。
70年代以後,日常旗袍漸漸被寬鬆舒適的牛仔褲和襯衫取代,姑娘們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穿著旗袍,市面上的旗袍設計逐漸回歸了傳統和四五十年代端莊大方的風格。
【臺灣】
「錢夫人往鏡子又湊近了一步,身上那件墨綠杭綢的旗袍,她也覺得顏色有點不對勁兒,她記得這種絲綢,在燈光底下照起來,綠汪汪翡翠似的,大概這間前廳不夠亮,鏡子裡看起來,竟有點發烏。難道真的是料子舊了?這份杭綢還是從南京帶出來的呢,這些年都沒捨得穿,為了赴這場宴才從箱子底拿出來裁了的。早知如此,還不如到鴻翔綢緞莊買份新的。可是她總覺得臺灣的衣料粗糙,光澤扎眼,尤其是絲綢,哪裡及得上大陸貨那麼細緻,那麼柔熟?」
白先勇先生在《遊園驚夢》中對錢夫人心理的描寫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臺灣的第一代大陸移民的狀態。絲綢是杭州的好,旗袍裁縫是上海的好,生活還是故鄉的好。
如果說有誰比搬去香港的上海人更加懷念曾經的大陸生活,那就一定是臺灣人了。國共內戰結束後,大量國民黨成員和其親屬撤退到了臺灣,走的時候也帶走了一箱箱當年用上等面料做成的旗袍。
這些新移民到了目的地後才發現,那時的臺灣被計劃經濟控制,生產落後,貿易停滯,相比基本只能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村兒」,和他們熟悉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相差甚遠。
臺灣一路命途多舛,16世紀時先後被葡萄牙、荷蘭殖民,後被鄭成功收復,但19世紀末又因《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才回歸中國。
在臺灣光復之前,日本對臺灣實行了半個世紀的同化政策,禁止臺灣當地說中文和閩南語,強制當地人說日語、穿和服。
在1949年來自大陸的移民到達臺灣時,當地人對旗袍並不熟悉,所以臺灣最開始穿旗袍的主要是這些來自大陸的「外省人」。
臺灣獨特的文化背景和人口構成註定了臺灣人對旗袍的特殊感情。
20世紀後半葉,作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對祖國傳統文化一直有著強烈的認同感。所以臺灣人對旗袍的感情,少了幾分香港人夾在中西文化間的掙扎和矛盾,而多了一種純粹而黏稠的鄉愁。
正如人人都耳熟能詳的余光中的詩裡寫的那樣:「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故鄉沒了,但從故鄉帶來的衣服還在。對於臺灣人來說,旗袍不再是單純地為了追求時尚,而是演變為對故鄉思念的寄託。
對比6O年代的香港旗袍,雖然臺灣也和西方文化交流緊密,但風靡世界的青年文化卻並未對臺灣的旗袍產生明顯的影響。
臺灣的旗袍是守舊的,在款式上完全沿襲了40年代的旗袍設計,由以前上海灘的紅幫裁縫細細裁出,被懷念著過去時光的人穿在身上。
【中國大陸】
1949到1979的三十年間,受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旗袍文化在大陸基本出現了斷層。
改革開放之後,旗袍才開始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裡,大部分中式服裝老字號都恢復了生產,但中式服裝已經從常服變為特殊場合的禮服,主要是結婚穿的紅襖和旗袍。
90年代之後上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手工旗袍定製作坊,而設計也依舊沿襲了當年「中西結合療效好」的風格,從立體刺繡到數碼印花,從流蘇到牛仔布,就像30年代時學習巴黎那樣。
如今上海的旗袍設計師們依舊兢兢業業地嘗試把當今的時尚流行趨勢融入旗袍的設計中。
而北京也逐漸發展出了現代風格的京派旗袍,當年紫禁城中奢華繁複的裝飾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但現代的京派旗袍依舊比海派旗袍更重視鑲滾,並且在裙擺的長度上更加保守。
2008年奧運會之後,隨著網上購物的興起和大眾對於傳統文化的逐漸重視,產生了運用吳門畫派和蘇繡元素的蘇派旗袍,有以優質絲綢著名的杭派旗袍,也有設計小資的成都旗袍。
日常穿旗袍的女孩也多了起來。的確,過去的時代終是過去了,我們無法再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旗袍盛世,但我依舊覺得,每個中國女孩都應該至少擁有一件旗袍。是你喜歡的樣式,為你量體裁出,它會在衣櫃裡靜靜地陪伴你,向你傾訴過去的故事,陪你走過未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