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通過有血有肉的人看臺灣歷史

2021-01-10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在臺灣發現歷史》,楊渡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 店2 0 1 7年8月 版 ,35 .00元。

    楊渡

    1958年生於臺灣臺中市,詩人、作家、媒體人。曾任《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2016年在大陸出版了《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暗夜傳燈人》等作品。

    南都訊 記者黃茜 實習生 薛秦騫 繼《一百年的漂泊》,楊渡「臺灣故事」系列之二《在臺灣發現歷史》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這是一部由人的命運組成的臺灣史:從消失的凱達格蘭族,到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從簡娥和湯章德領導的農民組合……短暫卑微的個體成為歷史的承載,而楊渡從人、人性的角度,寫出了血肉豐滿的真實。

    在北京見到楊渡,正是秋意漸濃的時節。他來京參加《在臺灣發現歷史》的新書宣講,一個土生土長的臺中人,在詩歌與民謠的哺育中長大,被「美麗島」的精神濡染,又目睹父輩乃至祖父輩一生的艱辛,果然肚子裡裝滿了故事。他曾投身政治,到頭來卻「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依然做自由自在的文壇遊俠,以飲酒著書為志業。

    正如臺灣受人尊敬的意見領袖、新聞人張作錦所言,「非關注深切者不肯言也。」從一問一答裡見出,楊渡對臺灣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裡的居民,懷有深刻的情感。他所感受的臺灣人臺灣史,「是有溫度的,是父祖的生命與記憶。如此貼近,如此溫暖,但它需要一點時間去了解,去疼惜。」他有一顆學者之心、史家之心,更有一顆民間之心、詩人之心。

    訪談

    南都:《在臺灣發現歷史》集結的是你發表過的十篇長文,最早的發表於2005、2006年。你是出於什麼目的或機緣開始寫作這些文章?

    楊渡:這本書在臺灣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島嶼的另一種冥思》。跟其他歷史書不同,雖然敘述的是大歷史,但主軸是通過人的生命故事去敘述歷史,不僅是寫一個歷史事件。

    比如我寫李友邦,他是廬州一個大家族的孩子,因為抗日,他去襲擊日本的警察局,之後流亡到上海,再到廣州黃埔。我就寫的他這個心路歷程。這段歷史我寫到一些細節,像他去上海的時候,一個臺灣孩子不會講上海話,他就用畫跟人交流,比如一條魚,要是死魚他就不畫水,如果是活魚就在旁邊畫水。又比如他因為不懂廣東話,聽孫中山在黃埔軍校的演講居然睡著了。孫中山很生氣,把他叫過來問他怎麼會睡著了,他說聽不懂。孫中山用日語對他講,你這樣不會語言不行,你到廖仲愷家裡去學國文。廖仲愷是國民黨歷史上很重要的人,所以李友邦一輩子講國語都帶著廣東腔。

    我特別想寫的是歷史人物本身的生命故事。因為這些人有生命、有個性、有感情,在風雲激蕩的時代裡有作為一個人真正的感受。我希望通過有血有肉的人的生命來看大歷史。

    南都:這本書裡每一篇文章都做了許多史料爬梳和探訪的工作。通過這些工作,是否也發掘出一些被歷史教科書遺漏的材料?

    楊渡:比如我訪問了早期臺灣農民組合領袖簡娥的兒子,除了農民運動的故事之外,他還敘述了1915年的噍吧哖事件。他給我講的故事是他母親告訴他的,因為母親親身經歷過。噍吧哖事件是臺灣人最後一場武裝抗日。日本派了大炮來鎮壓,村莊都被炸爛了,抓了無數活人。為了徹底報復,日本人立了一個不到120釐米的竹竿,村裡的男孩子凡是超過這個高度的都殺。他們把這個村子改名「玉井村」,玉井其實是當時東京風化區的名字,詛咒留下來的女人變成風化區的妓女。

    我當時聽到這段歷史,覺得這是真實的嗎?因為後來的歷史是日本人寫的。日本人的歷史裡說,噍吧哖事件裡他們逮捕了1000多人,後來有臺灣的知識分子跟當時的國聯申訴,日本迫於壓力,對被捕者公開審判,審判的名單已經減少到80 0多人。最後槍決了幾百人,剩下的人有的關了幾十年。

