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蔣校長
非知名軍網鐵血網創始人,五道口男子技校輟學,軍品材料磚家;微胖界軍宅戴表,懶癌強迫症晚期;女軍迷之友(自認),戰忽局臨時工。
1990年10月3日,東德籤下厚達1100頁的統一合約,兩德人民滿懷欣喜地迎來國家的統一。
象徵著分裂與對峙的柏林圍牆倒下,曾經柏林市民只能隔著柏林圍牆在數米以外觀看的布蘭登堡門,如今成了世界的焦點。
20世紀的尾聲到來,不久之後,那個曾經俯瞰整個東德、甚至整個歐洲的巨大國家也將轟然倒塌。德意志人民以為他們的國家將如布蘭登堡上那架四匹青銅馬拉著的勝利戰車一般,帶著他們團結且強烈的民族情感向前疾馳。
▲ 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馬車
然而這個常因高水準的工業技術而為人稱道的國家,也不免陷入「在技術上已經完成了廣泛的交互性,而在思想、制度和心理上互相認作敵人」的膠著之中。
從1989年就開始的若干次的認同爭論,把德國擲入了一個危機與擾攘的階段, 默克爾總理在紀念德國統一20周年時曾說,「統一尚未完成」,如今兩德統一三十年過去,似乎仍然如是。
統一德國的社會偏癱
曾經的東德,是赫魯雪夫口中的「社會主義櫥窗」,是東歐各國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民眾生活最好的國家。然而與櫥窗外的西德相比,東德人均GDP只有西德的1/4,職工收入為西德的1/3,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進出口貿易為西德的1/10。
曾經的東德是讓東邊兄弟們稱羨的「社會主義櫥窗」
1989年的劇變發生時,東德遊行隊伍高舉的口號就是:「我們要像西德人那樣生活!」
但統一後的德國卻與東德人民的期望相反,經濟上並沒有出現德國人所預測的繁榮跡象,反而是一場始料未及的危機率先來臨。
因為在僵硬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略顯低效的東德企業被大量淘汰,東德出現了巨大的「反工業化」浪潮,1989年到1995年間,東德的就業人數從1000萬下降到610萬,失業總人數達到110萬,失業率近20%。
數以萬計的東德人前往西部尋找機會,當地人口持續下降。這同時又導致了西德失業率的抬升,從1988年的7-8%上升到1995年的9%以上,整個德國的失業人口近500萬。
1990年東德地區GDP比1989年下跌了14%,1991年又再次銳減31.4%.
而德國政府應對這一切的措施是「輸血」,以龐大的財政支出來幫助東德進行經濟改革。
價值顯然略低的東德馬克可以與西德馬克以1:1的匯率兌換,大量的福利政策與社會保障支出被投向東德,一切標準向西部看齊。到1996年,德國政府總共為東德投入了近10000億馬克的資本,堪稱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投資密度最大的一次性投資。根據柏林大學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德國的國債還多。
為了支撐如此龐大的財政支出,德國政府除了1991年通過為「振興東部」增加資助的一攬子法令不斷增稅外,還從1995年開始向國民課徵「兩德團結互助稅」,政府將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基礎上,附加一個查定金額的5.5%的稅項,以支撐政府投資,促進東部地區的發展 。
這也是德國至今為止爭議最大的稅項,額外的稅負給地方政府帶來了沉重的壓力。2012年就有多位西德地區的市長呼籲取消統一稅,像西德地區的北萊茵-威斯伐倫州,400餘市政當局中只有8個能實現收支平衡。
這就造成了東西德在經濟上的隱形裂痕,西德人民為了東德的發展背上了額外的負擔。但實際上東德人卻對此充滿了牢騷。
兩德統一後除了社會保障制度等被拉平,同時也實行了統一的價格體制,實行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價格競爭體制。
