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以有溫度感的歷史剖析臺灣病理

2021-02-23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消失的凱達格蘭族、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巨變下的一九四五年、「二二八」中沉默的母親、迷霧中的將軍……這一段段溫暖悲哀的歲月,鮮活而又荒謬。楊渡「臺灣故事」系列之二《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不同於「本土意識」的自說自話,而是將現在的臺灣放在歷史的大脈絡下考量,將不被關注的另一種抗爭引入視線。

所以楊渡在新書伊始便說這是「有溫度感的臺灣史」,「和解」與「寬容」,是全書的主調,以大歷史的悲憫回望過往,講述被遺落的臺灣故事。楊渡這本書,雖然有的文章寫於多年前,但理仍在,氣仍在,對討論臺灣病理核心問題所謂「本土意識」,依然是有用的參考處方。而且,可去胸中「寒氣」,使人有「溫度感」。

* 文章節選自《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8):「自序」。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與微信後臺聯繫。

雲門舞集之《薪傳》

有溫度感的臺灣史

由於「戒嚴」時代對臺灣研究的壓制,它果然走向反面,在「過度喧囂的吶喊」中,臺灣、臺灣史、臺灣文化、「臺灣意識」逐漸變成一種反抗的政治符號。

一九八三年秋天,陽明山上陽光燦爛,下午的山風開始有微微的涼意。

我在圖書館裡,把古老的《臺灣民報》找出來,一大本一大本地抱著,到窗戶邊的桌子上,就著斜斜的光,一張一張地翻閱,一頁一頁地尋找,所有與文化活動、戲劇表演有關的報導,都不放過。

報紙是如此的老舊,蒙著濃濃的一層灰塵。在窗戶邊的桌子上,老報紙翻開的瞬間,那些夾在內頁裡,沉埋了幾十年的灰塵都飄了起來,一粒一粒,晶晶瑩瑩,像許多記憶的精靈,在空氣中飛舞。

古老的印刷字體,雖然被時間沉積得有些蒼黃,微微模糊,依舊可以辨認。

 

……且時間迫切,又降雨連綿,不得已演劇終止,而變不下千人,其熱心可嘉也。

翌夜七時起在媽祖宮內開該地有志者大懇親會,定刻,會員不論何種職業,冒雨紛紛而來會者不下千人,著席後,先由陳煌氏敘禮,次會員五分間演說,來賓演說,餘興有奏樂文化劇(彰化留學生文化劇團一行)第一出演《社會階級》,第二出演《良心的戀愛》,至十二時,劇畢,由周天啟氏代表一行述謝,連太空氏吟詩以為告別,最後郭戊已氏述文化劇之精神為閉會辭。當演劇中有柳川巡查部長正式臨監,而無持詳細之腳本,對照取締,亦能得平穩通過,可見當道之刁難證據充分也。

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一日《臺灣民報》

即使隔了六十年的時空,那時代的反抗熱情仍動人心弦:至十二時還未曾休息的演講會,在紛紛雨中觀看文化劇而不願離去的上千雙眼睛,如晶瑩之光,在陽明山秋日的空中飛舞。

日據時代的臺灣「總督府」

一九八三年的臺灣,臺灣史研究依然是禁忌,我想做的「日據時期臺灣戲劇運動」,只能靠著有限的資料,甚至從舊報紙中,拼拼湊湊,把無政府主義運動、黑色青年聯盟 、張維賢 、張深切等人的作品與行跡,依照時間,慢慢聯結,構成一幅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臺灣社會與文化運動的形貌。

從秋天到冬天,整個過程雖然很艱辛,資料也難尋又敏感,但重新看見歷史而展開的視野,尋找到臺灣文化人心靈的知心感,以及了解自己的父祖之輩曾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曾參與如此深沉而壯烈的反抗運動,曾和日本的、世界的社會運動合流,一起脈動,那種看見而且觸摸到父祖心靈的感覺,讓我常常獨自徘徊在陽明山的冬雨中,感到一種既溫暖又孤獨的歡喜。