    這件事情很多人都採信了日本人的說法。這一次我是採信了受訪者的口述。有一次我去演講,有人說日本人的歷史不是這麼記載的。可是2014年,臺南在進行一項公共工程的時候,挖出來一個無名冢,裡面有3000多具屍骨,就是噍吧哖事件留下的。可見你不能相信日本的歷史。因為有國際壓力要交代,所以他會寫欺騙的歷史。有時候我寫臺灣的歷史,寧可相信臺灣民間留下來的。這些民間故事是民間歷史和民間對現實的認知,更貼近真實。

    來自大陸的學者、文人促成臺灣文化的積累

    南都:本書的開篇《最後的凱達格蘭人》,是為了向那些已經消失的族群致敬。在臺灣有多少因歷史變遷而「消失」的原住族群?他們現在處境如何?

    楊渡:原住民現在剩下2%的人口,非常少。因為他們住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長期以來處於社會的底層。我去山上採訪的時候,看到小朋友在冬天的早晨,從部落裡面走40分鐘出來上學,山上的霧很濃,天氣又冷,我在校門口拍照,想拍出小孩子可愛的容顏,卻看到一個小孩子,長長的睫毛上掛著露珠。他們上學放學都這樣跑回家,中學會到山下去住校。

    很多原住民的年輕人後來都變成了勞工。因為在社會最底層,有酗酒的習慣,年紀輕輕就死於酗酒。也有人販子欺騙他們的父母,說把孩子介紹到山下的工廠工作,其實是賣到山下當雛妓。這幾年當然好多了,通過教育、宣傳,乃至於通過各種民間的福利機構,改變了他們的處境,可是無論如何,他們還是底層的勞動者。工作往往是漢族不願意做的,比如在建築工地當板模工人,又辛苦又危險。幾年前,政府因為發生自然災害,準備撥一筆錢給蘭嶼島的達悟族蓋房子。其實那一筆錢不夠蓋房子,那裡的工人就自己買水泥自己蓋起來,因為他們都是做板模的,三四個人就可以蓋一棟房子。近幾年,因為有音樂和體育的才華,原住民才受到重視。

    南都:你是土生土長的臺中人,怎麼理解臺灣的「本土」這個概念?

    楊渡:從族群的分布來看,臺灣的原住民族,是五六千年前搬到這裡的。他們是南島語族,從大陸東南沿海這一代遷徙到臺灣。根據張光直所說,臺灣是一個中轉站,然後遷到菲律賓等地,最遠的有到馬達加斯加和復活島去的。接著是明清兩朝大量的移民。再後來是荷蘭殖民者,很短期,其實什麼都沒有留下。雖然有日本人進來,但1945年以後日本人基本上強迫遷出了。所以臺灣社會的主體是漢族,再加上原住民族。

    臺灣的本土是什麼呢?我覺得不同時期來的移民者,為臺灣的文化注入了不同的生命力。總體還是以漢族文化為主。

    1949年給臺灣最大的文化衝擊,是把中國各地的文化同時帶進來,中國的歷史上很少有一個時期,把不同省份的人同時裹挾進來,讓其互相激蕩。當時臺灣來了許多高等人才,都是大學者、教授,這些人到臺灣之後沒有工作。臺灣的高等學府很少,只有臺灣大學,沒有地方去,只好高成低就地去中學、去各地的師範學校教書。我在臺中一中的時候,有北大才子教歷史,齊邦媛在那裡教英文,還有詩人哲學家,都是小有名氣的。李安的爸爸,在臺灣的時候去屏東的一個中學當教務長,他的資格可以當校長。

    這麼多的大學者、文化人不是屬於官方的,而是屬於民間的,在民間的學人,帶給臺灣文化的積累是非常深厚的。因此,1949年帶給臺灣兩個最大的資產,一個是中華文化的資產,第二個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人才,特別是在教育文化上的人才。這些思想者、文化人還有藝術家,構成了對臺灣文化的積累和影響,也共同構成了臺灣真正的「本土」。

    從全球化和民間的角度寫臺灣歷史

    南都:你年輕時候是臺灣民歌運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這次來大陸做新書宣講,也是以臺灣民歌為主題。為什麼選擇這個角度?