隨著全德國統一的競爭性市場的形成,東德地區不得不重新建立起新的就業準則與規範,在歐共體市場的全新體系下,經濟弱勢的東德自然接受不了西德的衝擊,再加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東德工業競爭力驟然下跌,工廠成批倒閉。大量失業人口湧入西德,讓東德本就低迷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 東西顯著的失業率差異
而西德向東德投入的大量資本雖然讓柏林以及整個東德地區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地」,但它吸納的剩餘勞動力往往不是那些在高福利政策下價格昂貴的東德人,而是遠赴德國跑來謀求生計的外國移民。
統一後的東德,反而成了這個龐大國家的一段「偏癱」肢體。
西邊的資本家寧可去『剝削』土耳其勞工,也不願來這裡『剝削』我們。
從1990年開始,為了促進東部發展,德國政府還給東德地區提供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
投資政府給補貼、購買生產設備可以申請免稅、大量的信貸優惠被應用,甚至暫時免徵東德地區的公司資本稅與財產稅,營業稅也減半。
但這些向東德輸入的大量投資,並不能福澤於民眾,因為福利勞工權益和收入都被拉平的東德並不能給資本帶來廉價的勞動力。
▲ 德國各地區投資促進措施補助比例
西德的製造業企業寧可把資金投入到土耳其、波蘭甚至遠在大陸另一頭的中國,也不願意把錢投到昂貴的東德勞工身上。
所以政府投向東德的巨量資本,被大規模利用到房地產與第三產業上,這些資本讓東德地區經濟迅速飛升,東德大量的教堂被修復,公園被開發,旅遊業一片欣欣向榮,經濟數據十分漂亮。
▲ 看德國著名製造業企業的分布就一目了然了
但實際上,這些被投入到房產與服務業的大量遊資,更致使東德物價與房價的快速上漲。
一方面西方商品大量佔有商店貨架,東部商品被不斷積壓,導致東德工廠舉步維艱外,另一方面通貨膨脹率也一路飛升,1991年到1993年,德國的通脹率每年都創下新紀錄,這對於一向採取嚴厲貨幣政策的德國來說是十分罕見的狀況。
不斷刷新的通脹率除了抬高了東德人民的生活成本外,資本所培育出的那些精緻的第三產業也沒法取代曾經的「低效率」工廠,給東德人民提供充足的就業。
即使有限的藍領工作崗位也充斥著外國的打工者,本地人只能享受被西邊「施捨」的高福利,自然滿意度一路下跌。
東德人覺得西德搞垮了我們的製造業,物價一路上漲,我們還沒了工作;西德則在抱怨我們花了這麼多冤枉錢援助你們,提高你們的收入與福利,換來的卻只有牢騷。
奧希思(東德佬)與維希思(西德佬)們相互diss,誰也沒把對方當成利益共通的同胞,眼裡只有對方帶給自己的苦處。
帶節奏的政客們
民間的裂痕,到底還是因為經濟上的摩擦衝突。
而長袖善舞的政客們,則是帶著明顯的意識形態操弄政治。
在邊界剛剛開放的1989年末,西柏林開始不斷有不法分子流竄到東柏林搗毀蘇軍烈士陵園和猶太人墓地。各城開始爆發有組織有預謀的遊行,要求修改憲法以及統一社會黨放棄領導權。
在愈發龐大的遊行示威下,東德的執政黨統一社會黨被迫開放圓桌會議,本身是允許各黨派對統一社會黨起制約與監督作用,但在之後實際上代替了人民法院,成為了東德最高決策機構。
各黨派開始聯合起來攻擊統一社會黨,主張取消社會主義,主張全盤市場經濟,主張解散國家安全局,主張統一社會黨交出所有財產,更重要的,主張兩德統一。
到後期,統一社會黨內也開始發生了巨大動蕩,著名「人權」律師居西被選為黨主席,而昂納克、斯多夫等黨內主要領導人被開除出黨,到了1990年1月,社會統一黨的總書記克倫茨以及13名政治局委員也被開除出黨,東德的執政黨被「和平演變」。
▲ 東德垮臺後,衝進柏林斯塔西總部的示威者
標語為:「再也不要斯塔西和統一社會黨的獨裁和納粹主義了,你們帶來了太多的不公和苦難」
在同年的兩德統一中,新的執政班子也在統一過程中完全聽從西德的安排,統一就是把西德基本法的權力擴展到東德的五個州,從而於憲制上成為同一個國家。
這在實際上忽視了東德作為一個對等主權國的身份,合併統一成了西德「吞併」東德,也讓東德產生了大量被「舊聯邦共和國」佔領的不滿情緒。