然而,麻煩也來了。我找不到指導教授。研究歷史的學者是有的,但他們不知道戲劇運動要如何著手;研究戲劇的學者是有的,但以傳統戲曲為主,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戲劇研究,實未曾有過。幾度碰壁後,終於有一位老師指點我說,有此開創氣魄的學者,可能只有曾永義老師。所幸,在曾永義老師的指導下,我順利通過論文和口試。

一九八六年之後,環保運動捲起臺灣社會運動的浪潮,隨後的解除「戒嚴」、「本土化」,讓臺灣史與臺灣研究成為顯學。然而,一如歷史所見證的,所有過度的壓制一旦放開,就會反彈到對立的一面,直到力氣耗盡,才會再平衡回來。由於「戒嚴」時代對臺灣研究的壓制,它果然走向反面,在「過度喧囂的吶喊」中,臺灣、臺灣史、臺灣文化、「臺灣意識」逐漸變成一種反抗的政治符號,它不再是我最初在陽明山上所感受到的那種來自古老的情感與溫暖,而是一種缺乏溫度的、尖銳如劍的口號。

我知道有些什麼溫暖的情感正在失落,永遠也回不來了。

當政者為了表示對威權的反抗,用「凱達格蘭大道」取代「介壽路」。但凱達格蘭人在北臺灣的生命史,有人去關心嗎?

任何歷史,一旦變成政治符號,就失去了真實性;任何研究,一旦變成媚俗,千篇一律走到相同的結論,就失去了探究的樂趣;任何理念,一旦變成政治的召喚,就失去思想的獨立,而只是動員的工具。臺灣史的悲哀在於此。在「統獨」言論霸權的爭奪中,它不再是父祖的血脈故事,而是交鋒的利劍。

一旦成為利劍,即再無真實的考究,更遑論人性的理解,世情的悲憫,歷史的寬容。可失去了寬容與理解,歷史還有什麼感動人的力量?

例如,凱達格蘭大道。當政者為了表示對威權的反抗,用「凱達格蘭大道」取代「介壽路」。但凱達格蘭人在北臺灣的生命史,有人去關心嗎?那個曾經和我們生活在這一片相同的土地上,只是和我們隔了百年時空的人群吶,為什麼我們如此陌生?

是以本書中,我特地選了《最後的凱達格蘭人》為開篇,試著用文學的筆觸,描述這個消失族群的歷史。他們曾是北臺灣最活躍的族群,像南島語系的民族一樣,幾千年前,他們流浪而來,定居臺灣,有著自己的傳說和語言。直到大航海時代,來了許多漢族移民和歐洲人之後,他們逐漸失去生存空間;至清朝,終至於在山地住民與平地開墾漢族的夾縫中,艱難抉擇。他們無由自主,打不過山上的住民,只能生存於平地,最後是「我族歸順清廷」,完全同化於漢族社會中。

漢族人和凱達格蘭人之間並無太大衝突。除了清朝時有一點土地的爭端,但基本上凱達格蘭人與漢人通婚,關係良好。圖為清代的臺北街道

許多「臺灣民族論」者喜歡用血統論來證明臺灣是一個「新興民族」,有別於漢族,以取得臺灣「獨立」的正當性。而其依據,即是移民來臺的漢族,不分閩南人、客家人,以男性居多,必然與平埔人或先住民通婚,所以「有唐山公無唐山嬤」,以此顯示通婚之後,臺灣絕大多數人都有先住民血統。如此就不是純種漢族。

表面上看來它尊重了甚至認同了當地先住民的母系血統。但從凱達格蘭人的立場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漢族不僅娶了他們的女性,同化了凱達格蘭人,連同他們的血統代表性都要據為己有,這樣,就可以號稱代表了臺灣,擁有臺灣。明明是一個後來移民者,卻號稱代表這個土地的原來主人;不僅霸佔了土地,還要霸佔他者的血統代表性,這未免太過分、太不厚道了吧!