    楊渡:民歌有一段真正的背景。1970年代,美國開始準備從臺灣撤離。當時臺灣人爆發了自我認同的危機,沒有了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誰。憑什麼肯定自己是誰?只有從文化上。所以1973年林懷民從美國回到臺灣,創立雲門舞集的時候,他就說中國人要跳中國人自己的舞。同樣,很多青年人本來唱著西洋的民謠,現在說「我們要唱自己的歌」。

    我覺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去審視民歌運動以及它的創作,才不至於失去焦點。當然,這種自我認同的危機構成了臺灣文化的特色,到今天的臺灣還一直存在。比如上世紀50年代臺灣有一首歌叫《港都夜雨》,講一個青年男性,漂泊茫然不知道前途在哪裡。放在大時代的背景上來看,《港都夜雨》就是在冷戰背景下產生的一首曲子,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徵臺灣漂泊不定的命運,像一個青年男子不知他的前途在哪裡。

    南都:你曾經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媒體人,新聞記者的從業經歷,對你深刻認識臺灣的歷史有何幫助?

    楊渡:我原來想做作家,後來發現詩人、作家在臺灣沒有生存空間。也因為不了解社會,所以決定當記者多了解。1980年代,進入報社,寫報導文學很受到重用,因為我喜歡寫報導文學,所以喜歡從人的故事去寫。報導文學有個好處,就是會去採訪一些細節,採訪到關鍵的地方,那個細節其實是歷史性的關鍵,一旦追問到那個細節,歷史真相就跑不掉了。

    印象最深的是訪問李友邦的太太嚴秀峰,後來我寫成了《紅雲》這本書。早年在抗戰的時候,她參加東洲保衛戰,有個軍官很愛她,但她只將之視為兄長的情誼。她應這個軍官的要求送他一件毛衣。後來軍官跟她表白被拒絕之後,上前線打仗,最後犧牲了。她非常傷心。屍體運回來,她去廟裡面認他的屍體。因為我看過戰亂的現場,知道人死後滿身血汙,是很難相認的。我就問她,你怎麼認出來?她說因為他是軍官,日本人殺了軍官要扒掉軍衣帶回去領賞,她看到了那個人軍衣裡面穿的毛衣。

    南都:接下來在大陸還有別的出版計劃嗎?