除了早期在憲制改革上明顯的政治動機外,兩德統一後,東德約10萬名被告收到調查,1737人遭到起訴。
東德領導人埃貢.克倫茨回憶從1991年開始,「被檢察院拘留成了家常便飯,家中也經常被莫名其妙地搜查。警察局將我當作罪犯監視,不給我護照。」
「12年來,柏林的監獄我差不多都蹲遍了」。
▲ 前東德領導人埃貢.克倫茨
我兔的老粉絲了
並且自兩德合併以後,東德原本的經濟、文化和媒體等的高層全部換上西德的官員,並延續至今,基本沒有發生變化。
就像克倫茨接受《世界知識》採訪時說的:「德國東部人民在重大決策上幾乎沒有發言權,幾乎沒有一家雜誌或報社是在德國東部公民領導之下。」
對於東德出身的明顯歧視,也導致德國政壇的保守與右傾化,公共話語體系也在統一後驟然變化,政治界、思想界開始了對東德思想的大清算。
跟我們的微博戰場一樣,德國人的論戰也愛扣帽子和人身攻擊,這被揚-維爾納•米勒稱為「典型德國式」的劣根性——新教徒式的內向、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
對此表現最明顯的是2005年上臺的默克爾,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總理。在默克爾之前,施洛德政府為主的社民黨搞外交一向以「經濟利益」為導向,和我國貿易搞得火熱。
而默克爾上臺後,開始給德國的對外政策帶來了黨派色彩的明顯變化,在對華政策上特意凸顯了「價值觀」的重要性,力主用西方民主制度及人權標準來制約中國,訪華除了談經貿,還要談宗教自由、人權、智慧財產權保護、產品質量、溫室氣體排放,敦促中方改善這些問題。
2007年在總理府以「私人名義」會見某密宗老賴。
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相繼爆發後,默克爾政府才基於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以及德國經濟界所施加的壓力,開始調整對華政策,重回務實外交軌道。
但曾經的默克爾,在青少年時就加入東德恩斯特·臺爾曼先鋒組織(少年共產主義組織),還是東德自由德國青年團的專區領導人之一,被前自由德國青年團秘書岡特·瓦爾特指認說默克爾是負責鼓動和宣傳的秘書。1989年還反對「兩德統一」。
但在統一的德國裡,反共成了她最顯著的政治標籤,並且是她能平步青雲成為聯邦第一位女總理功不可沒的原因之一。
在德國政壇的語境裡,他們享有一個自由民主政體中的公共領域,但卻用他們獨特的方式讓一部分人被迫隔離在這個自由之外,讓那個和他們對峙了四十一年的「異見」不能再有任何的政治土壤。
▲ 不允許某種聲音出現的聯邦議院
這其實讓德國政客們陷入了一個悖論,他們對於曾經東邊兄弟的思想愈發排斥,愈打壓,就離他們所說的「自由」越遠,然後這種矛盾也會自上而下的擴散開來。
畢竟對於大部分曾經生活在東德的人民來說,統一後的三十年沒有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甚至讓他們在某些方面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二等公民」,這自然引起了東德人民的不滿與怨氣。
甚至恢復東德的政治狂想也開始零星出現,對於東德地區的老人們來說,曾經的國家失敗本來就是一個偶然到難以理喻的事件,在他們心裡,如果歷史稍微有所不同,昂納克的寓言說不定真的會實現:
今天前東德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去工業化」。用我的話講,出現了一大堆哥德式的尖頂,少了很多煙囪。德國東部最近二十多年來做的最大的一項工作就是修復那些教堂,發展旅遊業。如果按照我剛才講的做法,你們會出現比現在多十倍的煙囪,但不會有那麼多哥德式尖頂;會出現經濟奇蹟,把西德的資本都吸引過來;你們的商品、血汗工廠的廉價商品可以把西德的產業和製造業全部替代了。
這樣,製造業蕭條和失業問題就會發生在西德,而不是像現在那樣發生在東德。當然,東德就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血汗工廠、環境汙染。如果東德人可以忍受這種狀況的話,西德會碰到什麼狀況呢?