即使是美國人,那些歐洲來的移民後裔,也不敢聲稱他們是新興民族,他們有美洲印第安人的血統,所以他們是美洲原來的主人,可以代表美洲的原住民族吧。

寫作這一篇故事,是為了向這片土地上,臺灣原來的主人致意。雖然他們已經永遠消失了,但生活在這土地上的我們,還是要存著深深的感念之心。

無數個安靜的夜晚,那個白天在牛車路上奔波的革命者簡吉,一身疲憊地歸來,卻拉起了小提琴,讓南方農村的星空下,飄浮著悠揚的樂音。

在日據時期臺灣文化運動時,我曾看見了臺灣的反抗運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全世界左翼運動風潮同步,包括文化啟蒙、無政府主義運動、農民運動、共產主義運動等;但當時我最感到好奇的是,會員高達兩萬多人的「臺灣農民組合」甚至和日本的勞動農民黨、農民組合串聯,互相支援,共同反抗日本右翼軍國主義的壓迫。但這些活生生的反抗,卻很少在臺灣史研究範疇之內。某些人更熱衷於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現代化的貢獻」,或者「日本如何在臺灣辦了第一場博覽會」「建了嘉南大圳」之類的。

是直到二〇〇四年認識日據時代農民運動領袖簡吉的公子——簡明仁先生,通過簡吉的經歷,我才了解農民運動的完整歷史。

簡吉,日據時期的農民組合創建者,組織起全臺灣兩萬四千農民,齊力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在日本軍國主義興起而鎮壓社會運動後,他組織「赤色救援會」,協助坐牢的政治犯家屬,繼續抵抗,直到他也被捕入獄。光復之後,他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維持政權輪替之時的臺灣社會秩序,後來參與「二二八事件」,在嘉義組織「臺灣自治聯軍」;「二二八」之後「潛行」於北臺灣建立地下組織,反抗國民政府的統治。最後在恐怖時期被槍決。這整個貫穿臺灣反抗史的過程,他全程參與。這大約是臺灣人之中絕無僅有的一個。

無數個安靜的夜晚,那個白天在牛車路上奔波的革命者簡吉,一身疲憊地歸來,卻拉起了小提琴,讓南方農村的星空下,飄浮著悠揚的樂音。

然而,歷史總是冷酷中有溫暖,殺伐中有人情,毀滅中有希望。即使是反抗者,也充滿傳奇的故事。

日據時代農民運動的三大美人之一──簡娥,她的父親是西來庵事件的受害者,但她同父異母的哥哥卻拯救了當時被殺的日本派出所所長的兒子,那個兒子,就是後來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殺害於臺南、示眾數日而不得收屍的湯德章。湯德章的媽媽是臺灣少數民族,所以姓湯。簡娥與湯德章的命運交響曲,仿佛是臺灣與日本命運交織的寫照。那情感的糾葛,國讎家恨的交織,個人認同的彷徨,為理想犧牲之壯烈,其複雜的程度,是任何編劇本的人都難以想像的吧。

每每念及於此,很難不掩卷嘆息。

「二二八事件」卻是讓臺灣從歡欣走向沉默悲情的轉捩點。有關「二二八」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棟,但我後來發現,真正採訪到當事人的報導非常少,反而各種以訛傳訛的誇大描述特別多。

當然,最複雜的是「二二八」。有關「二二八」的討論,已被簡化為外來政權的壓迫、族群的衝突、軍隊的鎮壓、清鄉的殘殺……相關的真相已經很難冷靜討論,更麻煩的是它被去除了歷史的脈絡。

例如:臺灣光復當時的社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面貌?當中華民國政府還未來臨前,誰在維持社會秩序?在政權輪替之際的無政府狀態下,臺灣人從日本的軍國主義統治下解放出來,如何開始一種新的生活?被殖民五十年的臺灣人懂得自主自治嗎?那時的臺灣人有沒有對未來的夢想?

如果不了解當時臺灣社會,就無法理解為什麼臺灣會從光復初期的充滿理想希望,迅速轉變為幻滅失望的歷程。本書中,我試圖從一九四五年《臺灣新報》的新聞報導,來重建一個真實而貼近庶民生活的面貌。

然而,即使是隔了那麼久的「舊聞」,當我看到日本被原子彈大轟炸的新聞時,那報導裡對原子彈的全然無知,日本軍方那種強自鎮定的分析口氣,都讓人感到深深的悲憫。世間戰爭死亡之慘重,莫過於原子彈,而燃燒灼殺之殘忍,亦莫過於原子彈。可死者卻大多是日本百姓。那發動戰爭的日本天皇,可曾有一絲悲在政權轉換之際,那人間的容顏真是最難得一見的人性真實。那一年的確是值得「深深凝視」的一年。