    楊渡:應該有。接下來我要寫臺灣的歷史,從全球化的角度和民間的角度寫臺灣的大歷史。

    我覺得探討歷史就是探討未來,從大歷史來看臺灣的未來是很清楚的。臺灣從來就和大陸連接在一起。我是想從民間的角度去寫故事,從人的角度寫故事、寫歷史。

相關焦點

  • 楊渡:以有溫度感的歷史剖析臺灣病理
    楊渡「臺灣故事」系列之二《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不同於「本土意識」的自說自話,而是將現在的臺灣放在歷史的大脈絡下考量,將不被關注的另一種抗爭引入視線。所以楊渡在新書伊始便說這是「有溫度感的臺灣史」,「和解」與「寬容」,是全書的主調,以大歷史的悲憫回望過往,講述被遺落的臺灣故事。
  • 楊渡:站在臺灣的角度看清臺灣 穀雨故事
    從臺灣的角度看清臺灣的樣子作者:楊渡  來源:三聯書店三聯書情我們看臺灣和大陸在互相了解方面有哪些差距。當時鄉下人來看病很不方便,所以醫生買了一部進口摩託車,1923年的時候,騎著摩託車到鄉下看診。我常常說這個人到處看診,帶領農民起來反抗,很像革命者切·格瓦拉,但臺灣的反抗是1923年就開始,比切·格瓦拉早了二三十年。
  • 在臺灣,發現歷史 | 楊渡:以有溫度感的歷史剖析臺灣病理
    楊渡「臺灣故事」系列之二《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不同於「本土意識」的自說自話,而是將現在的臺灣放在歷史的大脈絡下考量,將不被關注的另一種抗爭引入視線。研究歷史的學者是有的,但他們不知道戲劇運動要如何著手;研究戲劇的學者是有的,但以傳統戲曲為主,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戲劇研究,實未曾有過。幾度碰壁後,終於有一位老師指點我說,有此開創氣魄的學者,可能只有曾永義老師。所幸,在曾永義老師的指導下,我順利通過論文和口試。一九八六年之後,環保運動捲起臺灣社會運動的浪潮,隨後的解除「戒嚴」、「本土化」,讓臺灣史與臺灣研究成為顯學。
  • 臺灣作家楊渡:大陸看臺灣需了解七個面向
    來源:鳳凰歷史編者按:臺灣作家楊渡的自傳體小說《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由三聯書店在北京首發,2016年1月9日下午,楊渡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進行了題為
  • 出走臺灣丨與蔣勳、楊渡、劉若瑀一起探索人文與美的故事
    池上——這是一處地處臺灣東部的小小村莊,寫作、畫畫、散步、讀經,以最少的物質需要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我找到自然的秩序,也找到自己內在呼吸的秩序。在這裡,那些靜得只能聽見呼吸的日子裡,你會明白孤獨即生活。人不會永遠青春,如何在青春裡把自己開到盛放之後,在綠葉成陰中安靜地接受「老年花似霧中看」的那種快樂?這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好的,你要學會在人生的不同年齡欣賞不同的美。
  • 在臺灣發現歷史
    楊渡,1958年生於臺灣臺中市,詩人、作家、媒體人。1958年生於臺灣臺中農家,寫過詩、散文,當過記者,編過雜誌。▲ 楊渡傳記《紅云:嚴秀峰傳》《激動一九四五》《簡吉:臺灣農民運動史詩》《暗夜裡的傳燈人》;歷史小說《在臺灣發現歷史 : 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 《鹿港小鎮》《綠島小夜曲》《港都夜雨》……在老歌中凝視臺灣
    日前,臺灣詩人、作家楊渡的新書《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該書可謂「一個人的大歷史」。即,從個人視角詮釋臺灣的歷史文化、社會變遷、民風親情。雖然它不能很全面地解釋臺灣的歷史,但是它可以讓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集體心靈脈動。」楊渡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這些時代的烙印、社會的變遷,在《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一書中均有跡可循,老歌的旋律為歷史伴奏。」  2016年,楊渡出版自傳體小說《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它通過一個臺灣農民家族的一百年曆程,聚焦臺灣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的陣痛。
  • 在臺灣發現歷史 | 王音棋:溫暖又悲哀 鮮活又荒謬是什麼
    從今天開始 我將和大家分享一本臺灣著名作家楊渡先生著作《在臺灣發現歷史》幾個略帶寒意的歷史片段《在臺灣發現歷史》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本書由作者 楊渡 授權給星藝雅集)作者: 楊渡 楊渡,1958年生於臺灣臺中市,詩人、作家、媒體人。曾任《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
  • 追憶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發現自心所屬
    亮點設計中心——見月空間臺灣作家楊渡老師應主持人楊晨老師邀請,與眾多粉絲相約在線直播,一起聊聊楊渡老師的《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地點就在北京東四十條愜意舒適的「見月空間」裡。對於年輕的90甚至00後一代人來講,更多的只是了解臺灣的偶像劇如何的純美,讓無數少女曾經心生嚮往;淳樸的原住民風,如何能歌善舞,性格瀟灑;臺灣特色的美食、藝術文化等等.但這些只是臺灣所展現出的極小的一面。