西德現在的這套社會制度將會完全崩潰。首先工會會垮掉,福利瓦解了,資本家可以跑到東德享受「專-政」體制下無工會經濟的待遇,西德工人還有什麼談判本錢?產業東移、稅基喪失,還搞什麼高福利?整個100多年來建立的所謂文明資本主義制度將蕩然無存。
▲ 曾經柏林圍牆上最熱火的題材(右為昂納克)
畢竟,在大陸的另一端,曾被施密特大為讚賞的中國模式就在他們眼前復刻這預言中的一幕幕。十倍的煙囪換來了兩岸如今天翻地覆的對比,一代人的血汗換來了政治上、經濟上、國民心態上居高臨下的勝利。
但在德國,團結的意志似乎還遠沒有到來。
新華社調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兩德統一的任務仍未完成,東西部仍存在較大差距。 在原東德地區,83%的人認為統一任務還未完成。
國境統一,行政統一,但在兩德人民心裡,在他們真正包容並真誠地接受對方以前,這種認同依舊還未統一。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創建了德意志國家及第一個德意志王朝。此後近一千年的時間德意志都處在動蕩的戰爭年代。
▲ 曾經紛亂的神聖羅馬帝國
也是德意志國家的前身
截然對立的宗教、大相逕庭的民俗、永遠存在的政治紛爭,卻沒能影響德意志人以他們相同的種族,語言,文學,藝術建立起濃厚的認同感,在一千年後建立一個團結統一的國家。
但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裡,僅僅41年的政治對立,就會讓同一個國家、民族的人民陷入一場意識形態、經濟水平、文化的隔閡之中,都沉浸在各自單向度的語境之下。
即使獲得了形式上的統一,但彼此在心裡的認同,恐怕還需要遠超分離年月的時間去彌合。
就像昂納克自己說的 「如果建立的原因還沒消除,柏林圍牆將會屹立大約50年,甚至100年。」
參考資料:
劉志傑.《兩德統一30年與中德關係發展》.中國網.2020.10.1
金雁.《燕山講堂67期實錄 金雁 20年後看東歐轉軌》.
揚-維爾納•米勒.《另一個國度》.新星出版社.2008
羅秀妹.《 兩德統一後聯邦政府為整治東部地區採取的重大舉措》.《世界經濟文匯》1996年02期
李駿陽.《 德國的統一》: 1989~1990[M].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3.
蔣經國在任期間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並放開了臺灣民眾到大陸探親的限制,但在晚年捨棄了蔣家人,而選擇了臭名昭著的臺毒李登輝做接班人,這是為什麼呢?蔣經國逝世之前曾經對身邊人說「他看錯了人」是否確有其事?關注鐵血軍事微信公眾號,後臺回復「蔣經國」查看詳情。
蔣經國在任期間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並放開了臺灣民眾到大陸探親的限制,但在晚年捨棄了蔣家人,而選擇了臭名昭著的臺毒李登輝做接班人,這是為什麼呢?蔣經國逝世之前曾經對身邊人說「他看錯了人」是否確有其事?關注鐵血軍事微信公眾號,後臺回復「蔣經國」查看詳情。
龍牙預售5.8折起,比雙11當天更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