《臺灣新報》(1945 年8 月15 日)

然而,隨之而來的「二二八事件」卻是讓臺灣從歡欣走向沉默悲情的轉捩點。有關「二二八」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棟,但我後來發現,真正採訪到當事人的報導非常少,反而各種以訛傳訛的誇大描述特別多。

因此,我做了紀錄片《還原二二八》,以當事人的口述訪問為主,重現當年場景。最難得的是訪問到一個不可能的人:「二二八事件」的主角林江邁的女兒──林明珠。受訪時她已七十多歲,回憶起和母親在重慶北路一帶賣香菸的童年往事,以及二月二十七日,事件爆發之際,她所見的一切,依然歷歷在目。這給了我們一個真實的現場「二二八」,那才是當時最真實的記憶。

最不可思議的是,本該懷著被迫害的痛苦度過餘生的林江邁,竟把她的女兒嫁給了陳誠的警衛隊長,並且得到家族的祝福。這一對夫妻走過幾十年歲月,患難與共,相扶相持,恩愛不渝,這大約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內幕吧。

在這本書中,我試著從報告文學的角度,來刻畫林江邁和她女兒的生命故事。這個故事特別的重要,原因在於:如果林江邁都可以拋棄恩怨,選擇自己的人生,為什麼後代的人還要懷抱著仇恨走下去呢?

「二二八事件」現場(一九四七年)

當然,要解除「二二八」的魔咒,最重要的仍是除去歷史的斷層,還原歷史真相。

 

它有三個功課:第一,要從臺灣光復初期的社會結構、經濟狀況、政治光譜等來分析,了解光復初期兩岸社會發展階段的差距,才能看清「二二八」的結構性根源。第二,要了解日據時代社會運動的脈絡,才能明白一九四五年光復後的臺灣社會,也才能明白是誰在「二二八」之時起了領導的作用。第三,「二二八」之後,臺灣社會如何演變,如此大的全面衝突事件,竟可以因為軍隊鎮壓而徹底消失嗎?臺灣人這麼容易臣服而不反抗?

 

如此一追溯,我們就會看見「二二八」鎮壓後,伴隨著大陸社會主義革命而開展的地下反抗運動,是如何聯結到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清鄉,並影響後來的土地改革。現在,這個脈絡大體被淡化甚至去除了,只剩下「外來政權壓迫」這樣的政治口號。但簡化的口號對我們理解真正的歷史是毫無幫助的。

 

失去真實的歷史,只剩下政治口號的對抗,這樣的歷史,怎麼讓我們向孩子交代?難道,我們還要孩子帶著這種被欺騙的歷史,被扭曲的心靈,去走向一個仇恨的未來?

臺北一〇一大廈

重編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想起小時候,祖母形容父親的一個朋友說:「他做人有情有義,總是靜靜地來看望,時間久了,才知是『有深緣』的人。 」

「有深緣」是一個微妙的臺灣話。我已經很久未曾聽到了。它形容一個人珍惜人情義理,交朋友久了,互相了解,才會有較深的緣分,這叫「深緣」。

我所感受的臺灣人臺灣史,是有溫度的,是父祖的生命與記憶。如此貼近,如此溫暖,但它需要一點時間去了解,去疼惜。它不是冰冷的劍,是溫暖的茶,是「深緣」。

《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 2017-8

ISBN: 9787108060556 定價:35.00元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購買)