  • 臺灣人還會漂多久 飯局禁忌話題
    其實,持武統觀點的並非個別,連我自己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孩童時為武裝部「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標語歡欣鼓舞;小學時被《少年先鋒報》登載的「水深火熱中的臺灣小朋友」漫畫激起滿腔熱血;中學時熟讀《兵器知識》、《艦船知識》、《航空知識》,熱衷與同學討論攻打日本、印度和臺灣;二十來歲還為陳水扁得勢而憤怒不已,痛罵國民黨顢頇無能;直到後來藉助網際網路看到了海峽那端,而後又閱讀了兩岸三地的相關報章書籍,方知當年狹隘無知
  • 夜讀 他講述的臺灣,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楊渡早年曾有長詩《刺客吟》,獲得了《中國時報》文學獎。那時他浪漫地想像革命,激烈地反抗國民黨的戒嚴。但通過參加鹿港反杜邦等環保運動和恆春反核運動,他認識到臺灣可以尋求改革。作為國民黨批評者的「自由主義偏左」的文人,後來竟然加入國民黨,成為馬英九競選團隊核心成員,這是楊渡完全沒有想到的。
  • 【和作家約會】00後楊渡:平均每三秒鐘,我就能寫一個字
    楊渡:其實呢,我讀的書雜七雜八的,什麼都有。小時候,我經常讀的有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的「彩烏鴉系列」與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國際大獎小說系列」。而使我印象深刻的,還有臺灣作家袁哲生的「倪亞達系列」。「倪亞達系列」分為三部,袁哲生以幽默而略帶諷刺的語言,構造了一個單親家庭小男孩的生活。其中的故事和語言都十分簡單,卻又非常耐人尋味。
  • 一個臺灣人眼中的臺灣一百年
    楊渡向我們講述了狂飆突進中那些來不及記憶的時代,呈現臺灣人一百年來,從殖民地到現代化,從農村社會到工業時代的過程中,心靈的流浪漂泊。*本文根據臺灣作家楊渡在《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新書演講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有刪節,原題為「一百年漂泊——臺灣轉型經驗啟示錄」。經作者授權發布。
  • 楊渡:學習與苦難共舞
    臺北市龍江路有一對郵筒,一綠一紅,綠的是平信用,紅的是快信用,兩個鐵製郵筒竟被狂風吹下的招牌打中,斜了腰。一時間,那兩個收信的口子,竟如一對細眯的眼睛,略帶微笑,向人招呼。臺北人還頂幽默,有人還在收拾家園,有人就已經去郵筒旁邊拍照,一時間人滿為患,竟要動用當地郵局的局長出來維持交通。等待拍照的人群,排了長長一條。
  • 從臺灣的角度看清臺灣的樣子
    楊渡向我們講述了狂飆突進中那些來不及記憶的時代,呈現臺灣人一百年來,從殖民地到現代化,從農村社會到工業時代的過程中,心靈的流浪漂泊。主講人|楊渡舒煒:非常感謝大家來參加我們的活動。旁邊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楊渡先生。
  • 一個臺灣人眼中的臺灣百年滄桑
    1月9日下午,楊渡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進行了題為「《一百年漂泊》——臺灣轉型經驗啟示錄」的演講。這篇文章就是根據楊渡的發言整理而成。對於臺灣,大陸人既熟悉,又不熟悉。今天,我們從一個臺灣人的視角,來回顧一百年來的臺灣滄桑歷程。
  • 「在場·遊學」招募 | 蔣勳、林懷民等6位臺灣頂級師者帶你知道關於臺灣的一切
    赴一場雲門舞集慈善晚宴,把你的溫暖交給舞蹈大家林懷民;聽一段關於臺灣的歷史,把你的疑問交給作家楊渡;接受一場來自美學的洗禮,聽蔣勳分享美的歷史;與建築師楊渡1958年生於臺中農家。著作主要有:詩集《南方》、《刺客的歌:楊渡長詩選》,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飄流萬裡》,報告文學《民間的力量》等,傳記《紅云:嚴秀峰傳》、《激動一九四五》、《簡吉:臺灣農民運動史詩》、《暗夜裡的傳燈人》及專著《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等十數種。
  • 臺灣時報文學獎在廈門頒出 40年來首度與大陸合作舉辦
    這是臺灣時報文學獎創辦40年來,首度與大陸合作舉辦的大型文學類徵文評獎活動。中共廈門市委常委、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林文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和出席兩岸人文學論壇的200多位嘉賓到場祝賀。
  • 遇見蔣勳:人生是一場旅行,這是最美的一段|臺灣文化美學遊
    池上——這是一處地處臺灣東部的小小村莊,寫作、畫畫、散步、讀經,以最少的物質需要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我找到自然的秩序,也找到自己內在呼吸的秩序。在這裡,那些靜得只能聽見呼吸的日子裡,你會明白孤獨即生活。人不會永遠青春,如何在青春裡把自己開到盛放之後,在綠葉成陰中安靜地接受「老年花似霧中看」的那種快樂?這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好的,你要學會在人生的不同年齡欣賞不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