—END—

歡迎點讚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近期專題」

三聯書訊 | 2017年8月

▲ 點擊圖片閱讀

美學媒介常常誤導人,我們不要基於它們激發於人的種種期望……錯誤的是藝術,而不是生活。——阿蘭·德波頓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了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在臺灣發現歷史》,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在臺灣,發現歷史 | 楊渡:以有溫度感的歷史剖析臺灣病理
    楊渡「臺灣故事」系列之二《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不同於「本土意識」的自說自話,而是將現在的臺灣放在歷史的大脈絡下考量,將不被關注的另一種抗爭引入視線。研究歷史的學者是有的,但他們不知道戲劇運動要如何著手;研究戲劇的學者是有的,但以傳統戲曲為主,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戲劇研究,實未曾有過。幾度碰壁後,終於有一位老師指點我說,有此開創氣魄的學者,可能只有曾永義老師。所幸,在曾永義老師的指導下,我順利通過論文和口試。一九八六年之後,環保運動捲起臺灣社會運動的浪潮,隨後的解除「戒嚴」、「本土化」,讓臺灣史與臺灣研究成為顯學。
  • 楊渡:通過有血有肉的人看臺灣歷史
    這是一部由人的命運組成的臺灣史:從消失的凱達格蘭族,到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從簡娥和湯章德領導的農民組合……短暫卑微的個體成為歷史的承載,而楊渡從人、人性的角度,寫出了血肉豐滿的真實。    在北京見到楊渡,正是秋意漸濃的時節。
  • 在臺灣發現歷史 | 王音棋:溫暖又悲哀 鮮活又荒謬是什麼
    從今天開始 我將和大家分享一本臺灣著名作家楊渡先生著作《在臺灣發現歷史》幾個略帶寒意的歷史片段幾位反抗者的人生傳奇從消失的凱達格蘭族 到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再到在大時代的颶風中飄蕩的簡娥和湯德章這一段段溫暖悲哀的歲月 鮮活而又荒謬須有錢穆所要求的「溫情」才能探知楊度先生筆下歷史的「溫度」👇
  • 楊渡:站在臺灣的角度看清臺灣 穀雨故事
    ▲ 1月8日,楊渡「一百年漂泊——臺灣轉型啟示錄」專題演講現場。臺灣大選剛過去不久,臺灣作家楊渡的《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也於近日在大陸出版。從臺灣的角度看清臺灣的樣子作者:楊渡  來源:三聯書店三聯書情我們看臺灣和大陸在互相了解方面有哪些差距。
  • 出走臺灣丨與蔣勳、楊渡、劉若瑀一起探索人文與美的故事
    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人文美學大師蔣勳、著名作家楊渡、著名舞蹈家劉若瑀;帶你走進臺灣的過去與現在,走進它的靈魂,你才會知道她的「美」和「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或是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其實感覺都不會美。蘇東坡走出監牢,才有了這樣的領悟。繁華過,落魄過。熱鬧過,清靜過。愛過,恨過。於是懂了,人生不過也就是這樣。池上——這是一處地處臺灣東部的小小村莊,寫作、畫畫、散步、讀經,以最少的物質需要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我找到自然的秩序,也找到自己內在呼吸的秩序。
  • 《鹿港小鎮》《綠島小夜曲》《港都夜雨》……在老歌中凝視臺灣
    雖然它不能很全面地解釋臺灣的歷史,但是它可以讓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集體心靈脈動。」楊渡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這些時代的烙印、社會的變遷,在《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一書中均有跡可循,老歌的旋律為歷史伴奏。」  2016年,楊渡出版自傳體小說《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它通過一個臺灣農民家族的一百年曆程,聚焦臺灣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的陣痛。
  • 在臺灣發現歷史
    楊渡,1958年生於臺灣臺中市,詩人、作家、媒體人。1958年生於臺灣臺中農家,寫過詩、散文,當過記者,編過雜誌。▲ 楊渡傳記《紅云:嚴秀峰傳》《激動一九四五》《簡吉:臺灣農民運動史詩》《暗夜裡的傳燈人》;歷史小說《在臺灣發現歷史 : 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 斷舍離-溫度感2
    臺灣統一方便麵,用10支最有溫度感的系列廣告《小時光麵館》,幾天前剛剛獲得了 2016 坎城娛樂金獅獎。
  • 臺灣作家楊渡:大陸看臺灣需了解七個面向
    來源:鳳凰歷史編者按:臺灣作家楊渡的自傳體小說《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由三聯書店在北京首發,2016年1月9日下午,楊渡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進行了題為
  • 【和作家約會】00後楊渡:平均每三秒鐘,我就能寫一個字
    楊渡:因為星期一到星期五我都要上學,晚上又有很多作業要做,所以我只有在周末的兩天中抽出一整天時間寫小說。一般來說,我寫小說的時間和做作業的時間是不會有衝突的,因為我已經安排好了,一般在周六完成作業,然後在周日寫小說,或者倒過來。但如果真有衝突的話,我會先計算一下剩下的時間,然後再決定是先寫小說還是先完成作業。
  • 夜讀 他講述的臺灣,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在楊渡看來,楊氏家族三代人各自的身份和出身,由不得自己。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臺灣人很無奈。祖父有三個兄弟去當兵:三叔公調到大陸在法院當通譯,戰爭結束從上海一路乞討逃回臺灣。六叔公到南洋當工兵,回到臺灣一生追討日本欠他的軍餉。二叔公則在美軍轟炸臺灣時被炸斷了一條腿。在楊渡眼中,臺灣人親日還是抗日,這個問題格外複雜。
  • 追憶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發現自心所屬
    亮點設計中心——見月空間臺灣作家楊渡老師應主持人楊晨老師邀請,與眾多粉絲相約在線直播,一起聊聊楊渡老師的《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地點就在北京東四十條愜意舒適的「見月空間」裡。楊渡臺灣詩人、作家...歷史只給了人們一次機會,去見證轉型的瞬間,那奮鬥的勇氣、流離的辛酸、扶持的溫暖、決戰的魄力和永恆的漂泊...(摘自楊渡 一百年漂泊)歷史是千百個漂泊人的組合。所有的漂泊都是相同的,只是故事各有不同。
  • 楊渡:學習與苦難共舞
    這場颱風的確驚人,招牌掉落、摩託車倒地、鐵皮屋開天窗,都只是小菜。真正厲害的,是公園種了幾十年的老樹,也被攔腰折斷。據統計,臺北市的路樹倒了至少五千棵。臺北市龍江路有一對郵筒,一綠一紅,綠的是平信用,紅的是快信用,兩個鐵製郵筒竟被狂風吹下的招牌打中,斜了腰。一時間,那兩個收信的口子,竟如一對細眯的眼睛,略帶微笑,向人招呼。
  • 臺灣人還會漂多久 飯局禁忌話題
    在臺灣問題上要想不像當年的我那樣被人貽笑大方,最好讀一讀《臺灣開發史》、《臺灣四百年》之類的歷史書,以及鍾理和、陳映真、余光中、龍應臺等臺灣名家的文學作品,外加賴聲川的話劇《寶島一村》和臺灣題材電影如《賽德克巴萊》、《搭錯車》、《海角七號》、《艋舺》、《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等,如果還有精力,再看幾集蔡康永和小S主持的綜藝節目《康熙來了》。
  • 「在場·遊學」招募 | 蔣勳、林懷民等6位臺灣頂級師者帶你知道關於臺灣的一切
    赴一場雲門舞集慈善晚宴,把你的溫暖交給舞蹈大家林懷民;聽一段關於臺灣的歷史,把你的疑問交給作家楊渡;接受一場來自美學的洗禮,聽蔣勳分享美的歷史;與建築師生於古都西安,戰後舉家移居臺灣。自小成長於臺北大龍峒。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 從臺灣的角度看清臺灣的樣子
    楊渡向我們講述了狂飆突進中那些來不及記憶的時代,呈現臺灣人一百年來,從殖民地到現代化,從農村社會到工業時代的過程中,心靈的流浪漂泊。主講人|楊渡舒煒:非常感謝大家來參加我們的活動。旁邊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楊渡先生。
  • 臺灣時報文學獎在廈門頒出 40年來首度與大陸合作舉辦
    這是臺灣時報文學獎創辦40年來,首度與大陸合作舉辦的大型文學類徵文評獎活動。中共廈門市委常委、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林文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和出席兩岸人文學論壇的200多位嘉賓到場祝賀。
  • 臺灣奇女子黃智賢:「臺灣最大的禍害就是臺獨.」
    臺灣有很多政治評論員為大陸觀眾和網友熟知,要論近年來誰最受大陸同胞尊敬佩服,黃智賢絕對是其中一個。黃智賢她支持兩岸和平統一、支持「一國兩制」的立場無比堅定。遠的不說,近日她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並轉貼在她個人微博的兩篇文章,就讓很多大陸網友感到無比動容和讚佩。